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館講解

殷墟博物館講解

博物館外部入口處遊客朋友,您現在看到的是殷墟博物館的外觀。殷墟博物館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館。這樣的設計符合現在世界上遺址保護的理念,同時儘可能地與整個殷墟遺址景觀相協調。從平面上看,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徵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這個青銅結構,象一隻巨大的青銅鼎,代表著商代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第一個鼎盛時期。這裡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館內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國以來在殷墟發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 在您去地下博物館的入口處,有一個圖案,是兒子的「子」,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它是我們博物館的館標,是從青銅器上直接複製下來的,字形看起來很富有生命力,好像在引導我們向前走。順著「子」的指引,現在您進入時間走廊。在您的右手側的地板上,有一條用青石板鋪成的時間走廊。從民國開始,讓我們一起穿越三千年時空隧道走進歷史,走進殷墟。因為每個朝代的時間長短不一,所以青石板的長度也是按比例來鋪設的。您走在這條時間走廊上,真可謂「一步跨百年」。 當您走到西周公元前1046年時,就是周與商的交界。那麼跨過這一年,您就走進了三千年前的商代了。 主題水院遊客朋友,現在您看到的這一方水池就是主題水院。請您站在水池的旁邊,邊欣賞邊聽我講解。首先,請您抬起頭來,您看到青銅板內壁的圖案嗎?它是從青銅器上直接摹刻下來的,它的邊框是個「亞」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職位的人,通常這樣的人是擁有兵權或軍權的人。 然後,請您再看水底,有一個用青石板拼成的龜腹甲。上面有董作賓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詩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陽照在樹林的樹梢上,時間進入黃昏,一陣微風吹來,水面上盪起層層波紋。。。。。很有一番詩情畫意!董作賓先生是第一個主持殷墟科學發掘的專家,也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這個主題水院也在告訴我們,甲骨文和青銅器將是我們接下來要參觀的精彩部分。看完主體水院,再請您留意一下博物館門口的這個圖案,它也是青銅器的銘文,彷彿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衛著他們創造的文化。遊客朋友,在您進入博物館之前,提醒您一下,博物館內拍照請不要使用閃光燈,謝謝您合作! (序廳:)遊客朋友,您首先進入的是序廳。在這裡您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商代的基本情況。商代第一位開國君主叫「湯」, 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代。到公元前的1046年,商代一共經歷了17代31王,550年的歷史。商代建立國家後,在早期和中期經常遷都,曾經在洛陽的偃師、鄭州、邢台、內黃、曲阜,都建立過都城,但建都的時間都非常短暫。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代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從曲阜遷到了安陽,建都255年,歷經了8代12王。 您站在商朝文化圖前,可以看到當時的商代以今天的河南為中心,北至——河北;東至——山東、江蘇;西至——山西、陝西;南至——湖南、湖北;這些都是商代人的活動範圍。 目前整個博物館分為五個展覽內容,相應的有五個展廳,分別是:大邑商廳、青銅廳、玉器廳、文字廳、司母戊鼎展廳。首先請您去第一個展廳——大邑商廳參觀遊覽。在通向第一個展廳的走廊里,請您看左手邊玻璃上的甲骨文字分別是「高祖王亥」和「鳥」的字樣。商朝人認為他們的民族跟鳥有關係。這些銘文反映了商朝人非常崇拜鳥圖騰。請再看右手邊的盤庚遷殷圖:這個畫面表現的是浩浩蕩蕩的遷都大軍從今天的山東曲阜長途跋涉來到殷墟的場景。商王乘坐的馬車,士兵手中的兵器,以及百姓手中的器皿的造型都是依據考古出土器物所繪製。 大邑商遊客朋友,現在您已經步入了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大邑商」廳。「大邑商」這個詞在甲骨文里曾經出現過, 「邑」指的是都邑。 在這裡,您可以系統的了解到商朝的社會生活。接下來,請您在導遊機上輸入展柜上標貼的相應的數字,收聽每個展櫃里展品的詳細講解。0001遊客朋友,這裡展出的是商代的殘牆、夯土、和柱礎石,它們是商代的主要建築材料。殷墟作為商朝的都城,它那時宏偉龐大的建築群主要是用黃土和木頭作為建築材料。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如今我們還把大學裡的建築系稱為「土木工程系」。這裡展出的還有在1975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殷墟白家墳發現的商代地下排水設施——陶三通。0002這裡主要展示的是商代宮殿建築的環境。一幅景觀畫、建築實物和生活用具來表現當時商朝的生活情況。西邊是太行山,洹河的源頭,商朝的宮殿就建在洹河拐彎處。商代宮殿的布局講究中軸對稱,經過考證,他們的房屋結構是四合院的性質,房頂是四面斜坡雙層屋檐,這在商代是最高級別的象徵。可以說商代的建築形式影響了中國歷代的建築風格。商朝人正是在這樣的國都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殷商文明。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商代人生活時所留下來的各種生活遺迹。陶器:陶器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商代時無論商王貴族還是百姓奴隸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陶器。在陶器展櫃中,您可以看到他們盛水使用的陶瓮,蒸煮食物使用的陶甗,以及煮粥時用的陶鬲。這些陶器的發現,可以讓我們想像出三千年前人們生活的情形。 氣候:三千年前中原的氣候也和現在有著一定的差別。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現在的多,年平均溫度也比現在的高3度左右。展櫃里陳列著出土於殷墟的動物骨骼和植物的種子,它們分別是鹿角、鶴腿、鱘魚的骨骼和菟絲子等植物的種子,側面還貼出一張圖片,說明曾經在殷墟發現了大象的骨骼。我們都知道河南省簡稱「豫」,「豫」在《說文解字》里是大象的意思。甲骨文的「豫」字更加形象,是一個人手牽大象。這些都說明了當時商代的氣候是非常溫暖濕潤的,適合大象的生存環境。 食物:商朝人的糧食主要以粟和小麥為主,並且開始養殖家畜。展櫃里有他們用的廚刀等用具。展櫃內側有一張照片,拍攝的是1996年在郭家莊發現的一隻鼎。當時這隻鼎是密封的,打開後,人們發現裡面有殘存的豬肉和一片綠色的花椒的葉子! 飲酒:商人愛喝酒在文獻上是有記載的。我們看到展櫃內陳列的銅卣是商代盛酒的器皿,在殷墟也曾出土過類似的銅卣,裡面還存放有三千年前的酒。另外兩件文物是商代人喝酒時所用的觚和爵。在殷墟發現了很多酒器,周朝人認為商朝人是飲酒亡國的。商紂王在朝歌建了酒池肉林,終日飲酒作樂,最終被周王取而代之。 裝飾: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商朝人把動物的骨骼加工,製作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展櫃中所陳列的骨笄,骨蛙,骨制老虎,骨刻刀,非常精美。有一件圓形的陶制的器物我們很少見到,它叫陶shuang。(三聲,通「爽」音)是商代人洗澡時所用的搓澡用具。 在貨幣展櫃中,您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貝殼。它們主產於南海西沙群島一帶,大陸沿海並不生產,非常珍貴並且便於攜帶,所以就成了貨幣的條件。中國許多與金錢有關的漢字幾乎都加上了「貝」字旁,如「賞、賜、貴、賤」等等。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平常的東西,在商代卻被視為「寶貝」。 文化交流:您現在看到展櫃里陳列的文物是原始瓷器和陶器。這些原始瓷器可能是來自長江中下游,右邊的陶器來自陝西。是當時商代人和周邊的方國交流時所得到的產物。 青銅甗:商代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們認為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戰爭和祭祀。您看到的這兩件青銅器叫作銅甗,它們本來是用作蒸煮食物的,但您會看到這裡面放著兩顆人頭,而且通過做鈣流失的鑒定,發現這兩顆人頭是被蒸過的。這就極有可能是當時商王朝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用當時敵對國家首領的人頭來祭祀神靈、告慰祖先。蒸煮人頭是商朝一種非常殘忍的用戰俘祭祀祖先的活動。在殷墟出土的近16萬片甲骨中,也只有兩件是人頭骨刻辭,上面刻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都是有關戰爭的。 商代人除了用人頭祭祀外,還把狗當作祭品。可能他們認為狗比較忠實,所以很喜歡狗,死後也會把狗當作殉葬品,放在他們墓葬底部的腰坑裡,這樣可以防止地下鬼神的侵擾。 創造這些殷商文明的商代人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在這裡,我們通過2003年出土的陶制的人頭像,以「放大表現」「聚光展示」的手法,將商人的形象展示在您的面前。您可以看到一個會說話的「子商」。「子商」是一件陶質人頭,在大邑商廳中一件獨立展櫃展出,當您走進展櫃時,會觸發感應器,展櫃正面會出現「子商」的電腦動畫。「子商」隨即以地道的「安陽話」說:「你好,我是商朝人子商,子商這個名字是考古學家給我取的,我原來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可是我現在已經忘了。您看我髮式整齊,五官端正,模樣還不錯吧。我的額頭寬平,濃眉深目,嘴唇飽滿,這個樣子是當時商朝人最標準的特徵。」通過子商的介紹,您可以了解商代人的面目特徵。學者們通過對商族平民的人骨體質的測量和考古發現的人面具,推測商代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他們與今天的你我沒有人種的區別。 商朝人在安陽穩定下來後,首先是發展農業。這個展櫃中陳列著當時少量的青銅農業生產工具,以及石刀、石鐮、蚌制的工具等。 您接著看下一個展櫃,商朝人非常擅長畜牧業和養殖業,開始養殖雞、豬、牛、羊、犬、馬六畜。古人認為「豬」是財富的象徵,比如「家」字的寫法是寶蓋頭,下面是個「豕」字,家裡都養豬。 您再看下一個展櫃。商代的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在殷墟發現過制骨作坊,裡面有工匠們尚未加工完成的古簪,還發現了加工骨製品所用的銅刀、銅鑽、銅鋸等工具。 在這裡請您首先了解一下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商代的鑄銅業非常發達,已經進入了中國青銅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殷墟已經發現鑄銅作坊6處,商代的這些青銅器是通過塊范法鑄造的,鑄造一件銅器,要經過制范、溶銅、澆鑄、打磨等工序。青銅器是以銅、錫、鉛的合金鑄造而成的。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離不開製作青銅器的陶范與陶模,從這個意義上看,「模範」一詞也許就是從古代鑄造技術中誕生出來的。比如這件銅觚的鑄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巴做出一個模字,然後再做外范,中間留有空隙用來澆鑄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外范、取出內模就會出來一個一模一樣的銅觚了。接下來請您去每個展櫃細細欣賞精美絕倫的商代青銅器。青銅廳您現在進入了青銅展廳。您現在看到的是銅戈:商朝人為了增加戰爭中的殺傷力,把青銅鑄造成兵器運用到戰爭中。銅戈就是兵器中的一種。銅戈一般兩邊開刃,和木手柄垂直安放。有的銅戈的尾部可有銘文「亞」字,這是商代官職的名稱,象徵著地位級別。 這裡展示的是在殷墟發現的青銅箭頭。在商代,人們常用弓箭來對付遠距離的敵人。展櫃里還展示了一個商代士兵受傷的頭顱骨,頭上有四處傷痕。看到這些兵器和士兵頭顱骨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三千年前商代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 有蓋提梁鼎:這件青銅鼎出土於1996年郭家莊墓葬里。出土後打開鼎蓋,發現裡面還有殘存的豬肉。鼎最初的作用是用來煮肉的,進入夏商周后,逐漸有了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小方鼎:這件小方鼎在1988年出土於殷墟苗圃北地。通高17厘米,口長12.5厘米 、寬 8厘米 ,重1.2千克。它的體積雖然不大,但是紋飾卻相當細膩精美。鼎身布有突起乳釘紋,增加了立體感,鼎口邊緣飾有風鳥紋。商代出土的青銅鼎大多數飾有龍紋或獸面紋。出現鳳鳥紋飾卻不多見。可能是因為商代人對鳥圖騰的崇拜吧。 牛尊:這件牛尊鑄造的惟妙惟肖。牛的形象憨態可掬,嘴角上揚,似乎在對我們微笑,從牛角可以看出這是只水牛。牛身上布滿了細膩的龍紋和虎紋。牛的背部有一隻蓋子,打開後牛腹部中空,可以盛酒。尊,在商代時是盛酒的用具,通常商王在祭祀祖先和宴請百官時才用。它也是身份的象徵,所以我們今天才有「尊敬」「尊貴」等詞語的出現! 您看到的這三個展櫃中陳列的青銅器,都是在三個不同的墓葬中出土的成套禮器。以酒器和食器為主。有喝酒使用的銅觚、銅爵;儲存酒用的銅方彝,銅卣;還有烹煮食物用的鼎以及盛裝食物用的銅簋等。 商代的音樂是祭祀祖先或者供貴族們欣賞時才會奏響的。樂器的種類很多,您在這個展櫃中看到三千年前的樂器。銅鐃是一種敲擊樂器,一般是三個或者五個成套出土的,音域寬廣。展櫃的中間陳列的陶塤是商代吹奏的樂器。在展櫃最下方有一隻木鼓,已經腐朽。旁邊的木鼓是根據甲骨文的「鼓」字仿製的。據文獻記載,商朝出征前要擂鼓以振作軍隊士氣!青銅觥蓋:我們經常會用成語「觥籌交錯」來形容酒宴上非常熱鬧的場面。您現在看到的這件器物就是觥的蓋子。觥是盛酒的用具,如今這件觥只剩下蓋子,觥身已經遺失。這隻蓋子是一條龍的形象,龍身上還同時附著多條龍,構思非常巧妙。 斝:我們看到在左右兩側陳列的是青銅斝。這對斝是目前國內發現最精美的,花紋主要是饕餮紋,還有一種蕉葉紋,象芭蕉的葉子,當您仔細欣賞時,會有一種流動向上的升騰感。 玉器廳: 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的是玉器廳。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商朝人非常喜愛玉器,他們認為生前佩戴玉器可以顯示身份,死後佩戴玉器可以讓墓主人的身體和靈魂永遠不會腐朽。相傳商紂王在鹿台自焚時就身懷四千多塊美玉。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階段,大多殷墟商墓中的墓主人以玉器為隨葬品,特別是商代貴族死後,廣泛使用玉器陪葬。這些玉器一方面展現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藝,另一方面反映了商代貴族和平民多彩的社會生活及豐富的精神世界。截至目前為止,殷墟出土的玉器總數約2600件左右。玉器分五類:儀仗類、裝飾類、玩耍類、兵器、祭祀(柄形器)。殷墟博物館陳列的玉器有100餘件,包括禮器、儀仗、工具、用具、裝飾品、藝術品、雜器等不同品類。玉器中飾品約佔總數的30%,以龍、虎、鳥、魚、兔、獸面以及壁、環、璜、玦為主。各式飾品中,鳥形飾最多,其次是魚,二者約佔玉飾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詩句,傳說一位叫簡狄的姑娘吞下鳥卵後生下商代祖先——契。所以商朝人非常崇拜鳥類。 這些玉器的雕琢技術,不但曲直線結合的十分巧妙,而且形體舒展流暢,手法深淺適度,切割均勻。陽刻、陰刻、深刻、淺刻、浮雕、立體或半立體、鑽孔、鏤空,拋光等技術運用得十分嫻熟,有些作品還恰到好處的利用了玉器的自然色澤,雕刻出相應的「俏色」作品。文字廳: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形成體系的文字。這個展櫃里陳列的是龜腹甲,這裡分別展示了它們的正反面。商代人尊神信鬼,凡事要通過占卜來決定。占卜師首先選擇好龜腹甲或獸骨,在其背面鑿出排列整齊的長槽和圓孔,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入其中使其受熱,受熱到一定的程度,骨片的正面就會產生裂紋。商代人根據裂紋的走向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接著,他們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骨片上,就形成了甲骨文。 您現在看到的是甲骨文今文對照表。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商人的占卜記錄或記事。據統計,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辭甲骨約15萬片之多,記有5000餘單字,卜辭10餘萬條,涉及政治、政治、文化、天文、氣象等各方面。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方塊字,據研究,象形、會意、形聲是甲骨文的三種主要造字方法。您從甲骨文今文對照表中,可以有個系統的了解。象形字是畫物的形狀,如牛、魚、車、月;會意字是使兩個或多個事物合併起來,表達一定意義,如降、獲等字;形聲字是由形符和聲符結合而成。如洹、河等字。 甲骨坑:商朝人在甲骨上刻字後,要集中儲存,埋於地下。您現看到這坑甲骨再現了甲骨片出土的情景。 這個展櫃陳列的是一片牛肩胛骨。它出土於1973年小屯村南地。骨片的形制很美,文字也十分清晰,記載了商王要去打獵之前,占卜第二天會不會有災禍發生的事情。很多歷史考古學的紀錄片中都出現過這片牛肩胛骨的形象,在很多教科書中也有它的圖片出現。這也是殷墟出土甲骨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片。特展廳遊客朋友,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不僅品種多,數量大,而且造型美觀,花紋絢麗。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1939年在王陵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鼎。大鼎通耳高1.33米 ,長1.66米 ,寬0.79米,重875公斤 。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稱之為:「司母戊大鼎」。專家認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為祭祀其母親「戊」而鑄造的。它不僅反映了商朝的一種人情及家族關係,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種社會本質。 從正面看,鼎身的長和高比例協調適中。除去耳和足,鼎身凈高約66厘米 ,除以鼎身的長度110厘米,等於0.6,這和被古希臘數學家稱之為「黃金分割」的常數0.618基本符合。「黃金分割」是劃分線段最理想的數據,現已在生產、生活中廣泛地應用。 鼎,最初是用來烹煮食物用的炊具。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與發展,到了商代鼎已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成為國之重器。我們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時期,天下分為九州,每州鑄一隻鼎來象徵,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擁有九鼎標誌著統治天下九州方圓的領土。自大禹鑄九鼎以後的夏商周三代,都以此為傳國重器,鼎成為王權和地位的象徵。所謂一言九鼎,是說一個人說話有分量,也是源出於此。 司母戊鼎通身龍紋盤繞,鼎身正面附有夔龍紋,鼎足飾有獸面紋。鼎耳飾虎吃人頭紋,紋飾猙獰怪異,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些紋飾震懾力很強,象徵著商朝王室至高無上的權力。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一個叫吳培文的村民在田地里發現。吳培文和村民把大鼎運到家中,藏在馬槽下躲避日本人的追查。1947年豫北地區的一位國民政府的軍官王仲廉為給蔣介石祝壽,把大鼎當作壽禮獻給了蔣介石。蔣介石撤離大陸時並未帶走此鼎。1959年,司母戊鼎被運到北京,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內。2005年,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司母戊鼎終於闊別故鄉多年,回到了安陽,在殷墟博物館展覽了兩年的時間,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人前來參觀。得到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後,我們根據原件製作出模具,複製出一件司母戊鼎。讓更多的人感受商代高超的鑄銅工藝。 0029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鼎在1976年出土於婦好墓。在鼎內壁有銘文「司母辛」,因此得名「司母辛鼎」。婦好是商代第23位國王武丁的妻子,能文能武,不僅主持大型祭祀活動,還經常帥兵出征。在婦好墓中發現隨葬品1928件,青銅器460餘件,其中司母辛鼎有兩件,可見婦好的地位相當顯赫。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講解詞 開頭語親愛的遊客朋友,您好!歡迎您來世界文化遺產地--安陽殷墟參觀遊覽。我是這裡的導遊員,今天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您一起領略安陽殷墟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共度美好時光。下面我來說一下您手中的導遊機,您不需要操作機器,每到一個景點,我會自動為您講解,如果聲音大了或小了,您可以按耳機上的音量按鈕來調節。機器的正面為景區導遊圖,每到一個景點,機器上的紅燈將會閃爍,也表示您所在的位置。在參觀遊覽前,我先把安陽殷墟的整體概況向您作一介紹。安陽殷墟位於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代帝王盤庚為了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將都城由山東曲阜遷到安陽小屯,歷經8代12王,建都255年,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古都。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這裡逐漸荒蕪,慢慢地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殷墟佔地面積近36平方公里,受到保護的範圍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遺址。1928年殷墟科學考古工作正式展開,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裡先後發現了眾多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1961年3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 ,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遊客朋友,進入大門您首先看到的是殷墟宮殿遺址分布圖,殷墟經過近百年的發掘,才逐步展露在世人面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相當宏偉的。從這幅圖上您可以看到它當時的規模:它的範圍南北長600米 ,東西寬450米 ,井然有序地由北向南排列著80餘座宮殿。從分布上看,大致可分為三組,即甲組、乙組、丙組。遊客朋友,看完分布圖,請繼續往前走,你會看到在路的中間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幾個大字:甲骨文發現地。它之所以被佇立在這裡,是想藉此景觀告訴您,中華文明最為重要的文化承載體系——漢字的早期形態甲骨文,便是誕生於今天的洹河之濱----安陽殷墟。看完石碑,請您再看其後面的殷墟大門。這扇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築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目前已成為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著名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您再看門框上的這些圖案,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而大門兩側的兩個金黃色浮雕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型玉玦放大仿製而成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早期龍的形象之一。遊客朋友,欣賞完這扇大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歷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

仿殷大殿外觀 殷墟發掘簡史展廳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了仿殷大殿。這座修復的宏偉建築是宮殿宗廟遺址內一座較重要的建築之一。這座大殿東西長51米,由於東側的20米尚未挖掘,所以只復原了31米。這座建築,面積闊大,是商朝的國王議事的朝堂。安陽處於平原地帶,建築材料以土木為主。您看,他們的房屋正是用茅草來蓋頂、黃土夯實作為台階的。另外,商朝的房屋都是雙重檐,四面斜坡,這樣整體看來,就顯得十分宏偉、莊嚴。《周禮考工記》中曾用這樣八個字來形容商人的建築風格:「茅茨土階、四阿重屋」。 走進展廳,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學者們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以下說明是否在牆上有展畫表示,能否加一下方位詞)(牆上有學者們的照片)我們現在看到展板上的第一張照片是著名的學者王懿榮。王懿榮:遠在清朝末期,我們腳下的土地還是一片農田,小屯村民在這裡耕種時,經常能從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他們一直把它當做一種可以止血的中藥——龍骨,以一斤六文錢的價格賣到藥店。直至1899年,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先生因病買葯時,發現中藥「龍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劃。他對古文字考訂造詣頗深,經過認真研究,他認為「龍骨」上的刻畫是商代的文字,就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榮先生因此被人們譽為「甲骨文之父」。劉鶚:劉鶚從他收藏的甲骨中選出精品做成拓片,發行了第一本有關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使甲骨文在學者之間廣為流傳。經過劉鶚的專心研究,他提出了甲骨文是商代人用刀刻出的文字。羅振玉:一些古董商為了謀求暴力,隱藏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所以,在甲骨文發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者們都不知道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直到羅振玉親自來到安陽,證實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是在安陽小屯。他潛心研究甲骨文,個人破譯甲骨文字有500多個。王國維:王國維對甲骨學有很深的研究,他從甲骨文中發現了歷代國王的名字,列出了商代世襲譜。為研究商代歷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接下來請您到另一面展示牆,了解一下殷墟的考古發現過程: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掘總面積為46000餘平方米,在殷墟範圍內發掘出宮殿宗廟、王陵、手工作坊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數以萬計的甲骨片、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確定了史書中記載的「殷墟」的具體位置。為研究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價值。早期參與發掘的學者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他們是中國考古界的領軍人物,首開先例在殷墟進行野外考古發掘。所以說,殷墟是中國考古學者的搖籃,為中華民族培養了幾代考古學者,開創了中國野外考古學先河,功不可沒。 接下來,請您了解一下殷墟的幾次重大考古發現。您從展板上的圖片能夠系統的了解到殷墟的考古發掘歷程:(一)後岡「三疊層」的發掘 1934年殷墟第四次發掘時,梁思永先生選擇後岡進行發掘,經過一個月,在216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彩陶、黑陶和白陶三種文化的堆積。彩陶屬於仰韶文化、黑陶屬於龍山文化、白陶屬於殷墟文化。三層文化有層次的疊壓著,它們之間存在著發展關係。梁思永對後岡三層文化的分析,不僅在殷墟考古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中國古代文化自成系列,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徵和發展規律。 (二)宮殿宗廟遺址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發現甲骨文的同時,1934——1937年間陸續發現53座建築基址,1991年在洹河南岸發現一座凹型基址,截至目前殷商宮殿區內共發現大型宮殿建築基址54座。分甲、乙、丙三組,甲組建築面積較大,推測是殷人居住休息的地方,乙組推測其作用是議政殿堂或宗廟,丙組推測是祭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的發掘向世人揭開了殷商王朝國都神秘的面紗。 (三)王陵遺址的發掘 1934年秋,在富有田野工作經驗的梁思永主持下開始對洹河北岸進行發掘。共發現13座大墓,墓葬的形制分亞字型大墓、中字型大墓和甲字型墓葬。墓葬雖經多次盜掘,但劫餘隨葬品仍十分可觀。銅器、石器、玉器、綠松石、白陶等,有的墓葬四壁用木板鋪成,上有紅黑相間的彩繪,甚至鑲有野豬牙飾。 (四)甲骨文的三次重大發掘 從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至今,共發現近16萬片,其中有三次重大的發現:分別是1936年YH127甲骨堆積坑、1973年H17甲骨堆積坑、1991年花園庄H3甲骨堆積坑。這些甲骨片上記載了商代的天文、地理、軍事、政治、手工業、農業等各方面的內容,為我們研究商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甲骨文的單字目前發現近5000字,已釋讀的有1500個字,甲骨文已「六書」具備,即象形、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指事六種造字功能。以象形、會意、形聲字為主,比如您看到的「日」、「月」、「雲」、「雨」、「水」、「火」,正是商朝人用雙眼觀察大自然的事物體現在文字上。 遊客朋友,欣賞完這裡的展覽,請您繼續到其他景點繼續參觀。

中國最早的檔案館——甲骨窖穴展廳 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了中國最早的檔案館——甲骨窖穴展廳。 1936年,這裡出土了一坑甲骨,編號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17096片,大部分是龜甲組成的,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曆法、家業、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這個甲骨坑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從這個檔案庫中我們不難看出,商王從事的占卜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是無日不佔,無事不卜,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樣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到裡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後,其正面就會隨著「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就是根據這些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凶。現在您看到的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凶的簡單記事,因此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文卜辭。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一張拍攝於1936年甲骨坑的照片上,了解甲骨坑的發掘搬運情況。當時考古工作人員發現甲骨坑後,考慮到野外分解甲骨片不安全且時間長,就決定把整坑搬運到市內進行分解。他們首先讓工人們把YH127甲骨坑整體放到特製的木箱里,用絞架車把甲骨坑托到地面。然後由64個工人抬到了火車站,送往南京。最終在南京和杭州室內耗時半年多的時間,分解出了17096甲骨片。 遊客朋友,參觀完這裡,請您繼續到下一個景點參觀遊覽。

中國最早的祭祀場所——乙七基址 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的是中國最早的祭祀場所——乙七基址。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突出表現在喪葬和祭祀制度中。在營造宮室宗廟等建築時,要舉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儀式,藉以除妖避邪,鎮宅安居。殷墟發現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遺迹,為商代晚期大規模的人祭、人殉現象提供了直接的證據。乙七基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基址為商代宗廟的建築遺址,規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築也定為不凡。宗廟建築一般要經過奠基、置礎、安門、落成四個步驟。一、奠基:地基夯成後,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築兼埋兒童,這是奠基儀式;二、置礎:在夯實的地基上放柱礎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爛的作用,這裡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時也加用人牲。然後填土夯實。這是置礎儀式;三、安門:在門檻前後左右挖方坑,分別埋置看門的侍衛1——3人,皆跪仆相向,手執銅戈、盾牌,防衛目的異常明顯,這是安門儀式;(4)、落成:整個建築完成後,要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這時用牲種類多,規模大,有時要殺掉上百人,連同牲畜,車輛,整整齊齊埋在建築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發現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車馬坑遺迹,有北、中、南三組,僅在中組80座祭祀坑中,就發現人牲390餘人。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與「人殉」的野蠻殘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時期達到了極致。遊客朋友,參觀完此處景點,請您到下一個景點繼續參觀遊覽。碑 林親愛的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況給您介紹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仿原甲骨片樣製作成石碑,共30塊。所記載的內容涉達125個,有戰爭,農業,醫學,災禍及至懷孕生子等等。通過這些記載,讓我們了解到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 天干地支》甲骨:這版甲骨第一排第二塊碑,是迄今出土甲骨文中最完整的干支表。干支,即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的合稱。天乾和地支循環相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組,周而復始,循環使用,近乎與今天的日曆相同。殷代先民用干支紀錄日期,進而農曆用來紀年,可見其歷史意義與科學價值。天氣預報這是第二排第一塊碑,碑文的內容是:夶(bi)田其遘(gou)大雨,自旦至食日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中日至昃(ze)不雨。這塊碑文的大致內容是:不要去打獵,會遇到大雨;從天明到吃早飯時不會下雨吧?從吃早飯到中午不會下雨吧?從中午到日頭偏西不會下雨吧?其中有旦(天明時)、食日(吃早飯時)、中日(正午時)、昃(日偏西時)等商代的計時辭彙。為我們了解商代的計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翻車」甲骨碑:這是第一排倒數第二塊碑,這是武丁時期的大肩胛骨,左中右各刻一條完整的卜辭。文字也都很清楚。中間的一條卜辭記載的是:癸巳國王外出打獵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小臣葉的車馬撞了王的車子,您看大王的車子口朝下意思就是傾覆翻車,在車裡坐的名叫子央的貴族葉頭朝下墜地。這一條可以稱我們中國最早有關交通事故的記載了。遊客朋友,如果您有興趣,您可以在甲骨碑林中找一找以上記載,看一下他們的原始甲骨文形態,或者您可以在某個石碑上辨認幾個字,從義和形上雲研究琢磨,充分發揮您的想像,猜猜是什麼字,如果想驗證一下,甲骨文石碑的背後是現代文字,可以對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對了。欣賞完這裡,請您到下一景點參觀遊覽!

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迹——殷墟車馬坑 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了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迹——殷墟車馬坑。 我們知道,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據文獻記載,夏代就發明了車,但至今沒有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現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這裡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是中國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文物工作隊分別於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掘的。這幾具車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車一輛,其中五坑殉葬兩匹馬,4坑殉葬各一人。經鑒定,殉人中3 人為男性,一人為少年。 在車馬坑最南邊的,就是殷代的道路,寬8.35米,這上面很清楚地顯現有車轍,道路比較寬,除有兩道車轍以外還有人行道。這裡陳列的道路遺存,是在航空運動學校南地發掘的,由此可見,殷商時期交通,包括車子和道路,都是比較發達的。商代人的理念是「視死如視生」。把生和死看得一樣重要。認為生前享用的榮華富貴在死後一樣要延續下去。所以也會把生前乘坐的馬車葬到墓葬周圍,以便讓墓主人死後的靈活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享用。從出土的馬車可以看到,商代時期的馬車主要由兩輪、一軸、一輿、一轅、一衡幾部分組成,主體構件都是木質的,少數是青銅製品。歷經幾千年,馬車的製作材料腐朽,馬車附近的土壤逐漸滲透進去,形成了一個大土塊,經過考古工作者們常年辛苦的清理,才把整個車的輪廓展現在人們面前。 考古發現,最長的馬車是3.08米 、寬2.40米,最短的僅有1米多。商代一般駕駛兩匹馬,很少有四匹馬。 這些馬車一般葬在大型的墓道中或貴族墓的周圍。商代馬車以戰車為主,還有代步的乘車、打獵用的田車。 甲骨碑廊遊客朋友,您現在走進的是甲骨碑廊。甲骨碑廊南北走向面所展示的內容是在殷墟出土的有代表的骨片刻碑,專供遊人休息時觀賞了解。除了刻有甲骨文外,碑廊相應的位置還刻有釋文及英文解釋。在這裡您可以全面的了解到商代的天文、曆法、農業、及社會生活,請您慢慢欣賞。當您欣賞過甲骨刻辭後,接下來要走進碑廊的下一個展示內容:《甲骨寫意書法長廊》。甲骨碑廊東西走向所展示的內容是甲骨文寫意書法展。是今人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字。這些文字注重了「寫意」,把甲骨文分為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同人體有關的文字如「人」字,就是一個人側面的形象。「眾」字是太陽下面有三個人,三人,代表很多人的意思。第二個單元是同人體器官有關的字。如「左」字就像人的左手一樣。有的文字則像人的眼睛,嘴巴,等等。第三個單元同自然界有關的文字,則像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雲雨水火等等。第四個單元同人類行為有關的字,如衣服的「衣」字,車馬的「車」字等等,非常的形象。遊客朋友,欣賞完甲骨碑林的內容,休息片刻,請您繼續前行,到下一個景點繼續參觀遊覽。

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墓——婦好墓 1、 婦好墓外講解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了婦好墓享堂廣場。首先映入您眼帘的這尊雕像就是華夏最早的巾幗英雄——婦好,它高約3.5米,由漢白玉雕塑而成,生動的再現了婦好生前的英姿和風采。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我國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據甲骨文記載,她多次率兵東征西戰,最多的一次竟帶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歸她指揮。婦好有一次率軍征伐巴方,由於她運籌帷幄,事先在一個地方設下埋伏,配合正面的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婦好不僅能率兵征戰,還能主持重大大的宮廷祭祀,在王室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連年征戰,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於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於自己處理國家大事的宮殿區里,並在墓坑上精築享堂,以示紀念。 婦好雕像的旁邊就是婦好墓,它真實再現了婦好墓發掘時的盛況。下面請您順梯而下,去那裡參觀遊覽。2、婦好墓遊客朋友,您現在來到了地宮二層,這裡就是婦好墓。婦好墓南北長5.6米 ,東西寬4米 ,墓底距地面深7.5米 ,隨葬品出土1928件,分6層葬於墓內,婦好墓是一座未被盜過的殷代王室墓,隨葬品出土極為豐富,其中出土青銅器468件,總重量達1600多公斤。墓最底層發掘有黑紅相間的漆皮,推測應為婦好棺材的位置,左右兩側擺放是6700多海貝和755件玉器,隨葬的755件玉器,每一件都稱得上巧奪天工,這些玉雕不僅工藝精巧而且生動活潑,形神兼備,堪稱商代玉器的精品,顯示出當時造型藝術與琢玉技術所達到的高度水平,這些玉大部分還來自遼寧、新疆等地。 在墓的壁龕擺放有奴隸的骨架。奴隸主階級不僅生前揮霍浪費這些社會財富,死後還把大量的珍貴財物帶入地下,僅這次出土青器重量達1600公斤 以上,還有大量雕琢精美的玉器、石器,象牙杯和數百件骨器。據專家研究,甲骨文裡面,有200多條卜辭與婦好有關,涉及到婦好征戰、祭祀、分娩等方面,婦好曾經為商王武丁主持過不少的重要祭奠。婦好墓里出土的大量的青銅禮器也印證了這一點。婦好墓里,有兩件出土的銅鉞特別引人注目。銅鉞之上鑄有「婦好」的銘文。甲骨文卜辭里,與婦好相關的條目中記載了婦好多次和征戰:她率兵東征西戰,最多的一次竟帶兵13000多人,這也是甲骨文記載的戰爭中動用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婦好可謂身經百戰,勞苦功高。婦好死於武丁時期,她的一生可以說是在武丁時期度過的,因而墓中出土的隨葬品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埋葬制度以及揭露殷王室極度奢侈的生活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一層展示的是婦好墓出土隨葬品的放大複製模型,你可以欣賞一下。親愛的遊客朋友,今天的安陽殷墟博物苑之旅,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您的一路傾聽,

推薦閱讀:

四海壺具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茶之道 展現日本武將茶人的珍藏
溪口博物館
大唐秦王陵博物館情況介紹
國家博物館館藏隨拍

TAG:博物館 | 殷墟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