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6)
【經】「菩薩摩訶薩欲一結跏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虛空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菩薩因為什麼原因,這樣結跏趺坐?
(【論】問:菩薩因為什麼原因,這樣結跏趺坐?)
答:因為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見心,自以為大;見菩薩結跏趺坐遍滿虛空,則憍慢心息。又在神通力中有巧方便,一能變為多,多能合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
(答:因為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見心,自以為大;見菩薩結跏趺坐遍滿虛空,則憍慢心息。又在神通力中有巧方便,一能變為多,多能合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
也為了想現希有難事,坐遍虛空;也為遮眾鬼神龍王惱亂眾生,坐滿虛空,使眾生安隱。如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想破壞舍婆提城,雨各種兵仗,毒蛇之類;
(也為了想現希有難事,坐遍虛空;也為遮眾鬼神龍王惱亂眾生,坐滿虛空,使眾生安隱。如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想破壞舍婆提城,雨各種兵仗,毒蛇之類;)
這時目連端坐,遍滿虛空,變各種有害物,都成華香、纓絡。所以說:菩薩摩訶薩想一結跏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時目連端坐,遍滿虛空,變各種有害物,都成華香、纓絡。所以說:菩薩摩訶薩想一結跏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須彌山王,擲過他方無量阿僧祇諸佛世界,不擾眾生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菩薩為什麼舉須彌山及眾山,擲過他方無量世界?
(【論】問:菩薩為什麼舉須彌山及眾山,擲過他方無量世界?)
答:不必有舉山的菩薩,在這裡說明菩薩的力能舉他們罷了!
(答:不必有舉山的菩薩,在這裡說明菩薩的力能舉他們罷了!)
又,眾菩薩因為佛當說法,先莊嚴三千大千世界,除眾山使地平整。如法華經中說:佛因為欲集一切化佛,先賓士地,也欲現希有的事,使眾生見。
(又,眾菩薩因為佛當說法,先莊嚴三千大千世界,除眾山使地平整。如法華經中說:佛因為欲集一切化佛,先賓士地,也欲現希有的事,使眾生見。)
所以者何?一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若舉此一山,已為希有,何況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若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尚難,何況以一毛頭擲百億須彌山過無量阿僧祇世界!
(為什麼?一座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如果舉此一山,已是希有,何況三千大千世界裡的百億須彌山!如果用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尚難,何況用一毛頭擲百億須彌山超過無量阿僧祇世界!)
眾生見菩薩希有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言:「是菩薩未成佛道,神力乃爾,何況成佛!」以是故如是說。
(眾生見菩薩作的希有事,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這樣的念說:「此菩薩未成佛道,神力象這樣,何況成佛!」所以這樣說。)
【經】「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僧!
(【論】問:菩薩如果用一食供養一位佛及僧,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恆河沙等眾佛及僧!)
答曰: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薩以一食大心,悉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不以遠近為礙;是故諸佛皆見皆受。
(答: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啊。如果菩薩用一食用大心,供養全部十方眾佛及僧,遠近也不會成為障礙;所以眾佛都能見道都能受用。)
問曰:諸佛有一切智故,皆見皆受;僧無一切智,云何得見?云何得受?
(問:因眾佛有一切智,都能見都能受;僧沒有一切智,如何得見?如何得受?)
答曰:僧雖不見不知,而其供養,施者得福。譬如有人,遣使供養彼人,彼人雖不得,而此人已獲施福。如慈三昧,於眾生雖無所施,而行者功德無量。
(答:僧雖不見不知,而那些供養、布施的人也會得福。譬如有人,派使者供養一個人,那個人雖沒有得到供養,而此人已獲布施的福報。如慈三昧,對於眾生雖無所施,而行此三昧的人功德無量。)
複次,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德成就,以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譬如湧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缽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
(又,眾菩薩成就了無量無盡功德,用一食供養十方眾佛及僧,他們全都充足,而食物也用不盡;譬如湧泉出水不盡。如文殊尸利,用一缽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全都充足也沒有用完。)
複次,菩薩於此以一缽食,供養十方諸佛,而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
(又,菩薩在此用一缽食,供養十方眾佛,而十方佛前飲食的食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多出千萬倍。)
複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無量禪定門,及得無量智慧方便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故,是菩薩心所作亦無礙。是菩薩能供養十方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及僧,何況各如一恆河沙!衣服、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亦如是。
(又,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無量禪定門,及得無量智慧方便門,所以,無所不能。因為般若波羅蜜無礙,這些菩薩心所作也無礙。這些菩薩能供養十方千萬億恆河沙等眾佛及僧,何況各如一恆河沙!衣服、華香、纓絡、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也是這樣。)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十方各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悉具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令得無餘涅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五眾義,如先說。須陀洹果有二種:一者、佛說三結斷,得無為果。又如阿毗曇說:八十八結斷,得無為須陀洹果。二者、信行、法行人,住道比智中,得須陀洹果證者是。
(【論】五眾的意思,如前面說的。須陀洹果有二種:一、佛說斷三結,得無為果。又如阿毗曇中說:斷八十八結,得無為須陀洹果。二、信行、法行(對於法行而說,自依聖法而行,稱為法行,信他教而行,稱為信行。信行的人是鈍根而成聞慧,法行的人是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說:「教門是信行人,觀門是法行人。」)人,住道比智中,得須陀洹果證的人是。)
複次,須陀名流,即是八聖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聖道分流入涅槃,是名初觀諸法實相,得入無量法性分,墮聖人數中。息忌名一,伽彌名來,是人從此死,生天上,天上一來,得盡眾苦。
(又,須陀的意思是流,即是八聖道分;般那的意思是入,入此八聖道分流入涅槃,這是初觀一切法實相,得入無量法性中的一部分,墮聖人數中。息忌的意思是一,伽彌的意思是來,此人從此死,生天上,天上死再來一次人間,得盡眾苦。)
阿那名不,伽彌名來,是名不來相;是人慾界中死,生色界、無色界中,於彼漏盡不復來生。
(阿那的意思是不,伽彌的意思是來,這是不來的相;此人慾界中死,生色界、無色界中,在那裡漏盡不再來生人間。)
問曰:今世滅阿那伽彌、中陰滅阿那伽彌,此亦不生色、無色界,何以名為阿那伽彌?
(問:今世滅阿那伽彌、中陰滅阿那伽彌,此也不生色、無色界,為什麼稱為阿那伽彌?)
答曰:阿那伽彌,多生色、無色界中,現在滅者少,以少從多故。中間滅者,亦欲生色界,見後身可患,即取涅槃,以是故因多得名。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應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
(答:阿那伽彌,多生色、無色界中,現在滅的少,因為少從多。中間滅的,也想生色界,見後身可患,即取涅槃,所以因多得名。阿羅漢,因為盡一切煩惱,應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
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護法、住法、勝進法、不壞法、慧解脫、共解脫。九種義,如先說。及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滅盡定、無諍三昧、願智等,阿羅漢諸妙功德,及得無餘涅槃。
(此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護法、住法、勝進法、不壞法、慧解脫、共解脫。九種的意思,如前面說的。及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滅盡定、無諍三昧、願智等,阿羅漢眾妙功德,及得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名阿羅漢舍此五眾,更不復相續受後五眾,身心苦皆悉永滅。後三道果,如初道說。
(無餘涅槃的意思是阿羅漢舍此生的五蘊,更不再相續受後五蘊,身心苦全都永滅。後三道果,如初道說的一樣。)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應作是分別:如是布施,得大果報;如是布施,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如是布施,生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因是布施,能生八聖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須陀洹道乃至佛道,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實相無取無舍,無所破壞,行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以大悲心還修福行;福行初門,先行布施。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明利,能分別施福;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
(【論】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實相無取無舍,無所破壞,行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以大悲心還修福行;福行初門,先行布施。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明利,能分別布施所得的福報;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
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
(如舍利弗用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給狗,而問舍利弗:「你用飯布施給我,我把飯布施給狗,誰得的福多?」)
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於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為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福極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
(舍利弗說:「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是在一切人中智慧最上的人,而佛福田最為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福極多。所以,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啊。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
推薦閱讀:
※中國詩歌史(白話詩)
※白話華嚴經第三十九卷
※<卜筮正宗>白話解(四)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白話《華嚴經》65-66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