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五穀到底指的是哪五種糧食作物?

俗話說,五穀不分,四體不勤。講的就是一個人連最基本的五大穀物糧食作物都不知道,是非常丟臉的事情。但是,細究起來,你真的知道五穀是哪些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凡谷無定名。百穀,指成數言。五穀,則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蔬、餌、膏、饌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也。」

事實商,五穀所指代的種類在不同的時期、地區在不同百姓生活中的功用有所不同。按照宋應星的說法,中國歷史上的五穀就是麻、菽、麥、稷、黍。但是,很多人的書中也會記載五穀為稻、黍、稷、麥、菽。也就是說有時候有稻,有時候是有麻。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黃米(黍)、穀子(稷,北方俗稱小米)、水稻(俗稱大米)、小麥(製作麵粉主要用料)、豆類。

麻最初列入穀類,後歸於油脂類。《列子·楊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莖芹萍子者,對鄉豪稱之。鄉豪取而嘗之,蟄於口,慘於腹,眾曬而怨之,其人大慙之。」麻籽在下層社會普遍食用,而被排斥在上層社會之外。

菽即豆子,原指大豆,又作豆類的總名。《說文》:「尗,豆也。」尗即菽。《小雅·小宛》中:「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菽在當時已是大眾主食的構成之一。

麥有大麥、小麥之分,古代稱大麥為麰。《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孰矣。」

稷,即今天的小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重要的糧食。故以「社稷」指代國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服於有禮,社稷之固也。」

黍即黍子,又叫黃米,色黃而粘。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詩云「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其中的「黍」,指的便就是黃米。

除此之外,作為古代大眾主食原料的品種還有稻、粟、粱、禾、谷、玉蜀黍、馬鈴薯、甘薯等。

我們也習慣吧五穀或者六穀結合起來一起說,也就是把稻和麻都算作主要糧食作物。戰國名著《呂氏春秋》里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

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五穀,也就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元旦」是中國節日還是洋節?
傅瑩對話基辛格:中國的選擇影響全球新秩序
中國四大名照~(值得珍藏!)
港媒:中國向阿富汗「戰略轉向」
中國最美古詩詞最美的人間絕句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糧食 | 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