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鄧小軍老師的講座
時間:2007年5月9日(星期三)18:30~20:30 地點:首都師範大學北一區圖書館報告廳 主持人王光明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五四以來詩歌的語言、形式發生巨大變化,與唐以來成熟的律詩絕句和宋代興盛的詞不同,形式非常自由,詩歌意象更加豐富發展。當今中國古代詩歌的形式、表達方式還有生命力嗎?舊體詩詞可以反映現代生活和情感嗎?其實古代詩歌還有餘脈,通過今天晚上鄧小軍教授給大家講三大家的詩詞就能回答上述問題。現在請大家歡迎鄧老師開講。 現代詩詞三大家——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 鄧小軍 謝謝王老師和各位同學。我的報告題目是《現代詩詞三大家——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迄今為止,據我所見,現代詩詞以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三大家為成就最高。三位以出生年代先後為序。報告分四部分:一、以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為代表,介紹現代詩詞的幾個基本特點。二、現代詩詞的藝術新變。三、三大家詩詞代表作舉例,根據作品分析其特點、價值。報告的主旨是:通過介紹中國現代詩詞三大家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的傑出成就,說明舊體詩詞可以反映現代生活和情感,詩詞之境界與詩人的性情、學養、心靈境界息息相關。 現在給大家留個思考題:以三家詩詞為例,現代詩詞與現代文學是否有共同點?如果有,是什麼?現代詩詞與現代文學是否有互補性?如果有,是什麼? 一、現代詩詞的幾個基本特點 1.現代詩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所謂中國現代史,通常是指民國時期也就是從1911年到1949年這個時間段。中國現代史是中國經歷了一系列自古以來所未有之巨變的一個歷史時期。譬如說,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年來帝制、建立民國共和政體;抗日戰爭,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和重大犧牲,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都是中國歷史上所從未有過的天翻地覆的事件。中國現代史的所有這些巨變在三位詩人的詩詞中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所以現代詩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沈祖棻詞集《涉江詞》第一首詞《浣溪沙》:「芳草年年記勝游。江山依舊豁吟眸。鼓顰聲里思悠悠。 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有斜陽處有春愁。」「鼓鼙聲」指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開始,「有斜陽處有春愁」的「斜陽」、「春愁」,繼承了傳統詩詞「斜陽」、「傷春」意象的憂國之意,如大家熟悉的李商隱詩「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勛」,「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辛棄疾詞「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但是沈祖棻詞的「有斜陽處」,是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樣的歷史背景、比興內涵,當然只能屬於中國現代史。 歷史是割不斷的河流,現代詩人往往活到當代,寫作詩詞到當代,我們講現代詩詞,有時也不妨講到了當代。 2.現代詩詞的精神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結合 中國現代史不僅是中國經歷自古以來所未有之巨變的一個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文化作育三百年來所未有之英才的一個歷史時期。為什麼說是中國文化作育三百年來所未有之英才?只說一個原因:滿清二百多年,實行思想鉗制,不可能有民國時期這樣的獨立自由的教育和文化,及其開花結果。譬如說,滿清對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許多重要內容,往往是懸為厲禁,對外來文化,往往是封鎖排斥。中國現代史上獨立自由的教育和文化的內容,既包括中國文化,也包括西方文化。因此,現代詩詞的精神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結合。陳寅恪的《詠黃藤手杖》是詠物詩,而有人格寄託,用傳統文學批評術語來說是具有「風骨」,用現代詞語來說就是體現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獨立自由思想的概念,是從西方引進的,但其中也包含有中國傳統。 3.現代詩詞往往是學者之詩與詩人之詩的結合 現代詩詞大家往往一身二任,是詩人兼學者。馬一浮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思想、學術著作很多,可是他說後人要了解我,看我的詩就可以了(「後人有欲知某之為人者,求之吾詩足矣」)。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史學家,支持陳寅恪作詩的資源是他的全部學養,他的學術著作和詩歌是有意識地相關聯的,詩與學術著作之間的關係,是相互詮釋、相互補充的關係。沈祖棻1936年從中央大學特別研究班畢業,她的詞具有詞人之詞、學人之詞合二為一的品格,與傳統的詞多為詞人之詞情況並不完全相似。三位都非常認真地從事詩詞創作,譬如陳寅恪自述「晚年為詩欠砍頭」,是以生命來作詩。沈祖棻自述「微命託詞箋」,「託命殘編」,整個生命託付於詞作。他們的學養是融化在詩里,往往如鹽溶水,不著痕迹。 4.有創新性的詩學理論 現代詩詞有有創新性的詩學理論,它繼承了傳統詩學理論,但是有嶄新的創新內容。馬一浮提出:「詩以感為體,令人感發興起,……須是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方是興也。興便有仁的意思。」興發感動是人性的蘇醒,這是用中國哲學的人性論來解釋中國詩學的興發感動論,把興發感動上升到哲學層面,在中國詩學史上是重大創見。葉嘉瑩教授許多年來以興發感動解釋中國詩之特質,近年則援引馬先生此言,進到以仁心的蘇醒解釋興發感動,並指出此言「是對廣義之『詩教』而言的一種極能掌握其重點的體認和說法」(《我的詩詞道路》)。馬一浮詩學受清末大學者沈增植影響,在《蠲戲齋詩自敘》中提出,詩中有史、詩中有玄。玄就是哲學,他溝通儒、釋、道哲學,而深造自得,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的。他詩中的玄,不是理障,而是體驗,是理趣,有深厚的真性情,所以是深具詩性。他的這些詩學理論,都非常值得注意。陳寅恪的詩歌理論,集中在《哀江南賦》研究一文、《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緣起》之中,其中詩史觀念、古典字面今典實指觀念,都具有創發性。他說「詩若不是有兩個意思,便不是好詩」,所指不僅包括由比興手法而來的韻味和言外之意,而且包括由古典字面今典實指手法而來的韻味和言外之意,這大大發展了傳統詩學的審美理論。沈祖棻詞學的創發性見解,體現在她的詞學著述尤其詞創作里,都尚有待開發。 二、現代詩詞的藝術新變 1.現代詩詞具有詩史特點,尤其是用心史寫照當下史 現代詩詞具有詩史特點,尤其是用心史寫照當下史。以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為代表的現代詩詞,最突出的特色是詩史特色,他們用最大的關心,寫照了、或曲折地反映了多難的中國現代史的全部重大進程。詩史是現代詩詞崇山峻岭中的高峰群。在這個意義說,現代詩詞真正是繼承了中國古代詩詞最核心的命脈和傳統,國身通一、關懷現實的命脈,屈原、陶淵明、杜甫、辛棄疾的傳統。 現代詩詞中的當下史詩史,往往是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心路歷程,是用抒情詩,來寫照、或反映當下史。現代詩詞與唐詩、清詩比較,敘事詩較少,馬一浮《千人針》是敘述詩而非敘事詩,敘述詩不同敘事詩,這一點在我平時講課中已說過。馬一浮詩「翻憶巴山連夜雨,衡陽無雁復無書」,通過自己的心靈剪影,寫出了當時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這場戰役持續了47天,馬一浮詩看似若不經意,輕描淡寫,只寫了自己的心影一角,其實寫出了對驚天動地的衡陽保衛戰刻骨銘心的牽掛。 2.大型聯章體反映當下的抗戰史、二戰史 現代詩詞用大型聯章體反映當下的抗戰史、二戰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創舉。中國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沈祖棻的《浣溪紗十首》是對二戰的全面觀照,其一寫抗日戰爭進程,其二寫汪精衛叛變,其三寫日本軍國主義歷程,其四涉及國共矛盾,其五寫一九三九年和次年蘇聯與德國、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其六寫德國納粹副領袖赫斯飛英國,其七寫美國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的猶豫態度,其八寫香港淪陷時,孔令偉攜犬乘飛機逃離。其九寫一九四二年蔣介石飛印度會晤甘地,勸其抗日,其十寫一九四二年二十六國華盛頓共同宣言,重申大西洋憲章決不與德意日單獨媾和。同學們可詳看講義。這些詞體現了詩人對世界局勢和祖國命運的密切關注,與中國命運的息息相關。在中國文學史上,大型聯章詩史從杜甫開頭,他的《諸將五首》組詩寫了安史之亂後唐朝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戰事,明清之際錢謙益用大型《後秋興》組詩反映了南明抗清史,晚清王半塘等的詞寫庚子之變,但從未有過沈詞這樣的反映抗戰史、二戰史這樣的關係世界全局的鴻篇巨製。一位女詞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如此重大的創舉,這是何等的創發力量! 3.新「玄言詩」的成功 東晉興起玄言詩,宋代理學興盛在詩中也有反映,但它們大都枯燥說理少興象,少詩味。馬一浮的哲理詩,標誌新「玄言詩」的成功。馬一浮的哲理詩意境高妙,韻味不盡。例如,「詩中亦有三乘法,臘盡還留太古春」,大家讀它的第一印象,不假思索的印象,就可以感到很美,韻味不盡,是好詩。讀詩要在第一印象就讀出好句,標出好句子,再細細體會詩意,這是培養鑒賞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4.用新辭彙與舊辭彙寫現代新事物同樣成功 現代詩詞以新辭彙寫現代新事物很成功。例如沈祖棻《浣溪沙》:「流線輕車逐晚風,摩天樓閣十三重。播音新曲徹雲中。」用新名詞把流線型轎車、摩天大樓、廣播電台播音一一這些現代新事物寫進了詞。她的老師汪東評論說:「善以新名入詞,自然熨貼。」當然,郁達夫的《離亂雜詩》「卻喜長空播玉音,靈犀一點此傳心」,也寫到電台播音,都有詩意。 現代詩詞以舊辭彙寫現代新事物也很成功。沈祖棻《浣溪沙》其十:「斗北星南列眾仙,九天閶闔彩雲間。紫宸新賜玉連環。 赤豹文狸隨霧起,猋(yan4)輪飛轂共雷殷。幾時撫劍上蓬山」,「眾仙」喻反法西斯的二十六國領袖,「玉連環」喻共同宣言,「赤豹」二句喻盟軍之聲勢,「撫劍上蓬山」喻武裝佔領日本。這都是以舊辭彙寫現代新事物,也很成功。其中,「猋輪、飛轂」是指盟軍的軍艦、飛機。陳寅恪1945年《夏日聽讀報》:「掉海鯨魚蹙浪空,蟠霄雕鷲噴煙紅。獨憐卧疾陳居士,消受長廊一角風。」指1945年3月至6月美軍進攻沖繩島戰役。沖繩島戰役,美軍出動了1 500多艘軍艦、2 500多架飛機和45萬人的兵力。「掉海鯨魚」、「蟠霄雕鷲」,就是指此鋪天蓋海的軍艦、飛機,與沈祖棻「猋輪飛轂」都是以舊辭彙寫軍艦、飛機,也很成功。「獨憐卧疾陳居士,消受長廊一角風」,以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自己對盟軍大敗日本的巨大喜悅,而不動聲色,很韻致。 三、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代表作舉例 現在請大家看材料,我們一起來讀三大家的幾首詩詞,根據作品分析三大家詩詞的特點和價值。 1.馬一浮 我的講義這樣概括馬一浮的詩:馬一浮詩寫照了見證中國現代史的心路歷程,體現了現代中國哲人的心靈境界。馬一浮詩雅人深致,超妙馨逸,陶謝之玄,杜陵之史,融於化境。博大真人,不可名也。現在說馬一浮詩的詩中有玄,和詩中有史這兩點。 先說馬一浮的詩詩中有史。 《千人針》(1943): 遊子征衣慈母線,此是太平桑下戀。 島夷卉服亦人情,何故云鬟偏教戰。 街頭日日聞點兵,子弟家家盡遠征。 傾城歡送皇軍出,夾道狂呼萬歲聲。 眾里抽針奉巾帨,不敢人前輕掩袂。 一帨千人下一針,施與征夫作蘭佩。 大神並賜護身符,應有勛名答彼姝。 比戶紅顏能愛國,軍前壯士喜捐軀。 拔刀自詡男兒勇,海陸空軍皆貴寵。 白足長憐鹿女痴,文身只是蝦夷種。 徐福乘舟去不回,至今人愛說蓬萊。 豈知富士山頭雪,終化昆明池底灰。 八紘一宇言語好,到處殺人如刈草。 蛇吞象骨恐難消,火入松心還自燎。 蓽路戎車勢無兩,水碧金膏看在掌。 明年薤露泣荒原,一例桃根隨畫槳。 千人針變萬人坑,尺布何能召五丁。 羅什當筵食蒺刺,佛圖隔陣訝風鈴。 四海爭傳新秩序,河間織女停機杼。 秦都閭左已空閨,夏後中興無半旅。 君不見櫻花上野少人看,銀座歌聲夜向闌。 板屋沉沉嫠婦嘆,朱旗猶夢定三韓。 《千人針》是長篇敘述詩。二戰時,日本婦女為了激發鼓舞士兵的戰鬥意志,為日本士兵縫製的綉出圖案的白色棉布條,由一千個過路的陌生女性每人縫一針而成,叫做千人針,據說可以「避彈」,可以保佑其武運長久。詩由此起興,主要不是批判日本婦女,而是抨擊日本政治體制軍部、天皇,批判軍國主義好戰,致使軍國主義深入骨髓。來看馬詩的歷史深度。詩中說,「徐福乘舟去不回,至今人愛說蓬萊。豈知富士山頭雪,終化昆明池底灰。」從徐福說起,是說歷史上中國文化支援了日本,至今成為佳話。而現在日本恩將仇報侵略中國,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過的毀滅性浩劫。「昆明池底灰」是用傳說,漢代修昆明池,挖池出黑灰,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請一個外國和尚來看,說「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才知道是浩劫留下的劫灰。這四句詩中包含了二千年中日關係史,可以看出有多麼深沉的歷史感。「豈知富士山頭雪,終化昆明池底灰」,最是優美、警策,驚心動魄,回味不盡。最後兩句:「板屋沉沉嫠婦嘆,朱旗猶夢定三韓。」日本從明治維新後處心積慮稱霸,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從1894-1895年甲午戰爭,到1904-1905年日俄戰爭,直到1910年吞併朝鮮,成為帝國主義強國。「嫠婦」就是寡婦,是說她丈夫已經陣亡,「板屋沉沉」寫她因此內心悲痛昏天黑地,「朱旗猶夢定三韓」,可是做夢還夢到過去侵略戰爭勝利的好時光,說明軍國主義深入骨髓,婦女也不例外。由此可見,馬一浮詩史達到了多麼深的深度。 一起看《寄懷敬身巴中,時衡州圍正急》(1944): 去年君在洛城居,今日真成脫網魚。 翻憶巴山連夜雨,衡陽無雁復無書。 詩中寫到了1944年的洛陽保衛戰和衡陽保衛戰。得介紹一下。 1944年5月5日至25日的洛陽保衛戰。1944年3月,日軍制訂一號作戰計劃,發動豫湘桂戰役,目的是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河南戰役,主要目的是奪取洛陽。4月18日,日軍自中牟渡過黃泛區西犯,5月5日進攻洛陽龍門,與駐守的國軍新6師、暫第14軍第83師、85師經過兩天兩夜激戰,5月7日晨,龍門陣地被突破。15軍軍長武庭麟率15軍4個團、94師3個團堅守洛陽,浴血奮戰21天,25日,洛陽淪陷。洛陽保衛戰斃敵2萬餘人,國軍傷亡2萬餘人,洛陽人民犧牲近萬人。 1944年6月23日至8月8日的衡陽保衛戰。6月18日,長沙陷落,6月23日,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率第68、第116師團及第3、第13、第27、第34、第40、第58師團增援部隊,共計10餘萬人進攻衡陽。國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率7個團及1個營共1萬8千人保衛衡陽,浴血奮戰47天,8月8日,彈盡援絕,衡陽陷落。衡陽保衛戰擊斃日軍約2萬人,傷5萬餘人,第68、第11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國軍犧牲1萬6千人,衡陽人民犧牲3千多人。衡陽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官兵最多、戰鬥最慘烈的城市爭奪戰。 馬一浮這首詩明白如話,但能夠留人,留你反覆泳涵體會它,使你感動,使你激動。「去年君在洛城居,今日真成脫網魚」,去年你在洛陽,那時洛陽是危城,現在你如脫網之魚,早已離開了陷落的洛陽,是在安全的後方四川。「翻憶巴山連夜雨,衡陽無雁復無書」,回憶去年巴山夜雨不能成眠,是因為洛陽音信斷絕;現在又是巴山夜雨不能成眠,是因為衡陽音信斷絕。「巴山夜雨」,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的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達的是不眠之夜的無限思念、牽掛和擔心。「雁」,在中國古詩中代表書信,還有傳說,大雁南飛,到衡陽回雁峰而飛回。 這首詩把中國詩互文的修辭手法運用到登峰造極。互文就是互補,通常是對應的上下句之間或對應的上下半句之間,各說一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補齊全。其效果是非常精練,給讀者留下回味餘地。如《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是上下句互文,打開來就是「雄兔腳撲朔眼迷離,雌兔腳撲朔眼迷離」。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上半句「秦時明月」和下半句「漢時關」互文,是把「秦時明月秦時關」、「漢時明月漢時關」縮為一句。這首詩的互文非常特殊,是下兩句和上兩句互文。「翻憶巴山連夜雨」和「去年」、「今日」互文,包含了「去年巴山連夜雨」、「今日巴山連夜雨」兩句。「衡陽無雁復無書」和「去年」、「今日」互文,包含了「洛陽無雁復無書」、「衡陽無雁復無書」兩句。這種特殊的互文手法,使短小篇幅的絕句,具有特別深遠、完整的意境,寫出了對洛陽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對整個抗日戰爭的無比牽掛。 再說馬一浮的詩詩中有玄,詩中有哲學境界。 《立夏日寄子愷》(1943): 紅是櫻桃綠是蕉,畫中景物未全凋。 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 豐子愷是弘一法師的弟子,他的抒情漫畫,寥寥數筆,趣味盎然,墨點、彩點,尤其別緻。「紅是櫻桃綠是蕉」,紅一點點,綠一片片,正是得其畫趣。詩中說,你畫的紅櫻桃和綠芭蕉,象徵了淪陷的江南家鄉,可是她並沒有完全凋殘。為什麼?家鄉,祖國,是敵人毀滅不了的。巴山路上行人,指逃難到四川的江南人,儘管是在逃難、顛沛流離,可是「定有行人憶六橋」。六橋在西湖,西湖,象徵了美、文明、和平和一切的價值,這些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不可毀滅的,是比侵略戰爭更有力量的存在,是戰勝敵人重建中國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念念不忘。 《送以風還灊山,即用其留別》(1946): 交臂方新倏已陳,每因問答辨疏親。 詩中亦有三乘法,臘盡還留太古春。 到處多逢求劍客,願君真作住山人。 西湖今日寒如許,南嶽參尋不厭頻。 這是送給弟子烏以風的詩。「交臂方新倏已陳」,多麼有感情的好句子。「交臂」指拱手拜師,「方」字是時間副詞,表示時間正在進行,不用「猶」字,用「方」字,好,當初見面的情景,好象就在眼前。可是「倏已陳」,轉眼已經是舊事了。感嘆的背後,是念舊,是深情。身為教書匠,本人對「每因問答辨疏親」感受很深。「疏親」指師生關係,對你的好學、好提問感到特別親切,感到教學相長的深深喜悅。「詩中亦有三乘法」,是說中國詩歌與佛教大、中、小乘一樣有不同層次,有不同境界,其中自有無上境界。六經之教,詩教為先,詩教就是無上文化。「臘盡還留太古春」,寒冬臘月終將過去,多難的時代終將過去,古老的文化終將枯木逢春。這裡既有對時代的關懷,也有對時代的超越。對時代的超越,是來自「詩中亦有三乘法」的詩,「詩中亦有三乘法」的文化。「到處多逢求劍客」,到處都是逐妄迷真之人,他們迷失了自己的本來、本性。「願君真作住山人」,願你作真心修行之人,孔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是為了自己成為有學養的人,為人是為了求人知道自己。「西湖今日寒如許,南嶽參尋不厭頻」,殷切希望以風常來問學。「西湖」指自己,「南嶽」本來指南嶽懷讓禪師,他是禪宗六祖慧能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師傅,南禪的祖師,此借指烏以風,「參尋」就是尋訪。詩中體現的境界,是既包含了憂患意識,又超越於憂患意識之上的境界。 晉宋之際謝靈運的詩,有很高的境界。謝靈運被劉宋政權殺害前,作《臨終詩》,抒發臨終關懷,其中包括救國救民的儒家情懷,隱居岩下的道家志向,和乘願再來、凈化此土的菩薩誓願,真正是儒釋道三教圓融的境界。詩的最後兩句是,「唯願乘來生,怨親同心朕」。「朕」,就是跡、行為。詩人臨終發願,發菩薩願,發願乘願再來,回到這充滿暴力、苦難的人間,覺悟眾生,凈化此土,使一切眾生相互之間怨親平等,即使仇敵之間也同有相愛之心,同有相愛之行為。這樣的境界在文學史上並不多見,是佛教影響中國詩歌的很高成就。所以沈曾植、馬一浮都高度評價謝靈運詩、晉宋詩。馬一浮的詩也有這樣的境界。 《病中閱涅盤經常啼菩薩賣心肝事因之有作》(1964): 神全天地本清寧,形敝誰能老復丁。 貞疾自甘辭幻葯,長眠無夢等常惺。 流星隕後唯餘石,野草枯時或化螢。 手掬心肝何處賣,途人相遇眼終青。 「手掬心肝何處賣」,是用常啼菩薩為求法救眾生,寧願掏出心肝的故事。常啼菩薩,音譯薩陀波倫菩薩,故事見《大品般若經》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七《常啼品》。 「途人相遇眼終青」,是用荀子所說「途之人皆可以為禹」,其實原本是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典故。 「手掬心肝何處賣,途人相遇眼終青」,是說寧願掏出心肝,為的是使這個世界化為凈土,人與人之間相互仁愛。 這樣的菩薩境界,真的是感動人心,也真的是詩中稀有。 2.陳寅恪 我的講義這樣概括陳寅恪的詩:陳寅恪詩是不朽的詩史,寫照了自己一生飽經憂患的心路歷程,見證了從清末到文革的多難的中國現代史。陳寅恪詩深情高致,融匯少陵之沉鬱,義山之綿邈,子山、牧齋之遙深,悱惻芳馨,蘊涵無窮。乃是「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中國詩歌之典範。 也許有人會說,陳寅恪的詩那麼苦哇,怎麼會是悱惻芳馨,蘊涵無窮呢?陳寅恪的詩,「無力薔薇卧晚愁,有情芍藥淚空流。東皇若教柔枝起,老大猶堪秉燭游」,「洋菊有情含淚重,木棉無力斗身輕」,「翻憶鳳城一百六,東風無處不花開」,就真是悱惻芳馨,蘊涵無窮。 最簡要的說,陳寅恪詩的特點,一個是情感非常深厚,一個是詩史。來看《乙酉八月十一晨起聞日本乞降喜賦》(1945): 降書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見此時。 聞訊杜陵歡至泣,還家賀監病彌衰。 國讎已雪南遷恥,家祭難忘北定時。 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 「降書夕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詔書的消息,是當天晚上傳到成都的,雙目失明的陳寅恪已經睡了,「醒方知」,早上醒來才知道了這喜訊。開頭這句,就句內說,上四字和下三字之間是個頓挫,對下句來說則是個蓄勢,好比水勢積蓄。因此,下句是個更大的頓挫。頓挫就是抒情旋律起伏跌宕的韻律,是詩歌的無形之美。詩歌的美,不止形象。「何幸今生見此時」!好比驚濤駭浪,掀天而起,騰涌萬丈,氣勢磅礴!終於活著看到了勝利的這一天!「聞訊杜陵歡至泣」,此時此刻,我好比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杜甫,「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喜極而泣。可是,「還家賀監病彌衰」,我如今比「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賀知章更加衰病,八年抗戰,轉徙流離,貧病交加,雙目失明。上句極喜,下句深悲,抒情旋律形成極大的落差,真是深得杜甫沉鬱頓挫之神理。可是這病,這悲,內涵大了。「國讎已雪南遷恥」,西晉永嘉南渡,北宋靖康南渡,都沒有能夠光復中原,如今抗戰勝利,徹底洗雪了抗戰西遷的國恥,真是前無古人。詩句體現了非常深的歷史感。「家祭難忘北定時」,用陸遊《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不會忘記在家祭的時候,把勝利的喜訊告訴父親。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光緒時,協助他的父親陳寶箴在湖南實行變法、推行新政,陳寶箴、三立父子是中國最早的民權政治實驗的領導人。陳三立又是近代第一大詩人,同光體詩派領袖。1933年以後,陳三立到北京居住在西四姚家衚衕三號,陳寅恪每周從清華進城看望老人。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8日日軍入城,八十五歲的老人憂憤不食而死,彌留時,還問外傳馬廠捷報是不是確實。「念往憂來無限感」,多麼的蒼涼,把這蒼涼打開來,就是:「喜心題句又成悲」,多麼的深沉。「喜心題句、又成悲」,這一轉折、頓挫,寫出了非常深的歷史感、非常深遠的預見、非常深厚的憂國之情,回味無窮無盡。這首詩用了好多古典,用典的好處,一是優美、淵雅。二是有分量,用我家鄉四川的方言來說就是「鎮紙」。這首詩用的古典,明顯的如杜詩、陸遊詩,隱藏的如永嘉南渡、靖康南渡,不管是用來正面比喻,還是用來側面對比,都是非常重大、非常貼切的用典,所以是非常優美、淵雅、有分量,所以是非常好。可是讀到最後兩句,「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才是最感動人的句子,最好的句子。為什麼?因為它最深情。它不用典,也不用描寫,就是抒情,當然是用吞吐、頓挫的句法寫出來,借用陳三立的話來說就是「胸有萬言艱一字」,但是它的好處,根本還是在於情感非常深。詩的本性、詩的第一義,還是情感。前面說過,陳寅恪詩的一個特點是情感非常深厚。為什麼情感非常深厚?因為情感中包含著國身通一的精神,自己的生命和祖國的命運、中國文化的生命合為一體。 3.沈祖棻 我的講義這樣概括沈祖棻的詩詞:沈祖棻早期懷人感時之詞,晚期懷人傷時之詩,要眇悱惻,其秀在骨,多絕代消魂之作。其詞融液兩宋之馨逸,含咀唐人之英華,懷人或似小晏白石之風神,感時頗用少陵聯章之體性,皆開闢前所未有之境。其懷人絕句,變化少陵山谷筆法,遙接嗣宗詠懷神理,自蔚為大邦。其性情之真,用情之深,往往有萬不得已者,開闢前所未有之境,根源實在於此。 我們來讀沈祖棻的《浣溪沙十首》其一(1942): 蘭絮三生證果因,冥冥東海乍揚塵。龍鸞交扇擁天人。 月里山河連夜缺,雲中環佩幾回聞。蓼香一掬佇千春。 這首詞寫中國抗日戰爭。可是它沒有一字直接說,而是用比興來抒寫,用香草美人來象徵,因此非常優美含蓄、非常馨逸。程千帆注出了詞中象徵寄託的本事,我就按照它來解釋辭語和本事,這只是讀詞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從本事回到它的詞面、語句,欣賞它的意境,它的藝術造詣。詞面是第一意境,本事是第二意境,我們了解了第二意境,還要回到第一意境,才算是沒有辜負詞的藝術造詣。 「蘭絮三生證果因」,蘭因絮果,比喻美因惡果,這句說歷史上中國文化惠及日本,現在日本卻恩將仇報發動侵華戰爭。「冥冥東海乍揚塵」,「冥冥」,指戰氛。杜甫《諸將五首》「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銷」,「氛祲」就是戰氛。用「冥冥」,就是指「氛祲」、戰氛。這句說日本從東方海上入侵中國。「龍鸞交扇擁天人」,「龍鸞交扇」,用杜甫《秋興八首》:「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天人」,用杜甫《贈汝陽郡王琎》:「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程千帆箋注已經說明:「龍鸞句謂全國一致擁護宣稱堅決抗戰到底之蔣介石也。」沈祖棻詞多用唐詩、杜詩、李商隱詩的古典,所以非常優雅,又有分量。 「月里山河連夜缺」,用唐代陸暢的「月里山河見泗州」,還有蘇東坡的「懸空如水鏡,寫此山河影」,是說日寇不斷深入我們的國土。「雲中環佩幾回聞」,是說什麼時候才有反攻的消息。「環」,諧音「還」,指反攻勝利還鄉。《漢書》說,匈奴單于宴會漢朝使節,李陵在坐,漢使不方便給李陵說話,就眼睛看著他,手摸摸刀環,握握自己的腳,暗示他還歸漢朝。杜甫《詠懷古迹》「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都是沈詞的資源。「幾回」,就是幾時。「雲中環佩幾回聞」,是說什麼時候才有反攻勝利還鄉的消息。「蓼香一掬佇千春」,是說苦盼抗戰勝利,等了一千年。這句是全詞最好的句子,也是現代詞最好的句子之一。好在哪裡?好就好在用「蓼香」比喻此心之苦、心愿之美好,是非常優美貼切,因為蓼花非常苦味,又非常芳香。再有,不說蓼花而說蓼香,用嗅覺的蓼香代替視覺的蓼花,是化質實為空靈,最是馨逸。「蓼香一掬」,蓼香好象是那樣的實在,可以用雙手掬起來,就象水可以用雙手掬起來,這樣寫又化虛為實。造句真是空靈蕩漾。所以這個句子非常優美、非常韻致。「佇」字,寫出翹首出佇立,久久等待的樣子。等了多久?一「千春」。這句典出李商隱《河內》詩:「入門暗數一千春,願去閏年留月小。梔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佇苦留待君。」沈祖棻用它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臨江仙八首》:「消盡蓼香留月小,苦辛相待千春」,第二階段,才是「蓼香一掬佇千春」。看這鍊句過程,一是越來越簡練。寫一個意思,從四個句子,到兩個句子,再到一個句子。如《易經》所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如老子所講,「損之又損」,用減法再用減法。二是越來越空靈優美,越來越明白如話而又韻味不盡。明白如話,而又韻味不盡,這正是唐詩最寶貴的藝術經驗。 由於時間關係,我就講到這裡,謝謝王老師,謝謝各位同學。 主持人王光明教授:講座留出三十分鐘時間讓同學們向鄧老師請教問題,開始吧。 問:舊體詩適合表現那些現代的情感,自由體詩與舊體詩各有哪些優缺點? 鄧小軍:古今人基本情感一樣,比如愛情、親情、友情等,在基本方面沒有什麼區別。當然自由體詩形式更靈活,使用方便,在表達現在情感方面可能優越於古體詩。 問:在現在情況下可否繁榮舊體詩? 鄧小軍:在表現現代性情感方面舊體詩有限制,但高手則沒有限制。沈祖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她的集子中有舊體詩詞,自由體詩,散文,小說。有很多主題一致,都能寫得很漂亮。這是個人修養的功夫。當然舊體詩要寫好,我個人認為也許是增加了難度。 問:您所謂的現代詩詞的概念具體是什麼?這已是個約定俗成的概念了嗎? 鄧小軍:這是我個人臨時想出的,是對今天講座題目內容的概括。我所指的是現代人所作的反映現代人思想感情的舊體詩詞。現在一般叫做舊體詩詞,在台灣,他們把現在人寫的舊體詩詞叫做古典詩詞。 問:把新名詞引入古體詩會不會影響舊體詩的古典意蘊? 鄧小軍:適當引入是可以的,在某些題材可以,但太多的話可能會有問題。 主持人王光明教授:鄧老師講了現代詩詞三大家,由於時間有限沒充分展開,但正如馬一浮先生的詩:「西湖今日寒如許,南嶽參尋不厭頻。」鄧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教授,今後同學們還有很多機會請教。在某種意義上對古代詩歌的參尋是需用真心與熱愛去投入的。現在好像舊體詩比新體詩的作品,讀者還多。聽鄧老師講座頗受啟發,靠學養與才分滋養出的古典詩歌在現代還非常有活力。古典詩歌體式的發揚光大在現代有翻新轉化的無限可能性。古典詩歌可以表現現代情感,它的活力來自我們對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的記憶,裡面的意象是如此的親切。古典詩歌反映現實,馬一浮的詩歌記錄動亂歷史,不像過去展開敘述而是用經驗的東西象徵反映個人感受中的歷史,與黃遵憲的詩歌表達方式比已經有了突破。現在古體詩寫作還有那些可能性?怎樣引起現代人寫古體詩的興趣以保留我們不滅的文化基因?很多問題還值得我們共同探討。讓我們再一次用掌聲謝謝鄧老師的精彩講演。 鄧小軍:謝謝王老師,謝謝各位同學。 |
推薦閱讀:
※已揭秘風水講座大全之二
※[轉載]金教授禮儀現場講座(一)
※視頻 曲煒風水講座
※[學術]從糖尿病到中醫~中醫糖尿病專家倪青博士的講座
※周易知識講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