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緒輔導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緒輔導 你是否曾經聽過新家長悲嘆:「我才剛剛搞懂這嬰兒——要喂他吃多少、他要睡多久、如何去哄他的時候——一切情況就都改變了!」

  這點確是真的,因為養育孩子會有不斷的改變。隨著孩子成長,我們持續地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適應他們最新近的需要、關注及能力。然而,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件事不變:每個孩子都渴望與關愛體貼的大人心靈相通。

  在此章內,我對童年時期五個不同的階段——探討,它們分別是:嬰兒期、幼童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我會對每個階段孩子在發展中的一些典型重要的事情做一番解釋,並為提高孩子每一個時期的情緒智力提供一些意見。了解何謂 「正常」,以及預料孩子在不同年紀會發生什麼問題,能夠幫助你對他或她的感受有較好的體會。如此,也使你成為一位更有效的情緒教練。

  嬰兒期·3 個月有誰知道嬰兒何時與她的父母開始有情感的關係呢?有些人推測,嬰兒在子宮內就對母親緊張或平靜的狀態有所反應。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一旦出生後,家長對嬰兒的餵食、搖抱和安撫,立即產生了這層關係。還有一些人認為在出生後的幾周,當嬰兒向爸爸或媽媽展露她第一個衷心的微笑時,才終於讓他們覺得所有的努力與不眠夜是值得的。

  無論如何,大多數的家長會同意到了約莫3 個月時,當嬰兒對於面對面的社交互動感興趣時,才真正有樂趣。

  啟發性心理學家稱這時期嬰兒的眼睛為 「明亮的」,即指嬰兒似乎首度確實看見並凝視父母。嬰兒即使只有3 個月大,她們都可以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到許多如何解讀及表達情緒的方法。這表示父母透過他們的反應及注意力,甚至在這麼早的階段就可以開始向嬰兒積極實行情緒輔導。

  研究顯示在這些最初期的情感信息的交換中,家長很典型地會不辭勞苦地吸引並維持嬰兒的注意力。譬如,家長常採用一種被形容為「母親語」(當然父親也同樣能流利地說這種話)的說話方式。它是一種高音、緩慢而重複的說話聲調,配上誇張的臉部表情。雖然這種 「兒語」似乎極為滑稽,但父母很有理由使用它——它很管用!當嬰兒聽到或看到父母用這種方式說話,他們通常會變得活躍而且注意父母。

  大多數的父母對嬰兒也採用面對面、非語言的 「對話」,輪流做一些表情。譬如,母親揚起眉毛,而嬰兒也揚起他的眉毛。嬰兒吐舌頭,母親也學著做。一方發出咕咕咿唔的聲音,另一方用相同的聲調或節奏作回應。嬰兒很典型的反應是被這些模仿遊戲所吸引。譬如,嬰兒將她的玩具在地上敲了三下,母親可能用聲音重複敲打的節奏——這就迷住她的孩子。

  這些模仿式的對話很重要,因為它們告訴嬰兒家長留意著她並對她的感覺做出反應。這是嬰兒第一個有被了解的經歷;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對母親和她們3 個月大的嬰兒所做的實驗研究,其結果強調嬰兒在情感交流上豐盛的資源及潛能。在一個叫做 「沒有表情遊戲」的實驗里,研究員愛德華·特羅尼克 (Edward Tronick)要求母親看著自己的嬰兒,但要抑制平常父母對嬰兒嬉玩時做臉部動作的衝動。面對母親這種毫無表情、非典型的反應,嬰兒多次地嘗試帶動 「對話」,徒勞地做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臉部表情。研究員觀察到嬰兒最後在放棄前,平均嘗試四種不同的策略。在一項研究父母的鬱悶對 3 個月大嬰兒的影響的實驗,特羅尼克要求母親在她們個月大的嬰兒面前裝作有點難過或沮喪。就算母親的心情只有這麼輕微的不同,卻對嬰兒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們的情緒變得比較消極、退縮及沒有反應。

  這些研究顯示就算在 3 個月大時,嬰兒也期盼父母會給予他們情感上的照顧及反應。

  這些研究很生動地描繪出嬰兒在親子關係中並非被動的角色。相對地,在社交活動中,他們非常主動。他們尋找刺激、樂趣並與父母有情感的聯繫。

  當父母長時間沒有反應或以消極的方式反應時,嬰兒會怎樣呢?研究員蒂法尼·菲爾德 (TiffanyField)對憂鬱的母親及她們的孩子所做的研究,發現一些令人憂慮的結果:憂鬱母親的嬰兒有反映他們母親傷心、無力、不熱衷、忿怒及暴躁的傾向。而假如母親的憂鬱持續 1年以上,嬰孩的成長與發展也開始變緩慢,受到永久的影響。

  根據菲爾德的研究,在3 個月至 6個月大的期間,母親的憂鬱似乎對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最具影響力。她和她的同事比較兩組2 個月大的嬰兒 (一組有憂鬱的母親,而另一組沒有憂鬱的母親),結果發現差別不大。但當她們研究 6個月大的嬰兒時,結果發現有憂鬱母親的嬰兒比較多沒有聲音的表達,並且神經系統功能的測驗得分較低。

  一位母親沮喪的狀態甚至可能會影響嬰兒腦袋,將一個情緒事件處理成負面或正面的感受。當人具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時,科學家以腦電波的圖形資料就可以斷定是負面或正面的感受。負面的反應是在其中一部分的腦袋裡運作的,而正面的則在另一部分運作。華盛頓州大學的研究員傑拉爾丁·道森(Geraldine Dawson)利用這種科技在幕後監測嬰兒對觀看飄浮的肥皂泡的反應。令人驚訝的是,母親憂鬱的嬰兒對這種中性事件情緒的反應是消極的。

  雖然這些研究針對冷淡、憂鬱母親的嬰兒會有令人不安的後果,但希望還是存在的。菲爾德實驗室後來研究發現憂鬱母親的嬰兒在與育嬰所的老師及非憂鬱的父親接觸後,會有相當大的改善。這些相對的影響再次證明成年的照料者對年幼的孩子可以產生強大有效的影響。

  當嬰兒學習解讀及模仿來自父母的情緒暗示時,他們也正在努力追求另一個重要的發展里程碑:調整那些由於社交與情感互動結果所引起的生理反應的能力。許多啟發性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從與別人反反覆復積極的參與中達到這個作用。他們前一分鐘對人十分集中精神,對嬉戲也相當有反應;下一分鐘,他們就別過頭去,忽視大人用玩具和兒語來企圖吸引他們的參與。

  雖然父母有時候對嬰兒易變的表現感到大惑不解,但一些證明顯示嬰兒是有必要才有這種脫離的表現。他可能感到心跳加速以及一種快承擔不住的生理狀況。他像在萬客隆購物的顧客,當聽到 「今天特價品」最後搶購的時間宣布結束後,他處於一個過度興奮的狀態而急需休息。因此,他避開眼神,別過頭,盡量讓自己避免進一步的接觸。這個嬰孩正在嘗試學習平靜自己。對嬰兒沒有經驗的人可能不了解他們需要一些 「沉靜時間」。大人可能持續嘗試以玩具、兒語及推搖來刺激嬰兒。當然,他是無力的俘虜;他無法請求專橫的玩伴住手;他無法去另一個房間;他甚至未能有身體的配合及力量將頭埋藏在毛毯下。因此,他必須仰賴自己最持久、最有效的防禦——哭喊。

  這類家長與嬰兒之間 「不協調」的例子相當普遍。一些研究員估計,家長大約有七成的時間無法解讀嬰兒的暗示。不過,不必擔心。嬰兒期對於父母與嬰兒都是一個格外充滿嘗試與錯誤的階段。只要父母對嬰兒感覺敏銳,情緒交流會逐漸改善而失誤也會愈來愈少。

  我建議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關注嬰兒的心情並對之反應,假如嬰兒在一段互動後,突然對嬉戲似乎不感興趣,就給她一些安靜的時間。假如嬰兒經過眾人的搖抱和說話後 (譬如在家庭聚會上)變得很煩躁,將她不時地帶至一間安靜的房內,讓她可以從這許多的刺激中穩定下來。

  假如嬰兒看來似乎受到太多的刺激而無法自己平息下來時,盡你所能去安撫她。父母與嬰兒互相為嬰兒本身的性情尋找一個最有效的安撫策略,同樣也是一個嘗試與錯誤的過程。不過,普遍的技巧包括:將燈光調暗、搖晃嬰兒、輕聲說話或與她一起走路,讓她感覺你們兩人以輕柔、有節奏的方式共同前進。家長報告說以輕音樂及催眠曲、輕柔的按摩或微弱的輕拍也很成功。甚至 「空白聲響」,如洗碗機運作中的聲響或未調整頻道的收音機發出輕柔靜止的雜音,對一些嬰兒似乎都有安撫的作用。研究告訴我們對嬰兒情緒敏感的父母,譬如,那些知道嬰兒何時需要從高度刺激的活動中換至比較安靜環境的父母,比較能夠有效地提升子女的情緒智力。這種情緒輔導讓孩子有更多從高度刺激的狀態回復至比較安靜的情況的經驗。即是說,他們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慰藉以及調整自己的生理狀態。

  家長以安撫的方式來對待煩躁的嬰兒,是給他們上了幾節重要的課。第一,嬰兒學到她們強烈的負面情緒對外界會產生影響——即她們哭喊,父母就有反應。第二,嬰兒學到她們在經歷強烈的情緒後,有可能受到安撫。在這個年紀,大部分的慰藉乃來自父母,但隨著嬰兒的成長,她吸收了父母對她的影響並學習自我安撫的方法,這是情感幸福重要的一部分。

  同樣地,嬰兒的生活上需要許多的刺激好讓她們有機會體驗激情後平靜的過程。如我們在第六章所探究的,父親與嬰兒高度體能的嬉戲給與小孩這類重要的經驗。

  我也鼓勵家長在創造和玩遊戲時,讓嬰兒實習解讀及表達各種的情緒。

  研究發現,剛開始你只要很單純地模仿嬰兒的舉動就可以達到目的了。嬰兒吐舌或咳嗽,家長也照樣做;嬰兒又會再做一遍,如此,遊戲就開始了。

  當你和嬰兒嬉戲時,要充滿感情、興緻勃勃,重複無聊的句子和溫和、有節奏的行動。如此的玩法,使嬰兒察知遊戲規則並學習預料你的下一步。

  這就像嬰兒在跟他自己說: 「喂,老弟,現在又是『抓腳趾轉腳踝』的遊戲啦,」或者: 「好吔,現在來玩『捉小雞呵癢』的遊戲。」當他享受嬉玩時,他也學習將他的歡樂以微笑、咯咯大笑、興奮地踢腿及尖叫表達出來。這種反應鼓勵父母更愛與嬰兒遊玩,因而創造一種節節上升,關愛又富樂趣的互動,更進一步加強嬰兒與父母間情感的結合。

  ·6 個月至 8 個月這是嬰兒最富探究的一段時期,是他對物體、人和地點的發現。同時,他們也發現與周圍的世界一起表達、分享情感,如歡樂、好奇、恐懼及失望的新方式。這些萌芽中的察覺認識,繼續為情緒輔導開發新的機會。

  在這些重要的啟發性躍進中,典型地發生在 6個月大的嬰兒的是,她能記住不再注視的物體或人,而將注意力轉移別處。過去,她只能對眼前注視的物或人有思考,但現在,譬如,她可以被玩偶逗得很快樂而同時注視著父母,與他們分享得自玩偶的樂趣。雖然這件事似乎很簡單,但它代表了嬉戲與情緒互動的一個全新世界。現在她能夠邀請你與她一起玩弄使她著迷的物體,她能夠與你分享她對那些物體的感覺。

  為了鼓勵這種情緒智力的發展,接受嬰兒的邀請與她玩弄東西,並且模仿她們的情緒反應。這樣能帶動更多的分享、更多情緒的表達。

  到8 個月大時,嬰兒會開始爬行,發現她們的周圍環境。但這位探險家也同時在學習分辨遇到的各種人之間的差別,首次感到恐懼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 「陌生人焦慮」。一個曾經在雜貨店的櫃檯處向眾人毫無禁忌地微笑的嬰兒,現在只敢把臉伏在媽媽的肩膀上。雖然他曾經願意讓新來的保姆抱,但現在他與父母已經形成 「特別的情感」,而如果要被安置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他可能絕望地粘著父母。

  同時期,嬰兒逐漸能夠了解說話,這也有助情感的交流。雖然還要等好幾個月他才會說話,但他能聽懂許多話,並遵從指示,譬如, 「去拿你的小白熊給我。」我記得女兒莫莉亞在這階段時,我抱著她說: 「甜心,你看來很疲倦。為何不把頭靠在我的肩膀上休息?」而莫莉亞也照做了。

  所有這些新的進展——身體的活動力、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嬰兒對父母的特別情感、對說話的了解及對未知的恐懼——都是技術心理學家所謂的「社交諮詢」。即是指嬰兒發現特定的物體或事件後,轉向父母尋求情感資訊的傾向。譬如,要靠近一隻不熟悉的狗時,嬰兒聽見母親說: 「不,不要去那裡!」嬰兒能 「了解」母親的話、聲調及臉部表情所組合的意思,知道有潛在的危險。相對地,他在玩一個吵鬧的機械人玩具,回頭看見母親帶著鬆懈的微笑看他。孩子感到他可以自由地探究,又知道隨時享有母親的保障。

  嬰兒與父母實習社交諮詢時,表示兩人情感相聯,而孩子也感到心靈上的安全。由於在嬰兒早期所學到的模仿遊戲,小孩變得精於解讀家長的情緒暗示。他知道他能相信一些,譬如,臉部表情、肢體語言及聲調所代表的信息。(以下一則有意思的注釋是關於家長衝突如何對這過程可能產生的影響:

  研究員蘇珊·迪克斯坦 (Susan Dickstein)及羅斯·帕克發現嬰兒與婚姻不睦的父親做的社交諮詢不及他們和母親持續做的多。我們認為當婚姻關係開始走下坡時,男人對孩子和對妻子一樣地有情感回縮。相對地,婚姻不睦的女性可能會回縮對男人的情感,但她們對孩子傾向保留情感的聯繫。)要在這時期加強與嬰兒情感的結合,我鼓勵家長作孩子的一面鏡子;即是向孩子反映她們表達的情感。這是早期情緒輔導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孩子將她的感受化為語言。用言辭和你臉部的表情說一些話,譬如: 「你現在感到難過 (快樂、害怕等等),不是嗎?」或者: 「你現在已經覺得很疲倦了,想坐在我膝蓋上一會兒嗎?」如果你的認知是正確的,嬰兒明白並會以行動表現。不過即使你不時對她發生錯誤的理解也不必擔心,這是很平常的事,還好嬰兒是十分有耐性的。

  也請記住,嬰兒依賴你給他們情緒暗示,你可以藉此幫助他處理這年紀最常發生的陌生人焦慮。假如母親對新來的保姆表現出很放心的感覺,或許甚至擁抱這位照料者,嬰兒得到的信息是這位新來的人是可信賴的。

  ·9 個月至 1 歲這個階段里,嬰兒開始了解人與人之間有可能分享彼此的思想與情感。

  譬如,嬰孩遞給父親一個壞了的玩具,而父親說:「啊,這個壞了,真可惜,你很難過,對吧?」9 個月大的嬰兒已逐漸了解父親知道她內心的感受。因此,當父母發揮同理心,以變調的聲音、臉部的動作、肢體的語言來反映孩子的感受時,孩子是在學習種種關於情緒的表達。嬰兒以前並不知道父母與孩子確實可以有相同的想法與感受,現在她知道這類的分享是有可能的,也就增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正在成長的情感結合力。這項新的理解在情緒輔導的觀點來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成全了情感的雙向對話。

  同時,孩子正在發展對在他生命里的人和物都有某種程度的永久性和不變性的悟性。一個球滾到椅下,雖然看不到,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同樣地,雖然媽媽離開了房間,聽不見我的聲音,她仍然是我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會回來的。

  當小孩探究這個 「物體不變性」的概念時,他可能對一些遊戲著迷,從箱子內放進和取出小玩意,把它們藏起來,然後再使它們出現。或者,他可能從嬰兒的高椅上擲出他的湯匙到某處看不見的地方,再請你一次又一次地替他找回來。

  這些萌芽中對人和物不變性的理解,可能與嬰兒另一項重要的發展有關:他對特定人物——即他的父母——漸增的情感。現在他確定就算你不在場,他還是確定你的存在,他可以想念你並要求你留下來。當他看見你在穿大衣或其他動作,知道你準備要離去時,他可能顯得很焦急。你離去後,他了解你是在某處,但他不知道地點而因此感到不安煩躁。另外,他的時間觀念很差,所以他很難了解你到底離開多久了。

  研究嬰兒情感的心理學家,觀察 1歲的嬰兒對於不熟悉的大人照料他、父母離開及他們團聚時的反應,發現有安全感的嬰兒在父母回來時可能顯得煩亂,但當父母抱他們、跟他們說話時,他們緊靠著父母接受他們的安撫。

  但那些對獲取父母情感沒有信心的嬰兒,在團聚時有不同的反應,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忽視或避免的方式,當父母回來時,她不加以理會並裝出一副很好的樣子。當父母嘗試安撫她時,她可能將他們推開而非貼靠著父母。

  另一種方式是焦慮和心不在焉,當父母回來時,嬰孩緊粘著父母並且很難接受安慰。假如你的小孩表現這類的不安全感,在你倆獨自相處時,她可能需要你給她更多情緒的照料。即是說,她需要你對她情緒的表達有所反應,發揮同理心、關注與情愛都可以增強你倆的情感結合。

  要幫助這個年紀的小孩克服家長離開時產生的 「分離焦慮」,就是向他保證你會回來。記住,雖然 1歲的小孩可能無法自己說話,但他通常了解許多你說的話,因此你的保證是有幫助的。也緊記他依賴你給他的情緒暗示,因此,假如你對於分離表露焦慮或恐懼,他也可能了解這種情緒並感受到。

  因此,最好找一個使你安心的照料者,並且在你離開前,確定你和嬰兒有時間去認識這位人物。這能讓你感到比較放心,而嬰兒也一樣會有相同的反應。

  最後,你可以幫助他 「實習」與你分離的狀況,讓他自個兒探索家中一些隔離的空間。譬如,他爬到另一間 (有保護嬰兒的設備)房間,讓他自己待一陣子你再去查看。如果你倆在同一間房間,而你必須去另一間,告訴他你要去的地點而稍後才回來。他逐漸有一個概念,即父母可以離開而不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同樣,當父母說他們會回來,孩子也相信他們會回來。

  只要表示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就能使她感到更多的保障,而她對你也有更強的情感結合力。當你照顧她、與她嬉戲時,這種關係也就一刻一刻被建立起來。或者,你可以持續地創造遊戲、鼓勵模仿及各種各樣情緒的表達。我和女兒莫莉亞在這階段發明的遊戲其中一個我們稱為 「這些傢伙」,每晚,我用鋼筆在一隻手上的每一根指頭上各畫一張不同的臉部表情。

  大拇指常常都是生氣的臉、食指是憂鬱的、中指是恐懼的、無名指是驚奇的、而小指是快樂的。然後莫莉亞爬上我的膝蓋,我們就跟 「這些傢伙」談論今天日子過得怎樣。大拇指會說: 「哎喲,我今天真倒楣。我氣瘋了真想踢些東西。」食指會說: 「哎喲,我也很倒楣,但我今天很難過,好想哭。」然後它們會轉向莫莉亞問: 「你今天過得如何呢?」她先想一下子,然後抓住最像她現在心情樣子的手指。如此,就給我一個幫她描述自己心情的機會。

  「啊,今天你很難過。」待她學會更多的字後,這種手勢會配合她自己的字眼。她可能會說: 「挂念媽咪。」然後我會附加:「啊,媽咪去上班,你就挂念她而難過。」以示我對她的同理心。「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會接著說:

  「有時候媽咪上班,我也會感到難過,因為我挂念她。」

  幼童期·1 至 3 歲幼童期是有趣又刺激的階段,因為你的孩子正在發展對自己的感覺及準備探究他的自主權。這個時期也被稱為 「可怕的2 歲」,但也不無道理。這時候的孩子變得比較倔強、不服從。為了實習他那正在萌芽的語言技巧,你最常聽見的字包括: 「不!」,「我的!」,「我自己做!」或者「我做!」

  情緒輔導變成父母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幫助幼童處理他們逐漸浮現的失望與忿怒的感覺。

  正如發展中的所有階段,如果家長能夠從小孩的觀點來看衝突和挑戰,會有好的結果。因為在這時期,幼童主要的啟發任務是將自己建立成一個獨立的幼小生命,她會嘗試避免一些讓自己感到無力、無法控制的情況。我們養育組內的一位婦女描述如何使她 2 歲、得了耳疾感染的兒子,服食一整支滴管的粉紅色藥水。她採用他在嬰兒時的方法,用毛巾將他包住、按住他、並嘗試強迫他吞下藥水。 「但他發瘋似地與我搏鬥,並拒絕服食,」她繼續解釋道: 「然後我妹妹走進來,從我手上拿走滴管,跟我兒子說:『你想自己來嗎?』我兒子點點頭,取走滴管,把藥水擠進嘴裡,吞得一乾二淨。」

  他想要的只是對這狀況能夠稍加控制罷了。

  當你們每天相處,不妨給幼童許許多多小的 (但真正的)選擇。這樣的說法:「外面冷得很,你一定要穿外套。」不如換成:「你今天想穿什麼呢?

  夾克還是毛線衣呢?」將你的規範專註在幼童安全的問題上以及保持你寧靜的心態。給她一個刺激的、但安全的環境,會使事情更容易進行。

  同時,幼童正在摸索解決堅持己見的問題,他們變得對其他小孩愈來愈感興趣。事實上,從很早開始,他們似乎對於跟自己最相像的人,其差別與共同點有著敏銳的察覺力。研究心理學家 T。G。R。鮑爾 (T。G。R。Bower)發現男嬰比較喜歡看小男孩活動的影片,而女嬰比較喜歡看小女孩活動的影片。

  令人驚訝的是,當包沃爾製造一段只在活動孩子的關節顯現有亮點的影片(一點在膝蓋,另一點在手肘,諸如此類),他再次發現男嬰比較喜歡看 「男孩化」的影片,而女嬰比較喜歡看 「女孩化」的影片。

  雖然幼童可能彼此互相強烈地吸引,但他們仍然缺乏一起嬉戲的社交技巧。事實上,要試圖一起遊玩和分享常常會發生問題,這是由於 「幼童主權規則」的緣故,即是: (1)我看到的,是我的; (2)如果是你的,但我想要,就是我的; (3)我的,永遠就是我的。家長必須了解這種態度不是出於自私;他們只是幼童在發展自我意識時的表現方式。這個年紀的小孩只能夠設想自己的觀點,而無法了解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感覺。因此,分享的觀念對他們是毫無意義的。

  幼童對玩具的衝突,以及通常隨之而來的激烈爭論,有其積極的一面。

  這些事件是實施情緒輔導很棒的機會。家長承認並描述小孩的忿怒或失望,對他們有幫助。 (「當有人拿了你的娃娃時你氣瘋了。」或者,「你現在無法得到那個球而你很失望。」)家長亦可向孩子介紹 「輪流」的觀念,開始與孩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衝突演變為肉搏,讓這些違規者知道 「我們不打鬥」或者不應該由於忿怒而傷害自己的玩伴,然後將注意力轉向受害者,發揮同理心並加以安撫。

  當你看到幼童表現最輕微初步的分享傾向,不要忘記讚揚與鼓勵他,不過,這種期望是很渺茫的。 「平行遊戲」在這階段通常會比較成功,即每個孩子在他或她的地盤上各玩各的。

  幼童永遠消除不了對所有物的衝突。但為了公平起見,你或許想減少這類的事件。你能夠做的是,向孩子解釋如果他們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才可以將玩具帶去朋友家或托兒中心。至於當你的幼童期待玩伴來家裡玩時,讓他挑一些對訪客來說是 「禁止碰觸」的特別玩具,然後,在外人來臨前,帶點隆重意味地把它們收好。這可以讓孩子對他所尋求的權力和控制有所感受。

  除了他對自己有漸增的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是有區別的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社交里程碑是,幼童正在對象徵的和假裝的遊戲產生興趣。在2 至歲之間,孩子開始表演稍早在其他家庭成員觀察到的行為。這個階段新的發展是,孩子的記憶力有貯存行動和事件的能力,而稍後可以再記起做模仿。

  看一個 2 歲的小孩假裝燒飯、剃鬍子、掃地或打電話是很有趣的。孩子溫柔地親吻熊寶寶說晚安,或責備洋娃娃不當的行為,這些都深刻地提醒我們孩子從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學到許多關於如何處理他們的情緒的方法。

  童年早期·4 至 7 歲到了4 歲,孩子通常已經接觸世界、認識新朋友、熟悉各種的環境、學習許多新的刺激的事物。伴隨這些經歷來的是新的挑戰:學校是有趣的,但老師卻要求你靜靜坐在一堆人中,注意眼前的問題。你通常知道如何與朋友相處,但有時候他們仍然讓你生氣或傷你的心。而現在你已經大到能夠理解恐怖的事,如火災、戰事、盜竊和死亡,你必須克服對它們的害怕。

  要制服這些挑戰,必須有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是在童年早期小孩要面對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啟發性任務。我是指孩子必須學習抑制不適當的行為、集中注意力以及為了達成外在的目的而有條理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孩子與同輩的關係最能夠讓孩子發展調整自己情緒的技巧。他們學到如何明確地做交流、互換資料以及在不被了解時闡明他們的信息;學到如何輪流說話和遊戲;學到如何去分享;學到如何找出共同玩耍的方式、解決衝突;學到如何體會別人的感受、願望及渴望。

  由於友誼為小孩子情緒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資源豐富的場地,所以我鼓勵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們有許多彼此一對一相處的時間。我們知道,甚至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也會與別的小孩產生堅固長久的感情,而家長應該認真及尊敬地對待這些關係。

  這時期的孩子,兩個人玩耍通常狀況最佳。這是因為4 至7 歲的孩子常常難於理解如何在同一時間內處理一種以上的關係。身為他的家長,這可能會令你感到不安,尤其當你目睹兩個孩子排斥第三個想加入的孩子。但記住,孩子的排斥不是來自吝嗇的品性,他們只是很單純地想保護兩人建立的遊戲。由於他們無法以第三個小孩聽懂或接受的措詞表達 (「對不起,比爾,在我們現階段的發展,兩人組是我們能夠應付的最大的社交單位。」),所以他們通常會採用比較粗野、嚴厲的方式 (「比爾,走開,你不再是我們的朋友!」)。有些孩子也會對父母有這樣的反應: 「爸爸,走開,我不再愛你了,我只愛媽咪!」孩子真正的意思是,她正在享受與母親建立的親密時刻。在這類案例中,父親不應該把它當真,事實上,小孩子是浮躁易變的。

  兩個小孩排斥第三個小孩並不奇怪,稍後,他們會換搭檔,重新組合,歡迎被排斥的孩子加入一項新的遊戲或活動。

  那麼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排斥第三者時,什麼是最佳的處理呢?我建議給孩子一些指導,教他如何親切地處理社交關係,尤其是如果你認為對他灌輸一些仁慈和體貼別人感受的觀念是重要的話。你或許可以建議她使用一些簡單的字眼,讓她可以用來向第三個小孩解釋這種情況。譬如,她可以說:

  「我現在只想跟珍妮芙玩,但我希望稍後你我可以一起玩。」

  假如你的孩子是被排斥的一個,這時承認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尤其如果他或她因這個情況而傷心或忿怒。然後你可以幫孩子找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邀請另一個孩子加入,或找一些有趣的事情獨自玩耍。在前文中美岡和她母親的對話,就是一則家長運用情緒輔導的技巧有效地處理這種情況的案例。

  小孩子的友誼關係除了可以教導重要的社交技巧,還可以引發幻想遊戲,它會令小孩的創造達到高峰,不但創造角色,而且同時做表演。小朋友常常以幻想彼此幫忙解決困擾的問題及處理日常遇到的壓力。這表示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情緒上的發展,讓他們接觸被壓抑的情感,方法類似大人所用的視覺想像法或催眠術。譬如,我以前的學生勞里·克雷默(Laurie Kramer)發現與孩子玩幻想遊戲是幫助他去適應新誕生的弟妹最好的方法。讓他們的玩伴選擇新生兒的角色,這些新的 「大哥哥」和「大姊姊」就能探究對嬰兒從敵意到親切所有不同的感情。同時,他們也能以家長的角色,得到逗弄嬰兒、教導他、嘮叨他及養育他的機會。

  我在其他的研究里也觀察到孩子透過幻想遊戲,表露了深刻的感受,令人驚訝。我們看到一個正在玩 「扮家家」的小女孩轉向她的玩伴說:「我們不需要像我媽媽和佔美 (她母親的新男友)那樣整天睡午覺,我們沒有他們那麼累。」然後,過了一陣子,孩子的朋友問: 「當你媽媽關門時她說些什麼?」女孩回答: 「她說:『不要進來。』」由於不明白為何母親排除她在外,她附加說一句: 「她不想我在旁邊,她不愛我。」

  由於幻想提供了一扇門使我們了解小孩的想法和憂慮,因此,情緒輔導的父母可以利用假裝遊戲作為與這時期的小孩交流的方法。孩子通常將意見、願望、失望和恐懼投射在洋娃娃或其他玩具上。父母只要依據孩子玩具所表達的、或裝出另一個玩具的角色、或兩者兼具的方法,就可以鼓勵他們發揮對情感的探究,同時也能夠加以疏導。以下是一則對話的例子,請注意家長如何輕易地利用孩子的幻想投射來進行交流:

  小孩:這隻熊寶寶是個孤兒,因為它的父母不要它了。

  父親:熊寶寶的爸爸和媽媽就這樣離開了嗎?

  小孩:對呀,它們離開了。

  父親:它們會回來嗎?

  小孩:永遠不會。

  父親:它們為何離開呢?

  小孩:熊寶寶很壞。

  父親:它做了什麼事呢?

  小孩:它對熊媽媽發脾氣。

  父親:我想偶爾發脾氣是可以的。她會回來的。

  小孩:對吔,她現在回來啦。

  父親: (拿起另一隻熊玩具,用熊媽媽的聲音說話)我只不過是去倒垃圾,現在我回來啦。

  小孩:嗨,媽咪!

  父親:你發脾氣,不過那沒關係。有時候我也會氣得快發瘋。

  小孩:我知道。

  鼓勵孩子進行假裝遊戲是一個很實在、高難度的技巧,但只要學會後,就可以很簡單有效地實行。譬如,孩子希望自己個子更高大威猛,因此他可能會說: 「我曾經很瘦小,但現在我可以舉起沙發的一側。你知道超人甚至會飛嗎?」這就像是孩子在徵求你的同意要變成超人,以便探究對力量與信心的感受。為了鼓勵幻想,你可以說:「久仰了,超人。你現在打算飛嗎?」

  孩子與你玩假裝遊戲時,可能在對話中零散地加插入一些關於真實生活的狀況。當你們在芭比娃娃或威力騎警的幻想劇中,不必驚訝孩子冒出一些類似這樣的話:「我很害怕再要跟那個保姆相處。」或者:「我幾歲會死呢?」

  雖然這些思想的起源對你始終是個謎,但很明顯的是,遊戲中某些因素激起他想與你分享的某種情緒。假裝遊戲的親密和自發性讓她感到有保障,感到與你接近,所以她才會讓這些敏感的話題浮現出來。由於她暫時中止了假裝遊戲來探究這個情緒,你或許最好也停止假裝遊戲,真誠地好好討論她體驗到的恐慌。

  假裝遊戲在4 至7 歲的孩子中如此普遍,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它能夠幫助孩子應付童年早期產生的大量憂慮。雖然小孩子的恐懼似乎無窮無盡,但事實上它們全都源於為數不多的一些因素:

  ·對無力感的恐懼我曾經無意中聽到兩個 5 歲的孩子在討論 「世界上所有能殺害你的東西」,他們談關於 「強盜、壞人、怪物」,而他們最害怕的是「大白鯊」。

  他們討論所有可以消滅這些嚇人的東西的方法。然後,他們談到當他們還是「嬰兒」時,曾經是多麼地害怕一些「愚蠢的事情如黑暗」;但現在長大了,他們誇口說不再被這些蠢事所嚇倒。

  這段對話提醒了我,就算我們在各方面保護孩子,使他不會感受到真實世界裡的危險,但孩子仍然會捏造出他們自己所害怕的怪物。因為這類幻想幫助他們應付自然存在的無力感和脆弱感。雖然孩子受到怪物威力的恐嚇,但他們喜歡幻想克服恐懼的事情,這使他們感到更有力量、更堅強。

  情緒輔導的父母也可以藉此發揮他們的功能,幫助孩子使他們覺得自己有力量。跟幼童一樣,小孩子享有選擇的權力會帶給他們有自尊的生活,譬如,關於要穿什麼、要吃什麼、要怎樣玩等等。另一個重要的策略是對於孩子打算要做的事,給予他們自主的權力。不論是學習自己洗頭髮還是玩新的電腦遊戲,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指導,而不是強制干擾。譬如,你的孩子因為綁不好鞋帶感到受挫,你要壓抑想干預的衝動,這種舉動會傳達你對孩子能力的懷疑。相反地,說一些體貼的話,如:「有時候綁鞋帶是很煩人的。」

  然後,就算孩子最終仍需你的協助,但你已經表示你了解他的經驗。

  ·對被遺棄的恐懼這個原因順理成章地解釋了為何這個年紀的小孩對類似 「白雪公主」這樣的故事如此地著迷:父親死了,女兒被交到險惡的後母手中;又或者是「孤星淚」,一個小孤兒經歷乞丐和小偷,自力更生的故事。這些都描述在這年紀的小孩共同有的一種恐懼,即他們可能有一天會被遺棄。

  由於這種恐懼對小孩而言是很真實及普遍的,所以我不鼓勵家長用它作為恐嚇、管訓或甚至 「開玩笑」的一種方式。當你聽到孩子表達這類的恐懼時,你可以運用情緒輔導的技巧,接受他們的感覺,向他們保證你會一直注意照料他們的需求,也會細心地關懷及愛護他們。

  ·對黑暗的恐懼對孩子而言,黑暗或許代表著龐大的未知,一個他們所有的恐懼和怪物隱藏之處。以後比較懂事的孩子才能理解黑暗並不是那麼可怕的。但在這個年紀,孩子要尋找光線的慰藉,要知道你就在附近,隨時有求必應,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要以為,否認他對黑暗的恐懼可以使他更堅強。我認識一位對於孩子希望開燈的要求不願讓步的父親,他擔心這男孩會變成一個 「膽小鬼」。可是,過了幾個夜晚後,父親感覺到兒子變得愈來愈焦慮,除了對黑暗的恐懼,他還擔心失去父親的讚許。另外,他也害怕一夜未合眼,隔天去學校無法正常上課。最後,父親讓步了,裝了一盞夜燈,而全家也睡得比較安寧了。

  ·對做惡夢的恐懼對大多數的小孩來說,惡夢自然是嚇人的,但對難於分辨夢境與真實的孩子惡夢尤其可怕。如果你的孩子從夢中嚇得哭醒,嘗試抱著他、與他談談有關夢的事,並解釋夢不是真實的生活。陪伴他直到他平靜下來,向他保證壞的影像已經消失了,而他是安全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向孩子述說一些解釋夢與睡眠概念的故事藉以幫助他們。一本特別優秀的書是多里斯·布蕾特 (Doris Brett)寫的 《安妮的故事》

  (TheAnnie Stories),這是她為協助自己的女兒應付惡夢而寫的故事。其中一則,安妮告訴母親一隻壞老虎在她夢中對她窮追不捨。這母親就在安妮入睡時給她一隻隱形夢中魔力戒指。然後,當老虎又開始追安妮時,女孩想起她的戒指,於是不再逃跑,結果發現老虎只是想跟她交朋友,於是安妮現在有了一個同伴一起與她對抗別的恐懼。

  當我跟女兒莫莉亞述說 《安妮的故事》時,她決定要將主角改名為莫莉亞。稍後,我發現她在浴室里,站在馬桶上以便可以跟鏡子里的自己述說故事。之後,她迅速改變了自己對惡夢強烈的恐懼。她偶爾還會作惡夢,但她對它們不再覺得那般可怕了。

  ·對父母衝突的恐懼正如我們在第五章所討論的,家長的衝突可能使孩子十分煩亂,常常覺得雙親的爭執可能會危害他們的安全。當他們長大一點,變得比較了解父母爭吵的後果,孩子或許會害怕父母的衝突會導致分居和離婚。除此之外,孩子常常負起衝突的責任,他以為禍首是自己。他們甚至可能以為自己有解決衝突的力量,而維繫家庭是他們的職責。

  因此,家長應該記住避免孩子過分介入父母之間的衝突。(參閱第五章)另外,當你的孩子目睹你和你的伴侶吵架,你們解決衝突時也要讓他們看到,以便對他們有所助益。心理學家E。馬克·庫明斯的研究顯示,小孩子可能不太了解解決衝突時的語言,但當看到父母真誠地彼此寬恕相擁,他們會得到慰藉。

  ·對死亡的恐懼這種年紀的小孩知道死亡,而他們會問你有關它的一些很直接的問題。

  誠實,讓他們知道你了解他們的憂慮,而你也不覺得他們是愚蠢或膚淺的,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孩子的朋友、親戚或寵物死了,你可以表示了解他們對失去那個人或動物的傷心,擁抱他們並給予安撫。嘗試忽視或淡化孩子憂傷和恐懼的感受是無效的,這隻會讓孩子覺得你對談論死亡感到不安,而將來這會阻止孩子向你透露重要的情感。

  不論你孩子恐懼的是什麼,只要記住,恐懼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有它健康的功能。當孩子探究與學習時,雖然他們不必那麼害怕,但他們必須知道這世界有時候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如此,恐懼可以適當地使孩子更謹慎、更有考慮。

  當你和孩子談論他們的恐懼時,記得使用情緒輔導的基本技巧。就是幫孩子認識和描述浮現的恐懼感,發揮同理心來談論他們的恐懼,並允許他們自由談論對待各種威脅的方法。討論如何應付真實生活里的危險,如火災、陌生人或疾病,這同時也是討論預防它們發生的好機會。譬如,你的孩子表達對火的恐懼,你可以回答: 「想到家裡發生火災是嚇人的,所以我們總有一個煙霧偵測器告訴我們是否有東西著火了。」

  孩子可能以間接的方式談及他們的恐懼。一個男孩問孤兒院是否還存在,大概不是對兒童福利政策的關心;他是想到自己被遺棄的恐懼。因此,當你聽見孩子詢問嚇人的話題如遺棄或死亡時,留心傾聽問題後面隱藏的情緒。

  童年中期·8 至 12 歲在這個階段,小孩子開始與較大的社交團體有接觸,同時也了解社交影響。他們開始發現在同輩中,誰是跟他們一夥,誰又不屬於他們一夥的。同時,孩子發展認知的能力,學習以智力控制情緒的力量。

  由於孩子逐漸察覺同輩的影響,你或許慢慢領悟到他生命里其中一個主要的動力是,不惜代價避免尷尬。這年紀的孩子常常變得很在意他們所穿的衣服款式、所背的背包、所參與的活動。他們會努力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以避免招惹朋友的嘲笑或批評。在這個年齡,因襲的行為是頗為健康的,雖然父母由於要孩子成為領導者而不是跟隨者因此會感到不快。這表示你的孩子對解讀社交暗示愈來愈熟練,而這個技巧一輩子他都受用。在童年中期,這尤其重要,因為這些孩子的嘲笑和侮辱可以是很殘酷的。事實上,嘲笑是這年紀造成許多行為標準的發源地。女孩和男孩一樣會嘲笑,不過男孩的嘲笑可能變本加厲成為身體上的欺負。

  由於代價太大,孩子很快就學到最佳的反應是完全不表示情緒的反應。

  當圈子內的領導者偷你的帽子或呼喊你的名字時,抗議、哭喊、閑談或發怒只會帶來更多的貶抑及排斥。不加理會可能更有機會維持你的尊嚴。由於這種理論,孩子採用一種類似 「情緒切除法」,將同輩圈中的感情切除。雖然大部分的孩子掌握這種方法,但我們的研究發現掌握最好的是那些透過情緒輔導,在較早的童年期已學習如何調整自己情緒的孩子。

  這種對同輩關係一副很 「酷」的態度,可能讓那些是孩子的情緒好教練的父母感到很困惑不解。我們發現父母常誤以為這年紀的小孩,當他們與同輩發生衝突時,都必需要與另一個孩子分享他們的感受,並解決問題。雖然這策略在學前期有效,但在童年中期,這可能是一個不幸,因為這時情緒的表達在社交上是不利的。接受過情緒輔導的小孩很可能已具備了社交上的洞察力而了解這種狀況,他們能夠解讀同輩的暗示並做出適當的行為。

  同時,這年紀的小孩嘗試抑制他們的情緒,變得更察覺智力的力量。約歲左右,許多小孩邏輯推理的能力會有戲劇性的增加。我喜歡將他們跟星際大戰中的史仆克先生比較,他躲避情感,沉迷在邏輯與理性的世界裡。他們喜愛對外界反應如同電腦一般。譬如,告訴一個 9 歲的孩子: 「撿起你的襪子」,他可能撿起每一隻襪子,然後再放回原處,並解釋說: 「你沒有告訴我把它們收起來。」

  這種對成人世界無禮的嘲笑,是出自孩子典型地以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對就是錯的態度來看待生命。這個年紀的小孩突然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運作的標準都是獨斷、無邏輯的,他們可能因此將生命視為一本大的《瘋狂》(Mad)雜誌。成年人被看作是偽善者,而對大人嘲笑和輕蔑則成為孩子最愛的 「情緒」。

  孩子對自己價值的意識就是從這種判斷及評估得來的。你或許發現這年紀的孩子變得十分關心什麼是道德和正義。他的腦子裡可能會出現 「純潔的世界」,那裡所有人都被公平地對待,納粹主義和戰爭永不可能發生,暴政永不存在。他可能鄙視成人的世界,竟然允許像買賣奴隸或宗教裁判所這些殘酷的行為。他開始懷疑、挑戰,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在她自己同輩的團體里,卻同時受到這些獨斷和霸道的標準的約束。她擁護個人自由表達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她可能限制自己衣櫥里只有一千零一種設計家款式的長袖T 恤。對於化妝品工業對動物做的殘酷實驗她有深切的關注,但同時,她可能參與一個不仁慈的陰謀,打算在休息時排斥某個同學,不准他參加籃球比賽。

  作為一位家長,你對這些不一致的態度該如何反應呢?我的勸言是:認清這是一個探險的時期,就隨他們去。孩子在同輩的世界中對這些獨斷的規則有完全的依附,是正常健康發展的一部分。它反映出孩子具備了識別同輩世界裡的標準和價值的能力,這些標準和價值關係到的是同輩的接納並且能避免遭到排斥。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以一種你認為不公平的方式對待另一個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藉此機會傳達你對仁慈與公平競爭的觀念。不過,除非這件事真的很卑鄙,我不建議過度嚴厲的反應或處罰。這年紀的孩子,結黨排外及對同輩施加壓力,是正常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的孩子抱怨被排斥或被同輩不公平地對待,你可以利用情緒輔導的技巧幫助他處理悲傷和忿怒的感覺。然後協助他自己思索解決眼前的問題。譬如,探究如何結交朋友及維繫友情。不要覺得孩子渴望要與別人一致、要與其他同年齡層的小孩穿著舉止一樣的想法是無聊的;反而要肯定他渴望被接受的想法,而在努力的過程中成為他的盟友。

  至於孩子對大人社會的嘲笑,我建議家長不必太在意孩子的批評。對大人價值觀的出言不遜、諷刺及輕蔑,都是童年中期正常的傾向。無論如何,如果你真的覺得孩子對你太目無尊長,以特定的措辭告訴他。 (「當你取笑我的髮型時,我覺得你不尊重我。」)再者,這是家庭中灌輸如仁慈和相互尊重的價值觀的一種方法。同樣地,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感到與父母在情感上有聯繫,以及因此伴隨而來的慈愛的指導。

  青春期十幾歲是一個對有關身份的問題很關心的時期:我是誰?我會變成什麼樣?我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因此,不必驚訝青春期的孩子在某個時期似乎變得完全專註於自己的事務。他對家庭事務的關注會隨著他與朋友的關係成為生活的中心而慢慢衰退。畢竟,他從友誼中才會了解到家庭範圍以外他是誰的疑問。不過,就算有同輩的關係,孩子的焦點還是以自己為主。

  在一項孩子友誼的研究中,我們曾經錄下一段兩個十幾歲女孩的對話,其中摘要地表現出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的關注。剛剛才認識後,一個女孩說她暑假在一個為情緒不穩的小孩而設的夏令營中作一個輔導員;第二個女孩沒有追問她新交的朋友詳細的情況,反而以此作為對自己的自我探究。「哇,那真有趣,」第二個女孩說: 「但我一定做不到,我沒有耐心。我的姊姊給我抱她剛生的嬰兒,我覺得他蠻可愛的,但當他一哭,我就把他交回去說:

  『謝啦。』我想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媽媽。沒用的,我沒耐性。我真不明白你怎麼有耐心給那些小傢伙做輔導員。或許我應該向你學習,但我不確定是否做得到,你覺得我可以嗎?」

  這個女孩的獨白,就是將自己和她的新朋友比較,納悶自己改變和成長的能力,思索自己的個性哪些是她欣賞的,哪些是她討厭的。假如她允許轉移談話的焦點,那並不是因為她想多了解她的朋友,而只是因為她想更進一步地以她的朋友來襯托出自己。正如大多數的少年人,她的友誼只是用來探究自我感的一個工具罷了。

  雖然很極端,但這個例子顯示了隱藏在青春期自我專註後面的動機。少年在自我發現的旅途上,不停地掌舵換方向,嘗試尋找正確的路。他們用新的身份、新的現實、新的自我觀念來做實驗。少年的這些探究是健康的。

  然而,他們的路並不是常常平坦的。荷爾蒙的改變可能導致無法控制和急速的情緒變換。社交環境中的惡勢力可能利用年輕人脆弱的心靈,使他們陷入毒品、暴力、不安全性行為的問題里。可是,這種人生的探險始終是人類發展中一個自然並且無法避免的過程。

  少年的這些人生探險,其中要面對的重要任務是理性與感性的整合。假如童年中期可以以星際大戰的高度理性的史仆克先生為代表的話,那麼青春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庫克隊長了。作為掌管星艦號的角色,庫克要面對的決策里,他高度感性、有人情味的一面,和他傾向邏輯、完全根據理性的一面,始終彼此相抗衡。當然,我們的好隊長常常都找到適中的平衡點,以便無懈可擊地指揮全體飛行員。他做判斷的方式是我們希望孩子在情理糾纏的情況下同樣能夠行使的。

  少年似乎在遇到性別和自我接受的問題上,最有可能要做這類的決定。

  一個女孩發現被一個自己並不真正欣賞的男孩所吸引。(「他是那麼地可愛,可惜他一張開嘴巴就完了。」)一個男孩發現自己嘴裡冒出一句他曾經反對的父親的意見。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說的話跟我老爸一模一樣!」)這時期的少年突然了解世界不是只有黑與白,其中還有許多深淺濃淡的灰色,不管喜歡或不喜歡,所有這些色調都可能是少年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在青春期要尋找出一條路是困難的,那麼少年的父母也是很難當的,因為孩子大部分的探索是自己完成的。作為輔導員及作家的邁克爾·里拉 (Michael Riera)就說:「在這之前,你在孩子的生命里扮演的是一個『經紀人』的角色:安排旅行及預約醫生、計劃露營或周末的活動、講解及檢查功課。你與學校的生活保持密切聯繫,孩子在遇到 『大』事情時,你是他最先找的人。突然,這一切都不管用了。在沒有被知會及同意前,你這個經紀人被開除了。如果你希望在孩子的青春期和將來都能發揮有意義的影響,你就必須改頭換面,緊急更換計劃並追上潮流,重新受聘為顧問。」

  當然,這會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轉變。一個客戶不會聘用一個讓他感到無能或有接管他生意威脅的顧問。一個客戶希望有一個他可以信賴、了解自己的任務、並提供實質性建議的顧問,幫助他達成目標。而在生命中的這個階段,少年人主要的目標就是實現自主權。

  因此,你該如何履行顧問的角色呢?你又如何擔當一個情緒教練,同時允許孩子在成為一個羽毛豐滿的成人前,學習所需具備的獨立權呢?以下的一些提示,大部分是根據心理學家兼作家漢·金諾的研究而得出的:

  ·接受這個事實:青春期是孩子與父母分離的時刻譬如,家長必須接受少年需要有私生活。偷聽兒子的對話、看他的雜誌或刺探太多的問題,都讓他感到你不信任他。這樣就築起阻擋交流的一面牆。

  在遭遇困境時,孩子會覺得你是敵人而不是他的朋友。

  除了尊重孩子的隱私,你必須尊重他在這時期不安及不滿的權利。詩人兼攝影家戈登·帕克斯 (Gordon Parks)曾經如此描述他的少年期: 「以孕育痛苦之名,我欣然悲嘆。」允許孩子有體驗這種深層感受的空間,避免一些問題如: 「你到底怎麼啦?」孩子可能是難過、忿怒、焦慮或喪氣的,而這些質問只表示你對這些情緒的不贊同。

  另一方面,假如孩子與你坦誠相對,千萬不要裝出你立即就了解的態度。

  由於孩子新嫩的觸覺,他們常常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獨特唯一的。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他們明顯的動機,孩子會覺得被羞辱。所以,花點時間,以開放的心胸傾聽孩子。不要假設你已經知道而且了解他準備要說的話。

  少年是一段賦予個性的歲月,所以,孩子可能會選擇一些你不喜歡的打扮、髮型、音樂、藝術和語言。記住,你不必贊同孩子的選擇,你只需要接受他們的決定。

  同樣地,不要嘗試仿效孩子的選擇,讓他的打扮、音樂、舉止和俚語表達一種聲明: 「我跟父母是不一樣的,而我對此感到很驕傲。」

  ·尊重你的孩子想想看,你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他以許多家長對待少年子女的方式來對待你,那會是怎樣的情形。不斷地被糾正、提醒你的缺陷或取笑一些敏感的話題,感覺會怎樣?假如你的朋友對你長篇大論、以批判的語氣告訴你該如何及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你大概覺得這個人對你沒有太多的尊敬,並不關心你的感受。漸漸地,你或許會疏遠,不再與他坦誠相對。

  雖然我不認為家長需要如朋友一樣地對待自己的孩子 (親子關係往往更為複雜),但我肯定少年至少必須得到我們給予朋友同等的尊重。因此,我鼓勵你盡量避免嘲笑、批評及侮辱。將你的價值觀,以簡潔、非批判的方法傳達給孩子。沒有人喜歡被嘮叨,更何況是少年孩子。

  一旦孩子的行為造成衝突時,不要以品性標記 (懶惰的、貪心的、散漫的、自私的等等)來談論這件事。要以特定的舉止來討論,告訴孩子她的行為是怎樣及如何地影響你。 (「當你沒有洗碗就離開,我覺得還要替你收拾而感到很憤慨。」)並且,不要嘗試在少年身上使用 「反向心理學」,它不但令人迷惑、具操縱性、不誠實而且很少有效。

  ·讓孩子有群體的生活我們常說 「養一個孩子需要一村子的人」,沒有比在青春期的孩子更適用這句話。因此我建議你去認識孩子日常生活中有關係的人物,包括她的朋友和朋友的雙親。

  我曾經聽過一位婦人在她猶太教會堂,述說關於她念大學的女兒幫助伊索比亞難民重新安頓的工作。這位母親認可她女兒的工作是一項博愛和慈善的舉動,她也認為女兒是很優秀的。 「我們女兒的所作所為使我丈夫和我都感到很光榮,但我認為這個無上的榮譽事實上應該屬於這個團體的。」她繼續解釋女兒在十幾歲時遇到的困境,當時她是如此地煩惱以至不敢向父母傾訴。但在這段不穩定的時期中,母親知道女兒常待在朋友家,並與朋友的父母傾談。由於他們都是屬於相同的團體,她知道對方的家庭也有同樣的價值觀。「我對這個團體有信心,因此,我們的女兒成為一位讓我們自豪的女性。」

  母親說: 「但養育她的不只是我們,還有這一整個團體。」

  由於我們不可能是孩子的一切——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我建議父母讓孩子有一個關懷的團體來支持他。它可能是透過學校或居住社區的一個團體。它可能是你家族內的成員或朋友圈非正式的組織。重點是,確定孩子接觸一些與你有共同倫理和理想的大人。這些是當你孩子無可避免地、自然地與你疏遠但需要指導和支持時,可以作為依賴的人。

  ·鼓勵獨立,並同時繼續做孩子的情緒教練理所當然,在少年的生活中,要找出一個正確參與的程度是作為家長要面對的最棘手的挑戰之一。鼓勵自立意味著允許孩子做他們打算要做的事,如今是他們對要緊的事做決策的時候。此刻,正是你練習對孩子說這句話:

  「你自己做選擇」的好時機。對於孩子的決定,表達你的信心,並且不要以自己的猜測來警告他可能發生不幸的結果。

  鼓勵自主也代表了允許孩子偶爾做不明智的 (但不是不安全)決定。記住孩子同樣可以從錯誤以及成功的事件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身旁有一位體貼、支持他的成人,這尤其正確;孩子在遭遇挫敗時,他可以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以便將來有更好的應付措施。

  我們的研究顯示,那些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比較能成功地渡過難關。這些少年人比較有情緒智力、對自己的感受較能理解及接受。他們有更多單獨或與別人一起解決問題的經驗。因此,他們在學業及同輩的關係上,就得到更多的成就。具備了這些保護因素,這些孩子可以減低遭遇到所有父母都害怕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所面對的危險——譬如,毒品、少年犯罪、暴力及不安全的性關係。

  因此,我極力主張你對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都要知道。接受及肯定孩子情緒的經驗。當出現問題,發揮同理心仔細傾聽而不去做判斷。當他有困難向你求援時,做他的朋友。雖然這些步驟很簡單,但我們知道它們是恆久支撐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基礎。


推薦閱讀:

槓桿之殤: 傘形信託拉響爆倉警報 券商股成情緒泄洪口
孩子因為壓力大產生厭學情緒怎麼辦?| 家長頭條110期
你能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壞情緒 讓腺更「炎」重
做一個情緒成熟的人

TAG:孩子 | 情緒 | 成長 | 成長過程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