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汝才為什麼偷偷資助張獻忠離開李自成,奔往大別山?
【崇禎十五年四月初三】
崇禎十四年八月,平賊將軍左良玉在信陽大敗張獻忠,收降數萬人,奪得戰馬一萬多匹。張獻忠身負重傷,逃入山中。
這次戰鬥,左良玉部下的將士們特別賣力氣,打得特別狠,只因為這其中含有許多個人的仇怨。
此前,督師大學士楊嗣昌在四川圍剿張獻忠時,左良玉有意無意放了張獻忠一馬,被他逃脫。此後張獻忠跳出四川,奔襲襄陽,而左良玉和將士們的親眷和財物都安置在襄陽,全都落入張獻忠手中。
所以左良玉對張獻忠恨入骨髓,將其擊潰之後,又派官軍分路搜尋。張獻忠的部下逐漸逃散,最後只剩下幾百人,只好北上投奔羅汝才。此時羅汝才已經和李自成聯合,在河南境內所向無敵。
大敗之後的張獻忠相當狼狽,但仍然擺不清自己的位置,很快與李自成之間產生了矛盾,《明史紀事本末》是這樣說的:「自成方強,欲屈之,獻忠不為下。自成怒,欲殺之。汝才知之,陰選良馬五百騎資獻忠,令他徙。獻忠乃晝夜東馳。」
《豫變紀略》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所以,一般的觀點都認為,羅汝才給張獻忠暗通信息,瞞著李自成,資助張獻忠逃走,救了他一條命。
這樣的說法,貶低了李自成等農民軍將領的智謀,如果李自成是這種水平,他不可能幾次從絕境之中崛起,率領百萬之眾橫掃中原,最後進入北京城。
《綏寇紀略》中的說法更為可信:「(張獻忠)軍敗往歸,所從不過數十騎。自成欲以部曲遇之,不肯屈。自成將殺之,汝才力止曰:『留之擾漢東,以分官軍之勢,可乎?』資以五百騎,麾曰:『亟引而東,合革、左,此地非若所當留也。』」
《明史》也採用了這種說法,但羅汝才的說法有些不同:「自成欲殺之,汝才諫曰:『留之使擾漢南,分官軍兵力。』」
《綏寇紀略》中,羅汝才是用商量的口吻與李自成說話,說明李自成最終同意了羅汝才的意見。更大的可能是,李自成發現張獻忠難以與自己相容,便與羅汝才坐在一起討論,認為大家分散開來,讓張獻忠前往他更熟悉的長江中游去活動,牽制江漢和東南方向的官軍,彼此呼應,把戰場擴充到更廣大的範圍之內。
因此,羅汝才送給張獻忠五百匹好馬,指示他向大別山一帶,去找革、左二營。
解釋一下革、左二營。
農民軍陣營當中,有所謂的「革左五營」,是指五位農民軍的首領,每個人都有一個名號,大體是這樣的:馬守應稱為老回回、賀一龍稱為革里眼、賀錦稱為左金王、劉希堯稱為爭世王、藺養成稱為亂世王。
這些人和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一樣是陝西人,四處征戰,各自都有自己的人馬,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隸屬關係,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這其中,革里眼賀一龍與羅汝才的關係比較親密。
此時,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兩支農民軍在大別山中活動,具體也就是安徽的含山、巢湖、潛山一帶。
張獻忠得到羅汝才的資助,又與河南土寇一斗谷、瓦罐子等人匯合,慢慢恢復力量。但在名義上,他現在屬於李自成的擁戴者。
因為官軍的阻隔,張獻忠一直無法前往大別山,與革、左二營匯合。直到崇禎十四年年底,開封第二次被李自成、羅汝才圍攻,丁啟睿和左良玉率軍增援,湖廣一帶兵力空虛,張獻忠終於有機會通過亳州南下,進入到英山、霍山一帶,與賀一龍、賀錦匯合。
那以後,朝廷幾次催促左良玉派兵進山搜剿,左良玉毫不理會。
崇禎十五年三月,休養之後的張獻忠等部出山,圍攻舒城。
舒城位於大別山東麓,靠近巢湖。此時舒城裡沒有地方長官,守城的是一位名叫孔庭訓的參將,部下有一千多官兵。還有一位鄉紳胡守恆,早年做過翰林編修。
舒城的防衛一直由孔、胡二人指揮,此前已經堅持了半年。《綏寇紀略》中說,孔庭訓的部下軍紀敗壞,在城中四處淫掠,舒城人不堪忍受,把他們趕出城去。
孔庭訓一怒之下,投降了張獻忠,幫助他們「以沖棚穴城」,類似於李自成的剜城戰術。胡守恆率領軍民死守,堅持幾天之後,四月初三日,舒城失守。胡守恆被俘,腹部被戳了幾十矛而死。
張獻忠暫時在舒城住了下來,將其改名為得勝州。
江變(之一)於左 撰
推薦閱讀:
※清史探秘:他圍剿李自成,斬殺張獻忠,死後卻因貪污而身敗名裂
※張獻忠備忘錄
※為什麼李自成張獻忠能與明軍長期周旋:與清軍作戰卻迅速被殺?
※清朝大將一箭射死張獻忠,立了大功卻死在獄中,只因他說過8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