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灶王爺

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灶神:人們在鍋灶邊供奉的掌管一家禍福的神。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漢族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天彙報,除夕日返回人間。灶君被稱為「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人們寄希望於他降福賜祥,於是,文人墨客們也借祭灶來訴說自己清貧的苦衷,希望上天資助一把,多少有些惆悵和無奈。也有的文人,對祭灶祈福很不以為然。文人們對灶王的不恭,民間還有一些更精彩的傳說。遼寧海城流傳的《窮秀才趕灶王爺》故事說,一位窮秀才因科考落第,家道衰敗,只好流落街頭賣字糊口,一餐飢一餐飽地過日子。到了臘月二十三,連祭灶的東西都買不起,他氣憤之下,寫了一首詩:「一匹黑馬一支鞭,我趕灶王早升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何文章不值錢?」灶王餓著肚子被趕上了天宮,向玉皇稟告窮秀才的詩,玉皇看了,深受感動,對那些個嘴上抹了蜜糖的報喜不報憂的灶王給予重重處罰,並向窮秀才傳旨道:「灶王受賄把我騙,唯有秀才敢直言。玉皇問了人間事,從此文章應值錢。」從此,這位窮秀才獲得了富貴。人們都稱讚他不給灶王爺溜須拍馬,趕灶王趕出了好運氣。海城流傳的另一則灶王告狀的故事,鞭撻了「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惡習。故事說:民間有個小孩長得濃眉大眼,是龍骨龍身,長大了要當皇帝的。玉皇大帝安排土地公公每天背他過河上學,暗中保護他。小孩的媽媽得知此事,立刻變得飛揚跋扈起來,高聲喊道:「等我兒子出息那天,誰對不起我,叫我兒子都給收拾乾淨!」她一邊叨念一邊敲打鍋沿,震得灶王爺頭疼不已。等到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告了狀,玉帝大怒,撤消了她兒子的預備皇帝資格,從此,這個女人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唐代以前,習慣上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於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後,灶神上天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江北地區的習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區的風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王上天之日。舊時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唯恐得罪這位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使者。祭灶時,一面燒香磕頭,一面口中念禱,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後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彙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宋代范成大《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裡將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闡述得一清二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討好灶君,目的是為了請其上天少說是非,討個吉利。因為灶王的奏報與人們的禍福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祭灶必須虔誠,並有所禁忌,不得觸犯灶君老爺。據說西漢有個陰子方,祭灶虔誠,一心向善,因而發財,成為名震一方的巨富。清朝有一部《太上寶筏圖》,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灶王將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彙報,於是便得到了實惠:家中兩人科舉及第,躋身官場;老兩口也健康長壽,安度晚年。這些故事,都說明灶君信仰在不斷擴大,尤其對下層百姓影響極廣。《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勸人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義。過去人們習慣在灶門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寄託於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儀式。通常是先將灶君畫像揭下,和元寶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則用花花綠綠的紙糊成轎子,將灶神、紙馬放入轎內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轎上天。有的將「灶君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內焚燒,表示送灶王騎馬上天。還有燃起一枝馬尾松,一邊燒,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蓬青松一蓬煙,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騎馬上天。接灶儀式將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戶帶來吉或凶、福或禍。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還有一種說法是:灶君上天奏事,來回總共七回。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馬紛紛乍解鞍。來複只須佔七日,笑他人說上天難。」這就很有些浪漫主義的趣味,「笑他人說上天難」既豪邁,又瀟洒,可體現灶王爺神通之廣大。灶君老爺正月初一從天上回來,家家戶戶又可做祭祀,稱作「接灶」。接灶很有點像為遠方來客或外地歸來的親人接風:儘可能將豐盛的酒菜,作為供品,讓旅途勞頓的灶神享用,還要焚香禮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時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得罪了灶王爺,就怕以後「他」上天打你的小報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你的壞話,那就夠你受得了。隨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陳繼儒所著《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時,一隻家犬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家犬湊熱鬧,依然照拜灶君不誤。說來也怪,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嗚呼了。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悅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後來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這樁事情傳了出去,有人便斷言,這是灶神保佑了張悅一家。灶上避忌對灶君的崇敬,除了畢恭畢敬的祀奉外,還表現在許多忌諱上。由於對灶王爺既尊重,又畏懼,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忌諱來。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麼東西不能放,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禁忌就更多了。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是書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污臟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


推薦閱讀:

尊敬的灶王爺呦,您是吃糖呢,還是吃糖呢,還是吃糖呢?
灶王爺擺放位置示意圖
灶王爺是誰?

TAG:灶王爺 | 王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