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父母-面對父母,我們又變成小孩子

接受父母-面對父母,我們又變成小孩子 瀏覽次數:42 日期:2011-12-02

來源:《心理月刊》http://www.psychologies.com.cn/dossier/parents-4

文:Flavia Accorsi 岩萍

  不管年齡多大,在父母面前,塵封已久的情感會重新爆發。有些人撒嬌,讓父母哄著,有些人變得像15歲時一樣咄咄逼人。成熟,是否意味著讓自己偶爾回到童年狀態?

  「我昨天又和媽媽在電話里吵了一架。」36歲的於紅是北京某電台的播音員,父母住在江蘇,「她聽說我要換工作,到一個待遇不如現在的地方,就沒完沒了地告誡我要現實點兒,考慮勞保待遇穩定性什麼的,她永遠都在拖我的後腿!」從小到大,於紅與母親不知爭吵了多少次,15歲時和母親怎麼說話,今天還怎麼說。

  在工作中她可從來不會亂髮脾氣,為人處世上很有分寸,但是,只要和母親在一起時間一長,她立刻就變成了「小矮人」,像漫遊仙境的愛麗絲一樣,除了發脾氣,沒有別的招數阻止母親干涉她的個人生活。很多成年人都經歷過類似的時刻,不管他們是否有意識,時間彷彿瞬間倒轉,他們立刻變回那個在父母面前撒嬌賭氣的小孩子。

  時間旅行

  「我們不是一下就變成成年人的。」精神分析師伊莎貝爾·克洛里茨基認為:「我們身上可能寄居著好幾個不同人物,此情此景中,可能是孩子在說話,他/她的態度或許溫和或許粗暴,那是因為童年記憶浮現上來,在向我們暗示些什麼。」

  當我們唱著「常回家看看」回父母家裡時,我們以為是在對父母盡義務,而實際上可能是我們自己需要不時回到童年狀態,因為在父母身邊我們可以徹底放下自己,休養生息。28歲的李霞會有意識地安排這種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很享受同父母在一起的溫馨。「我情緒低落時,會給父母打電話,告訴他們我要去看他們,透透氣,言外之意是我需要關心。

  他們住的地方離我工作的城市有200公里。整個周末,我在家裡四處溜達,看電視,睡覺,媽媽給我做各種好吃的小菜,還給我洗衣服,什麼都不用我做,一切都和小時候一樣。離開他們時,我覺得自己又精神煥發了。一天,我男朋友說:『你父母也不是長生不老,等他們沒了你怎麼辦?』這句話讓我冰冷徹骨。我從來沒想過這問題,老覺得父母會永遠在那裡。」

  不過,多數情況下的心理退行並不總是這麼溫情脈脈的。有些人見到父母反而會消耗很多精力,為了避免和父母的衝突,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委曲求全,父母仍然是高高在上的權威。雙方雖然都是成年人,卻無法平等相待。

  40歲的鄭秀說:「每次跟他們待上兩三天,我就感覺到難以名狀的不安,好像我自己的生活被中斷了,失去了明確的坐標:丈夫、工作、朋友,這些都變得虛無縹緲。在父母面前,我既想堅持自己的想法,又不敢違抗他們的意願,內心被懷舊情緒和負罪感折磨著。」

  尋求父母的認可

  面對父母,我們童年所體驗的感受、情緒,扮演的角色不可避免地會浮出水面。對於我們的反應,最迷惑不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於紅換工作時和母親爭吵,因為在做重要決定時,她滿心希望得到母親堅定的支持,更加勇敢地邁出這一步;27歲的李克因母親的反對而和女朋友分了手,他說:「母親說她是為我好,希望我找女朋友條件高點兒。我的女朋友見我猶猶豫豫的,一氣之下離開了。我已經這麼大,可在情感問題上還需要父母的贊同,想想我就感到尷尬,甚至羞愧。」

  尋求父母的贊同,不管用直接的還是隱秘的方式,這是「退行」最常見的表現形式。精神治療師龔薩格·馬斯克里指出:「生活和工作上的選擇是對還是錯,如果我們把這個判斷權拱手交給父母,就讓自己陷入軟弱的境地,自由的大門也從此對我們關閉。」

  而伊莎貝爾·克洛里茨基則認為,尋求父母的讚許也意味著尋找更高一級的知識或善意,用以支持我們的決定。她甚至覺得這其中有某種「神秘的、不可解釋的」因素。父母成為焦慮的投射對象,而且被要求擔當這分焦慮。「這是典型的孩童行為。孩子需要以成年人為參照物,因為同現實的正面接觸是非常令人焦慮的」。

  難以確定自我

  父母有時被奉為神明,具有無上權威,在他們面前我們很難堅持意見,難以表現出自我。當我們以粗暴的方式解決同父母的差異,或者在他們面前表現得被動時,就屬於這種情況。龔薩格·馬斯克里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樹立起堅定的自我,還處在青少年期尋求獨立、擺脫依賴時的狀況。

  41歲的金麗發現,只要父母在場,她對自己的孩子就異常嚴厲。「我非常苛刻,要求他做到完美。我甚至誇大他的學習成績,就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是個好母親。」經過心理專家的點撥,她明白以前自己生活的目標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這使她永遠處於痛苦的依賴狀態中。相反,35歲的建安還記得去年向父母宣布春節不回家後感到的輕鬆和驕傲,他從前可是個「模範兒子」,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對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勝利。

  在龔薩格·馬斯克里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有能力同父母建立多樣化的關係。「流暢的關係是健康的。所謂的流暢就是變通,在處於困境時有能力退行,走出困境後又能夠恢復自立。」他認為,同父母拘泥於某種一成不變的關係格局,說明我們困在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裡面,無法跳出來。他建議就在「此時此地」解決未了結的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中進步,獲得獨立。哲學家薩特說過:「重要的不是別人怎樣對待我們,而是我們怎樣對待別人的對待。」

  一點永恆的感覺

  退行是好是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識別退行時呈現出來的負面情緒(憤怒、羞恥、尷尬),明白父母的哪些做法(干涉、蔑視、怪罪)引發了這些情緒,並找到應對的辦法。龔薩格·馬斯克里解釋道:「在父母面前做個成年人,這要求我們平靜而堅定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保護自己的領地。」一旦找到了我們身上的脆弱部位,我們就可以允許自己暫時回到童年。

  因此,用馬斯克里的話說,退行甚至可以被當作「青春之泉水」。在日漸衰老的父母面前做回小孩子,突然之間彷彿時光停止流逝,我們從來不曾長大,我們前面仍然有無盡的歲月。

  退行:從高的心理狀態後退

  嚴格意義上講,退行是指從一個高的心理狀態退到低的狀態。人的成長過程彷彿爬樓梯,一步一步,經歷童年、少年、成年、老年等幾個階段,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是這樣成長;退行好像坐電梯下樓,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可能一下就後退幾十年。

  當我們遭遇重大事件,處於危機中時,表現出的無助、依賴、幼稚,需要陪伴安慰等等,就是退行,是我們面對危機時的應激反應,屬於自我防禦機制。危機過後,經過種種努力,我們又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做出退行的舉動,比如偶爾在父母面前撒嬌、發脾氣,夫妻之間假裝天真、耍賴等等。這些退行無傷大雅,它顯示出我們脆弱的、人性化的一面,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更加遊刃有餘,自由自在。

  父母-孩子關係4部曲

  格式塔療法認為,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下面是巴黎格式塔心理所所長龔薩格·馬斯克里(Gonzague Masquelier)的觀點:

  1、依賴 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是全面的,從物質,到情感,到身體。   2、反依賴 青少年的決定和行為取決於父母的態度。父母激起孩子的反抗。孩子通過衝突學習自由。   3、獨立 孩子漸漸長大成年,約40歲左右達到獨立,依據自身的願望設計生活。   4、互相依賴 從50歲開始,成年孩子開始接近父母,領悟到代際血緣關係的益處,雙方都從這種重新接近中吸取營養。


推薦閱讀:

父母宮太陰
稱職的父母必讀
我媽每天都要發很多簡訊和電話給我,怎麼優雅的告訴她不用這麼頻繁?
父親這樣做算不算性騷擾,我該怎麼辦?

TAG:孩子 | 父母 | 面對 | 我們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