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哲學基本問題是存在、思維與語言
06-22
何新:哲學基本問題是存在、思維與語言
2013-12-21 09:24:34
何新: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1、漢語哲學之語源哲學一詞,語源來自日語的漢字譯文。所對譯則為西語philosophia一詞,此詞在西語中為探求智慧者、智慧之友或智者之意義。哲學即智學,思維與智慧之學。但「哲」字則並非此語詞之本字也。哲本字晢。哲是個代字(假借字)。 晢,本義光明。《說文》:晢,昭明也。[太陽古異名稱「晢耀」,語轉即今語「照耀」。黎明古稱「晢明」,向暮、失明古曰晢眇。江淹詩描寫日光:「桐林帶晨霞,石壁映初晢。」(《雜體,謝臨川游山》)] 晢,引申而有明察、明辨、明智之義。此古義見於《尚書·洪範》傳:「明作晢,聰作謀」。 明辨,明晢也,即明智也。《易·大有》說卦云: 晢明行事。 哲,則為晢字之假借字,即化日為口之省體異文。 從漢字的語源角度探討,可以知道知、智是同語源的異形文字。知字的本義乃是射箭中靶。「知」與「至」為異文同源字。智從知音,而上古射事為大,善射曰智。 智、晢、哲三字音近相通假,明智即明晢,即明哲,意義皆為心智之光明。《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雖司命其不晢。」《經典釋文》:晢,智也。 故求之語源,哲學一詞顧名思義,即晢學、智學,明哲、明智、智者、智慧之學也。 但中國傳統學術,並無哲學一目。 中國傳統學術四部分類,為經學、諸子學、史學以及雜集之學。四部以經學為總綱,而近似哲學之論述則散見四部子學及雜學中。 中國古代近似純哲學之論述,除老子《道德經》外,起源最早可追溯者當為《易經》中之系詞及大傳,古人認為皆孔子所作。《易系詞》及大傳是一部於中外哲學史中都足稱偉大而不朽的偉作,也是中國古自然哲學、政治哲學以及人文哲學的總綱。作者古傳為孔子,如是,則《易經系詞》也是孔子著作中最偉大的一部哲學本體論及方法論著作。[《易經系詞》譯文及哲學闡釋,可參考《何新解易》一書,2013年出版。] 2、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 恩格斯總結西方哲學史曾經說:哲學之基本問題是存在與思維的關係問題。 此說確然,只是思維以外還須補一項:語言。 存在之所以是問題,是因為人類意識到存在的虛幻性——所有存在的都是在消逝的。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的本體論問題。思維的哲學問題則是須解釋:為什麼人工設計的抽象符號系統能夠有效地模擬和預演存在。這是西方古典哲學中的認識論問題。而語言的哲學問題則是解釋人工符號系統的有效性問題,這也就是古典哲學所謂工具論問題以及邏輯問題。 也就是說:全部西方哲學史幾千年討論的基本問題,是關於何為存在,關於存在與思維,及思維與語言(符號)之關係的問題。 除此之外,古典哲學還有追究人生意義和人性善惡的問題,這是古典哲學的倫理學問題。 何新在20年前曾經發表以下論點:
推薦閱讀:
※對於團中央學校部公號發表的關於何新「西方偽史觀點」的文章,你有什麼看法?
※何新偽人考
※何新: 「共濟會」的歷史
※何新:麒麟考
※何新著作:《老子》是中國第一部純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