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四冊3)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四冊3) 第四冊卷61-卷80 卷第六十一釋隨喜品第三十九 問道人譯

【經】「複次,若菩薩摩訶薩,知所起福德,離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亦知般若波羅蜜是離相,乃至檀波羅蜜是離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離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離相。如是菩薩摩訶薩隨喜心起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若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知隨喜福德自性離;亦知諸佛離佛性,諸善根亦離善根性,菩提心、菩提心性亦離,迴向、迴向性亦離,菩薩、菩薩性亦離,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性亦離,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性亦離,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性亦離。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離相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生隨喜福德。

「複次,菩薩摩訶薩,諸過去滅度佛諸善根,若欲迴向,應如是迴向,作是念:『如諸佛滅度相,諸善根相亦如是,滅度法相亦如是,我用心迴向是心相亦如是。』

若能如是迴向,當知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取諸佛善根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名為迴向。何以故?諸過去佛及善根,非相緣,非無相緣。

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取相,是不名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薩摩訶薩,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諸佛及諸善根及諸心不取相,是名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爾時,彌勒菩薩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善根不取相,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以是事故,當知菩薩摩訶薩,所學般若波羅蜜中,應有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若是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諸佛不可得,諸善根不可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可得。於是中,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思惟:『諸過去佛及弟子身皆滅,諸善根亦滅,我今取相分別諸佛諸善根及諸心,如是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所不許。

何以故?取相有所得故,所謂於過去諸佛取相分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有得,不應取相。如是迴向,若有得、取相迴向,諸佛不說有大利益。何以故?是迴向雜毒故。

譬如美食雜毒,雖有好色好香,為人所貪而雜毒;愚痴之人,食之歡喜,貪其好色香美可口,飯欲消時,受若死、若死等苦。

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諦受,不諦取相,不諦讀誦,不解中義,如是教他言:『汝善男子,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從初發意已來,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

於其中間,行般若波羅蜜時作諸善根,行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時作諸善根;修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時作諸善根;

凈佛世界,成就眾生,作諸善根;及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種智、無錯謬法、常舍行,及諸弟子,是中所種善根;及諸佛所記當作辟支佛,是中諸天、龍、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所種善根。

是諸福德,稱量和合,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迴向以取相得法故,如雜毒食。得法者,終無正迴向。何以故?是得法雜毒,有相、有動、有戲論。若如是迴向,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

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應如是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盡,及弟子行般若波羅蜜時作善根,乃至修一切種智,如上說。云何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迴向?

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不欲謗諸佛者,諸福德應如是迴向:『如諸佛所知無上智慧,是諸善根相,是諸善根性,我亦如是隨喜;如諸佛所知,我亦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如是迴向,則為不謗佛,如佛所教,如佛法說。是菩薩摩訶薩迴向,則無雜毒。』」  

【論】釋曰:所起福德離五眾者,先但說過去事,今說自起隨喜福德。若知是福德中,無五眾、十二入、十八界,雖行般若波羅蜜等諸法,亦知空離相,如是福德名正迴向。

(【論】釋:所起福德離五蘊的意思是,先前但說過去的事,現在說自起的隨喜福德。如果知此福德中,沒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雖行般若波羅蜜等各種法,也知空離相,像這樣的福德名正迴向。)

複次,若菩薩知隨喜福德中,隨喜福德性自離,諸佛及善根,並諸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迴向心,菩薩般若波羅蜜等諸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迴向。隨喜福德者,總說一切福德相;善根、隨喜、起福德,是別相說。

(又,如果菩薩知隨喜福德中,隨喜福德性自離,一切佛及善根,並各種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迴向心,菩薩般若波羅蜜等各種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迴向。隨喜福德的意思是,總說一切福德相;善根、隨喜、起福德,是說別相。)

菩薩自緣所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薩隨喜心功德果,但求無上道,是名迴向心。行者五眾中,假名字為菩薩,般若波羅蜜等諸法,如先義說。先說福德中離五眾,今說福德、福德自相空。

(菩薩自緣所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菩薩隨喜心的功德果,但求無上道,是名迴向心。修行的人五蘊中,假名字為菩薩,般若波羅蜜等一切法,如先前義中說的。先說福德中離五蘊,現在說福德、福德自相空。)

複次,菩薩念過去佛因緣生福德,應如是迴向:如過去諸佛入無餘涅槃,無相、無戲論,性常寂滅,是福德及迴向心亦如是。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不墮顛倒。

(又,菩薩念過去佛因緣生的福德,應這樣迴向:如過去一切佛入無餘涅槃,無相、無戲論,性常寂滅,此福德及迴向心也是這樣。這樣迴向,是名正迴向,不墮顛倒。)

複次,若菩薩於諸過去佛功德取相,分別迴向,是不名迴向。何以故?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是故說諸過去佛不墮相數中,不墮無相數中。若如是取相數,是不名迴向,則墮顛倒。

(又,如果菩薩對於過去一切佛的功德取相,分別迴向,這樣不名迴向。為什麼?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這二邊行中道,是一切佛實相。所以說一切過去佛不墮相數中,不墮無相數中。如果像這樣取相數,是不名迴向,則墮顛倒。)

與上相違,是為不墮顛倒。是事難故,彌勒重問,所謂一切法不取相而復能迴向。須菩提是中不得決定答處,是故語彌勒:以是事故,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求方便力。

(與上面的相相違,是不墮顛倒。因此事難,所以彌勒重問,所謂一切法不取相而又能迴向。須菩提此中不得決定答處,所以對彌勒說:因為這件事,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求方便力。)

是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者,一切法中,一法實而不誑,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不誑道,爾乃可得;不誑道者,即是般若波羅蜜。是故說離般若波羅蜜,是福德不可得迴向。

(此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的意思是,一切法中,一法實而不誑,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不誑道,這樣才能得;不誑道,即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說離般若波羅蜜,此福德不可得迴向。)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有分別。福德若離般若波羅蜜,若不離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迴向。

(為什麼?此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有分別。福德如果離般若波羅蜜,或不離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迴向。)

菩薩應作是念:諸過去佛及弟子身,並諸善根、福德皆滅。我今取相分別,所謂是諸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隨喜福德,取相迴向,我為不是!何以故?與諸法實相異故;受果報已久,久當盡故。不疾至佛道,有所得故。

(菩薩應這樣想:一切過去佛及弟子的身,並一切善根、福德都滅了。我現在取相分別,所謂是一切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隨喜福德,取相迴向,我這樣不對!為什麼?因與一切法實相異;受果報已久,久當盡。不會快速至佛道,因有所得。)

於過去諸佛,憶想分別,即是大失!所謂過去佛空無,而我憶想分別。譬如雜毒食,食是隨喜福德;毒是取相,故愛見等諸煩惱生。好色者,福德因緣,作人王、轉輪王、天王,得福樂;好香者,得好名譽、富貴勢力;凡夫無智之人,所共貪愛。

(對於過去一切佛,憶想分別,即是大失!所謂過去佛空無,而我憶想分別。譬如雜毒食,食是隨喜福德;毒是取相,所以愛見等各種煩惱生。好色的人,福德因緣,作人王、轉輪王、天王,得福樂;好香的人,得好名譽、富貴勢力;凡夫無智的人,所共貪愛。)

愚痴人者,是新發意取相著心菩薩。食之歡喜者,富樂福德因緣故,於天人中受此富樂。飯欲消時,受若死、若死等苦者,是富樂若無常破壞離時,憂愁遂死,若次死受諸苦惱。

(愚痴人是指新發意取相著心的菩薩。食之歡喜指,因為富樂福德因緣,在天人中受此富樂。飯欲消時,受或死、或死等苦是指富樂如果無常破壞離時,憂愁遂死,或受少次於死的各種苦惱。)

複次,若死、若死等者,自失命名死,失所著物名死等。複次,若死、若死等者,苦惱多故,失智慧命,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

(又,若死、若死等的意思是,自失去生命名死,失去所愛物名死等。又,若死、若死等的意思是,因為苦惱多,失智慧命,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

此經中須菩提自說:是無智人,不審諦受,不取其義,但著語言。不諦取相者,不如法分別。不諦讀誦者,忘失句逗,若自失,若受不具足。不解義者,不得經意。

(此經中須菩提自說:此無智人,不詳細觀察思考就接受,不取經義,但著語言。不詳細思察取相的意思是,不如法分別。不諦讀誦的意思是,忘失句逗,或自己忘失,或學的不具足。不解義的意思是,不得經意。)

如是少智師,教化弟子:汝善男子,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從初發意,乃至如是迴向。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與此相違,名為正迴向。

(象這樣少智的老師,教化弟子:你善男子,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佛,從初發意,直至象這樣迴向。就是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與此相相違,名為正迴向。)

複次,正迴向,菩薩應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所知,用無上智慧知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勝,佛所知諸善根,必是實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迴向。

(又,正迴向,菩薩應這樣想:如十方三世一切佛所知的,用無上智慧知各種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勝,佛所知的各種善根,必是實相;如佛所知,我也用這樣的善根相迴向。)

譬如射地無不著時,若射余物,或著或不著。如諸佛所知隨喜,如射地無不著;若用余道隨喜,如射余物,或著或不著。如是迴向,是為不謗佛。

(譬如射地沒有射不準的時侯,如果射其餘的東西,或中或不中。如一切佛所知隨喜,如射地無不中;如果用余道隨喜,如射余物,或中或不中。象這樣迴向,是不謗佛。)


推薦閱讀:

《圓覺經》白話(二)
《慾海回狂》白話版(2)
大白話教你營養學···如何理解碳水化合物?
《了凡四訓》白話精簡版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九) 發大誓願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