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從中西比較的角度談中國文化的特徵

發布時間:2011/4/2114:11:03來源:歷史千年網    論文摘要:文化是一定區域的人們長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質,中西方文化各自發展了悠久的歲月,都保有自己的特性,本文從中西比較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文化的倫理型等特徵。    人類的文化寶庫是眾多民族或國家共同構建的,這些多元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由於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各個民族都有其特徵,東西方文化也各有其特色。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比較    中國的忠恕之道與大同思想和西方的個人主義,對中西方文化的各個層面影響深遠,中西文化的主要特徵,大都由此衍生而來,中國人重視倫理,西方人重視法治。西方個人主義盛行,人人都想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個性,充分享受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為了避免個體與個體的衝突,使人不至於因個人自由的過分膨脹而妨害到別人的自由,制定了較為嚴密的法律來匡正個人行為。中國地處於半封閉大陸性地域,經濟以農業為主,宗法制與專制並行,且相互影響、制約,這樣的社會歷史環境孕育了倫理型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文化類型不僅在觀念的意識形態方面發生著久遠的影響,而且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社會心理和人們的行為規範。如在維持善良人格與良好人際關係上,講求五達道、三達德,《中庸》道:「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川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係,達到和合的理想境界。中華傳統重視對天地君親師的尊崇;重四維:禮、義、廉、恥,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此外,還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    「中國文化以家族為本位,注意個人的職責與義務,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體,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即帶著父系血緣關係殘餘跨人奴隸社會,血緣關係通過家族組織影響很大,家庭成員把家庭看得比個人重要,而且特別重視家庭成員間的權力與義務,親屬關係轉換為宗法性的倫理道德形式,並以此規範人們社會心理和行為。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徵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百行孝為先,孝為德行之根本,「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尊君、敬長、尊上,用孝道規範人生行為,理性地踐行忠孝觀,《荀子·子道篇》:「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惹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荀子的「三不從」強調孝子應慎重思考,從維護家庭利益出發,理性地分清對錯後再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下,孝道通過孝親忠君傳輸下去,從社會心理層面、行為規範層面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塑造了獨特的倫理傳統,即在維持和諧人際關係上,注重的是個人的德行修為,而不是要靠強制性法律約束,這顯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    有人說,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則可稱為「德性文化」。但中國傳統文化之重「德」,並不是說它輕「智」,它是一種德智統一、以德攝智的文化,即德智雙修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道德前提下,主張德(道德)、智(知識)雙修,通過知識積累完成人格提升,《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尊德性」指不斷加強人的道德修養,「道問學」指對知識的學習,從此處可看出「德性」為尊,「道問」為次。後世朱熹、陸九淵雖就尊德性、道問學孰輕孰重有過爭辯,但二人均未走出《中庸》的傳統,仍以「德性」為尊,「道問」為次。明朝歸有光提出「尊德性」與「道問學」並重:「尊德性者,非以專於內而不兼乎外;而道問學者,非以徒鶩乎外而忘其內也。德性不離於事物,則尊之者不離於問學矣。」講以道問學、尊德性為一,智性與德性不可分開,主體可藉助求知途徑達到自身道德的升華。西方的智(知識)性文化,只是單純地探討宇宙的終極實在,以及宇宙的客觀構造,關注的是外在世界;儒家則以道德實踐為基礎,將此轉為對內在世界的自我把握,鼓勵人們在道德實踐中體悟以人為中心的宇宙真原,這是有別於西方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西方文化認為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統治自然界的權利,人在征服、戰勝自然的艱苦鬥爭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人與自然是敵對的;中國文化則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董仲舒認為:「何本?日: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地人三者共同構成萬物之根本。張載道:「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癮殘疾,載獨鱷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此篇把人與萬物合為一體,把人倫貫穿到天地萬物之中,把天道及天命道德內化為人的本性,從個體之德發展到家庭,再推及天下,形成互助互愛的一家人,達到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這種注重道德人格,培養道德情操和精神節操的倫理性,鼓舞人民自覺維護正義,忠於國家民族,有利於社會、人的發展,中國文化的倫理性特徵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道德基礎,也是中國文化得以弘揚的人文淵源。隨著西方積極探索精神式的近代科技興起,中國文化的道德人倫內斂型使得人們更多關注的仍是自身的德性修為,而不是外在世界,國民缺乏科學的探索精神,因此自然科技的發展曾一度停滯不前。    總之,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重點探討中國文化的倫理型特徵,有助於我們整體把握兩種文化主流,克服中西文化交流_t的衝突,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利於今後我們更進一步堅持與豐富中國傳統文化。    編輯:譚鳳仙  
推薦閱讀:

身上有這3種特徵的人,難逃苦情命,二婚更圓滿
都市「泡良族」的六個特徵
出軌男女的面相有哪些特徵?
八字牢獄之災的特徵及化解方法~
那些擁有超強吸引力的人,都具備著這些特徵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比較 | 角度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