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何過發表關(轉載)

寫小說的人,一上來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有的人,三步兩步就過去了,可也有的人,寫了幾乎一輩子小說,始終都沒有過這個坎,好不容易寫出一篇作品來,四處投稿,結果,稿子就像是家養的鴿子一般,很快自己又回來了。這個時候,便激發起了中國很多古訓中的情結,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堅定不移地繼續投遞,結果還是怎麼去的怎麼回來。這可真是叫人泄氣。 我的看法,寫小說的這個時期非常重要,就像是做任何事情一樣,剛起步,最好能走順一點。最好是能把新寫出來的小說能發出來,即便是一些無聊的刊物報章也沒關係,因為,發表一旦成為現實,無形中對作家寫作能力的提升就悄悄開始了。我曾經寫過文章,專門研究發表這件事對作家的意義。我的結論是,發表不說明任何問題。既不能說發表就是成功,也不能說不發表就一定是寫濫了。因為,與作家一樣的是,雜誌社出版社也是由人組成的,看問題失準是很正常的現象。一個好的作家,應該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我要指出的是,發表具有一種其他任何形式都無法取代的作用,那就是能將一個不怎麼會寫作的作家傳遞到相對較高的水平線上去,具有提供創作動力的隱秘效果。因此,看重或者看輕發表都是不對的,關鍵在於怎麼看這個事情。 既然發表具有這樣的奇效,那麼我想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家,一上來首先都要攻克這個關卡,讓自己早日進入到一種正常的積累水平上去,這對一個作家的成長十分重要。 可是,我們有很多作者都很喜歡看一些聽一些文壇上的奇論,比如,這個時候要是有人和你說起什麼卡夫卡生前就只發表過一篇小說,你要是聽進去了,那你一定立即就會變成一個非常難辦的作者,因為在你的眼睛裡,除了卡夫卡還是卡夫卡,像卡夫卡那樣的大作家都是那麼不幸,那麼我現在這樣一時半會發不出作品來也就沒什麼了。這個想法一旦生成,這個作家成長的道路就麻煩了。所以我是很反對好多水平還不夠的作者隨便去看什麼大作家軼事的。切不要說那些軼事都是撇開了很多周邊環境和因素的,即便就是孤立的事情,其實也未必就適合你這樣的水準。不在同一前提條件下,很多事情就是再謙虛學習也未必就能有收穫的。 那麼說了半天,怎麼才能做到快速通過發表關呢? 三點。 第一,儘快學會讓自己從一個只會想自己經驗過的事情的寫作者,轉變為一個可以關心其他人的寫作者。很多作家寫作之初,都是根據自己經歷過得那些事情去寫,這也很正常。小時候作文課的時候,老師就這麼要求來著。不寫自己不熟悉的。廣東人有句話叫做「不熟不做」,意思也是這個。從自己經驗過的事情去寫,這樣可以比較具有體驗感,可以從這些體驗當中去找到書寫的要點。但,問題來了,有什麼根據說,你經驗過的事情就一定是具有寫作價值的呢?任何人的人生面都是有局限的,而我們所講的生活往往都是帶著更為寬泛的意義的。所以,我們當一個作家,要學會去關心他人,從其他人的生活當中去發現寫作的點,在比較中學會體驗更為寬泛意義上的生活。過去的年代中,在詩歌創作中,有所謂小我大我之爭,那個年代裡什麼討論最終都會在政治意義上去定義,因此真正要討論的事情最後往往都沒有結論。其實,寫小說也有這個小我大我的問題。從個人狹小的生活出發,一直到從他人的生活中去體驗更為廣泛的生活,這件事情本身並不難理解。 第二,必須加強小說基本功的訓練。小說寫作有無技巧?有人一定會拿出巴金說的那句話來,小說無技巧。其實這話要看怎麼說了。對大作家來說,技巧這件事的確不那麼重要。莫言說自己的小說都是像泉水一樣地冒出來的。好句子不絕如縷,連綿不斷。但是,對很多初學寫作的人來說,我認為技巧還是要提的。小說的最難點在於構思,長中短小說中,短篇小說之所以最難寫,在於構思的精巧性要求很高。文革之前我國短篇小說之王王汶石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好像是叫《漫談構思》,那是一篇極為出色的論文,專門論及小說的藝術構思的形成過程。同樣一個題材,不同的構思寫出來的效果完全不同。除了構思,還有一個敘事方式。這個問題過去很少論及,而現在比較受重視了。這與我國小說寫作與研究水平在提高有關。我曾經舉過趙樹理小說的例子,趙樹理的小說,開門見山,幾乎沒有廢話,尤其是,他善於從民間的話語中找尋出那種具有很強的文學意味的語言以及描寫,看了讓我們這些從未有過農村生活的人對作家筆下的人和事都感受得無比清晰,這就是一種本事。小說的技巧中還包括著小說的開篇如何寫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也就我國四大名著舉過例子,都是十分著名的成功範例。或許因為是專職做小說編輯的緣故,我對小說開頭這個問題十分看重,因為一個稿子拿起來半天都看不進去,那你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留下好印象的。總之有關小說的技巧問題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我想,作為一個初學寫作的人來說,都要想辦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掃清對這些基本問題的模糊認知,並且在寫作中逐漸地加以嘗試。只要是按照這個規律去做的,我想這個進步就會很快,就會迅速地接近發表作品的要求。 第三,多看成功的作品。寫小說的人一般都很愛讀書,古往今來各種作家的作品都要讀,關於讀書這個問題,我看,人讀書也是人的吸收能力最強的時間應該是在人的二十多歲到四十歲前,這個時期人的眼明心快,記憶力強,看過的作品都能記得住。我還有一個觀點,那就是讀書和寫作一樣,是越快越有效果,一部小說,最好是一天就看完。莫言說自己小時候因為家裡沒有書,問人家借,冒著被挨打的風險,躲進草垛子里看書,一本《青春之歌》,一個下午就看完了。對了,莫言在這裡用了一個「翻完了」的詞,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很準確,就是要翻,所謂翻,就是不必每個字句每個詞句那樣去讀,而是採取一種囫圇吞棗的方式去看,這就對了。越是這樣看書,越是會留下印象。再說了,古今中外,多少好作品好作家需要讀,你不那麼快地讀,那你這個掃盲運動要多久才能完成啊。讀其他作家的作品,其實就是熟悉例證。通過閱讀,了解其他作家大作家對某些生活素材的處理方案,也是通過閱讀,可以比較出哪位作家的處理比較高妙,而哪位作家的寫作比較一般化。這樣可以逐漸地升高自己的眼力。眼力提高是能力提高的第一步。唯一需要避免的就是,眼高手低。也就是一個能力脫節的問題。 既然說到讀書我還要說一點,那就是低水平的作者,最好不要去記那些所謂的大作家軼事。我發現很多初級寫作者都喜歡記住那些大作家的心得。大作家說,寫作就是一種自我的心靈對話,然後初級作者就記住了,一個勁地搞起這類的對話了,結果是把自己培養成了一個莽撞的寫作者。聽大作家的話其實也是有條件的,在你這個水平上還沒法懂得大作家的特殊心得,就這樣孤零零地記住這麼一句,往往產生的效果就是害人不淺。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努力,我相信小說寫作的水平一定可以迅速地提高起來,在這樣的基礎上,找准生活題材去加以實踐,發表應該是在意料中的事了。通過不斷地發表作品,作家可以積累起內心中的自信,這個自信其實就是作家的成長和進步。越過發表的關隘,作家開始進入到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可以自信和有經驗地思考問題了,當然,隨著寫作和發表,還會有新的問題出現,那就是另外一個階段上的問題了,以後的對策如何辦,我們接著再來研究。
推薦閱讀:

[漢化] 布蘭登·桑德森的年度彙報 · 2016版
民國時期嚴重被低估的那些作家,你同意嗎?
怎樣儘可能客觀地評價史鐵生以及他的作品?
想做一名旅遊作家兼攝影師,應該做些什麼準備?
《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俄羅斯的大部頭小說值得一讀嗎?

TAG:作家 | 轉載 | 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