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是真正的慈悲
文/李雪
一個來訪者,他很喜歡打籃球。小學時候,有一次打完籃球身體暢快淋漓,帶著這份滿足和快樂,兒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剛說沒兩句,爸爸立刻接過話鼓勵孩子: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阿,鍛煉身體,培養意志力,你要好好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聽完這句話,兒子感覺身體里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來,淤堵在心中,憤怒卻又無從發泄,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一個朋友形容小時候父親看自己彈鋼琴的感覺:爸爸就像在欣賞自己剛買回來的藝妓。這個例子里雖然有俄狄浦斯衝突,但最本質的含義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這不是一句指責父母功利心的話,也許父母並沒有要求孩子必須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價值去定義的物質性的「它」,決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愛。否則,即使父母為孩子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達愛的道具。孩子也許頭腦上承認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父母很愛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恆久的孤寂。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是我與你的關係。
在馬丁布伯看來,「我與你」只是生命的瞬間。也許我與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們普通人可以學習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續,不是一個實現我們想像中功能價值的」它「。
孩子打籃球的體驗、滿足的表情,彰顯著生命的存在感。打籃球帶來的功能價值,是頭腦總結出來的「它」,「它」並非不能存在,打籃球確實附帶強身健體等很多好處,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聽不到孩子快樂而急促的呼吸、看不到他滿足的表情,孩子由內而外散發的快樂也不能促動你的嘴角上揚,那麼,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於一個空間,你睜著眼,確是全盲的。
一個男孩在華德福上學後,逐漸找回自我。有一次我的朋友去他家做客,想跟這個孩子分享一個經歷,孩子認真的告訴她:「阿姨,我現在在吃棒棒糖,不能聽你講話。」過一會吃完糖,孩子過來找阿姨說:「我現在可以聽你講話了「,並且很認真的看著阿姨。朋友覺得孩子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成長得很好,而孩子的父母卻無法接受孩子對自己類似的拒絕。
如果我要拿起手機打電話,手機顯示:「我暫時不想被使用,請過一會再打」。那我肯定要去修理它,因為手機就是一個物,物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有多少父母,孩子也同樣被視為物,被視為父母意志的延伸呢?我們一刻不停的焦慮孩子和自己預設中的不一樣,為了避免自己的焦慮,用各種手段修理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去表現,事實是,孩子是另外一個獨立生命,若和你預設中一樣純屬巧合,不一樣才是常態。
物化的關係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懼。很多女人,在自己沒有性慾的時候,總是無法明確拒絕男朋友或老公的性要求。如果拒絕,內心會有很大的空和內疚產生。這種心理並非普通理解的自我價值感低,無法拒絕性的女人,一樣有條件極好而且對自己條件非常自信的女人。問題在於,當女人活在女性角色身份中,而不是作為一個女人本身既有價值,那如何拒絕女性角色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性功能呢。做個難聽的比喻,再精美高檔的性用品,如果沒有性功能,那就沒有價值了。
當一個女孩誕生,即使沒有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孩依然會感受到父母隱隱的期望:「我家女兒比別人家兒子更有出息。」或者「你就做個優質乖乖女,最大的人生目標是嫁給一個好老公。」在這裡,女人要麼作為和男性競爭的價值,要麼作為以女性身份換取男性庇護的價值,女人本身的存在沒有價值。而男性,天然的被賦予「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等面子上和精神上的價值,當然,這也是物化的價值,在這個物化價值中,男性同樣難以找到自我,中國男人也被物化得一代代萎了。
我們一路活在恐懼中,幼兒園時恐懼不聽話就慘了,上學時恐懼成績不好就一輩子就沒希望了,工作後恐懼表現不佳,前途就沒有了。我們在物化的車輪中打轉,一刻不敢停,不敢想像,如果我不具備任何功能價值,會發生什麼?
現在,停下來,想一想,如果剝離我的所有功能價值,我是誰?我現在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我真正想要的,還是被恐懼驅使追求的?沒有任何外在標籤的我,是否雙腳還能踩在大地上,感受我存在?
看見,是真正的慈悲。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9449a0101gs8m.html
讀後記:
慈悲是一種境界,慈悲就是你願意看到他成為他,願意讓他快樂和安靜。不管是孩子的教育,還是愛情里的彼此,還是生活的朋友、工作的同仁。我們總在自以為正確的活著,指導著別人,其實既沒有自己成為自己,也沒有成為別人。我們放棄選擇,而選擇被選擇;於是很多的鬱悶和糾結都來自於此吧。我們要不要動不動就有「教導」他人「愛心」?這個我想最好出於他心,陳述事實,盡量避免主觀臆斷。
附一個朋友的故事:
今天呀,我要讚美一下那位忘年交伯伯,說說他在細節處體現出的脫俗涵養。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QQ上給他發了消息,但他一直沒有回復,我便以為是他是由於工作忙碌或是其他原因耽擱了下來,也沒有在意。直到上次一起聚會的時候,我無意間提起了這件事,才知道他沒有收到那條消息。伯伯思考了沒收到的原因,囑咐我再給他發一遍。後來我自己倒忘記了,沒有再給他發。可是他卻把這件事放在了心上,先是在QQ上告知自己仍未收到,還給我打來了電話,當時我沒有把手機帶在身邊,所以沒有接,之後他又給媽媽打了電話,著重說明事情的原委,說自己並不是刻意不回,以免我對他產生誤會。
我得知這些,覺得很溫暖,一般來說,長輩或是比我們年長的人對待我們的態度雖然說不上隨意輕忽,但也很難做到如此鄭重其事,而他在這件事的處理上讓我感受到了自己是被尊重的。其實不用特別說明,我也能夠理解。經由他解釋之後,更是感到心清如鏡。我也要向他學習,從細節出發,切實地尊重別人的情感,不因為彼此熟悉就輕慢以待,用心呵護真情,使之保持始終如一的溫熱。
伯伯擔心我會壓力太大,和媽媽通電話時一再讓她跟爸爸說明白,不希望他給我很大壓力。他覺得凡事都要順應個體的成長節奏,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還向媽媽列舉了在他眼中我具備的種種優點。且根據他教育兒子的經驗,給媽媽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聽了伯伯對我的誇讚和賞識,在不知不覺間媽媽已心花怒放,於是他們根據我的情況作了一番探討和暢想,談話的氛圍很是輕鬆愉快。
您可能也喜歡:
推薦閱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七
※當你接納了別人,你對自己也會更加慈悲
※「慈悲喜舍」不是「利他主義」 —佛教中被顛倒了的「大乘」、「小乘」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甚深秘密妙用廣大的不空摩尼供養真言
※慈悲三昧水懺
TAG: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