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六氣病診治要訣
導語:中醫的整體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人。這種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把握住規律及其對人的影響,才有可能從源頭上遏制和消滅疾病。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很多中醫、包括很多「名醫」,連這種最基本的技能都沒有掌握好。
王東海
六氣者,風、熱、暑、濕、燥、寒。凡六氣為病,單純一氣為病者少,二氣三氣相夾為病者多。治當辨屬何氣,另夾何邪,孰輕孰重,審視分明, 前賢謂:「六氣明而雜病少」,信然!
六氣之為病,古人謂陽邪感人,自上而始,陰邪感人,自下而始。《金匱》謂:「清邪中(「中」讀第四聲)上,濁邪中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幼學瓊林》有言「輕清者上升,重濁者下降」;大邪之來急而暴,人不勝病而即治,其邪立解,此時邪多在表。小邪之來,其勢輕而緩,人能勝病,多有忽視失治,漫延而乘虛乘隙入里者。
歷驗常見疾病,多數始由六氣,緣因病六氣時或因誤治,病勢雖減而留邪,或久治未愈而變它症,或失治而病漫延,或口腹不慎而邪深入,更有內傷而合外邪,表現出病情之糾葛,殊難措手。
治六氣卒病,初起以驅邪為主,邪盛者不必顧及其虛。細察其症,酌其輕重寒熱之宜,急驅其邪,邪去而正自復。若漫延,恐正日漸虛而邪日漸盛,欲攻而不能任憑葯攻,致成危症。古人謂「無糧之兵,貴在速戰」。但當中病即止,太過則傷正,須知「邪去而正自復」。又當視其病勢如何,若邪盛,一攻而病勢雖減而邪仍在,方葯切病者,可再攻之。若病勢已殺,而邪未盡,當小制其劑;亦可於方中酌宜兼用藥以保護脾胃,活法在人,總須「攻邪不傷正,固正而不留邪」為盡善。
凡驅邪之法,就近而驅逐,因勢利導也。前賢原有八法:汗、吐、下、溫、清、補、泄、和,以盡去邪之路。
凡治六氣,初起寒熱外束,榮衛雍滯,邪郁未宣,脈必郁遏不揚,葯以辛涼或辛溫淡滲以宣郁達邪透表。切忌苦寒走里滋膩凝邪之品,以遏邪氣外透之機,而轉生它變。若舌苔白或微黃而潤者,總以透表為主;若遇黑瘦血枯液燥之體,首先當預顧其津液,溫燥淡滲之品,又不可直率而往。當知「存津液」為治病之大關頭。
六氣為病,其化寒化熱,總由邪氣與人身兩者之陰陽而定。若陽邪感陽勝之體,則化熱速;陰邪感陰勝之體則化寒速。 若陽勝之體而感陰邪,陰勝之體感陽邪,邪雖重而證輕緩,此陰陽和合,自能緩解,《傷寒論》謂:「陽得陰則解,陰得陽則解」。雖其所論之陰陽不同,其理則一,此亦陰陽相得之理。
六氣之邪感人,感之重者而即病,為傷寒、溫熱、暑濕、燥症等。感之輕者不會立即發病,其邪漫延,或乘人身內在之素因,或乘飲食勞作之失宜,因隙(空虛)入內而潛伏,潛伏於可容邪之處,《內經》言「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然邪之趁虛處潛伏,常常各從其類(陰陽五行的屬性)而為依附。如暑濕多附脾胃之膈膜處,風邪多附肝膽之膈膜處,冬傷於寒與冬不藏精,伏邪化熱,消灼真陰者多附於腎間之膜。蘊熱趁機(或是外因相誘,或是突破臨界點)而外出,皆伏氣之病也。
《內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痃瘧;秋傷於燥,冬生咳嗽」。六氣中之伏氣為病,以風,暑,濕,寒為多,又總以其司天在泉之年為甚。如:春傷於風,夏生饗泄者,多在巳亥風木司天之年;夏傷於暑,秋為痃瘧者,多在寅審少陽相火司天之年;秋傷於濕,冬必咳嗽者,多在丑未太陰濕土司天之年;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多在卯酉少陰在泉,巳亥少陽在泉之年。
推薦閱讀:
※從拉美到歐洲,國家元首「二進宮」的各種姿勢 | 冰川周末
※周末放假出門踏青,田間美味的良藥佳蔬您能認出幾種?
※南方周末:我的秘密書架(4)
※還在想著周末穿什麼出街么 袁姍姍教你如何演繹時髦造型
※125.與喵共舞64~端午奧運大道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