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簡介及習練要訣
06-22
陳氏太極拳起源於明末清初,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9世陳王廷根據家傳拳術,博採諸家拳法之精華。參考《易經》,結合中醫經絡學和導引吐納之理創編的。此拳講究意念引導動作,「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使內氣隨經絡運行於人體各部。以其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螺旋纏繞,粘沾連隨,周身一家,松活彈抖,技擊性強等獨有的特點,博得人們的喜愛。 陳氏太極拳首重「意」,無論盤架子還是推手,在用意方面都十分精細。在練習時,首先要摒除雜念、神態自然,用意不用力,使內氣充實。繼而再將內在的精神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外表動作之中,虛實開合全憑意氣轉換,做到空松圓活、旋轉自如,待體柔氣順後,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同時每一動作都要逐勢逐動究其攻防實戰之意。發勁時心靜意專、沉著松凈,才能放得遠,體現出方法明確,運行合度,不多動、妄動,無過之、無不及。拳訣所說的「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就是這個意思。練意的訣竅在「輕』』,用意太過便為用力。至於意、力之間如何掌握,要多多體會。古人說:不可用心、不可無意,用心則著想,無意則頑空,有意無意為功夫。初學太極拳的人,很容易忽視這個「用意」的要求,經過長期鍛煉,動作熟練以後,就可意動身隨,手到勁發,意念自然地與動作密切配合。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練的拳術。其內功主要特點在於調整呼吸,氣沉丹田,即練「氣」。通過丹田內轉發出來的氣運化於四肢百骸,達於四梢,再返回丹田,來達到完整一氣的。所謂「氣沉丹田」的方法,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呼氣時小腹自然放鬆隆起。呼吸要勻細、深長、有力,而達到氣血通融。並應與動作協調一致。其方法是在動作熟練以後,以意識引導呼吸,使其更好地適應勁力與動作要求,其一般規律是:盤架子時,開、發、沉、打、伸為呼;合、蓄、提、化、屈為吸。推手時,棚捋為吸;擠按為呼:練刀、劍等器械時,與盤架子的呼吸原則一樣。照此練習,無需故意用力,日久自能得到「氣沉丹田」。 身法是拳術的根本,本固而枝榮。陳氏太極拳身法具體要求是:頭宜正直、自然,以意徐徐上頂,虛若頂物,但不可用力,此為虛領頂勁。二目平視,以一手為主,眼神隨身體的轉動注視其手中指。嘴唇要合。舌尖輕頂上齶:耳聽身後。精神集中,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遙遙相對,以利任、督二脈相通。要氣沉丹田,首先應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沉肩墜肘",並同時配合「塌腰」。腰是上、下肢轉動的關鍵。拳論中說:「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主宰於腰』』、「腰為車軸』』等等,足以說明腰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陳氏太極拳的內勁運轉是通過腰脊帶動來實現的。腰力運用得當,可加強發力,提高發勁速度。練習時,無論是進退或旋轉,凡是由虛而實的動作,腰部都要有意識地向下松沉,以助氣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響轉換時的靈活性。這樣既能增加兩腿力量,使下盤穩固、沉實,也使動作更完整、圓活。拳論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說明了太極拳進退的變換,發勁的根源和周身的穩定.主要在於腿部。對於腿部的要求是:圓襠、開胯,膝蓋微屈,與腳跟對照,不外露,不東倒西歪,腳趾、腳跟抓穩地,這樣才算是達到了「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太極拳身法要求。 學太極拳須有恆心,能否學好太極拳,除明師指點外,主要看自己下功夫與否。陳氏16世陳鑫說過:「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陳氏太極拳歷代名手輩出,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學苦練的結果。學習太極拳的人很多,病者練好,弱者練強,強者愈強,也是由於他們長期鍛煉,持之以恆的緣故。如果學而無思,思而無恆,那最終是無法得到陳氏太極拳之奧妙的。所以,有恆心應放在首位。 「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所獨有的。勁走纏絲,前後左右、上下四傍,肌膚毫毛,五臟百骸,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撥之意,連綿貫串,混然一圓,全身猶如一根直的剛絲螺旋繞成的彈簧,所以發出來的勁為纏絲勁。「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皆有,無時不然。」衍溢於四肢之內,浸潤在百骸之中,達四梢,通九竅,使內勁收斂入骨,伸筋壯骨,通會、督,練帶、沖,消化飲食,祛病延年,皆纏絲勁之效果。纏絲勁分上、下,左、右,內、外,大、小,正、倒及百般纏法,蓄氣于丹田,以意行氣,達到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拳譜講:「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由此可見,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學者千萬不可忽視。 陳氏太極拳的習練應由淺入深;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由低級到中級,再到高級,一層一層地練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八式太極拳詳細圖解
※了解太極拳的內功與外功
※混元24式太極拳教學
※趙堡太極拳架(一)
※陳式太極拳基礎22式【圖文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