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頭治病話養生
06-22
磕頭治病話養生 2009年11月11日日,李振家舉辦第七次辟穀輔導班在北京龍泉賓館如期進行。此次培訓中有個同事女學員,從有記憶起就知道自己手腳不停地出汗,幾乎看遍了當地的醫院,依然是汗流如雨。她伸出一雙冰涼的手讓李振家老師看看,手不動,汗水就能自動流下來,差不多一分鐘就得用手絹擦去汗水。這個學員說最近剛剛看過中醫,中醫認為是腎陽虛,吃過5付草藥,通氣功能較好,但冰冷地出汗依然如此。又看過西醫,醫生給掛瓶輸了7天的藥水,竟然沒有一點療效。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經意間體驗了下辟穀,辟穀一天就緩解了一些。李振家老師給她簡單調理後,13日晚上給這個學員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每天子時面向北方跪拜108次。不可思議的是,七天過後,那雙流汗的手腳竟然奇蹟般的好了。我經歷了這次辟穀,也見證了這個案例。後來翻閱很多書籍,從中找到了一些答案,願與大家分享。 我國古代養生方法很多,恃養生術而享高壽者代不乏人。宗教學上的叩拜起源於上古巫祝中的祈禱。在漢代後經發展,叩拜之禮儀也成了一種修行法門。有趣的是,晚清大學士翁同穌以「跪拜磕頭」為妙法的養生之道頗為神奇。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咸豐年狀元,曾官至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先後為穆宗(同治)、德宗(光緒)二帝的啟蒙老師。他蒙皇上恩寵及太后器重多年,每受召見常行磕頭之禮,然一直未懂得跪拜磕頭之妙處,翁後篤信磕頭以養身健體則是受了恩師全慶的影響。全慶,字雲甫,滿族人,為嘉慶舉人,道光進士,一生宦跡,曾兩次入閣被譽為「福命頗優」之人。咸豐六年,翁參加會試,全慶以工部尚書為名義為其座師(即考官)。翁考得「進士第一」,深得全慶喜愛,故二人有師生之誼,光緒八年(1883年)正月初四,翁謁見全師。此時全慶雖已80有餘,但氣力尤健,且毫無昏憒之像。翁極慕之,遂向其求養生之法,全對翁傳授自己多年的養生經驗,說:「每日磕頭一百二十,起跪四十次,此法最好。」翁聞後認為此法簡單易行,勿用大勞。加之為師經驗之談,料無虛言,於是亦仿行之。翁當時已50多歲,他堅持「每夜在房行三跪九叩頭乃卧(即磕頭45次,起跪15次)。後來果然感覺此法有效。其後多年,他堅持不懈操行之,至晚年,翁仍面容紅潤,氣體俱佳。全、翁二人,長期以跪拜以養生健體之術,均享高壽,全慶卒時82歲,翁享年則74歲。 運動肢體,為衛生之道,借磕頭起拜為健身者,在宋代已有人行之。陸遊在《老年庵筆記》中云:「張廷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餘,步趨拜起健甚,自言夙興必拜起數十。老人氣血多滯,振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所謂「拜起」,就是指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作叩拜狀,既而撐掌起身等一系列運動方法,此屬古代導引術的一部分。老年人血氣多滯,筋脈失養,常出現四肢關節活動不靈,腰肌強直,有的還會出現脊椎變形等情況。採用「拜起」運動,有助於氣血周流通暢,增強肌肉彈性,提高肢節的靈巧和背腰的柔和,起到延緩骨骼和肌肉系統老年性改變的作用,從而達到推遲衰老和長壽的目的。 道家有一篇《玄門習禮拜儀》,同樣也講得很透徹,茲錄於下:「夫習禮拜即如運動,能舒展人身三百六十度骨節,使全身血脈流通。行禮之始,必先雙足平立,使氣血調和,神思可定,撮心歸一。繼而雙拳合抱,即『兩儀定位』之時,口吸一氣後,乃拱手起揖,務使揖不過眉,隨即將氣吐出,然後收拳回抱,即『太極還原』之際,無呼無吸,於剎那間可覺真息無息,真息綿綿也。雙拳回抱後,再吸一口氣,隨俯身下跪,務以『躬如滿月』,使壓迫肺部,盡量呼出俗氣,至『五體投地』後,便須收貼兩踭(足後跟),使水火既濟,呼吸調和矣。起身之時,須待氣足後興,更須徐徐起尾,使坎水還原,離火複位,於是徐徐吐納。工夫雖少,能每日三次,晨午晚行之,自覺精神加倍,血氣暢通。 初學者,每骨節聞響,或氣倦筋疲,耐心久習,自然無礙。不過人生精血,下行謂之順,是以有子女之生產,逆行則靈氣貫頂,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也。所結之胎,永永不磨不滅,如下行多則靈漸分散,而苦無窮期矣。 國際民間中醫精英協會的段文宇老師,元宵節在「國醫會」群中發了一個磕頭健身的文章,我看後深有感觸,便匆匆組合了這個「磕頭治病話養生」這篇博文。段文宇老師歸納了祖先留下磕頭養生的方法,他認為磕頭是我們鍛煉身體的最好的辦法。原因如下: 一、信仰的力量 我們的祖先,為了叫自己的後代保證身體健康,運用一種較為簡單方便的模式,逐漸讓人們形成一種規則、習慣,達到鍛煉身體,強身健體的目的。晚輩給長輩磕頭,活人給死人磕頭,低地位的給高職務的磕頭,凡人給聖人磕頭,一般人給神仙磕頭,犯了錯誤給受委屈的磕頭。總之,把磕頭引入了許多環節,形成了人們的習慣,形成了人們的風俗。在漫長的人類生活中,這種形式帶給了人們莫大的好處,也就是把修身保健升高到一種思維規範的模式。這種模式是一項遠大的工程,既人類健康長壽的工程。 二、活動了全身八大系統 在磕頭的過程當中,全身的各個系統都要進行運動。如骨骼系統,206塊骨頭那一塊都要動,不動,磕頭的動作就很難完成。其他系統也是一樣,也需要都來運動,才能完成磕頭的全部動作。這樣自由自在的鍛煉身體,既適應了自己的環境要求,又客觀的達到了隨時隨地的進行。調理好八大系統的正常運作,是在高度集中的運動,把人的思維與動作接合起來,順應了人體的自然特點,能巧妙的起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五體投地 手、腳都是小五行,人體的是大五行。五個五行同時運動,導致了人體的整體形態與自然現象的緊密接合。趴下是緊密結合地氣,吸收地下向上的陰氣,站起接受天上下來的陽氣,陰陽相互結合達到整個身體的陰陽平衡。這種平衡是自然狀態下的平衡,是自動調理的平衡態,既適應了人體的大環境,又調理了人體的小環境。是氣血精液的渾然一體,是思維與形體結構的整體協調。磕頭治病的機理分析 【鍛煉作用】我們磕頭時,膝向下跪,頭向下低。我們知道水是從高處向低處流,所以全身的氣血也從高處向低處流,從腰部運行到頭部。然後頭抬起,腰直立,站立起來,全身的氣血就會從頭部流向腳部。我們磕頭時,全身的氣血一上一下的運動,同時各大系統、內臟器官等也在有規律的做一上一下的運動,磕頭實際上是在鍛煉身體。在氣功術語上,實際上是在做一個大周天循環,使全身的經絡、氣血通暢無阻,通則無病。身體不好的,常有病的經常磕頭就會使身體趨向好轉,甚至無病。 【心理作用】古時醫生治病就強調「治病先治心,三分葯治七分心治」。說明調心是治病的關鍵。人逢喜事精神爽,煩事多了就會無精打采。當心情好時,全身各大系統器官的細胞就處在一個活躍狀態,新陳代謝的能力強,身體自然好,顯得精神煥發。當心情不好時,全身各的系統器官的細胞就處在一中抑制狀態,新陳代謝的能力變差,身體自然會得各種各樣的病。在求神拜佛中,來獲得心理調控的良好作用,而達到治病健身的效果。信神的人給神像磕頭時,心特別虔誠,對神佛能保佑自己病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神佛自古以來就被神話成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有求必應的本事。因此,它能夠給人帶來心理安慰,使人有了心理的寄託希望,而大大減少了不平的心理。鄭州大學禮儀專家薛建紅說:「磕頭是中華民族感恩的最高禮節,傳統需要代代傳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感悟《易經》卦德治病法(易經每日中庸行系列)
※五音入五臟 防病又治病
※關於節律
※按摩「指趾」祛病養生 教你怎樣掐手指捏腳趾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