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軍隊中朝鮮族官兵返回朝鮮的歷史考察

關於中國軍隊中朝鮮族官兵返回朝鮮的歷史考察

  • 發表於:2010-06-03 18:34:19
  • 作者:zg2008
  • 金景一

    摘要:朝鮮戰爭爆發前,中國軍隊中的一大批朝鮮族官兵先後返回朝鮮。這些官兵大都是自近代以來尤其是日本吞併朝鮮以來,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了這些朝鮮族具有雙重國籍的特性,也構成了戰後朝鮮族部隊形成;改編和回國的複雜背景。他們返回朝鮮,看似孤立的歷史事件,但它源於自近代以來朝鮮半島向中國移民的歷史,源於中朝兩國人民攜手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裝鬥爭史,更源於戰後初期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中國共產黨與朝鮮的關係。某種意義上講,它是這種錯綜複雜的歷史淵源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分別佔領了朝鮮半島,不久後便在東北亞形成了對抗格局。幾乎同時,在中國東北,國共兩黨軍隊也展開了激烈的內戰。戰爭的結局不僅關係到中國的命運,也關係到與東北一江之隔的朝鮮半島的發展。在這種地緣政治格局下,中國共產黨與北朝鮮,國民黨政府與南韓李承晚政府相互建立了各自的關係。在這個歷史的漩渦中,中國東北的很多朝鮮族居民加入了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部隊,並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乃至全國解放戰爭。而在朝鮮戰爭前夕,中國軍隊中的數萬名朝鮮族官兵①先後返回朝鮮,成為朝鮮人民軍的主力部隊。這段歷史顯然是戰後中朝關係中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研究朝鮮戰爭起源必然涉及的一個重大問題。這些部隊是何時形成的,主要人物為何人,他們是如何返回朝鮮的,這一事件與朝鮮戰爭究竟有何關聯?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學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之一,但始終沒有一個較為詳盡的說明。②  朝鮮族官兵回到朝鮮的問題,看似簡單,但淵源久遠,涉及到「日韓和邦」以來朝鮮半島向中國移民的歷史,中朝兩國攜手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裝鬥爭史,以及戰後初期中共與北朝鮮的關係。本文從朝鮮移民史的背景入手,對中國朝鮮族所具有的雙重特點;朝鮮族部隊形成的歷史背景;朝鮮族部隊返回朝鮮的經過及其結局進行一番歷史考察,以期回答上述問題。

    一;朝鮮民族遷入中國的歷史背景

    所謂朝鮮族部隊的主體,自然是生活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而這些朝鮮族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移民。

    19世紀中葉以前,由於清朝政府實行200多年的封禁政策,直到1851年東北地區總人口僅290萬。圖們江和鴨綠江流域也為封禁區,不僅不許漢人進入開發,更是嚴禁朝鮮人越江進入。1869年,朝鮮咸鏡北道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朝鮮災民不惜冒犯重禁,越江越境,大量湧入中國東北,這是朝鮮人大批越墾之始,也是遷入中國的開端。到1881年,定居在延邊地區的朝鮮移民已逾萬人。此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移民實邊」的邊疆開發政策,實際上廢除了封禁政策。1885年清政府為加強對朝鮮移民的管理,在煙集崗設立專管越墾朝鮮人事務的「越墾局」。其他地方也相繼設立相應的行政機構,以便對朝鮮移民進行有效的管理。1885年與朝鮮締結「吉朝通商章程」,在圖們江北岸設立「朝鮮人專墾區」。這一時期朝鮮移民大量遷入。有學者認為,清朝政府面對俄羅斯南下中國東北的威脅,對朝鮮移民採取了寬容政策,目的是拉攏朝鮮一同抵抗俄羅斯。與此同時,朝鮮官府也曾多次私自派遣官員,借口管理越境朝鮮人,在鴨綠江流域私設行政組織,與清朝政府發生過一些矛盾。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沙俄乘機侵入東北,進入延邊地區。沙俄欲利用朝鮮與日本的矛盾;朝鮮與清政府的矛盾,拉攏朝鮮,擴大自己的勢力。這一時期也發生過朝鮮警官越界爭管朝鮮移民事件。1901年11月,侵入延邊地區的沙俄軍官由沙俄駐朝鮮使節陪同會見清駐朝使節,建議中朝訂立《中韓陸路章程》,並提出了章程草案。主要內容是按照開港口岸由領事管轄本國移民的慣例,使兩國交接官行使領事職權,管理對方邊境的本國邊民。沙俄的用意在於,讓朝鮮管理東北的朝鮮移民,藉此向朝鮮索酬,從朝鮮奪取更多的權益。此提議自然遭到中國的拒絕。

    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乙巳保護條約」,剝奪了朝鮮的外交自主權,並認定在中國的朝鮮移民是「帝國臣民」。1907年日本在延邊非法設置了「統監府間島所謂「間島」,是當時韓;日對中國延邊地區的稱呼。派出所」,宣布朝鮮移民受統監府派出所保護。對此,清朝政府針鋒相對地提出,外國人在中國不能獲取土地所有權,而延邊朝鮮族已取得土地所有權,在所有方面與中國人並無區別。這實際上是認定朝鮮移民已成為中國公民。日本1910年吞併朝鮮後,更加肆無忌憚地宣布不管「歸化入籍與否」,延邊朝鮮族「都是帝國臣民」。1915年日本再次公然宣布,即便是加入中國國籍的朝鮮移民也不喪失帝國國籍。

    東北淪落為日本殖民地後,日本開始推行「日人移韓,朝人移滿」的侵略政策,東北的朝鮮移民日益增長,1934年增至72萬人,1935年更超過80萬人。那時朝鮮和東北都已淪為殖民地,東北朝鮮族的稱謂也變得模糊了,有「韓國民族」;「韓國人」;「中國韓人」;「中國朝鮮人」;「朝鮮民族」;「朝鮮人」;「高麗人」等。)當時的中共滿洲省委認為朝鮮族具有雙重國籍和雙重使命,提出「朝鮮族要與中國民族聯合起來,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和完整,為爭取朝鮮獨立,收復朝鮮故土而鬥爭」。實際上,在中國的朝鮮族也確實帶著這種雙重使命參加了中國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這便構成了戰後朝鮮族部隊形成的歷史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朝鮮族約216萬人,其中東北地區近170萬。日本投降後約100多萬人返回朝鮮半島。到了1947-1949年東北境內的朝鮮族人口減至110萬。1945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開始注意朝鮮族的問題,並初步認定除參加華北抗戰的朝鮮義勇軍外,在東北的朝鮮族居民一般應被看作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1946年1月1日,延邊行政公署副專員董昆一在《新年獻辭》中提出:「願意加入中國國籍的韓國人可以入籍,可以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這樣朝鮮族可成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1946年12月,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兼吉林省主席的周保中在吉林省民族工作會議上也指出,雖然中共還沒有明確宣布朝鮮族的少數民族地位,但實際上對朝鮮族實施了對待少數民族的平等政策。但與此同時,並沒有提出否認他們的朝鮮國籍。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共延邊地委書記的劉俊秀曾向吉林省委提議,承認朝鮮民族的雙重國籍身份,讓他們享受中國公民的權利,也在中國的解放戰爭中做出貢獻。吉林省委表示認同,並向中央報告得到同意。

    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正是這些具有雙重國籍的朝鮮族,肩負雙重的使命,在中國形成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而組織和引導他們的骨幹,則是來自延安的「朝鮮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中的一些朝鮮共產主義者。

    二;在抗日戰爭中的朝鮮共產主義者

    在中國的朝鮮民族抗日獨立運動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在上海建立後移至重慶的「韓國臨時政府」及所屬「韓國光復軍」,二是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的朝鮮共產主義者,三是在延安活動的「朝鮮獨立同盟」和「朝鮮義勇軍」。前者在戰後全部返回到南韓,成為主導南韓政局的主要政治力量。而後兩者,即東北抗聯中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和延安的「朝鮮義勇軍」,或返回朝鮮,或留在東北。與本文所述朝鮮族部隊的形成有直接關聯的,正是這些留在中國的官兵。

    1.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的朝鮮共產主義者

    移民中國的朝鮮族以東北為舞台,展開了持久的抗日武裝鬥爭,如1920年以洪範圖為首的各路獨立軍聯合部隊在今吉林省的汪清縣鳳梧洞;和龍縣青山裡與日軍展開激戰,取得赫赫戰果。不過,朝鮮族的鬥爭很快就納入了中共的軌道。1925年朝鮮共產黨宣告成立,其滿洲總局設在黑龍江寧安,東滿;南滿;北滿也建立了基層黨組織。1928年共產國際確立「一國一黨」原則,宣布朝鮮共產黨解散,於是大量的朝鮮共產黨人轉入了中共。到1931年11月,東北的中共黨員人數達2000多人,其中85%為朝鮮族。中共滿洲省委先後在東滿和北滿;南滿地區的各縣建立了縣委組織,很多朝鮮人擔任縣委書記。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在中共領導下東北各地紛紛建立抗日武裝,如在延邊地區,中共東滿特委於1933年初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東滿游擊隊」。東滿抗日根據地還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當時著名的抗日游擊隊有磐石游擊隊;東滿游擊隊;珠河游擊隊;寧安游擊隊;湯原游擊隊;饒河游擊隊等。1935年,東北抗日民主聯軍成立後,這些游擊隊分別成為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五軍;第六軍;第七軍,擁有20多萬人和各種輕重武器。這些隊伍中便有大批朝鮮人,其中許多人擔負著重要的領導工作。如抗聯第一軍參謀長李紅光,原是磐石游擊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後在與日偽軍血戰中犧牲。金日成也曾任第一軍某師師長。抗聯第二軍的前身是東滿游擊隊,其大部都是朝鮮人。在趙尚志領導的抗聯第三軍,金策任政治部主任,李福林任第一師師長。第六軍第一師師長馬德一,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也都是朝鮮人,他們先後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1942年夏日軍大掃蕩,為保存實力,堅持長期鬥爭,周保中與李兆麟共同做出了東北抗日聯軍撤入蘇聯境內輪流軍訓的計劃。抗日聯軍三路主力,都先後轉移到中蘇邊境地區,設立野營,集結訓練。同年秋,經共產國際同意,將中國東北抗聯部隊改編為抗聯教導旅(又稱國際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篯(即李兆麟)任副旅長兼政治委員,由參加過廣州起義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崔庸健出任參謀長。同時,崔庸健還擔任教導旅的中共東北黨委會書記。

    國際旅匯聚了包括朝鮮人在內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骨幹,1945年8月蘇聯想日本宣戰後,這些人便兵分兩路,隨蘇軍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其中一些朝鮮人,如姜健;朴洛權;崔光等被派到中國東北地區,任務是在朝鮮民族聚集的地區組織群眾,迎接中共軍隊,粉碎國民黨的進攻,解放東北和全中國。

    2.延安的「朝鮮義勇軍」

    1925-1926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搞獨立運動的一些朝鮮人直接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隨著國共兩黨分裂和廣東暴動,一部分朝鮮革命者到了中共控制的根據地,一部分仍在上海;北京等地繼續進行反帝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的對外方針是團結東方各民族,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當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的時候,活躍在武漢的朝鮮民族革命黨;朝鮮青年前衛同盟;朝鮮民族解放同盟;朝鮮無政府主義者聯盟等舉行聯席會議,以朝鮮民族聯合戰線的名義組織了朝鮮義勇隊。武漢淪陷後,民族革命黨退至廣西桂林,青年前衛同盟則分散在洛陽;陝北等地。來到陝北延安的朝鮮青年,也就加入了中共的抗日行列。1940年,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朝鮮青年已達40名。他們與在紅軍時代就同中共並肩戰鬥的朝鮮老戰士攜手,在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直接領導下展開了抗日武裝鬥爭。1941年1月,在華北;華中前線參加抗日的朝鮮青年組織了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同年7月,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出席了成立大會,並發表講話說,無論多麼困難,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也一定會幫助朝鮮同志。

    朝鮮青年聯合會成立不到半年,便吸收了大批從重慶;洛陽方面來的朝鮮革命團體的青年,於1941年7月組織了朝鮮義勇軍,並與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密切關係。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曾在致新四軍全體指戰員書中稱,他們要拿起武器,與新四軍一起戰鬥,一同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因為在他們看來,抗日民主根據地不僅是新四軍的國土,也是朝鮮革命人民的第二故鄉。[12]1942年7月,朝鮮青年聯合會又擴大發展為朝鮮獨立同盟,仍在中共的領導和支持下組織抗日鬥爭,其武裝力量就是朝鮮義勇軍。參見《朝鮮民族解放鬥爭史》,第133-135頁。 時任中央軍委參謀長的葉劍英指出,朝鮮義勇軍是朝鮮革命力量的中堅,是反法西斯鬥爭中的一支新生的力量,其鬥爭給八路軍;新四軍以有力的配合。延安詩人蕭三則稱朝鮮義勇軍可與西班牙內戰時的「國際縱隊」相互媲美。

    在延安的朝鮮獨立同盟與朝鮮義勇軍還積极參与邊區的工作,邊區也為朝鮮革命者提供了方便。1941年11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和趙一峰當選為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參議員。朝鮮獨立同盟書記朴孝三任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3年初,晉西北行政公署特制定了積極幫助朝鮮革命活動的四項辦法:確認華北朝鮮獨立同盟晉西北分盟和華北朝鮮義勇軍之合法地位,歡迎朝鮮僑民進入根據地,朝鮮男女青年願在根據地求學者,可免費進入各種適當的學校。其願意參加朝鮮義勇軍及八路軍;新四軍者,各級政府可予介紹,對朝鮮革命同志的活動,給以各種便利與幫助。同年4月15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還公布了「晉察冀邊區優待朝鮮人民辦法」,以保護「願與中華民族聯合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或因逃避戰難而來邊區的」朝鮮人民。1945年2月5日,朝鮮革命軍政學校在延安開學,金枓奉任校長,朴一禹任副校長,旨在為完成朝鮮民族的解放培養幹部。朱德;吳玉章;徐特立等參加開學典禮並講話。

    朴一禹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他說:朝鮮獨立同盟的任務是加緊培養幹部,組織朝鮮人民抗日武裝部隊,也就是組織朝鮮的八路軍。強大的中國共產黨在東方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中將起決定的作用。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也就是朝鮮人民的勝利。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在延安的朝鮮共產黨人與中共親密無間的關係。

    三;中共軍隊中朝鮮族部隊的形成

    日本投降後,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出向東北進軍的命令,從8月中旬到11月底,開入東北的部隊共達13萬餘人,幹部2萬名。在8月11日的第六號命令中,朱德宣布:「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解放朝鮮人民,我命令: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隊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11月4日,朝鮮義勇軍歷經兩個多月的行軍到達瀋陽。在當天召開的全軍大會上,武亭說: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決定派少數領導幹部去朝鮮,大部分指戰員留在東北,參加東北根據地的建設。他號召全體指戰員,深入東北各地,廣泛發動朝鮮人,擴編隊伍,為中國革命和朝鮮革命積蓄力量。接著,朴一禹宣布朝鮮義勇軍總部的命令:全軍暫分三個支隊,第一支隊留在南滿,負責擴編第二支隊;第三支隊赴北滿,負責擴編第四支隊;第五支隊赴東滿,負責擴編第六支隊。會後進行了改編。第一支隊留在瀋陽,到1946年2月兵力已擴大到5000餘人,根據東北局的指示,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歸屬遼寧軍區,支隊長金雄,政治委員方虎山。同時在南滿地區組建的朝鮮義勇軍鴨綠江支隊,也編入了李紅光支隊。1948年4月該支隊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獨立第4師,師長王之任,政治委員方虎山。王之任又名王子仁,原名崔仁。獨立第4師參加了四保臨江的戰役;四平戰役和解放瀋陽的戰役,遼瀋戰役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第166師在瀋陽執行衛戍任務。此時,這支朝鮮族部隊的兵力已達12000人。

    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組建後,吸收了原哈爾濱保安總隊朝鮮獨立大隊,成為松江軍區直屬部隊,擔任松江軍區司令部的警衛任務。內戰爆發時,隨著朝鮮獨立同盟加入中共直接領導的民主聯盟,第三支隊也改編成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獨立8團。1948年1月,獨立8團受命到吉林省煙筒山一帶,與吉東警備司令部的朝鮮族部隊和以朝鮮族為主的牡丹江軍區14團合併編成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11師。1949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改稱第四野戰軍後,第三支隊又編入第四野戰軍獨立164師491團,並參加遼瀋戰役。

    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組建後,立即赴東滿地區組織朝鮮民族武裝並參加肅清土匪的戰鬥。第五支隊由原太行山朝鮮革命軍政學校的幹部和學生為骨幹組成,政治委員為朴一禹(兼朝鮮義勇軍副司令員),支隊長為李益成,參謀長為全宇和李權武,政治部主任為朱爀。1946年1月,第五支隊與延邊警備1團;2團合併成朝鮮義勇軍第15團和第16團。第15團後改稱吉林軍區獨立3團,1948年1月被編入東北軍區獨立6師,成為該師第16團。1948年11月,獨立6師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3軍156師,下轄第466團;467團和468團。其中468團警衛連為朝鮮族,而466團除兩個連和兩個排外,467團除一個營外,都是朝鮮族。原第五支隊的第16團於1946年3月改編成東北民主聯軍吉東警備一團,後改編為東北軍區獨立1師1團,其後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0縱隊第30師89團。該團參加黑山阻擊戰後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7軍141師422團,參加了平津戰役,後隨大軍轉戰到重慶。

    1945年12月,朝鮮義勇軍又在吉林省保安縱隊第七大隊的基礎上組建了第七支隊。原延安朝鮮義勇軍的朴勛一和崔明分別擔任支隊長兼政委;副支隊長兼副政委,其骨幹大都來自河北的朝鮮義勇軍。1946年3月末,第七支隊改編為樺甸縣保安團,後來又先後改編為民主聯軍第24旅72團;獨立11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4師496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零散建立的朝鮮族部隊。日本投降後,國際旅中的姜健(姜信泰);崔光;朴洛權等人隨同蘇軍到了東北。姜健被任命為東北抗聯延邊分遣隊隊長;駐延邊蘇聯紅軍司令部副司令員,9月5日,奉命從國際旅駐地出發,取道牡丹江到延吉,親自做群眾工作,組織武裝力量,建立「民主大同盟」。11月初,中共中央派往東北的延安幹部團到達長春。中共吉林省工委決定派雍文濤等33名幹部和警衛人員到延邊。抗聯幹部和延安幹部一起,重點發展了一批朝鮮族武裝力量。延邊朝鮮族具有革命傳統,參加共產黨武裝的熱情非常高,有些青年自帶武器;自備軍裝來參軍,很快組成了軍分區警備旅。警備旅下設6個警備團,共11000多人。1946年7月姜健辭去吉東軍區司令員職務返回朝鮮,後來被任命為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從1945年9月中旬至10月10日,回到東北的抗聯幹部還組建了48500人的「吉合國民軍」,周保中任司令員兼政委。這支部隊活動於牡丹江;吉林;合江省的部分地區。加上延邊地區的一批地方部隊和基層群眾武裝,到11月底,東北地方部隊已經發展到26萬人,其中朝鮮人也不在少數。

    總之,到解放戰爭後期,朝鮮義勇軍和其他朝鮮族部隊已全部改編成解放軍,其戰鬥序列為166師;164師;156師,以及第38軍113師337團7連和8連,40軍師直屬炮兵營,120師359團2營,118師山炮營,119師警衛2連和山炮營,第47軍141師422團,鐵道兵第4支隊第24線路大隊等。

    四朝鮮族部隊回到朝鮮問題的緣起和經過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9月18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在聯合國安理會宣讀麥克阿瑟有關朝鮮戰爭的報告,指責共*產黨中國向朝鮮送去「大批原籍朝鮮的久經戰鬥的軍隊」。報告說,「所得證據證明,1949-1950年期間,蘇聯人向北朝鮮提供了軍火,而中國共*產黨人向他們提供了經過訓練的士兵」。「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軍隊把許多此類北朝鮮士兵遣返回國」。而「從1950年初到1950年2月中旬」,朝鮮族士兵返回北朝鮮的行動「急速加劇」了。這份報告在美國輿論中造成了不小影響,使得反共浪潮更為高漲,也使中間分子更加猶疑。可見朝鮮族部隊回國的問題,在戰爭爆發後已成為西方陣營攻擊中國的「依據」。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於9月22日發表聲明說:「過去數年中,確曾有居留中國境內的朝鮮人民參加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事實。……朝鮮人民犧牲他們的生命,流了他們的鮮血,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勢力而鬥爭,中國人民對他們這種俠義行為,永遠感念不忘。」「現在中國勝利了,這些居留中國境內的朝鮮人民,回去保衛自己的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事業,這是他們的正當權利和神聖責任,任何國家都找不到借口可以妄加干涉。而中國人民對於他們參加保衛祖國;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英勇鬥爭,只有同情,只有擁護。」

    在中國抗戰和內戰期間,中*共與北朝鮮確有唇亡齒寒的依賴關係,因此需要互相幫助。一方面如金日成所講,中*共在抗日鬥爭中,為朝鮮培養了「革命幹部和義勇軍」,另一方面,在內戰時期朝鮮也為中*共提供了極大援助。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在蔣介石大舉進攻東北的形勢下,中*共東北局確定了以北朝鮮作為支援南滿作戰的後方的方針,並在平壤組建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主要負責傷病員的撤退;安置和戰略物質的轉移工作;借道朝鮮做走廊溝通南北滿,以及大連和其他根據地的物質交流,輸送人員過境;向朝鮮求援和採購作戰物質等工作。還成立了圖們辦事處,建立了聯繫南滿與北滿的交通要道。後來,朝鮮確實成為了中*共軍隊的避難所和物資通道。在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以7個師的兵力大舉進攻南滿解放區時,東北民主聯軍南滿部隊主動撤出了安東(今丹東);通化,先後有18000名傷病員及家屬;後勤人員撤退到北朝鮮境內,有85%的戰略物資轉移到北朝鮮境內。當時陳雲指示,「借道北朝鮮,開闢水陸運輸通道,解決我物資運輸燃眉之急」。通過朝鮮北部輸送過境的物資,有據可查的,1947年的頭7個月就轉運了21萬噸,1948年全年轉運物資大約30.09萬噸,此外還有數萬過境人員。國民黨184師在海城起義後,蔣介石下令不惜任何代價徹底消滅起義軍。後184師進入朝鮮境內進行整編,才得以擺脫險境。

    至於朝鮮族官兵回國,早在內戰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除前文提到的姜健外,還有原延邊軍分區司令員金光俠;原延邊行政專員公署專員林春秋;原吉林軍區延吉警備第1旅1團團長朴洛權;朝鮮義勇隊第七支隊支隊長朴勛日,以及崔光;金玉順;石東洙;池丙學;姜渭龍等人。這些幹部返回朝鮮時,大都隨身帶有一批部隊。如崔光回國時就選拔了200名左右的人員隨行,朴一禹也是率領所屬部隊返回朝鮮的。此外,還有通過別的途徑返回朝鮮的官兵,如1947年8月東北局通知調出東北軍政大學東滿分校100名學員和幹部支援朝鮮。這一時期,返回朝鮮的不僅是軍人,還有一批朝鮮族工人和農民。1949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和吉林省政府的指示,延邊地區先後有1299戶,4522名工人和農民前往朝鮮,支援朝鮮的經濟建設。

    部隊整建制返回朝鮮是在1949年夏天。是年4月,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Kim Il)以朝鮮勞動黨中央代表的名義訪問中國,向毛澤東轉交朝鮮勞動黨的信,請求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毛澤東在會談時指出,在解放軍的三個朝鮮師中,有兩個師駐紮在瀋陽和長春,另一個師正在參加進攻戰役。中*共隨時準備把駐紮在東北的兩個師連同全部裝備,移交給朝鮮政府。另一個師只有等戰鬥結束後才能從南方回來,並至少也得一個月後才能調回。毛澤東還提醒說,這些師都不是正規軍,訓練較差,並建議對軍官加強軍事訓練。毛澤東在這裡講的在東北的兩個師便是上述由朝鮮義勇軍第一支隊改編的166師和第三支隊改編的164師。而在南方參加進攻戰役的師則是第五支隊改編的156師。

    1949年7月13日,金日成決定將朝鮮師調回國,瀋陽師配置在新義州,長春師配置在羅南。同月,166師官兵在政治委員方虎山率領下從安東入朝,164師在副師長李德山率領下從圖們入朝。筆者對當事者高判坤(Go Pan Gon)訪談記錄,2000年7月29日于吉林省蛟河縣。這兩個師編入朝鮮部隊前,都加強了幹部的軍事訓練。164師副班長以上官兵150名從新義州入朝,進平壤炮兵軍官學校,學習兩個月後,去羅南與大部隊會合。筆者對當事人金治茂訪談紀錄,2000年7月2日于吉林省磐石縣。此外,164師還於5月中旬選拔連;營;團級軍事幹部到東北軍區接受軍事訓練。6月上旬,朝鮮人民軍派教官到長春舉辦幹部訓練班,對班;排級幹部進行正規化訓練。臨行前,這些部隊又補充了大量兵員。1949年7月,吉林省政府和軍區指示,補充部隊里的朝鮮族戰士,僅延邊地區一周之內就有1390人報名參軍。

    164師返回朝鮮時,全師實有人員為10831名,長槍5297支,刺刀3456把,短槍588支,機關槍320挺,重機槍104挺,衝鋒槍206支,戰防槍8支,自動步槍一支,訊號槍14支,槍榴彈筒32個,擲彈筒67個,六零炮87門,火箭炮3門,迫擊炮26門,戰防炮12門,步兵炮1門,平射炮1門,機關炮2門,馬734匹。166師返回朝鮮時,全師實有人員為10320名,長槍6044支,短槍722支,輕機槍281,重機槍91,衝鋒槍878支,卡賓槍2支,訊號槍13支,彈筒69個,擲彈筒31個,60炮91門,迫擊炮33門,戰防炮10門,山炮3門,馬945匹。到1950年,已經南下的朝鮮族官兵開始回國。

    1950年1月8日,毛澤東還在莫斯科訪問時,蘇聯外交部致電駐朝大使什特科夫(Shtykov):「林彪曾致電毛澤東稱,在人民解放軍編成內還有16000餘名朝鮮族人,並有整建制的朝鮮族部隊,總計4個營;27個連和9個排。在人民解放軍服役的朝鮮族指揮員,有師級2人;團級5人;營級87人,以及連長598人;排長1400人;班長1900餘人。人民解放軍進軍華南後,朝鮮族人出現波動,有些人要求回國。由於戰爭即將結束,林彪表示希望把朝鮮族人合併為一個師或4-5個團,派至朝鮮。」該電還指示什科特夫拜訪金日成,了解朝鮮政府對林彪此件的態度。

    1月11日,什特科夫回電稱,金日成希望把這些部隊調回朝鮮,近日內朝鮮將派3名代表赴華,就此問題與中國政府談判。金日成的意見是:一;把中國軍隊中這些朝鮮族人按朝鮮部隊的編製在中國組成一個步兵師和兩個步兵團,其餘官兵用於補充摩托車團和機械化師。二;由於朝鮮駐地困難,金日成想請中國政府在1950年4月以前把這個師和兩個團留在中國。同日,中*共中央轉告朝鮮,表示同意金日成的意見。中央軍委給四野的電報說:同意四野所有朝鮮官兵返回朝鮮工作,「中*共中央已與鮮共中央接洽好,他們即派參謀政治人員三人來中國把部隊改編好,於四月間更換夏衣後開回朝鮮,並選一千人先回朝鮮學習機械化兵種」。

    1950年1月,金日成派金光俠等人來中國接人,並提出希望能夠配備武器。1月底,中央軍委下令四野各軍和特種部隊所屬朝鮮族官兵在河南省鄭州市集結。到3月初為止,除執行特殊戰鬥任務者,各路朝鮮族官兵已陸續集結鄭州。3月中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部隊進行改編,成立了獨立第15師,全宇任師長,池丙學任參謀長,楊根任政治部主任。全師下轄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工兵營;通訊營;反坦克營;警衛中隊;野戰醫院,師級機關有政治部;參謀部;供給部。團級以上幹部均由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和政治部任命。在鄭州市廣場召開了第15師成立大會,四野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參加大會並講了話。會後還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獨立15師戰鬥力較強,其中立大功以上者2000多人,授予「英雄」稱號者100多人,且85%以上為中*gong黨員。由於獨立15師成立時在南方的部隊未趕到,實際成立時只有3個團。後趕到的部隊是47軍中的朝鮮族官兵。 3月24日,這支部隊到達元山。

    據當事人回憶,朝鮮族官兵回國的要求十分強烈,他們多數人都認為,中國革命勝利以後,自己應繼續完成朝鮮的革命,解放還在美帝殖民統治下的半壁江山。筆者先後訪談了41名回國的朝鮮官兵,其中21人說當時回國的目的就是要去解放南朝鮮,32人認為李承晚就是朝鮮的蔣介石,必須打倒。接受訪談的大部分人都說,當時在朝鮮族官兵中要求回國去完成朝鮮革命的呼聲甚高,還發生過一些集體要求回朝鮮的事件。筆者2000年對41名當事者訪談記錄。

    五;在朝鮮人民軍中的朝鮮族官兵

    返回朝鮮後的官兵隨即編入了朝鮮人民軍。原164師返回羅南後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5步兵師,下轄第10;11;12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原164師副師長金昌德少將任師長。原166師返回新義州後整編為第1軍團第6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聯隊;1個炮兵聯隊,原496團;497團;498團分別成為第13;14;15聯隊,原166師政治委員方虎山任師長。在鄭州成立的獨立15師(原156師),整編為第一軍團第12師,全宇任師長,原15師下轄3個團分別成為人民軍第30;31;32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原47軍下屬由朝鮮族官兵建立的獨立團改編為人民軍第1軍團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此時,在朝鮮人民軍中,師;旅長以上幹部,全部出身於原東北抗聯和延安義勇軍。

    回國後的朝鮮族官兵,隨即被要求辦理轉黨手續,即由中國共*產黨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據一些當事者回憶,開始很多人對轉黨表示不理解,有情緒。後朝鮮中央請中*共方面派人去做工作,才使轉黨工作順利進行。筆者對李石勛(Lee Sek Hoon)訪談記錄。李原是47軍140師419團2營營部通訊班戰士。

    朝鮮戰爭爆發後,由164師改編的人民軍第5步兵師沿東海岸南下,佔領江陵後遭遇美海軍艦炮阻擊,損失重大。7月底進軍浦項地區,與第12師協同作戰,同韓軍3師和首都師展開了一個多月的激戰。9月下旬美國仁川登陸後敗退,剩下3000餘人編入第4軍團。原166師改編的人民軍第6步兵師,攻佔開城;江華島;金浦;金浦機場。後沿著西海岸經忠清南道西部佔領全羅道的木浦;光州;順川後,迂迴南海岸進軍慶尚南道河東;晉州地區。進攻馬山時遭遇美軍第25師的頑強抵抗,與美軍對峙一個多月。撤退時兵力損失近半,後到慈江道整編,以該師為基礎組編成第5軍團。曾與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41軍聯合作戰。由獨立15師整編成的人民軍第12步兵師,一部分參加攻佔春川的戰役,後進攻洪川;元州;忠州;丹陽,越過竹嶺進軍慶尚北道,7月底攻佔安東。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所受損失重大。原47軍轄下朝鮮族官兵組成的人民軍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參加攻打漢城的戰鬥,並首先從北部攻入漢城的中心地區。三天後,該部渡過漢江經水源南下,在烏山殲滅美軍史密斯大隊,在朝鮮戰場創下首次打敗美軍的紀錄。其後又參加了解放大田的戰鬥,被人稱為所向無敵。聯隊長張教德提升為師長,但尚未赴任就犧牲在平澤。後來該部隊參加洛東江戰役,在戰鬥中損失慘重,撤退後編入南浦地區第4軍團。筆者2000年對41名當事者訪談記錄。

    這些在中國轉戰南北;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部隊,在朝鮮戰爭中屢立戰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7月5日,在佔領漢城的戰鬥中建立卓著功勛的步兵第4師被金日成命名為「漢城第4師」。7月23日,金日成發布命令,特別嘉獎金雄;李權武所率部隊的貢獻突出。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近衛」稱號的部隊有7支,其中從中國返回的部隊就有4支,即第18聯隊;第4步兵師;第6步兵師和第10步兵聯隊。此外,方虎山於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詳見《朝鮮中央年鑒1951-1952》,第442頁。而獲此榮譽稱號的包括方虎山僅三人。第12步兵師被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51年5月2日)。

    戰爭結束後,據不完全統計,回國的4萬多朝鮮族官兵在戰鬥中犧牲的約30%,被俘的約20%,餘下的約30%定居朝鮮,20%自戰爭結束至1957年陸續返回中國定居。舉一例,1982年黑龍江省五常縣共有45000多名朝鮮族,其中有209人為戰爭後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按人口比例估算,回到中國的朝鮮族官兵大概有10000人左右。1981年曾調查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當時生存的大約有6000人。參見金中生:《朝鮮義勇軍秘密入北》,第256-260頁。

    據朝鮮目前已公開的資料,到戰爭後期和戰後,從中國返回朝鮮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命運各有不同。除姜鍵(姜信泰);張教德等在戰爭中犧牲,武亭因「不執行軍令;戰鬥指揮不當;犯有軍閥主義」,於1950年12月被撤職,1951年在平壤病故外。有關武亭病故前的一些情況,參見《金日成同志回憶錄》,第412-413頁。金枓奉任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金昌德任總參謀部幹部局局長;總政治局紀律委員長,全宇任第5軍團長;副總參謀長,池炳學任軍團長,朴孝三任第9師師長;副總參謀長,李益成任總參謀部隊列補充局局長,朴勛一任黨中央農業部長,王之任任第6軍團長;副總參謀長。朴一禹因「反黨宗派活動」於1955年12月被罷免。方虎山戰後任人民軍陸軍大學校長,受朴一禹事件牽連而退役。詳見金中生:《朝鮮義勇軍秘密入北》,第195頁。原朝鮮獨立同盟的崔昌益(時任副首相);尹公欽(時任商業相);徐輝(時任勞動相)等人於1956年因「宗派事件」被免職。《關於崔昌益;尹公欽;徐輝;李必奎(Lee Pil Kyu);朴昌玉(Park Chang Ok)等的宗派陰謀》,《勞動新聞》,1956年9月5日。

    從以上歷史考察中可以看出,中國東北朝鮮民族的出現,是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特別是日本在東北亞發動侵略戰爭造成的歷史遺產,而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了東北朝鮮族雙重國籍的特性,也構成了朝鮮族部隊形成;改編和回國的複雜背景。在抗日戰爭和中國內戰中,中朝已經結成革命紐帶和情誼,這就使得朝鮮族部隊在朝鮮需要的時候回國成為情理之中的事情。況且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既然事實上具有雙重國籍,那麼他們在自己願意的時候回到朝鮮也是合乎法理的。

    目前披露的俄國檔案證明,平壤第一次提出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是在1949年9月,但遭到莫斯科的嚴厲制止。1950年1月17日,金日成再次提出只能靠軍事行動解決民族統一的問題,斯大林1月30日複電表示同意。因此,第一次決定朝鮮族官兵回國時(1949年4月),無論金日成還是毛澤東都沒有要向南方發動戰爭的意圖(那時美國還在南韓有大量駐軍),平壤加強軍事力量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南方的北進。第二次朝鮮族部隊回國是林彪提出的,其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戰事已經結束,軍隊將要面臨大規模減員,而朝鮮族官兵多有思鄉情緒。那時,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意見還是一致的,都認為不能用軍事手段統一朝鮮。儘管不久後斯大林改變了主意,但毛澤東直到5月14日,即第二批朝鮮族部隊回國近1個月後,才知道斯大林已經同意了朝鮮的計劃。 因此,以朝鮮族官兵回到朝鮮為根據指責中國參與了朝鮮戰爭的策劃是毫無道理的。 


    推薦閱讀:

    朝鮮婦女不到40歲不能做小買賣,偷偷地做
    朝鮮禁止房產交易 有些房卻被賣到45萬一套
    朝鮮行(九)
    她,是那麼的讓人值得回憶,值得體味——一次次不可思議的旅行
    延邊朝鮮族攝影家車成一用鏡頭描繪北國山水

    TAG:中國 | 歷史 | 軍隊 | 中國軍隊 | 朝鮮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