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與「人道」是不是一碼事?
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仁道」可謂「人間第一正道」,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居首。孔子的「仁道」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年,其間也出現了各種豐富的解釋。乃至今日,有些詞條把「仁道」與「人道」合併同類項,標明二者「相通」。
孔子的「仁道」內涵到底是什麼?「仁道」與「人道」是不是一碼事?不搞清這個問題,中國文化恐難道「長進」。
何謂「仁」?關於「仁」,孔子給出的解釋是「愛人」。《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說文》的解釋與孔子大同小異,「 仁,親也」。
根據這兩家「權威」解詞,「仁」為「親愛」之意。如果再具體一點,從「仁」這個象形文字拆解,「仁」是指「兩個人相互親近關愛」。這裡,有《春初·元命苞》的望文生義: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而《禮記·經解》給出的拆解更貼譜:上下相親謂之仁。
「上下相親」——我以為這應該是孔子心目中「仁道」的「正解」。
平心而論,「仁道」的出發點沒什麼不好,即便在現代文明社會,「兩個人相互親近關愛」也是良俗美德。問題不出在「相親」,而出在「上下」。「仁」中兩人,一大一小,有高有低,上下有別,談不上平等。
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顯然熟知的是「仁道」而不是「人道」。 他們真正熟悉「人道」這個詞應該是在近代甚至更以後。
從哲學角度上講,「人道主義」是個舶來品,它始自15世紀西方文藝復興。這裡的「人道」與「人文」一脈相承,其精神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對神權,倡導個性解放。「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這是文藝復興三劍客、義大利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喊出的響亮口號。
到了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三大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從哲學的角度把人道主義系統化,理論化,六字以敝之:「自由、平等、博愛」。伏爾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盧梭的「主權在民」,將「人道主義」推上「立制」高度。
作為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產物,人道主義的正解是「自由、平等、博愛」。「仁道」與「人道」的區別,不在「博愛」,而在「平等」。中國古代聖賢也強調「親而不可不廣者。」關鍵在於這種「愛」是建立在什麼社會基礎之上以及用什麼手段來實現。
關於實現「仁」的手段,孔子給出的答案是「克己復禮」。克什麼「己」、復什麼「禮」;「己」為君主,「禮」為周禮。可見,「仁道」是中國由奴隸制轉型封建制時期的道德指南,是道德家孔子對「君與臣」、「子與父」、以及「夫與妻」的倫理總結。與中國「仁道」連體的,是中國的封建君主制。
歷史與制度的局限,孔子只能把「仁道」定位為「上級對下級發善心」,君主對臣民發善心。這種善心憑的是君主「自覺」、道德自律,克己復禮,並沒有制度制約,所以沒有任何保障。
對於下級,受教孔子「仁道」人,是「被訓化的奴」,而「非平等的人」。儒家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三綱」無「人」,「五常」無「勇」。所謂「仁道」,中國封建君主後來心領神會,那是聖人為他們「做穩奴隸主」著想,被此洗腦的人,不會「犯上作亂」。
中國過去的辭彙,雖然很早也出現過「人道」一詞,譬如禮記喪服小記云:「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但這裡的「人道」,其實是「仁道」的通假,與貨真價實的「人道」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至於孟子所言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更與自由平等的「人道主義」搭不上界。
將「仁道」與「人道」划到治國當中,體現的也是兩種涇渭分明的「政」。中國封建君主制,「仁政」是為主打的價值體系。儒教「仁政」雖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教,但它配合的是君主專制,孰輕孰重,一切掌握在皇帝手裡,其本質卻還是「君為重」——「天子」權威大於一切。而西哲的「人道」,對應的是民主憲政。它的價值體制是盧梭倡導的「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憲政的本質是民政,仁政的本質是君政。盧梭的「憲政」是為民眾服務的,而孔子「仁政」則是為君主服務。這種「仁政」的本質,主權在君不在民,所以既不能限制君主「不仁」,也不會使國民成為「大寫的人」。
至此可見,「仁道」與「人道」完全是兩碼事,就如追求「王法」、「為帝王做殺人刀」的中國法家、與「人人平等」的現代法治是兩碼事一樣。
點擊滑鼠你會
驚喜視聽盛宴
100道素菜 |
金玉良言 |
實用英語 |
相聲小品 |
天籟之音 |
高清電影 |
一絲不掛 |
成人頻道 |
青春少婦 |
時尚美女 |
標緻美人 |
鄰家女孩 |
美女吻你 |
美女脫衣 |
書房音樂 |
人體藝術 |
推薦閱讀:
※人道苦樂參半,苦多樂少,容易覺悟
※慘無人道的基督徒
※如何反駁「為了研發治癒不治之症的藥物而犧牲少數生命是值得的」?
※處死殺害江歌的陳世峰,就是最大的人道
※收集的做人道理 和大家分享的啊
TAG: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