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古代名人陰宅風水案例圖解

  陰宅墓地的風水本就是由古流傳至今的一門風水學術,所以古人本就會比較重視陰宅的風水,畢竟陰宅的風水決定了後代是否能有出息,是否能富貴,而子孫後代的運勢也需要靠祖墳陰宅的風水庇佑,所以人們就必須要重視陰宅的風水,不僅是為了讓逝世之人能安息,更是為了蒙陰造福後代子孫,那麼怎麼看古代名人陰宅風水案例圖解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怎麼看古代名人陰宅風水案例圖解  怎麼看古代名人陰宅風水的傳說與案例圖解  曾國藩與「金雞啄白米」  在湘鄉荷葉(今屬雙峰縣),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之所以功成名就,與祖上及住宅風水有著重要關係。  曾競希死時,曾國藩才5歲,葬在荷葉鎮神沖太西沖。當地人傳稱,曾競希的墓地是塊「金雞」。前有小河環繞,後面是一狹長的山地,像雞脖。再後是一長圓形的山丘,像雞身;長圓形山丘兩邊,各有一塊低矮的扇形山地,像雞翅,曾競希的墓穴正好選址「雞頭」。傳說,曾競希葬後次年春天,;當地連下了三天大雨,山洪大暴發,「雞頭」前面田裡的莊稼、泥土都讓水沖走了,田地積滿自沙細石。有好事的風水先生便稱,曾競希長眠的寶地顯靈——「金雞啄白米」,曾家將顯貴,囑曾家保護好這墓地。  其實,曾競希的墓地形勢就是中國古人喜歡擇葬的「四靈地」。這裡背靠挺立秀美的群山,前面有開闊的水田、屈曲流水環繞,兩側護山環抱,中間部分地勢寬敞,且有屈曲之流水環抱,符合古代理想的風水寶地的特徵,即「葬穴」四靈地的「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  雖然曾競希墓地傳奇可能是附會之說,但曾家後來確實顯貴了,先後產生了曾國藩、曾廣鈞兩進士,舉人、優貞、秀才史是多達20多人。  商鞅與餓虎下崗大龍穴  九天玄女又稱九母娘娘、九天玄母娘娘、玄女娘娘,民間廣為流傳她為商鞅的祖父點餓虎下崗大龍穴的故事。  傳說某日,九天玄女路途中意外受傷,得到一位名叫商革的人相救。其時適逢商革之父病逝,為報商革救命之恩,九天玄女決定替商家尋龍堪輿,點一座令商家子孫風光於世的龍穴寶地。商革有一個八九歲的兒子名叫商鞅,聰明機靈,是商家唯一的後代。九天玄女想,若替商家尋龍點穴,這商鞅乃商家的唯一血脈,日後必應驗在他身上,且看他是否有承龍脈的福緣根基。於是九天玄女就帶了商鞅一同出去為其祖父尋找葬地。  一天,他們來到一座山前,九天玄女問商鞅:「你看那山崗形狀像什麼?」商鞅向山崗仔細一瞧,但見那山崗果然形狀古怪,有頭有軀有腳有尾,似獅似虎似豹,均是威猛之形,不由脫口說道:「其形透出威勢,非獅即虎,非虎即獸,玄妙之極……但到底是甚驚天龍穴?」兒天玄女微微一笑道:「此崗之形,似獅而缺王者之氣,似豹其威又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東向西,傾斜而下,不正是一隻餓虎下崗嗎?因此若以餓虎下崗穴喝形,則至為貼切矣!」  於是,九天玄女主意已定,也就不再猶豫,她領商鞅返回商家,安排人殮出殯事宜,然後擇了吉日,把商老先生的遺體抬上雲中山,葬在那座「餓虎下崗穴」中。  此後,商革便請了一位先生來教授商鞅學問。到商鞅十八歲時,已經是一位大有學問的人了,特別是對治國策略等大學問,更令人驚嘆。當時秦國是秦孝公主政,他求才若渴,頒下一份「求賢令」道:「誰能想出好辦法使秦國強盛,就讓他做高官,還封他土地。」商鞅聽到這消息,便不理父親的反對,離開魏國,到秦國去了。商鞅到了秦國,曾與秦孝公面議國事三次,受到秦孝公的賞識。  後來商鞅變法有功,又用計打敗了魏軍,秦孝公大賞商鞅,把商於之地賞給商鞅,因而商鞅又號為商君。至此,商氏一脈,威震天下,九天玄女的預言一一應驗。不過,在秦孝公去世後,由於商鞅處政嚴厲,過於暴烈,又容不得反對他主張的人,因此樹敵太多,積怨極深,特別是他連秦太子肆也得罪了,這就種下了不幸的禍根。太子肆接王位後,立即向商鞅下手,告他密謀作反,把商鞅處以戰國時最殘酷的死刑——車裂之刑。恰如商鞅先祖所處身的「餓虎下崗穴」,貴則貴了,但因其氣太烈,終難逃酷劫。  傳說商鞅在四肢被四車扯裂的一霎,曾厲聲大叫道:「玄女姑姑,商鞅不悔餓虎下崗大龍穴……商鞅生為人傑,死為鬼雄,轟轟烈烈,四十年人生足矣,有何足惜!」  怎麼看古代名人武則天的陰宅風水案例圖解  史書記載了武則天墓干陵的選址故事,當年唐高宗在洛陽病逝後,陳子昂等人建議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為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願,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很快,朝廷找來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裡專掌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接旨後尋遍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滿意的地方。來到關中後,有一天夜觀天象,看見一處山巒上紫氣衝天,剛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那是一塊寶地,於是急忙跑過去找准方位,將一枚銅錢放地上作為標記,然後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而李淳風接旨後,沿著渭水向著東邊去尋找寶地。有一天中午艷陽高照的時候,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雲之下。李淳風很是吃驚,於是上山用身影取子午,用碎石擺八卦,拔出髮針插在二魚相交處,跟著也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武則天聽說二人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去複查。大臣來到梁山後,找到二人所說的地方。湊巧的是李淳風的那根髮針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裡。  喜得寶地後武則天立即下令開建陵墓,不多久干陵就修好了,便將唐高宗安葬於此。武則天過世後也追隨丈夫葬在了干陵。  干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干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  干陵位於陝西省干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干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卧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昭令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要他們為皇上選址風水寶地。二人分別遍游九州,回來後交旨都說選在了好畤縣(今干縣)的梁山上。武則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頂,袁天罡說他在這裡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他在這裡訂下一枚鐵釘。刨開土,李的鐵釘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銅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拍手驚奇。於是,武則天便把陵址選在了梁山,即現在的干陵。單從風水來說,干陵就超過了唐朝所有帝陵。  干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干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干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里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干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干陵裡面。干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干陵像花粉一樣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干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干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歷代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他的反動程度僅次於明末的張獻忠。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其實當時的唐朝皇帝正糾集力量準備反擊呢)。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干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築完干陵後剩餘的原料。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干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知道干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由此可見,沒文化的人千萬不能成暴發戶,因為錢也好,兵也好,在他們手裡不是造福一方的資源,而是勞民傷財、禍害天下的毒藥。""  向干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干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干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干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干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七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發一聲喊跑了出來。據說,孫將軍的一個團生還者寥寥。當地人流傳「因武則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所以那七個山西兵必死無疑。」就這樣,干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到了建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農民發現了干陵的墓道。1960年,陝西省成立了干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干陵地宮墓道。發掘顯示:干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干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迹,從而證明干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風水www.azg168.cn)  怎麼看古代名人黃陵的陰宅風水案例分析  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  從上面看,清東陵是」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水水格局。青山環護,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根據當年留下的建陵資料,依傳統的」分金立向「風水理論,確定陵寢建築的中軸線,整個陵區的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鑫星山和昌瑞山一線相連的山向所控扼,這條軸線在陵區內諸多陵寢的有機配置下,得到不斷充實和強化,在空間序列的展開層次上,處處得到山川形勝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襯和烘托,顯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圖景。  清代各帝后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也是這樣,無不考慮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係。期望背後龍山重崗、開展列帳,陵區負陰抱陽,避免冬季寒風。左右護砂,環抱拱衛,溪水分流,藏風聚景。近案似幾,遠朝如臣,使建筑前後對景,遙相互應。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加以修、補、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機結合在一起,造就出一個理想的」人造「風水寶地。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牆是不規則布局的,遊客如果到過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長的都城牆,就會發現,牆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牆帶景象優美。如依傳統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了(位於南京城西、清涼門北)。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寢地址時,也追求陵寢與自然和諧統一,」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勝「。  南京明城牆  朱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信,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有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才完備起來的,此說不無道理。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寢所在都是」風水寶地「。  關於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風水「問題,不少專家都作過研究,這方面的書籍、論文很多。在明孝陵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時,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所長王前華、孝陵博物館館長周鈺雯,聯名提交了《「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附角》一篇報告,其中有一章節,詮釋了孝陵的「風水」。  朱元璋孝陵風水形勢圖(圖源《明孝陵史話》  現在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鐘山風景區,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範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域內,設計者將整座鐘山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築規劃設計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從中國古代帝王陵寢上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觀念,後來有了「依山環水」的講究,到秦、漢、唐、宋幾代,帝陵逐漸發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和中軸對稱的規整格局,這種布局的基礎非風水寶地不建。  朱元璋則新創了一套帝陵制。孝陵以鐘山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繞山而建,這一點與明初京師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規,彎曲而行,與陵宮部分構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狀。《大明孝陵神宮聖德碑》記載,朱元璋「審天象,作地誌」,此即是採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圍按二十八宿構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環繞的神秘布局手法,這裡就「風水說」。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著北斗七星上去住了。這種追求」魂歸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區布局,影響到了後代王帝陵的選址和建設。  北京城的規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構建規制同樣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的規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標準構造的。  說到迷信,朱棣比其老子朱元璋更厲害。據說當初為了選擇陵址,他頗費心思。初定應該西燕家台,因與「晏駕」諧音,覺其不吉,只好作罷。繼選京西潭柘寺,又認為既寺院,怎能再建陵墓,朱棣不悅而放棄。最後選定燕山山脈的支脈黃土山,形勢優美。 朱棣表示滿意,只覺得地名太俗。恰在此時,正逢他的生日,於是改黃土為天壽山。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隨便葬的,生前「萬歲」,死後得有「萬年吉壤」。「風水說」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的「環境觀」,帝王陵擇址看似迷信,其實一點也不神秘,是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統一時的結果,有科學道理。
推薦閱讀:

袁東峰:金鎖玉關風水訣
家居風水不同功能區禁忌大全
風水學中的「官星」指的是什麼
風水中的「鬼星」是什麼
「無為子說風水」從八字看我的「桃花」在哪裡?

TAG:名人 | 古代 | 風水 | 案例 | 怎麼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