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自西西河https://www.ccthere.com/thread/4179277<div>作者:迷惑不解</div>

漢化佛教、佛寺文化常識

2016-2-17

出去遊玩難免游名山,游名山難免遇到名寺。每次進到廟裡我都覺得一頭霧水看不出啥名堂,又擔心犯了忌諱、失了禮數,所以就整理歸納了這一篇漢化佛教、佛寺文化常識,主要給我自己看,也希望對感興趣的河友有點用處。

一、佛教源流

小乘佛教:較原始的教派,以自利修羅漢果為最終目的,只承認釋迦摩尼一人是佛。

大乘佛教:釋迦摩尼涅槃後幾百年興起,認為有無數佛,人人可以成佛。

核心教義:世界是「無常」(變動和虛幻的),人生是「苦」,苦的原因在於各人自己的「惑」和「業」。

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時期開始流傳,隋唐達到鼎盛,宋以後佛教的漢化基本成熟和定型。

二、釋尊的生平

釋尊大約活動於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期間(與孔子大約同時),在世約80歲。29歲捨棄王子身份出家,苦行6年,於35歲大徹大悟成道,約80歲入滅(涅槃)

釋迦摩尼:是一種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他的本來姓名為:喬達摩*悉達多。經書及傳說:釋迦摩尼屬於剎帝利族,其父親為今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一個古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凈飯王。凈飯王娶了鄰國的2姐妹,姐姐「莫耶夫人」是釋迦摩尼生母,產後7天就去世了,釋迦摩尼由姨母(莫耶夫人妹妹)「摩訶波者波提」撫養大。

蘭毗尼花園:釋尊誕生地,在今天尼泊爾境內。傳說「莫耶夫人」臨產前要趕回娘家生產(當地風俗),但走到其嫂子(即釋尊的舅媽)蘭毗尼的花園即提前生產。釋尊的誕辰,漢化佛教定為四月初八(但藏傳佛教定為四月十五;南傳傣族佛教定為清明節後十天,並舉行潑水節紀念)。

夜半逾城門:傳說喬達摩*悉達多王子29歲時決意出家修行,某日晚上,喬達摩*悉達多王子騎白馬出城(離家出走),城門已經關閉,四大天王相助其飛出城外。

菩提樹、菩提伽耶:傳說悉達多王子苦行6年,日食一麻或一麥,餓的形容枯槁,但並未領悟到真諦。有一天他覺悟到應該吃飽了才能繼續思考宇宙人生的真諦,於是洗了個澡,接受了一個好心的牧女施捨的一碗牛奶後精神大振(食已諸根悅,堪受於菩提),然後開始在兩顆無花果科的「畢缽羅」樹下連續打坐7天,突然大徹大悟。這兩顆「畢缽羅」樹就被尊稱為「菩提樹」。菩提,本意就是大徹大悟。這兩顆「畢缽羅」樹所在地被尊稱為「菩提伽耶」,「菩提伽耶」本意就是「成道處」。此地在今天的印度東北處,古代好幾個中國高僧都去過,包括玄奘。

轉[**]fa.lun:意思是指釋尊成道後開始在世間講經傳道。

如是我聞、聲聞:意指是最早追隨釋尊、親耳聆聽過釋尊教誨並得到覺悟和果位的弟子們。其中有名的有10人。(「如是我聞」大概就是:我親耳聽到佛祖說……)

老迦葉、少阿難:寺廟釋尊塑像旁通常塑造的2位親近的陪侍,身份不一般。老迦葉是釋尊大弟子,在佛祖涅槃後,由其親自主持遺體火化儀式。少阿難是佛祖入滅時唯一陪同身邊的人,親耳聽到了釋尊遺言。

優波離:10大聲聞弟子之一,是釋尊為王子時王宮裡面的理髮師,稱「持律第一」。寺廟的戒壇前小山門殿裡面必定供奉優波離,叫做優波離殿。

七相續尼:傳說最早追隨釋尊,具有聲聞資格的釋尊的女弟子中最有名的七個人。其中,釋迦摩尼姨母(莫耶夫人妹妹)「摩訶波者波提」是最早追隨釋尊出家的。

雙林入滅:傳說釋尊是在兩棵沙羅樹下側身側卧姿勢(雙足併攏,左手放身上,右手支頤)進入大般涅槃,所以號稱雙林入滅。

如來(來自百度):(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意譯是「如來了一樣」。意思是:憑藉真如之道,通過努力,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也就是真身如來;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如來」和「佛」都是諸佛的德號,並不特指釋迦牟尼佛。民間常以如來、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這稱呼是不精確的。

三、佛像與佛寺(蓮剎、珈藍、浮圖祠)

佛像、像教:宗教的本質決定需要信眾崇拜和信仰,但釋尊在世時禁止信徒們為自己造像,是反對偶像崇拜的。釋尊入滅時對阿難留下的遺言大意是:已成者皆滅,要勤修我法,以法為師,不可放逸。可見,釋尊堅信佛法是大千世界的真諦,他要求的是信眾對佛法的崇拜和信仰,而不是對他個人。釋尊在世時,也只是被當做「先知先覺者」意義的佛,但在他去世後一兩百年之後,佛教弟子們逐漸將釋尊神化為神聖意義的佛,開始禮拜一些釋尊的象徵物,慢慢發展為開始造佛像崇拜,後來發展下去,造像的內容越來越多,不僅是釋尊,還有諸多其它佛、菩薩、羅漢等等,所以佛教又被人戲稱為「像教」。(所以,要敬佛法而不是佛像,這才符合釋尊本意。佛像只是給一般的信眾禮拜的,真正的佛家弟子應以法為師。)

寺:中國最早的佛寺是建於漢代的洛陽白馬寺,在漢代,寺的本來意思是官署,例如太常寺,太僕寺之類。所以,洛陽白馬寺一開始的含義只是安置外國僧人的國賓館。【洛陽白馬寺(來自百度):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庄(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永平求法)。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白馬寺號稱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珈藍:佛寺或佛寺內部的建築物。

浮圖:即塔,是塔的音譯。

浮圖祠:早期中國的佛寺(東漢到南北朝)通常在院子中心建高塔,塔內供奉舍利,塔為中心,殿為附屬,所以當時的寺廟就叫被做浮圖祠。(西安大慈恩寺就叫做大雁塔)

舍利:塔內供奉舍利分為兩種,生身舍利:藏於塔內的佛祖遺骨。法身舍利:藏於塔內的佛經。

殿和堂:殿:佛寺中供奉禮拜佛像的建築物,布置於南北向中軸線上的是主殿,布置於東西兩側的是配殿。堂:和尚們生活起居、念經講法的地方。

庵:正規的寺廟必須齊備3個要件,即:山門(山門殿)、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有些小廟只是單獨供奉某一個或幾個佛菩薩的小院落,兩邊廂房主人,這一類只能稱之為俺,例如觀音庵。

珈藍七堂制:早期中國的佛寺(東漢到南北朝)通常在院子中心建高塔,塔內供奉舍利,禪宗興起後提出寺廟建築格局的「珈藍七堂制」,後世漢化寺廟基本上都沿襲下來,此後,寺內可以有塔也可以沒有。珈藍七堂一般指:山門、佛殿、講堂、方丈、食堂、浴室、東司(廁所)。

主殿:正規的寺廟必須齊備3個要件,即布置於南北向中軸線上的山門(山門殿)、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

配殿:布置於東西兩側,其配置並無定規,因地就宜而已,一般如下圖:

PS:戒壇前小山門殿叫做優波離殿,裡面供奉優波離。

寺廟像塑造特點:所有的佛像看上去都相似,所以有千佛一面之說。佛像有幾個較明顯的共有特點,例如雙眉間的一點(叫白毫)、大耳朵、螺發、頂髮髻等(這都是外國人的相貌)。但是,菩薩、羅漢、天神、高僧的塑像則由藝人自由發揮,變化多端。

佛教萬字吉祥符「卍」(來自百度):據考證,其實源自佛像胸前毛髮螺旋相。下圖符號,自左向右旋轉阻力小,一般進廟後也要求從左進、從右出。

單掌施禮和合掌施禮(來自百度):中國寺院和外國寺院的區分是單掌施禮和合掌施禮。中國的和尚都是右手單掌行禮,外國的和尚才會雙手合掌行禮。

【傳說(來自百度):印度高僧達摩大師,於西漢中葉來中國傳教,主在好心人送的一個小房子(今少林寺處)里修行,一中年男子(有傳說姓王)被達摩的精神所感動,要求拜達摩為師,達摩堅辭不收,冬天的一個晚上中年男子又來苦求,達摩不理睬,第二天天亮跪著的人已被大雪埋了全身,達摩實在無話,說了一句「今天降白雪,如果若讓我收徒,除非天降紅雪」,中年男子聽後隨即拔出佩刀斷掉自己的左臂,一股熱血噴在周圍白雪上,達摩此時後悔已來不及,話已出難收回了。這個人就是中國人的第一個佛教徒,史稱二祖,從此達摩住的小房子叫「泣血亭」,從此以後中國的和尚右手單掌行禮,而遇有雙手合掌行禮的黑眼珠和尚那是假的。】

上香(來自百度):進廟時先上香後禮拜,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不得燈上點香,《金科》說:「燈上點香神不受」,這也算是忌諱,所以燒香時用打火機或者火柴點香(三支即可,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只需在大殿前燒,敬在一個爐中即可,所謂「萬佛一爐」, 不要抓著一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面朝大殿的大門,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插香:第一支香插中間,第二支香插右邊,第三支香插左邊。然後經過每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不要隨便許願,許願是要還願的。【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多餘的香你可以帶回去,也可以擺在香桌上,也可以在殿前大爐子裡面一起燒掉。】

遊客進門(來自百度):遊客進入寺廟大門走你左手位的那道門,中間的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遊客進殿也盡量不要走正門,從偏門進,—般大殿三個門,從左手位的門進,從右手的門出,不要走中門,在殿里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門坎是不能踩的。

四、山門(山門殿)和金剛大力士

山門(山門殿):在中國,有名山處經常就有名寺,而寺廟的大門就叫山門。山門一般有三個門,稱為「三解脫門」:象徵空門、無相門、無作(願)門,寓意三解脫,意思就是入我佛門即得大解脫。一般把中間的那個門做成殿堂形式,叫做「山門殿」,殿內塑像一般是2個金剛大力士。

【三解脫門(來自百度):略稱三脫門或三門。謂通往解脫之道的三種法門,即空、無相、無願,此三者又稱為三三昧。茲分釋如下︰(1)空門︰謂觀我所見,我見皆空,一切諸行不真實、不常、恆空。(2)無相門︰又作無想。謂觀因空故,不起著於相。(3)無願門︰又作無作或無欲。謂觀無相故,於未來死生相續。】

金剛大力士:山門殿的金剛大力士類似門衛,是護法的武士。一般為站立、上半身赤裸、手拿金剛杵、表情憤怒。其中一個張嘴、一個閉嘴,所以又被傳訛為哼哈二將軍。

左鍾右鼓:進入山門,在天王殿兩側布置的左鐘樓、右鼓樓,就是兩個小亭子,裡面懸掛鐘鼓。有的廟將左鐘樓、右鼓樓布置在山門兩側。但不一定所有的廟都有鐘鼓樓,估計只有大廟才有。

五、天王殿(彌勒殿)和彌勒佛

天王殿:進了山門,往裡走,處於中軸線上的第一個主殿通常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的主供其實是彌勒菩薩,因此準確叫法是彌勒殿。天王殿陪侍彌勒菩薩的才是四大天王。

覺有三義和三覺圓滿:佛家的覺、證稱為「菩提」,「菩提」有三個層次,稱為「覺有三義」:

三界:一切有情眾生均處於三界之中,此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六道輪迴:三界中的欲界分成六個等級,分別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不能超脫形體和慾望束縛的芸芸眾生,就一直在這六道中打轉,死後依其生前善行惡為而在來生投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低級別的神仙、菩薩也在六道之中,但處於六道的最高級別「天道」。(PS:比如豬八戒本來是神仙,犯了錯也會投胎成豬)

天道之六層天:欲界六道中最高級別的「天道」又分為6個層次,稱為6天。

三界之二十八天:欲界的天道分為6層次,稱為6天,此外,色界、無色界又分為22個層次,合起來三界共有28天。高級別的神佛至少處於色界,已經跳出六道輪迴,但只有成了佛才進入無色界。

彌勒菩薩:彌勒是釋尊生前的親聞弟子之一,他先於釋尊去世。據說他的修為已經達到佛的層次,但因為肩負釋尊交付的重任,要度盡天下蒼生,並計劃在遙遠的未來還要投胎人世佈道,所以他是釋尊的指定接班人,是「未來佛」,但現今還是菩薩。傳說他居住在欲界天道6天中的第4層,叫做「兜率天」。

天冠彌勒:早期(唐宋之前)天王殿(彌勒殿)內的彌勒塑像是戴帽子的彌勒菩薩像,稱為「天冠彌勒」,這才是其本相。

大肚和尚彌勒佛:現代的天王殿(彌勒殿)內的彌勒塑像是大肚和尚彌勒,源自五代時期布袋和尚的種種傳說。

無著菩薩和天親菩薩:是彌勒菩薩像身旁通常塑造的陪侍菩薩,這兩個人歷史上實有其人,而且理論造詣非常高,是瑜伽行派的創始人,發展了佛教理論「因明學」。

四大天王:天王殿(彌勒殿)內的彌勒塑像是主尊,陪侍的是四大天王塑像。這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天道6天中的第1層,叫做「四天王天」,這「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山腰處一個小一點的叫做犍陀羅的山上。四大天王分別是:

---多聞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早期塑像一隻手持塔,一隻手持戟。宋代後,多聞天王塑像手持混元珍珠傘;

---增長天王:塑像手持青光寶劍一柄;

---廣目天王:塑像手持玉琵琶;

---持國天王:右手纏繞一隻紫金龍,腳下踩花狐貂。

托塔天王李靖:多聞天王的早期塑像是一隻手持塔,一隻手持戟,旁邊還有夫人和五個兒子(其中一個就叫哪吒)等眾多陪從,其地位在四大天王中最高。在唐朝,多聞天王還有單獨供奉的。但宋代以後,廟裡的多聞天王地位下降為與其它三個一樣。由於受到民間傳說、小說家演義的影響,冒出一個托塔天王李靖,多聞天王早期塑像的塔、戟、還有家眷都演義成了托塔天王李靖的了。而托塔天王李靖不屬於佛家系統,他是玉皇大帝的將軍。

韋馱天:韋馱菩薩塑像與彌勒隔一個板子背靠背,面朝大雄寶殿。青年武將形象,兩種站立姿勢:一種雙手合十,寶杵橫置手腕上;另一種是左手握杵,右手叉腰。韋馱天或韋馱菩薩是宋代以後源自波羅門教戰神犍陀天、中國武將韋將軍、封神演義故事等等混合演義出來的人物,佛經中並無依據。

三洲感應:傳說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乃是寺廟僧眾的守護神。因為他統管東南西三洲的護法事宜,所以號稱「三洲感應」。

(PS:廟裡的很多塑像並無嚴格佛學上的依據,只是迎合普通信眾的口味而已。)

六、大雄寶殿及佛尊塑像

大殿主尊數量:一般有1、3、5、7尊,現在常見的是三尊。大殿單供一尊塑像時:一般是釋迦牟尼佛,但也有單供阿彌陀佛的(凈土宗)。

6.1、釋迦牟尼佛塑像制式

釋迦牟尼佛塑像制式:一般就是3種,結跏跌坐兩種,站立一種,手上絕不持物件,如下示:

此外,還有:禪定相:結跏跌坐,雙掌左下右上相疊,右手4指疊於左手4指之上,大拇指相對,表示進入禪定;涅槃像:涅槃是梵文音譯,意譯入滅、圓寂等。指除盡煩惱業報,進入不生不死、永久快樂安穩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像的造像形式為,側身而卧,雙目微閉,神態安詳自然,面帶微笑。雙腳伸直併攏,右手支頤,左手自然地放在身體上,衣紋線條圓滑流暢。象徵釋迦牟尼80歲時,在末羅拘屍那城跋提河邊的娑羅雙樹下涅槃。

五佛頂:密宗的釋迦牟尼佛像頭頂現出的5尊佛像,分別叫做:金輪、白傘、光聚、高、勝五佛。

佛像台座:有安置於蓮花座上的,也有安置於方形台座的(又叫須彌座)。大殿的主尊,通常佛像安置於蓮花座,蓮花座則以須彌座為其台基。

佛像背光:象徵佛身上的光芒。頭頂的為頂光,一般以圓形線條表達。身後的為背光,一般以身後描繪的放射性線條表示光線。(注意,只有佛和高級別的菩薩才有身光,一般的菩薩、羅漢、神仙之類只可有頂光,決不可有身光的。)

6.2、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塑像制式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音譯,意譯則為「無量壽佛」;據凈土宗的說法,阿彌陀佛最為慈悲濟世,專門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信奉阿彌陀佛並且不斷口念阿彌陀佛就會得到接引。

大千世界:佛教認為宇宙間有無數個世界,號稱大千世界。其中,有無數個穢國、穢土,供世俗眾生居住。也有無數個凈土、佛國供無數佛居住。

西方凈土(西方極樂世界、須摩提(音譯)):屬於在無數個凈土、佛國中的一個,在這個佛國中,阿彌陀佛是眾佛之首。

凈土宗:漢化佛教的一個宗派,信奉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經》、《觀無量壽經》。廬山的東林寺是凈土宗的發源地。

經變(經變畫):將佛經內容用圖像進行表現的大幅壁畫。例如:阿彌陀凈土變,是指表現《阿彌陀經》內容的壁畫;觀經變,是指表現《觀無量壽經》內容的壁畫。

阿彌陀佛塑像制式:分兩種,一種是單手或雙手托持金蓮台的;另外一種手裡不拿東西,做出雙手交叉大拇指相對,另有兩指翹起的「上生手印」,如下圖中的1、2、3所示(也可能做出九品手印中的其它幾種,但少見。)。其中,金蓮台表示眾生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座位,而「上生手印」則表示眾生去西方極樂世界時可以得到上品的座位。

九品蓮台和九品手印:據凈土宗的說法,眾生去西方極樂世界時,按照生前念佛修行功德的深淺,可以得到九個級別的位置。阿彌陀佛塑像的九品手印如下圖,但常見的是上品手印。(四川大足石刻中塑9尊像,每像各出一個手印)

6.3、藥師佛和藥師殿:

藥師佛的凈土叫「東方凈琉璃世界」或者「東方藥師凈土」。據《藥師經》說藥師佛有起死回生之力,發願解除眾生一切痛苦、病災,信眾廣大,所以有的廟專門設有藥師殿。藥師殿除了主尊藥師佛及其身邊近侍日光、月光菩薩之外,還會塑造「藥師十二神將」,據說這十二神將按照一天十二個時辰輪流值班,手上各持有不同的兵器。

6.4、大雄寶殿中主尊塑像及其陪侍塑像的組合方式:

1)釋迦摩尼佛像組合方式有以下幾種:

三尊:主尊+2弟子,2弟子即老迦葉、少阿難。

五尊:主尊+2弟子+2菩薩,2弟子即迦葉、阿難;2 菩薩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七尊:主尊+2弟子+2菩薩+2天王。

九尊:主尊+2弟子+2菩薩+2天王+2力士。

2)其它主尊的貼身陪侍塑像:

藥師佛:身邊近侍日光、月光菩薩;

阿彌陀佛:身邊近侍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彌勒菩薩:身邊近侍無著菩薩和天親菩薩。

3)在主尊塑像佛壇的背後,通常有一個「海島觀音」塑像,也可能會有一個觀音或文殊菩薩像。

4)大殿東西兩側,通常有十八羅漢像、二十諸天像。

5)有的凈土宗的廟,大殿專供阿彌陀佛,此時會另外建一個主殿供七尊佛,其中包括釋迦摩尼佛。

6)有的歷史古老的廟,大殿裡面可能供奉5尊主佛或七尊主佛,但都少見。

6.5、三佛同殿(大雄寶殿中供奉三尊佛為主尊,比較常見)

三佛同殿:在大雄寶殿中供奉三尊主尊佛像,此三尊像有多種組合方式。常見的如下:

1) 組合方式一,橫三世佛:意思是處於三個不同佛國中的三尊佛,如下:

--釋迦牟尼佛:位於正中,是「薩婆世界」的主佛。

--藥師佛:位於左側,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主佛。(手持寶塔或一個罐子之類)

--阿彌陀佛:位於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

2) 組合方式二,豎三世佛:意思是處於三個不同時段(過去/前世、現在/現世、未來/來世)中的三尊佛,如下:

--現在佛:位於正中,即釋迦牟尼佛;

--過去佛:位於左側,是燃燈古佛;

--未來佛:位於右側,即彌勒佛。

3) 組合方式三,三身佛:意思是處於三個不同修為階段時段的釋迦牟尼佛,形象塑造都一樣,就是手印不同。三身佛的說法出自天台宗。如下:

--法身佛(又名「比盧遮那佛」):位於正中,是體現佛法本身的釋迦牟尼佛,類似於領袖的標準像;(密宗最崇敬「比盧遮那佛」)

--報身佛(又名「盧舍那佛」):位於左側,是修得正果後的釋迦牟尼佛,類似於博士畢業證上的像;(「比盧遮那」和「盧舍那」其實是同樣一個梵文詞的音譯)

--應身佛(即釋迦摩尼佛):位於右側,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度脫眾生出苦海時需要現身的佛像,類似於工作證上的像。

4) 其它組合方式還有:釋迦摩尼+阿彌陀佛+彌勒佛;釋迦摩尼+藥師佛+彌勒佛。

七、配殿

東配殿(伽藍殿):大雄寶殿的東側為伽藍殿,此伽藍特指歷史上的「祇樹給孤獨園」,此殿專門供奉歷史上最早護持佛法建立珈藍的三位善士。其中供奉三位善士的塑像,中間為舍衛國王波斯匿王,左側為舍衛國太子祗多,右側是舍衛國孤獨長者。此外,店內兩側環繞十八位迦藍神,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也有在裡面立一個小龕,內供關公的。

西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的西側祖師殿一般都是禪宗系統。正中供奉達摩禪師,左側為六祖慧能(也有供馬祖道一的),右側為百丈禪師。

關帝殿:有的廟設有關帝殿供關帝,左右陪的是關平、周倉。也有在大殿兩廂設立小龕供關帝和韋馱菩薩的。

法堂(講堂):有的大寺廟在大殿之後有一個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專用於演說佛法的。其中又一個高台,上設座椅(法座),此殿內也供佛、菩薩像。很多普通的寺廟,一般就在大殿設法堂、臨時的法座作為講法場所。

八、菩薩

菩薩:梵文音譯,意譯則有:大聖、大士、覺有情等等,菩薩在佛教中僅次於佛一等的。漢文佛典中著名的菩薩有:彌勒、普賢、觀世音(觀音)、大勢至、地藏等。

華嚴三聖:指釋迦摩尼佛及其左右協侍菩薩文殊、普賢。

西方三聖:指阿彌陀佛及其左右協侍菩薩觀世音、大勢至。

三大士:指觀音、文殊、普賢三位。

四大菩薩:指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位。廟裡經常有這四大菩薩的獨立道場和殿堂。

文殊菩薩:全稱為文殊師利,音譯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據說是智慧第一,號稱「大智文殊」。塑像特點:持寶劍、座蓮花座、騎獅子。

普賢菩薩:音譯三曼多勃陀蘿;據說是德、行第一,他發願要為佛教弘法工作。號稱「大行普賢」。塑像特點:持如意、騎白象。

地藏菩薩:號稱「大願地藏」。塑像特點:打坐、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持錫杖。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釋迦佛咐囑,在釋迦佛入滅後到彌勒佛下生人間之前,在這段無佛世界裡,六道眾生都由他來教化。

觀音菩薩:梵文音譯,也有叫觀自在、觀世自在、光世音,略稱觀音。號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據說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塑像特點:變化特變多,手的變化,例如:千手、持琉璃瓶、持柳葉樹枝、持蓮花、讀經卷等等。

南無:讀音為: nāmó ,是梵語namas音譯,意思是致敬、讚美、讚頌。

九、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文(Arhat)音譯。含有殺盡煩惱之賊、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的意思。羅漢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即自覺者,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小乘佛教中,羅漢則是佛教徒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

羅漢果位:小乘佛教的說法,指個人修行可以達到的四個層級,最高一級就是阿羅漢果。(大乘佛教則認為一切有情皆可成佛,覺有三義,三覺圓滿才是大圓滿,因此自修羅漢果僅為第三等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度盡蒼生)

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在中國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像。唐代《法住記》上說,偉大的佛陀 臨涅盤時,囑付十六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游化說法,作眾生福田,故佛寺叢林里常雕塑羅漢像,供養者眾。十八羅漢乃世人於十六羅漢外另加降龍、伏虎二羅漢。而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盤後,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

十、諸天

諸天:是護持佛法的高級別天神的統稱,他們不屬於出家人,其中,寺廟裡塑造的護法金剛、四大天王、閻羅王、有的菩薩的左右脅持也屬於諸天。

諸天塑像特點:在大殿的兩側,站立,身體前傾15度以示對佛的尊敬。

諸天的數目:正規的以及早期的,應該是二十個。後來有的寺廟又有二十四天、二十八天的,主要是把一些道教的神仙也囊括進去了。

十大明王:屬於密宗系統,漢化寺廟少見,但日本寺廟保留較多。據說佛為了教化眾生,遇到不聽管教的,就會變化成十大明王的天神武將形象,大多數都是憤怒的樣子。

十一、藏經與藏經閣

大結集:釋尊在世時不立文字,當其涅盤後,各聲聞弟子所聞不同,於是舉行集會,有一人對眾人背誦,其他人補充、鑒別,最後審定並記錄下來。據說大結集共有四次,其中第一次在釋尊去世那一年舉行,最為重要。

三藏經:「經藏」、「律藏」、「論藏」,此三部分佛經合稱三藏經,特指在第一次大結集中,由阿難負責背誦釋尊所說的理論部分,記錄下來後稱為「經藏」;由優波離負責背誦釋尊所說的戒律部分,記錄下來後稱為「律藏」;而記錄下來的佛說精義部分,則稱為「論藏」。

大藏經:是漢文佛教經典的總稱,但也泛指一切文種的佛經大叢書。

藏經閣:佛家寺廟裡面收藏佛教經典之處,類似於圖書館。有兩種類型:天宮藏和轉輪藏(輪藏)。天宮藏較常見,建設製造簡單,沿壁立櫃放經書。轉輪藏少見,製作成一個可以旋轉的8面或6面大龕,每一面設置很多抽屜存放經書。

十二、

塔,源自南亞次大陸的一種覆缽形墳墓,後來被佛教徒沿襲下來作為收藏舍利的建築。國內常見的塔有三種,如下:

佛塔:收藏佛舍利或佛經的;

墓塔:廟裡面設立一個小院子,院子里的塔是本寺歷來和尚的墓。又稱塔院、塔林。

風水塔:有些地方,當地百姓為了祈求給本地帶來某種好運而建的塔。

佛塔的幾個主要部分:地宮,一個地穴,用來收藏舍利或珍寶。塔基,整個塔的基座。塔身,塔的主體,有實心的,也有空心的。塔剎,製作於塔頂的尖狀物,有磚石砌的,也有用金屬做的。

十三、佛教信徒的分類:出家五眾、在家兩眾:

出家五眾:

(1) 比丘(和尚、乞士):指受過「具足戒」的男僧人。

(2) 比丘尼(尼姑(俗稱)、乞士女):指受過「具足戒」的女僧人。

(3) 沙彌(勤策男):7至20歲,受過「十戒」的男出家人,算是候補僧人。

(4) 沙彌尼(勤策女):7至18歲,受過「十戒」的女出家人,算是候補僧人。

(5) 式叉摩那(學戒女):年滿18歲,受過「十戒」的女出家人,必須有2年左右的候補期,此期間就叫式叉摩那(學戒女)。

在家兩眾:

(1) 優婆塞(信士、居士、近事男):指由廟裡法師行受過三皈五戒的在家男信徒。

(2) 優婆夷(信女、女居士、近事女):指由廟裡法師行受過三皈五戒的在家女信徒。

三壇受戒:出家人受戒分為三級三次:初壇,傳十戒;二壇,傳具足戒;三壇,傳菩薩戒。受菩薩戒者在頭頂用燃香燒十個疤,但這是元代傳下來的陋習,在元代之前是沒有的。

資料文獻來源:

[1]《漢化佛教與佛寺》,白化文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

[2] 百度網路搜索。


推薦閱讀:

《唯易論 上 天機八部》1 作者 林清泉 (無極山人)
7首花間詞,你能從詞中認出作者嗎?
看張·愛玲畫語(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祭)(30) 作者: 安意如
萌芽經典 | 照相館之晝,作者:賀伊曼
巴特爾的人生格言作者:般若

TAG:迷惑 | here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