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藥店買葯,如何不被宰?
丁香醫生,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一個理想的藥店是這樣的:
店面證件齊全:醒目位置掛著《藥品經營許可證》正本、營業執照、執業藥師註冊證,三者缺一不可。
人員配置齊全:除了店長、店員以外,還有駐店藥師。且駐店藥師會佩戴有標明其姓名、技術職稱等內容的胸卡,個人信息也與門店裡展示的執業藥師註冊證相符。
售葯流程合理:處方葯不亂賣,抗生素不亂賣,保健品不亂推銷。駐店藥師會給你提供買藥用葯時的專業建議。
理論上說,如果去的藥店符合這三個標準,想被宰都不大容易。
當然,你也看到丁香醫生說這是理論上了,因為各種原因(此處省略一萬字),國內的藥店管理是非常混亂的,有這種配置的藥店,放到全國大環境下看,理論上也是鳳毛麟角的。
至於二三線城市更是幾乎找不到。畢竟理想很豐滿的,現實更骨感的,現實生活里我們去藥店買葯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尤其是駐店醫師這個配置,很多藥店根本沒有,可能只是商場賣過衣服的大媽,超市當過收銀的小妹,套了身白大褂就來指導你買葯了。
你有用藥諮詢,TA 上來就推薦你一堆「中成藥」。你只是感冒扁桃體發炎,TA 讓你買阿莫西林和頭孢。你想買個緊急避孕藥,TA 讓你順帶再買個維生素片,理由是「吃了對身體好」。
然而實際情況是,阿莫西林和頭孢這類抗生素不是嚴格意義的消炎藥;大部分「中成藥」的副作用不明,不建議亂吃;而像維生素這類的保健品,並不能治病,完全沒有必須購買的必要。
雖然很多醫生都建議,遇到證書資質不全、沒有駐店醫師、亂推薦抗生素、亂賣處方葯、強行搭售保健品的藥店,都不要去買葯。
但如果真照這個標準來:
所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居民來說,想要去藥店買葯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被宰」的可能。
首先,你需要分辨下藥店。
雖然大部分藥店管理都不是那麼完善,但是起碼還是有營業許可證之類的。如果你進的藥店什麼證都沒有,那這種藥店就是不靠譜中的不靠譜,還是遠離比較好。
當你確定這家藥店還是靠譜的,那麼進入這家藥店以後你不要盲目相信藥店店員的推銷導購,最好在進藥店之前,就能明確自己需要買的藥品,然後就單刀直入,拍錢,買葯,走人,揮一揮衣袖,不讓導購小妹有張嘴的機會。
對於日常家庭用藥的藥品選擇,可以看看丁香醫生的往期回答:
有哪些家庭應備實惠又有用的好葯? - 丁香醫生的回答
如果你無法確定你需要買什麼葯,那你需要有一定的購葯常識,下面兩點你需要記住:
1. 保健品不是葯,大部分沒有治病的作用,如果你是去著急買治病的葯,但店員極力向你推薦的藥物上面有這個藍帽子:
那你可以笑著拒絕了。
2. 處方葯不要隨便買。非處方葯要看情況買。
葯不能亂吃,醫生開處方,一定是有考慮的:可能是其他藥物吃了效果不好;或者患者肝腎不好,需要用容易代謝的藥物;又或者是患者有併發症,不能亂吃藥。所以處方葯不代表就是藥到病除的特效藥,一定要遵醫囑才能吃。
而非處方葯(OTC)藥物,在國內也有兩種:
這兩類葯的銷售方式不同:
如果這兩點最後都沒法幫助你,還是不清楚買什麼葯,那最好還是去問問醫生吧。
但問題來了,現在醫療資源緊張,個人日常時間精力也緊張,你真有空為了一盒葯,跑去醫院挂號問醫生嗎......
其實說到底,醫療資源本身是一種不對等的資源,正確的用藥信息和詳細的疾病診斷,這種技能對於普通人而言,想要完全掌握是有點奢侈了。
那麼既然普通人不具備精確挑選藥品的技能,而現在的藥店管理又不規範,這才導致大家覺得購葯很容易「被宰」。
規範藥店管理,是個任重道遠的過程。
提高普通人用藥常識,更是個任重道遠的工程。
雖然丁香醫生在知乎上可以給大家寫出日常用藥的科普:
但是藥品使用是個大學問,當具體到個人或者個案時,普通民眾的需求和藥物訊息的供給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個大矛盾。
如何解決這樣一個現實場景的矛盾,或許這就是未來互聯網醫療產品的方向之一。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如果藥店做了這 4 件事兒,千萬別再去了! - 丁香醫生
作者:魏凱 - 個人主頁 - 丁香醫生
廣州軍區武漢總院藥劑科醫師
查看知乎原文(37 條討論)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