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天台四教儀》教學筆記(一)
《天台四教儀》一卷 高麗諦觀大師撰 收入大正·四十六
《天台四教儀集注》三卷 元代蒙潤大師撰 收入續藏·五十七
《天台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十卷 清比丘性權法師記 收入續藏第102冊
天台宗簡介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大乘宗派。成立於陳、隋之際。實際創始人是陳、隋二帝國師智者大師。因在浙江省天台縣天台山成立,故名天台宗。天台宗以教、觀雙美著稱。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迦文」,天台山也相繼被譽為東土靈山。
天台宗「台」字的正確讀音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一曰:「台者星名,其地分野應天三台,故以名焉。」「浙江省天台縣、天台山、台州、天台宗」中的「台」,星宿名,繁體字也寫作「台」,勿寫成「臺」,其字音為tāi(陰平)。
【附錄】天台宗"台"字的正確讀音//@東海孤雲:中國佛教天台宗是以浙江省台州天台山地名立宗派名,故"台"字依漢字切韻應念tāi音(陰平),繁體亦作"台"字而不應寫作"臺"字。謹請天台宗學人研讀《古文字音義》、《字林訓讀》、《一切經音義》、《龍龕手鏡》等有關漢文字書。
天台宗的特色「教觀雙美」:有教有觀;教中有觀,觀中有教;教觀不二。《教觀綱宗》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天台留下的典籍,無論義理闡發(教),還是指導實修(觀),都很完備,並將教、觀完美地加以統一,相輔相成。教門有《天台四教儀》、《教觀綱宗》,天台三大部之《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觀門留下《童蒙止觀》(小止觀)、《六妙門》、《釋禪波羅蜜》、天台三大部之《摩訶止觀》等。初習天台教、觀,宜從教門入手。從教門入手,宜從《天台四教儀》入手。《天台四教儀》與《教觀綱宗》互參互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0iutr.html初習止觀,宜從小止觀入手。天台三種止觀,小止觀(童蒙止觀)、六妙門、圓頓止觀(摩訶止觀),都融入了圓教(究竟一乘)理念,上根利智人也用得上。喜歡純粹的印度次第禪法,可以修習漸次止觀(釋禪波羅蜜)。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登梯)。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引三譬喻。漸次止觀,見《釋禪波羅蜜》、《法界次第初門》(http://t.cn/zTJVjqh)。不定止觀,見《六妙法門》(簡稱《六妙門》)、《法界次第初門》。圓頓止觀,見《摩訶止觀》。《法界次第初門》六卷。隋·智顗大師撰。略稱《法界次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言簡扼要,乃初學天台教觀者之入門書。另有《小止觀》全一卷。又作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坐禪法要、童蒙止觀。隋代智顗大師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系天台智顗大師為其俗兄陳針所述,為有關摩訶止觀之梗概及入道樞機之書。
天台宗傳法世系
天台宗據北魏西域沙門吉迦夜與曇曜共譯的佛教史書《付法藏因緣傳》六卷,確立西土二十四祖,龍樹為第十三祖,尊為東土高祖(初祖),依次,龍樹、慧文、慧思、智者大師(實際創始人)、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中唐中興之祖),為九祖承傳。十祖道邃,其弟子最澄,開創日本天台宗。十七祖智(知)禮,宋初中興之祖。十九祖從諫,義天為其弟子,開創海東(朝鮮)天台宗。三十祖傳燈,明季(末)中興之祖。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曾依止傳燈,雖非嫡傳,卻對天台宗的傳弘貢獻甚大,尊為第三十一祖。四十三祖諦閑,民初中興之祖。其法子以靜權、寶靜、倓虛為傑出代表。禪宗刪去與西土三祖商那和須同時的旁系摩田提,加上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於廬山的《達摩多羅禪經》五世而成二十八祖;在東土的傳承不同,大家都知道,從略。
天台宗所依經論
天台(讀陰平、簡體字、星宿名)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佛經,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中論》為助成,以《大般涅槃經》為扶疏(註解上的扶助),以《大品般若經》為觀法,引《維摩詰經》、《仁王般若經》、《瓔珞菩薩本業經》等經以增信。
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集中天台宗的主要典籍;第三十三卷收有《玄義》,第三十四卷收有《文句記》。《續藏經》第九十八至一百零二冊(第五十五至五十七卷)。《頻伽大藏經》第七十三至七十九冊,集中在第七十八冊。《教觀綱宗》、《天台四教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法界次第初門》、《六妙法門》(略稱《六妙門》)系天台宗入門典籍。《摩訶止觀》、《法華文句》、《法華玄義》稱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根本典籍。
《始終心要》原文
[唐]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大師述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茲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如果說,《心經》是大般若部的心要;那麼,《始終心要》便是所有天台典籍的心要,集中表現了天台圓教一乘實相的精神!
中道不是空、真、無,亦不離空、真、無;中道不是俗、假、有,亦不離俗、假、有。中道既超越真、俗,故名「非真(空、無)非俗(假、有)」;中道又綜合真、俗,具足一切法,故名「即真(空、無)即俗(假、有)。三觀同時把握,不假方便、次第,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圓修,一心圓證,故名「一心三觀」。三諦同一實相,雖三而一,雖一而三,故名「三諦圓融」。理、事圓融,見性成佛,故名為「佛」。雖見性,或不明了,或了了分明,故於無差別中論差別,判為「六即佛」。
圓教中道,圓而不偏,名為「圓中」,亦名「不思議中道」,是唯一真實的中道。空、有不取,亦不舍,是名見性成佛道。
天台宗走的路線,比較折中。既不一味的走難行道(斷惑證真),也不一味地走易行道(專持一句佛號求生極樂)。而是主張以教觀功力,求生極樂,可提升往生品位,可謂雙保險。再者,難行道與易行道,亦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難行道與易行道,因為與受眾的根性有關。有人說凈土宗寶典《凈土十疑論》系託名智者大師之作。托不託名,且不管它。至少,智者大師弘闡教、觀之時,亦讚歎凈土念佛法門。如,依據大乘經論,整合為四種三昧,將念一佛名,定為只念阿彌陀佛;臨終前一心「專稱彌陀、般若與觀音」聖號,並誦念《法華經》與《無量壽經》。天台祖師都往生極樂凈土嗎?不一定。天台宗二祖慧文大師、三祖慧思大師、八祖玄朗大師、九祖湛然大師,都是即身止觀成就者!天台宗實創人、四祖智者大師示現往生凈土,含有密義:暗示天台後人,修習教觀不能即身成就,可以迴向凈土,可保一生成辦,並能提升往生品位。
淺說化法四教
藏教,不是藏傳佛教,偏指小乘;取《妙法蓮華經》「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之義。通教,是大乘初門,正修空觀,不行於中觀中道,修法通於大、小乘。別教,獨大乘菩薩法,不共二乘(聲聞、緣覺),次第修習空、假、中觀;雖行於中觀中道,卻理事有隔,故判為但中(別教中道)。圓教,真實行於中觀中道,理事圓融;三觀互具相即,圓融無礙,乃不思議之中道。
天台宗三觀
從假入空,是空觀。從空出假,或從空入假,是假觀。雙遣空、假,是別教中觀、中道。即空即假,是圓教中觀、中道,乃不思議之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諦觀
韓國高僧。生卒不詳?精通天台教觀,道譽極盛,頗受國王之禮遇!
我國自唐末五代之戰亂,天台宗之典籍大多散失,吳越王錢弘俶,為復興天台教法,遂遣使至南韓,求還天台典籍。師乃於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奉該國王之命,攜天台論疏諸部來華。至台山螺溪傳教院,禮謁當代台宗義寂大師,一語傾心,遂禮之為師,於螺溪居住十年而安祥入寂。所著『天台四教儀』,系天台教學之最佳入門書。
[佛祖統紀卷十、卷二三、卷三四、天台四教儀集注卷三、朝鮮佛教通史下編]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
蒙潤
元代高僧(1275~1342)。嘉禾(浙江嘉興)人,俗姓顧。號玉岡。大師十四歲於白蓮華寺從古源永清大師出家。就學『止觀』、『金剛錍論』、『十不二門論』等。永清大師示寂後侍竹堂傳公,刻苦精勤!在南天竺演福寺大振宗風。居六年而辭去,至龍井風篁嶺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聞風來集者日眾,專精講說止觀之妙旨。依宣政院之請,繼下天竺靈山寺之席,經三年復歸白蓮庵養老。至正二年(1342)安祥示寂世壽六十八。
著有『四教儀集注』三卷、『四教儀集注科文』一卷。嗣法弟子有:大用必才、印海子實、雪林延瑞等大師。
[續佛祖統記卷上、往生集卷一、大明高僧傳卷一、釋鑒稽古略續集卷一、高僧摘要卷四]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
德韶
德韶法師(907~971年)
天台德韶和尚,福建省泉州人,俗姓陳。生於後梁太祖開平元年,十七歲投於福建泉州龍歸寺出家,十八歲河南信州開元寺受戒。遊方至投子山,拜謁大同和尚;又到龍牙,遍參五十四員善知識。最後到江西臨川拜謁法眼和尚,聽聞「曹溪一滴水」之語,豁然開悟,了得大事,嗣其法。曾到天台,巡拜智者大師遺迹。吳越忠懿王為太子,主台州,前來請教;為王時,迎韶為國師,復與天台,恢復道場十餘所。住白沙寺,移住般若寺,開堂說法。曾受王命,致書於高麗,請求天台教藏。示寂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六月廿八日,世畫六十五歲。有弟子永明延壽,最為傑出。
他的玄旨:觸目菩提,法法全真;放去小徑,全提大道。言句淺實,顯示曹洞宗風。仿其師風,傾向於教學。以後法眼宗衰退了。
(曾普信 著)(根據網上資料編輯)
羲寂
宋代高僧(919~987)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稱凈光大師、螺溪羲寂、螺溪尊者。十二歲出家於溫州開元寺,十九歲受具足戒入天台山,從清竦大師研學止觀。清竦大師寂後,興建螺溪為宣講道場,其禪講辯難不舍寒暑。又自唐末以來戰亂仍頻,天台典籍蕩然無存,後學無以窺見台宗奧旨!師乃勸吳越王錢俶遣使高麗、日本,覓求天台宗典籍以饗學人!台宗由是獲得中興之機。
雍熙四年十月安祥圓寂,世壽六十九。撰有『止觀義例』『法華十鈔』等。門下有義通、諦觀、澄育、宗昱等名師輩出。
[釋門正統四、統紀八、螺溪振祖集]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
月悟註:辭典寫作「義寂」,誤。據《佛祖統紀》,應為「羲寂」。
錢弘俶
五代杭州臨安人(929~988),字文德。吳越國文穆王錢元瓘之第九子。又稱錢俶。天性誠厚,心向佛法,年二十繼承王位。即位奉天台德韶大師為國師,並從道潛律師受菩薩戒,號慈化定慧禪師。後周顯德二年(955),以慕阿育王造塔一事,鑄八萬四千小寶塔,中納寶篋印心咒,廣行頒施,/世稱錢弘俶塔,甚而遠傳至日本。宋建隆元年(960),復興杭州靈隱寺,請智覺延壽大師為中興第一世。又迎請螺溪義寂大師講『法華經』,特賜「凈光大師」號。復遣使赴日本、高麗求取天台論疏,致令天台教觀盛然而起!且於杭州建普門寺,於錢塘建兜率院等。一一
太平興國三年(978)舉國歸宋,封為「淮海國王」,八年改為「南漢國王」。端拱元年(988)更封「鄧王」,是年八月寂,享年六十,追封「秦國王」,謚號「忠懿王」。
[宋高僧傳卷七、禪林僧寶傳卷七、佛祖統紀卷十、卷二三、卷四三、宋史列傳第二三九]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
【五時八教】
台宗將經典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佛陀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要適應根機,而教導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佛陀所說一代聖教分為五時:
①第一華嚴時: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間,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當時說教內容: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而說法對象是別教大菩薩眾。從佛陀教化意義:乃佛陀自內證之佛慧,擬試眾生根機能否適應,故又稱擬宜時;從教學順序說:即於初從牛擠出之乳味。『華嚴經』有前分與後分之別,前分是三七日之說法,不含聲聞在內;後分是「入法界品」,則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但此時說法,雖有聲聞皆如聾若啞,未能收化益效果!
②第二鹿苑時: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後十二年間,於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如日照幽谷。佛陀最初說法場所在鹿野苑,故又稱鹿苑時;更取所說經名,故亦稱阿含時。此期所說對象,僅為小乘法(即三藏教)。從佛陀教化之意義:是以根機較淺者為對象而誘導,故又稱誘引時;在教學順序上,此期譬喻為酪味。
③第三方等時:鹿苑時之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時,如日照平地(食時)。此時之教法並說藏、通、別、圓四教,為破第二時得小乘淺證,認為與佛深證同之我執偏見。其中所說斥小嘆大(斥責小乘而讚歎大乘)、彈偏褒圓(彈訶偏教而褒揚圓教)之意,乃欲啟發小乘人,生起恥小慕大(恥小乘,尊大乘)之心。若從佛陀教化意義,此期稱為彈訶時(訶責小乘);在教學順序上,則喻為生酥味。又「方等」為大乘經之通稱,此時為初說大乘經時期,故亦稱方等時。
④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後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之時,故依經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巳時)。此時所說教法,在內容上為通、別、圓三教。從佛陀教化義,此時為淘汰大小乘分別偏執,說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於一味,故稱為淘汰時;在教學順序上,喻為熟酥味。此時期乃佛陀為須菩提尊者等說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進至大乘中之妙空,故稱般若轉教;以此能消除法上區別,故亦稱法開會。其中,除闡示通教消極之體空(共般若,為三乘共學)外,亦明別圓二教積極之不空中道理(不共般若,為菩薩所學)。
⑤第五法華、涅槃時:為使受教者之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知見之時,約於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之時期,如日輪當午。此時所說教法,純系妙滿之圓教!即會通前四時淺劣方便教,並彰顯真實開顯圓教為旨趣!從佛陀教化之意義,此不止於理論上之法開會,乃是實際令一切皆證入之人開會;在教學順序上,稱為醍醐味。『法華經』與『涅槃經』關係在顯揚畢竟一(佛)乘!
『法華經』屬前五味中之後教後味,系將華嚴時以後至法華間之二乘,加以開會,俾令成就「入佛知見」為目的(大收教)!『涅槃經』則對法華所遺漏之有能力者,追說追泯(原意混同、引申為會同)藏、通、別、圓四教,並說佛性常住、扶律談常,教化使令成佛,故為後五味中之後教後味,亦稱後教『涅槃經』(捃拾教)。
除華嚴三照、涅槃五味外,另有法華長者窮子喻;亦顯示佛陀一代教化之次第,如表:
五時復有通、別二種。別五時即將佛陀教化眾生方法,依次分為五時期,以顯說法之次第;通五時,則指每時期中,相應受教者能力而說法,俾各得不同法益,以顯教法融通。此外,關於五時年限有多種異說,又此五時是否應以時間而別,或以理論組織而分類之,自古以來就成為爭論之焦點!
2.八教即化儀四教(教化眾生所用之形式與儀則)與化法四教(教化眾生之教法組織)。
化儀四教:①頓教:佛陀最初將自內證之方法直接教示眾生,如華嚴經所說。②漸教:教化內容由淺漸深之教法;即阿含(初)、方等(中)、般若(末)三時所說。③秘密教:佛陀應眾生不同根機能力而因材施教,施予特別教化,即彼此互不相知。④不定教:各種根機之眾生雖同坐一席,然隨各人能力,所體悟之教法不一。
其中,秘密教與不定教之共同點為「同聽異聞」,即同座一席聽法,而所聞法各異,但前者相互俱不知法益差別,是為人法俱不知,後者則了知相互利益差別,是為人知法不知!
又不定教之原意,謂各人所證悟教法不一,故嚴格而言,所謂秘密教,應稱為秘密不定教,而不定教則應稱為顯露不定教。對此,頓漸二教乃公開教法,故稱之為顯露定教。
化法四教:①三藏教:小乘教略稱藏教。為三乘人說『阿含經』,以明但空理(僅知空之一面,尚不知同時有不空之妙有),並由析空觀(分析觀空,又雲拙度觀)而入有餘涅槃。該教之菩薩,已制伏見思二惑,惟未斷盡煩惱,為教化眾生,必再經三阿僧祇劫至證悟為止之實踐因行,故稱伏惑行因。
②通教:「通」有通同、通入、共通等三義。以該教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通之大乘初門教,故稱通教。即由如幻即空理(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成故為如幻空假),觀體空觀(觀全體本來畢竟空,又雲巧度觀)。此教菩薩中之鈍根,僅能理解較淺教理,與藏教菩薩同證菩提果(通同);勝根菩薩,則能領悟教中,所含深奧中道妙理,最後入別圓二教(通入)。如此由通教轉進別教,稱為別接通(或別入通),由通教轉進圓教,稱為圓接通(或圓入通)。同時,通教菩薩,為學習別教妙理,而以別教修行名目,表示通教位次,稱為名別義通。
③別教:別,有不共與歷別二義,即:不共二乘而獨為菩薩說(不共),此別於其他三教!又由差別面觀察諸法(歷別),故稱別教。此教次第觀空、假、中三諦而悟中道理,但因其中道,別於空、假稱但中理(觀空、假之外,另有獨立之中);其觀法為次第三觀,又稱隔歷三觀。別教菩薩,至初地後悟中道理,與圓教人相同,但在初地以前,從但中理,體悟其中所含不但中理(空、假不離中),即自十住至十迴向之間,有從別教轉進圓教,稱圓接別(或稱圓入別)。前述別接通、圓接通及圓接別,合稱三被接。所謂被接之意是指觀理之際,體悟其中所含深意,由此再轉進更高層次之教。
以上三教,在理論上皆可通至佛果,但實際上,行者在因中即被接,以致無人可達三藏教之斷惑位、通教八地以上,乃至別教初地以上,故稱有教無人(無人證教),或果頭無人(無至佛果者)!
④圓教:圓,意即不偏、圓融、互備。即不論迷悟,在本質上並無分別,是真實理,故圓教在顯示佛之所悟,亦即明示佛陀之自內證。此教觀空、假、中三諦理,在一諦中互具其他二諦,故中道理,稱為不但中理。圓教菩薩以一心觀空、假、中稱一心三觀,或稱不次第三觀,圓融三觀。
以上四教中,藏、通二教為教證俱權(教與證俱為方便,非真實法),別教為教權證實(教為方便法,證為真實法),圓教則教證俱實(教、證俱為真實法)。若以此配於五時,則第一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兼)。第二鹿苑時但說三藏教(但)。第三方等時對說四教(對)。第四般若時帶通別二教正說圓教(帶)。第五法華涅槃時中,法華為純圓教,而『涅槃經』之追說為四教並談,追泯則純圓教。同時,法華之圓(今圓)與說『法華經』以前四時圓(昔圓)雖為同一教義(今圓、昔圓,圓體無殊)但論其作用則互有優劣,故謂法華為純圓獨妙之開顯門,而超越前四時,顯出殊勝妙作用!由此,『法華經』乃「超八醍醐」之最勝教可知!
[法華玄義卷一、卷十、四教義卷六、法華經文句卷六下、維摩經玄疏卷六、摩訶止觀卷五下、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集注卷上、天台四教儀集解卷上、天台四教儀備釋卷上、天台教學史]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
淺說五時八教
五時:如來說法的次第,判為五個時期。五時,分為別五時與通五時。別五時,先後五時說法,五時說法頌: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鹿苑時)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時,五時互通,不拘泥於一時一地。《天台四教儀集注》第39頁:非別五時,無以見如來說法次第;非通五時,無以見教法融通。
化儀四教:如來化導眾生的儀式形式。華嚴時,頓教,含別、圓。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漸教,含化法四教,但隔別、不融。秘密教、不定教,通於前四時。
化法四法:如來化導眾生的教法內容。藏教,正化二乘,旁化界內鈍根菩薩。通教,正化界內利根菩薩,旁化二乘。藏教修習析空觀,通教修習體空觀,不涉中觀。別教,獨菩薩法,不共二乘,正化界外鈍根菩薩,修習次第三觀,雖涉中觀,三觀隔別、不融,判為但中。圓教,正化界外利根菩薩,圓修一心三觀,三觀,絕待圓融,真實行於中觀、中道,判為圓中。界內:三界(欲、色、無色)六凡。界外:十法界,六凡四聖。佛法界以下,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皆為眾生界。
昔圓:前四時,雖說圓教,但兼、對、帶有粗法。今圓:法華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故謂純圓獨妙。
五味喻五時:乳,華嚴時。酪,鹿苑時。生酥,方等時。熟酥,般若時。醍醐,法華、涅槃時;法華為無上醍醐、超八醍醐,涅槃具醍醐味。
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非,不取。非前四時之頓、漸,所含化法四教,相隔、不融,不及法華會三歸一,圓融不二。法華暢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寶珠,因迷惑而不自知,故決定說唯一佛乘,非秘密,是顯露;非不定,是決定。
涅槃追說、追泯的泯,原意指混同,引申為會歸。會歸一乘。
天台宗大要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成立的大乘宗派,以創立之地為「浙江天台縣天台山」而立名。成立於陳、隋之際。實際創始人是陳、隋二帝國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迦文(迦文指釋迦牟尼佛)」,其久居及寄終之地「浙江天台山」也被譽為「東土靈山」。
天台宗正依如來大暢圓融一乘之《妙法蓮華經》,以教(教相理論)、觀(禪觀實修)雙美著稱。智者大師依據《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中論》等大乘經論,結合東土眾生的修學根性與理解方式,以及自己親承實證的殊勝資糧,整合成一套縝密細緻、層次分明的教、觀體系,便於受眾快捷深入佛教玄門。
天台宗最大的特色是圓融性,就是秉承《妙法蓮華經》的圓融一乘思想,所有的如來所說的大、小、偏、圓教法,所有的如來所說的大、小、偏、圓觀法,都有其合理的價值,不可執一非余,而是統統會歸於實相、圓融、一乘。
教門,有五時八教。
五時,有別五時與通五時。別五時,指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五十為虛年)的不同時期,先後為華嚴時、鹿苑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具體時間見《五時說法頌》:「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時,五時互通,不可拘泥於別五時。否定別五時,就不知如來說法之次第;否定通五時,就不知如來說法之融通。五時,又配《大般涅槃經》五味:華嚴時,譬喻為乳味。鹿苑時,譬喻為酪味。方等時,譬喻為生酥。般若時,譬喻為熟酥。法華、涅槃時,譬喻為醍醐;《涅槃》(全稱《大般涅槃經》)具醍醐味,《法華》(全稱《妙法蓮華經》)為無上醍醐。
八教,指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
化儀四教,指如來化導眾生的儀式形式,頓、漸、秘密、不定。華嚴時所說教法,為頓教,兼別教,說圓教。鹿苑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為漸教:鹿苑時(阿含時)為漸初,但說藏教;方等時為漸中,對藏、通、別教,說圓教;般若時為漸後,淘汰藏教,為大乘法,帶通、別教,說圓教。秘密教為如來一音說法、受眾彼此不知,不定教為如來一音說法、受眾彼此互知,通於前四時。
化法四教,指如來化導眾生的教法內容,藏、通、別、圓。藏教,主要化導凡夫、二乘。通教,為大乘初門,正習空觀,不渋中觀、中道,也接引利根的三界之內的凡夫、二乘,系三乘共修的教法。別教,不共凡夫、二乘,化導三界外的鈍根菩薩,正習假觀,雖涉及中觀、中道,但三觀隔別,獨為大乘菩薩的次第教法。圓教,化導三界外的利根菩薩,正習中觀,三觀互具、圓融,真實行於中道,入於如來真實、究竟寶所。粗、妙論四教:前三教,為粗、為權(方便)。圓教為妙、為實(真實)。半、滿論四教:藏教為半教,正指小乘。通、別、圓教,為滿教,正指大乘。化法四教是實法,化儀四教是虛法;所以,天台宗以化法四教為側重,經常被稱為「天台四教」。化法四教菩薩的觀行實踐理念:藏教菩薩伏惑行因,謂藏教之菩薩雖伏見思之惑,然修行三祇之因,惑未斷盡也。以斷此三界之惑,即不能再生於三界,化益眾生。通教扶習潤生,以誓願力扶余殘之習氣,受生於三界而利益眾生。別教菩薩緣理斷九,於十法界中,獨觀佛界之真理,斷九法界之妄法,天台別教,華嚴圓教之所說。圓教性具善惡、一念三千、三諦圓融,十法界互具,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
《法華》為超八醍醐,純圓獨妙。
觀門,有三本止觀、四教觀法。
三本止觀,指導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的三本天台典籍:漸次止觀,譬喻為登梯,適合初習止觀的受眾,留下《釋禪波羅蜜》。不定止觀,譬喻為金剛寶置於空中,適合不定根性的受眾,留下《六妙門》。圓頓止觀,以圓教一心三觀為根本觀法,利根受眾當下得悟,即身成佛,留下《摩訶止觀》。另有《小止觀》,全稱《初習止觀坐禪法要》,簡稱《童蒙止觀》,系《摩訶止觀》的節略本,由於加入了基本的坐禪規矩方法,相對於大部《摩訶止觀》,篇幅較短,因此稱為《小止觀》。
四教觀法,指藏教析空觀、通教體空觀、別教次第三觀、圓教一心三觀。藏教析空觀、通教體空觀,止於空觀,不涉中觀、中道。別教次第三觀,雖涉中觀、中道,但三觀隔歷,判為但中。圓教一心三觀,三觀互具、圓融,真實行於中道,判為圓中;無有圓頓,更過於此。根據天台宗十乘觀法的說法,天台宗強調自上而下修法,先觀不思議境(一心三觀)。觀不成,習次第三觀。次第三觀不成,習體空觀。體空觀不成,習析空觀。析空觀不成,受持五戒十善、四禪八定……,而以發大乘心為動機,成就大乘、一乘法為歸趣。
天台宗教門入門書有《天台四教儀》、《教觀綱宗》,觀門入門書有《釋禪波羅密》、《小止觀》、《六妙門》。根本典籍是天台三大部,側重教門之《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側重觀門之《摩訶止觀》。天台宗典籍的特色是:有教有觀;教中有觀,觀中有教;教、觀圓融不二;故贊曰「教觀雙美」!相關天台典籍鏈接,具見筆者《如何查找天台典籍》。
天台宗大要如是,總綱可見,網目可尋。
(五時八教權實總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