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武用兵的巔峰之戰——千里奔襲,五戰滅郢!

孫武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

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

「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能這麼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


在孫武一生最巔峰的滅楚之戰,奔襲千里,五戰滅郢,完美體現了孫武:「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的軍事思想。

對這一戰,我們復盤如下:

一、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一場戰爭該不該打,要從政治角度來看!

首先我們要明白吳國崛起,楚國第一個不答應。為什麼呢,看地圖。

春秋各國

吳國往東是大海,往北有淮河阻擋,往南是住在山裡近乎於野人的越國,吳國要發展,必須向西爭取楚國在長江中下游的物產豐富之地。

所以,從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來 之戰」起,兩國之間在短短的60餘年時間裡,曾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等到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繼位,兩國實力雖然還有差距,但局部兵力上吳國已經開始佔優了。

吳國國情如下:

吳王闔閭雄才大略,啟用伍子胥、孫武等名臣發展經濟和軍事,君臣齊心,時刻準備大幹一場,吳國國力蒸蒸日上;

楚國令尹囊瓦,字子常

楚國國力如下:

楚平王去世,楚昭王即位。昭王年幼,楚令尹囊瓦執政。囊瓦昏庸暴戾,殘殺良臣。而楚國因為之前和晉國的長期爭霸,又與周邊國家不和,楚國的國力漸漸衰弱了。

吳王闔閭即位後,楚國為了削弱吳國,故意收留了闔閭的競爭對手吳王僚之弟掩余、燭庸。

闔閭也正好以此為借口先後派孫武滅掉了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

二、戰爭從來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行動,要從政治、經濟多方面考量

吳王闔閭看到孫武練兵初顯成效就想趁機伐楚,但孫武認為「民勞,未可,待之(人民疲勞,未可以,等待時機)」,闔閭採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麻痹敵手。(這兩句是不是很有游擊戰的精髓?)

伍子胥

每隔一段時間,吳軍就派出一支部隊襲擊楚國邊境,楚國國王不問敵軍虛實,總是派大批軍隊迎戰,可是等楚軍出動後,吳軍便往回撤。楚軍一從邊境回撤,吳軍的第二支部隊隨即又攻入楚國邊境。這一措施實行了六年有餘,害得楚軍疲於奔命,鬥志沮喪。同時,吳軍這種稍嘗輒止、不作決戰的做法,也給楚軍造成錯覺, 誤以為吳軍的行動僅僅是「騷擾」而已,放鬆了應有的警惕。

而且通過輪番出擊,吳國不僅鍛煉了隊伍,還讓楚國軍隊疲憊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

三、決定戰爭開始後,必須毫不猶豫堵上全部身家

公元前506年秋,楚國大軍圍攻蔡國,蔡國向吳國求救,而唐國也不滿楚國的勒索,也向吳國結盟。

戰爭時機已至,同年冬天,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謀臣武將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楚軍連年作戰極度疲憊,東北部防禦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戰略奇襲,吳軍溯淮水浩蕩西進。進抵淮汭(今安徽鳳台附近,一說今河南潢州西北)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

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

隨後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在蔡、唐軍配合導引下,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楚國國都郢都腳下,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取得「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略效果,這堪稱實踐孫武「以迂為直」原則的傑出典範。

柏舉之戰

楚國在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倉猝應戰,楚國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戍等人在緊鄰國都的漢水布防,左司馬沈尹戍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阻擊吳軍的進攻,正面牽制吳軍。他本人則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調動防備晉國的北方楚軍,迂迴到吳軍的側後,切斷吳軍的歸路。爾後與囊瓦所率的主力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

吳王和孫武得知沈尹戍的計劃後一邊向大別山地區撤退(大別山地區有吳國準備的緊急退路),防止沈尹戍包夾,一邊故意誘敵出擊。

果然,囊瓦見吳軍撤退,忍不住派兵追擊,連續進攻了三次,都沒能勝利。11月19日,等到吳軍緩緩撤退到柏舉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吳軍和屢戰屢敗士氣全無的楚軍進行決戰,結果楚軍大敗。

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潰敗,急率本部兵馬由息(今河南息縣境)趕來救援。吳軍先鋒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厲反擊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敗。吳軍主力趕到後,孫武指揮部隊迅速將沈尹戍部包圍。儘管沈尹戍左衝右突,奮勇衝殺,受傷三處仍無法衝出包圍。最後沈尹戍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

沈尹戍部的楚軍失去主帥,於是慘敗潰逃。

此時的吳軍前面已經沒有成建制的楚軍了,士氣大振的吳軍五戰五勝,一路向郢都撲去。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帶領親信出逃。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在柏舉之戰短短十天後,3萬吳軍就戰勝了20萬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都。創造了春秋時期第一次攻破大國都城的戰爭。

而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也深深影響了數千年來的軍事家來研究這一戰役。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孔丘叫孔子,孟軻叫孟子,孫武叫孫子,為什麼李耳卻叫「老子」?
古代以少勝多的戰爭陰謀 孫武贏了
(宋)蘇軾《孫武論》
「兵聖」孫武之十三:祖孫對弈

TAG:孫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