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啟蒙(連載11)

禪宗啟蒙之悟後起修(51) 禪宗最為本質的屬性和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開悟。明心見性,是宗門實修最最重要的一關,是最能體現行門實踐效果的明證。宗門最貴眼正,最重理即,唯論見性,不論其餘(當然不論,不等於不要)。如果不從心地法門頓悟自性的學人,無論如何用功苦修,均屬漸門根機,不是宗門種草。禪宗開悟是最顯著的特色,「悟什麼」也是非常顯著的特色,因為不是解悟道理,而是證悟一心。禪宗「如何悟」也是非常顯著的特色,因為不是有規可循、按部就班,而是道出常情、直探心源;禪宗「悟後怎麼樣」也是非常顯著的特色,因為不是五十二位、漸階遞進,而是修而無修,證得法身還要轉身,直至功位俱隱臻於化境。由此可見,禪宗的特色不是某一方面的特色,而是圍繞開悟而形成的一系列特色。咱們應該完整把握宗門的特色和精髓,才能登堂入室,覽盡奧妙。《禪宗啟蒙》直接從歷代禪師開悟事迹切入,然後緊緊圍繞開悟(明心見性)這一中心,分別闡明悟個什麼、如何悟和悟後怎麼樣,採取先倒敘再順敘的記敘方式,不謙虛地說,這樣的章節編排也是脈胳清楚,條理分明,深入淺出。好了,閑話少說,言歸正傳。禪宗悟後要不要修證呢?現代有些人認為宗門唯論見性,沒有修證這回事。這種人,禪宗稱之為徐六擔板,只見一邊,執一舍一,落入邊見。若不用修,長慶坐破七個蒲團,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這又是何苦呢?懷讓祖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溈山大師說:「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理雖頓悟,事須漸除)。」開悟以後稱性起修,修而不修,長養聖胎,乘悟除習。禪宗未悟之前只是在黑暗之中摸索,充其量只能叫做參,或者叫做用功,不能叫做修。真正的「修」是悟後「自解作活計」,只有頂門正眼打開以後才是真修。如人眼開,自會走路,不需拐杖探險;而瞎子行路,連家的方向在哪裡,連路是怎麼樣都看不見,又怎麼是真正的趕路呢?更談不上回家自做家務活了。有的祖師稱悟後起修為「牧牛」。有一天,慧藏在廚房作飯,馬祖問他在幹什麼?慧藏答:「牧牛。」馬祖問他怎麼牧牛。慧藏說:「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馬祖誇獎他說:「你真會牧牛!」大安在百丈祖師一言之下大悟,問:「識後如何?」百丈答:「如人騎牛至家。」大安又問:「未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再答:「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心雖契道,力不自由。「參」如十月懷胎,「悟」如一朝分娩,「修」如拉扯成人。孩子初生時,雖然諸根具足,但是氣力未充,須經歲月,方始成人。圭峰禪師說得好:「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熏修。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曹山祖師頌曰:「王宮初降日,玉兔豈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意思是說,初悟此理,如同初降王宮,一出生就是太子,但尚未功成名就登基正位,必須假借功勛保任,還沒到無功用境界,難免仍要滯於人天。體取那邊事,卻來這邊行履。悟後修持日久,進入寶鏡三昧,悟境時時現前(即懶安祖師所說的 「大白牛兒趁亦不去」),證得真俗不二、唯有一乘、中道實相的平等性智。此時,自有一股衝天氣概,不向如來行處行,敢向聲色堆里七顛八倒,情到深處作弄人,理到極處只是事,飢來吃飯,困來睡覺。克勤祖師告訴張商英宰相:「理事無礙境界不堪談禪,直須事事無礙才好說禪。」總之,真參、頓悟、漸修,是千聖共同軌轍、祖佛不二路徑。歷來禪師開悟以後,往往還要在師父身邊打疊知見舊習,溫潤成熟日漸玄奧,頂門具眼肘下有符,處處有個轉身之路,時時透脫自在無礙,才談得上出道江湖,入草為人(禪宗所講的「出世」和「為人」,是指入塵垂手,教化眾化)。禪宗啟蒙之四大關隘(52)佛語心為宗,以無門為法門,本無階段程序之實,也無許多置喙之處,但是為了初機後進了解宗門祖師參禪修證的過程,我不妨強生節目,將其大體分為四道程序:參法身、見法身、證法身、透法身。後面三道程序是屬於開眼之後真正的修證階段,又被稱為「禪門三關」,當然,大力量人一鏃破三關,自是不提。那麼,如何闖過這四大關隘呢?讓我們藉助密庵祖師的精彩開示來管中窺豹吧。中國元明之後的臨濟宗人,無一例外,都是此老的子孫。一是參法身。密庵祖師說:「透脫此一事(指參禪悟道),非是博聞強記,智識過人而能企及;亦非一味忘懷,百不知,百不會而能造詣。十二時中,行住坐卧,譬如大辟罪人,款案已就,平生有大機智,到個裡總用不著,只待一死而已。一旦押到市曹,魂魄都不知落著,驀被人從背後一刀兩段,便是百了千當。參禪做工夫,無他術,須是這麼提掇,方可有明悟的時節。」怎麼參禪呢?您學習知識博聞強記,那不行;您百不知,百不會,稀里糊塗,那也不行。那到底怎麼行?他老人家舉了個非常生動有趣的例子,來比喻我們參究時一片茫然雲山霧罩,前不著村後不構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平常心機意識三魂七魄全用不上,這樣用功日久,忽然念頭消停,驀然一刀兩斷,從此千了百當。從參法身到見法身,說白了,還是那句老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但是這裡有個淆訛之處:打得念頭死,不是壓迫念頭不起,導致啥也不懂,百不知百不會。既要避開這條岐途,又不能胡思亂想,怎麼辦呢?祖師發明了參究做工夫這個法門,讓您著眼自看。若是個漢,看個話頭,如何?二是見法身。密庵祖師說:「將心就一處研究,不舍晝夜,驀然一覷覷透,一咬咬斷,通上徹下,全體是個大解脫門,活潑潑的。見佛見祖,如破草鞋;聞禪與道,如風過樹。」參究做工夫,就像老鼠啃棺材板,只在一處日夜啃咬,忽地哐地一下,哇噻,通了!十方世界現全身,本來面目露堂堂,覓生死了不可得,盡大地是個解脫門,情與無情一時成佛,一切諸法本自解脫。佛祖是個什麼?禪道是個什麼?有道是:「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同電拂」,聞佛一字漱口三日,談禪說道滿臉通紅。如果見到法身,本智法爾現前,身心愉悅歡喜,終日爽歪歪,整天坐在法身邊,這就叫做大法不明,叫做墮落解脫深坑,叫做尊貴墮,叫做心有所住,叫做偽清凈心。那也不行,還要轉身一路。三是證法身。密庵祖師說:這個時候「正好入大爐鞴中煅煉,直教聖凡情量徹底凈盡,透得金剛圈,吞得栗棘蓬,逗到大休大歇之場,身心若枯木寒灰,大棒打不回頭,千人萬人羅籠不住。白日只閑閑地,出一言半句快如倚天長劍,便能殺人,亦能活人。千變萬化,卓卓盡超格。則諸聖著眼不到,萬靈瞻仰無門。」祖師每每這樣說:「待你破參開悟了,再來我這裡吃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怕您墮落解脫深坑,還要打掉您的法愛聖量,直到凡情不染,聖量不住,凡聖情盡,大休大歇,如同火里蓮華,越煉越鮮艷,那才叫一個ok。四是透法身。證得法身之後,革命尚未成功,還要透過法身。如何透呢?密庵祖師簡單地說:「更須知有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一著子。」也就是說,您自個兒解脫自在還不夠,您不能當出塵羅漢,還要入塵垂手,入魔境界,在紅塵世界裡灰頭土臉,與芸芸眾生打成一片。當然,這種境界相當高蹈,遠非凡俗所能比擬,終日吃飯不咬一米,整天入林不動一草,達到華嚴事事無礙的最高境界,透脫一切的最高化境。大家由此可以看出:禪宗是不是唯論見性,直指人心?是的,禪宗一切的一切,無非都是圍繞人人本有的這顆摩尼寶珠無盡藏來展開的。舍此之外,無論掛個什麼五花八門的禪的名字,其實統統與禪無關。您看:參法身,就是讓您自己挖掘自家本有寶藏;見法身,就是讓您自己親見自家寶藏真實不虛;證法身,就是讓您自己反覆錘鍊鍛造自家寶藏直至純熟無垢;透法身,就是讓您自己打開自家無盡寶藏利濟眾生,不要自個兒掖著藏著自已受用。可見,宗門至頓至圓,既透脫乾淨直指人心,又有大乘菩薩悲願本懷。禪宗啟蒙之莫論神通(53)在宗門,神通被稱為「聖末邊事」,不僅與解脫生死毫無關係,而且往往是個障礙。仰山祖師示眾曰:「我今分明向汝說,且莫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性,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足在。」為什麼說神通只是「聖末邊事」?其一,神通不是根本。從廣義上講,有法身神通和報身神通兩種。法身神通不但諸佛具足,一切眾生同樣具足。您不覺得自己眼橫鼻直、舉止言談、千思萬慮,本身就非常奇特和不可思議嗎?在我看來,不管是蹣跚老人還是踉蹌嬰孩,都是大好一尊佛;不管是枯枝敗葉還是柳綠花紅,都是天然神通顯現。龐蘊大居士有一句著名的偈語,叫做「神通與妙用,運水及搬柴。」多麼的平常、樸實和親切啊!有一天,圓修禪師陪侍正傳禪師出窯搬磚。同修們紛紛談及四大名山菩薩出現神通廣大之事。正傳禪師說道:「者(這)里也不少。」圓修禪師很驚詫,便進一步問:「如何是者(這)里神通?」正傳禪師道:「快度磚來!(快把磚拿來)」圓修禪師一聽,豁然有省。其二,神通只是枝末。發通與否,不足以說明是否悟道。破山禪師在天童修道時,即能出神偷鄉人之鴨,作遊戲三昧。後來事發,被密雲禪師罵道: 「子遊戲神通雖不無,但佛法未夢見在!」破山禪師跪請開示,並經力參終於開悟。唐朝時,道膺禪師參洞山禪師後,結庵於三峰處所,數日不來齋堂。洞山祖師覺得奇怪,問道:「子近日何不赴齋?(你這幾天怎麼不來吃飯啊?」道膺禪師答:「每日自有天神送供。」洞山禪師說:「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我還以為你像個修行人,怎麼會有這種見解?晚上來找我!)」道膺禪師當晚到禪師處所,洞山祖師召喚他一聲,道膺禪師應了一聲。洞山禪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道膺禪師回到庵里,寂然晏坐參究。天神從此竟尋不見,尋找了三日,天神再也不見來供養了(真是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滿太虛)。牛頭宗法融祖師當初住在山洞裡,每天都有許多鳥兒銜花來供養他,等到他與四祖道信大師見面後悟道,從此再也沒有一隻小鳥銜花來獻給他。這是禪宗非常有名的公案。有僧問法演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花獻?」法演禪師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問:「見後為什麼不銜花獻?」答云:「貧與賤是人之所惡。」(前者尚有功德可求,後者貧無立錐之地)同樣的問題,沖奧禪師的回答是「未見四祖,德重鬼神欽」,「見過四祖,通身聖莫測。」(前者連鳥都知道牛頭修行,固然可喜;後者連聖賢鬼神都不能測知,何況是百鳥呢?)大徹大悟的聖人,鬼神覷不見。南泉祖師有一天應邀到村裡應齋,看到許多人排隊敲鑼打鼓迎接他,就問:「你們怎麼曉得我要來呢?」有個人就說:「昨晚土地神給我們託夢,說是今天有個大菩薩要來應齋。」南泉祖師聽後說:「王老師修行不力,竟然被鬼神窺見。」南泉祖師俗姓王,經常自稱王老師。他認為被鬼神看見是「修行不力」,大概是因為還有些許境界,未能全臻「化境」吧。有個土地神一直想見洞山祖師,卻怎麼也見不到。只到有一次洞山祖師看到地上丟了些菜葉,覺得可惜,動了此念才被土地神看見過。其三,神通是聖末邊事,宗門祖師根本不重視。不僅不重視,而且在學人未悟之前極其忌諱神通。中峰禪師說:「脫使(假使)未悟之際,千釋迦,萬慈氏,傾出四大海水,入汝耳根,總是虛妄塵勞,皆非究竟。」無際禪師曾對紹琦禪師道:「只如佛祖來也不許。縱爾橫吞藏海,現百千神通,到者(這)里更是不許。」凈琴禪師開示:「但只瞑目靜坐,心不精采,意順境流,半夢半醒,或貪靜境,致見種種境界。」據說當年南懷瑾先生閉關忽然開了天眼通,向他師父袁煥仙報告,被呵斥了一頓。後來,南懷瑾先生說:「神通雖是妙用,終為幻妄;未得漏盡通者,如偶發神通,必至隨妄流轉,墮於魔外數中。」這實在是肺腑之言啊!大家試想,平常世間有趣好玩的事物咱們尚且想要圍觀,一時執著難放,何況是神通那麼神奇的事兒呢?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發通,難免會因執著而墮落魔界;縱然不墮魔道,對參究也是極大妨礙。再說,報身神通有修通、報通、依通、妖通、鬼通等五種,如果是妖通、鬼通、修羅通和術通,就非常麻煩了,不著魔都難。即使是修通也會因為色身敗壞失其所依而消滅。所以佛陀告誡:「神通不足恃也,幻法耳!唯法身寂滅,性空緣起為真實法耳!」靜定時發生一些境相,據說以女性較多,幼童也容易;還有,生理有病態、心理多幻想、智慮暗昧的修行人,最易發生各種境相。修慣用力一久,貪著其事,心理意識完全趨入幻覺和錯覺之中,就成為魔事了。如果能夠在出現種種境相時,以智慧明了觀照,不跟著感覺、幻覺和錯覺走,於一切光色音聲幻境不起執著,直至滅盡一切感覺,不落昏沉,也不散亂,靈明無物,這就成為正定正受。所謂沒有感應就是最好的感應是也。其四,悟後發起神通也不顯示,更不用於弘法。佛法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使一切眾生究竟解脫;如果以神通設教,反而使眾生易著迷幻神秘,難入正覺之途,所以佛陀遺教制戒神通,以免正法眼藏流於外道。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有神通才能弘法是個極端的錯誤,這是敗法,是堅決不許的。魔同樣神通廣大,天帝也打不過的。天的力量還打不過阿修羅王呢。」如果不以般若正見來弘法,那麼魔來顯通惑亂又當如何辨別呢?禪宗正見更是如此!宗門規定,以神通惑眾者即遷單(即驅逐出門)。歷代禪門宗師荷擔眾生法身慧命,不言神通,以平實為人,作人天表率。黃檗禪師游天台時遇到一位僧人,如舊相識,相伴而行。正好遇到澗水暴漲,那位僧人要帶黃檗禪師同渡。黃檗禪師說:「兄要渡自渡。」那位僧人於是就蹇衣躡波,如履平地,回頭說:「渡來!渡來!」黃檗禪師罵道:「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砍斷你的腳)。」那位僧人讚歎說:「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說完就不見了。宗門如果以神通示跡,必定是故意顯示狂顛,並不提持正印,領眾弘法;或者臨終略作表演即走。比如隱峰禪師曾經擲錫空中,飛身而過,使得兩個部隊將士斗心頓息。既然顯示神異,擔心惑眾,便到五台山示滅。當然,這裡不是完全排斥神通。神通本是妙用,只是要慎用,比如對於沒有信仰的人可助起信心;神通本是我人本能,證入圓滿佛地,具足三明六通,則神通不再是神通,只是尋常活計;神通本不是壞事,明心見性後開發神通就不是魔了,因為大開智慧,洞徹實相,所謂「先得漏盡通,後得五神通」是也!禪宗啟蒙之居士學禪(54)禪宗啟蒙啟到這裡,毫無疑問,主要是在家居士在看。其實,在家人學禪挺好的。在家之人身在滾滾紅塵之中,開眼閉目無非障道冤魂,牛事未了,馬事又來,浮生難得幾日閑。特別是現代生活緊張,節奏加快,信息爆炸,時間有限,俗事雜念千頭萬緒。在這種情況下,學禪真的挺好,因為十分省要。一學無心。一切時中,只是休歇,多少簡省!克勤祖師說:「此宗省要,唯是休心歇意」。黃檗大師說:「我宗門但知息心便休。今但學無心,久須實得。」所以非常簡單,只學無心,久而久之,忽然豁然開朗。也許您說,「可是我放不下,休歇不了,不能無心。」既然放不下,那就擔起來,試看下面:二參自己。也不要讀經看教,也不要追趕法事,也不要講究什麼形式場所,每天清晨雙眼睜開後,便看看自己言行舉止和起心動念,到底承誰恩力?夜夜抱佛眠,抱的究竟是什麼?起坐相隨、不曾片刻稍離的傢伙,到底是什麼面目?盡此一生,非要究明不可!這就好比娶了一門媳婦,一輩子同吃同睡,卻不知長得什麼模樣,您說心裡憋屈不憋屈?您不會時時尋思一睹為快嗎?您難道不想掀開娘子面紗嗎?平常我們說修行需要具足福德因緣,其實大家可以簡單地自我測試,捫心自問:我聽聞空性還能諦信不疑嗎?我休歇得下來嗎?我參究得起來嗎?如果可以,說明你福德因緣具足,是個大根器人,可以立馬上路,不要「等靠要」坐失良機。如果實在不行,則不妨繼續誦經念佛求懺行善積功累德。話又說回來,即使您能夠休歇參究,但是在家之人孤軍奮戰,如同一人與萬眾對敵,世事俗念一向混得滾瓜爛熟,道念微弱恰似狂濤叢中一枚浪花,道力往往不勝業力洶湧,這時需要一件無上法寶助陣。如何是這件法寶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遼天闊。人家唐僧西天取經尚有師徒四人相依為伴,可這一路上,您形單影隻,煢煢孑立,孤軍奮進,或走得疲憊喪志,或流連于山陰道上風光而忘返,或遇險遭賊束手就擒,驢年馬月才能走到家呢?這時,請務必隨身帶上一套錦囊法寶,那就是歷代徹悟祖師的入道因緣和開示語錄。下面,咱們只舉來複禪師對在家人用功的開示。來複禪師在答晉王問禪要時說:「但於日用,放舍諸緣,休息萬念,念起即覺,常覺不昧;行住坐卧,飲食起居,應事接物,看得力不得力。勿隨事物轉,涉他機境!蓋世間萬事萬理,皆出於心,心若了時,無法不了。所以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知心無自性,緣起即空,不用多工,最為省要。法華經曰:「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經曰:「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間法。」先德曰:「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此乃佛祖直指示人處。若日用工夫,目前事物,莫管他是善是惡,是逆是順,是凈是穢,譬如寶鑒當台,洞照妍丑,物來即應,物去不留,不要起一念分別揀擇心,亦不要問他靜時、鬧時、苦時、樂時,盡心儘力真實做去。若到無理會處,卻是好消息,便與一時放下,忽然知解兩忘,人法雙泯,即是大休歇、大自在、大安樂時節也。」禪宗啟蒙之祈禱興盛(55)禪宗啟蒙,始於啟蒙,終於祈禱。時至今日,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漸成現實。這是佛法禪宗興盛的大背景。然而,正法復興的根本,不在於千年盛世,不在於宗教政策,不在於寺廟林立,不在於信徒如雲,不在於經典充斥,不在於網路快捷。這些都僅僅只是外緣。自古以來,正法重現,宗門興盛,重在得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無論是西土佛陀故鄉,還是中華一宗一派,無不是衰敗於人才凋敝,無不是興盛於繁星似錦。遙想當年,曹溪一花開五葉,絢爛競艷,何其鼎盛!四百年後,大慧宗杲掃盡千古禪病,大倡看話妙禪,一時淄素共仰,法席空前絕後,為祖道綿延興盛居功至偉!千年以降,佛陀和祖師正法漸次衰微,以至於奄奄一息。鴉片戰爭前後,末世天空出現兩顆璀璨明星。虛雲老和尚和楊仁山大居士,一淄一素,同為佛法振興建立不世之功。二老在重視佛教基礎之時,無不致力於人才建設。虛老更是不忍祖道衰萎,力扶五宗,綿延法脈。撫昔追今,飲水思源,我等今日能夠沫浴佛光,品茗法乳,沾染禪味,祖師大德,恩深無量!時下,禪宗最缺乏的是真參實悟的精神。我本井底之蛙,愚鈍難化,一無所能,毫無力道,然曾憂心宗門,感覺禪門再不出幾個悟道高僧或洞徹本地風光的大德居士,禪宗要麼流俗,要麼變質,最終歸於消亡。這絕非諸佛祖師所願意見到的。所以儘管自顧不暇,但是心憂正法,總想以衝天之願,為祖師開闢的無上深妙超絕法門貢獻自己微薄之力。同時每每祝禱,希望有道高僧大德早日打破牢關,儘快穎脫,大用現前,光大祖道,振興宗門。我曾閱讀《禪林寶訓》,看到一則故事感人至深!摘錄如下:「真凈聞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惻然嘆息至於泣涕。時湛堂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間。一兆形質枯死殘蠹似不可逃。何苦自傷。真凈曰。法門之興賴有德者振之。今皆亡矣。叢林衰替用此可卜。」
推薦閱讀:

唐大潮:試論禪宗在明清時的變異
禪宗的行為藝術
壇經 決疑品第三
白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內明,禪宗
禪宗的休閑哲學:「隨緣人生」

TAG:禪宗 | 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