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生命的理解

莊子對生命的理解

傅佩榮

假設你把自己的生命當作一個整體來看,你就會發現什麼?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所以你看到別人得意的時候,不要羨慕,你將來還有你自己的成就。如果你前面羨慕別人,你後面這個是自己有成就,你再來說,原來是有一定的程序啊,那你前面的羨慕不是浪費了嗎?你沒有必要有這種情緒的反應,所以莊子裡面用很多話來描述老子的思想,在這裡有一個成語,叫做朝三暮四,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莊子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呢,他說這個寓言是要告訴你,整體是一樣的,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我們講身體來說好了,現在很多人喜歡講一句話,身體會討債,你年輕的時候,你過度浪費身體的能源,身體的能量,中年之後就來要債。絕不會說你年輕的時候揮霍體力,中年之後照樣健康,很有精神,很健康,沒有這麼好命的人,像這個就是說明什麼?整體來說,你有一定的力量,早用晚用,怎麼辦呢?最好少用,少用的話,可以活得久一點,讓生命可以維持它。所以道家思想其實並沒有很神秘,它只是讓你知道一個整體的道理之後,看你怎麼安排自己這一生,你要一次把力量用光,他就說你慢慢慢慢分配,讓自己在平靜中,過一個比較愉快的生活。所以我們學老子的思想呢,到最後就會發現,老子強調無為,但是無為有兩個解釋,第一個無為是無所作為,有時候你上班之後就要小心了,坐在辦公室里發獃,老闆問你在幹嗎?你說我在無為,那恐怕會被解聘啊,所以要強調老子的無為是無心而為,什麼叫無心而為呢?心代表刻意的目的,就是你可以做所有你該做的事,但是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

一般人活在世界上活得不快樂,大部分都是有心而為,我一定要這樣,父母跟孩子說,你一定要考前十名,念書本來是很快樂的事,但是痛苦來自什麼地方?痛苦來自於比較,來自於有心,一定要如何。但是你完全無心的話,幾個人做得到?幾個人可以接受?所以道家的思想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就要看各種實際的情況,這個智慧可貴的地方在於說,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它可以調整,所以這就是老子的思想。有時候我們坐公交車,後面寫八個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它就是老子的思想,天下亂了之後,你怎麼樣讓自己平安呢?保持距離,用虛、用靜來面對它。但是到莊子的時候不行了,莊子是戰國時代中期的人,你到了戰國時代中期,天下已經打成一團了,這個是七雄在爭霸了。那怎麼辦呢?所以在莊子來說,他用另外一個字,叫做化,化解的化,我不能夠再保持距離了,我就只有跟它一起變化,看清楚,外面的形勢怎麼變成,我跟它一起變化。

莊子對人性的了解,據我所知,很少人超過他,一般人對莊子,會覺得書太厚了,很難完全看懂,或者全部把它念完畢,所以莊子裡面往往只留下一些故事,一些寓言,很多人去猜測,這是很可惜的事。為什麼?因為莊子對人的了解,首先在於知道人性的險惡,在於知道人生的困難,非常具體。在戰國時代中期,了解這些並不是很複雜,到處都有殺人放火的事,要活著都不容易的。做官好嗎?莊子知道做官很危險,莊子對於老子的避難應用得很成熟,更不要說啟明了。所以到莊子的思想呢,立刻會覺得說跟老子實在是不一樣,很充滿一種活潑的力量。比如說你一翻開《莊子》,看到逍遙遊,講一條魚變成鳥的故事,講了三遍。講了三遍,目的是在什麼地方呢?目的絕不是說讓你看一看這個神話故事有什麼趣味,不是的,要提醒你,人的生命的可貴就在於可以不斷地轉化,這基本觀念。如果人的生命不能轉換的話,人生有什麼好過的?一眼就看透了,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恩怨情仇,悲歡離合,就沒有了。

所以你看《莊子》的時候,它為什麼講到魚變成鳥,魚需要水,鳥需要空氣,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空氣也不需要了,可以自由翱翔,完全不需要等待任何東西來配合。人也是一樣,人年輕的時候呢,需要各種資源,就跟魚一樣,不能離開家,不能離開學校,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的話無法自存,但是你要提升轉換,轉換變成鳥的時候,只需要空氣,然後再繼續往上飛,可以自由翱翔。你說這樣的比喻到底怎麼來的呢?是因為人的生命本來就有需要層次,我們學莊子會看到他講兩句話,應該是一句話,我們看過好多遍: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我們念書的時候覺得很奇怪,身就是身體,身體像枯槁的木頭,一棵樹已經枯了,不會再長芽了,發芽了,然後心都像死灰一樣。什麼叫死灰呢,這個木柴燒成了灰,再用水澆熄了,就是死灰,死灰不能復燃。身體像槁木一樣,心像死灰一樣,那還過什麼生活呢?

但是這正是一個開始,你要讓我的身體不再有慾望的衝動,叫做身如槁木。讓我的心不再有各種複雜的念頭,心若死灰,這個合起來叫做什麼,叫做心齋,心要守齋。

莊子裡面提到什麼,人有三個層次,有身有心,上面還有兩個字,我們今天常常用叫做精神,精神這兩個字莊子用的。到現在我們還說你這個人很有精神,我們是描寫你身體反應狀況還不錯,但是莊子所說的精神是「槁木、死灰」之後展現出來的精神,並且精神來自於道,精神生於道,這下你才發現說,原來莊子是這個意思,告訴我們要經過某些修鍊,把身心那種自然的初衷和慾望加以化解之後,我已經不再執著了,然後這個我就跟道有一種契合,這種契合狀態,展現我的生命特質成為精神,這個精神才可以自由逍遙。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工夫的話,莊子怎麼可能說《逍遙遊》?跟說夢話一樣。《莊子》裡面這只是一個主要的線索,它裡面發揮它的這種「悟道」的過程,「與道同游」的篇章實在太多了,為了更加了解莊子的哲學,我們對他這個人大概介紹一下。

莊子極其聰明,他的聰明跟誰對照呢?跟惠施對照。莊子這本書裡面寫了半天,只有一個朋友是有名字的,叫做惠施。別的朋友都沒有名字。惠施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朋友,司馬遷的爸爸司馬談論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名家代表人物就是惠施。什麼叫名家?專門搞言語辯論的,搞邏輯的,這種人口才非常好,《莊子·天下篇》裡面也提到,惠施認為自己的辯論天下無敵,惠施跟你辯論你一定辯不過他。惠施說雞蛋裡面有毛,你說不會啊,今天早上我才吃的荷包蛋,明明沒有毛啊,有毛怎麼吃呢?那惠施就說了,如果蛋里沒有毛的話,孵出來小雞為什麼有毛呢?這也有道理啊,對不對?他這種辯論十幾個列出來,天下沒有人辯得過他。大家看到他就覺得很討厭,這種人,講的都是些怪論、詭辯。但是惠施很得意,他就是莊子的朋友。

莊子的智慧,他的才華表現,我個人是欣賞之至。我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魚快樂嗎」這個故事,因為我這兩年才體會出來它什麼意思。

有一年春暖花開,莊子跟惠施相約去踏青,到一座橋上,莊子看著幾條白魚,出遊從容,莊子說這就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應該知道魚是否快樂。莊子說且慢,回到開頭,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快樂,代表你知道我知道魚快樂,你才來問我的,我怎麼知道,我這麼一看我就知道。惠施又不講話了,代表惠施又輸了,他輸在什麼地方?我直接講結論了,我不做多的發揮。惠施問莊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後來又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他前面聽莊子說魚快樂,他就知道莊子知道魚快樂,後來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這兩個叫做自相矛盾,所以惠施輸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知道說莊子的智慧才華非我們所能想像。莊子最可貴的是回到人間,一句話,五個字,外化內不化,外表跟別人同化,但是內心裏面跟道結合在一起,絕不放棄任何一點點。所以莊子今天在世界行走的話,沒有人知道他是莊子,他跟你們穿一樣的衣服,做一樣的事,你絕對不會發現他很特別,但是他內心裏面跟道結合,感覺到生命的真實跟生命的喜悅,莊子為什麼可以在這麼窮困之中自在逍遙呢?我們現在問,怎麼樣讓一滴水不要乾涸?一滴水慢慢幹掉了,像我現在的年紀,常常覺得我這滴水已經干到一半以上了,叫做後中年階段,快要完全乾掉了,怎麼辦?把這滴水丟到海裡面去,它都永遠不會幹,海就是道,人,每一個人都是一滴水。所以你要練習,把我這滴水丟到海裡面去,你去悟道、學道,到時候體悟「究竟真實」,你的生命就永遠不要怕失落,這是道家最可貴的地方。最後我們簡單做一個結論。道家的思想他不跟儒家講善惡,他講的是從真實到美感,如果萬物都來自於道,讓萬物都在某個意義上代表道,都值得欣賞,美就是代表可以欣賞。這樣一來的話,你在宇宙裡面就會發現一種喜悅,就是任何東西都可以欣賞。你完全沒有什麼你的我的,我多你少,沒有這樣的問題。

第二個後現代社會最需要道家,我們所謂的後現代社會代表什麼?代表價值瓦解崩潰的社會,所有你接受的一切都要重新質疑,這樣的社會。這個時候呢,道家可以讓你知道說,你如果覺得善惡壓力很大,那你從真實到美感是另外一條路,你可以重新在這個價值的荒蕪的空地上,建構起一種特殊的正麵價值,它不要問人間的問題,直接接到道,作為最後的根源。最後呢,希臘哲學家的各種對哲學的探討,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就要問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因為宇宙萬物是無的話,比較可以理解,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存在的理由,沒有存在的必然理由,萬物從哪兒變化?萬物從哪兒變化,代表萬物有可能統統不存在,所以西方就要問,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呢?你很難想像,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古代的中國哲學家可以說一句話,古人的智慧到達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他們能夠了解四個字:未始有物。從來不曾有物存在過,這是最高的智慧,莊子說這樣的話。

你把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整個搬過來,也不能超過這一句話,就是宇宙萬物你要了解什麼?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了解這一點的話,一切都回歸於道,回歸於究竟真實,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來也沒有去,生命根本上就是一個安頓,就是一個安全。

推薦閱讀:

試論《莊子》語言的美學意蘊
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大夢誰先覺,浮世有清歡
莊子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品讀莊子《逍遙遊》

TAG:生命 | 理解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