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時政 | 造夢者馬雲

截至2014年11月11日下午13小時31分,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已成交額超過362億元,提早突破去年11.11全日交易額350.19億元。

362億元的交易記錄是一個什麼概念?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10月21日最新發布的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151億元來推算。前三季度平均每日消費總額約為691億。如果以此為參照,在雙十一下午13:00之前僅僅半天的時間裡,全國消費者就有超過一半的錢都花在了天貓和淘寶的這場血拚上。

雙 11是屬於阿里巴巴的。自2009年起,馬雲和阿里巴巴用了5年的時間,逐步將11月11日這個帶有調侃意味「光棍節」 成功打造成了一場中國消費者的網上購物狂歡節,締造了一個瘋狂而真實的商業神話。

馬雲創建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真實而龐大的電商王國,更是締造了一個涵蓋了中國電子商務所有業態的龐大生態集群,阿里巴巴集團在過去十餘年間,從無到有的搭建出一個涵蓋交易、支付、數據應用的生活場景,並促使接近一千萬家中小企獲得創業能力並以此定義了中國的商業形態。進而影響了上億人的生活。

《浪潮之巔》的作者、原騰訊副總裁吳軍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也許會只剩下五家半主營業務在互聯網或電子商務的公司,這五家公司分別是:亞馬遜、Facebook、Twitter、阿里巴巴、騰訊。吳軍對馬雲的評價是:「毫不誇張地講,馬雲是當今中國互聯網行業最有頭腦遠見和執行力的人。包括馬雲自己的很多人都認為是阿里巴巴開創了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

而事實上,在互聯網行業一路披荊斬棘的馬雲,在平常是一個連word文檔的「菜鳥級」問題都搞不定的人,是一個用iPad看美國視頻也需要求助同事的互聯網「菜鳥」。用馬雲自己的話說,「我不是學技術的,我對IT真的不懂」。

不懂IT的做夢人

在1995年以前,馬雲與中國絕大部分人一樣,完全不認識互聯網。1995年的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當英語老師,同時還經營著一家翻譯機構。在那一年,他意外獲得了一次到美國出公差的機會。在美國時,馬雲參觀了美國第一家ISP(信息服務提供商)——VEN。在這裡,馬雲第一次接觸雅虎的搜索框,他搜索了「China」,發現原來中國的數據在這張「網」上是一片空白。不過,馬雲還是「順便」邀請了VEN公司的朋友幫他的翻譯社做了一張帶有郵箱、主要業務等內容的「宣傳」主頁掛在了網上,並且非常迅速地令翻譯社接到了國際訂單。

這次觸網讓馬雲嗅到了商機,回國後,「中國黃頁」——也就是刊登中國企業電話、地址等資料的商業網站就在馬雲興奮的憧憬下紅紅火火地辦了起來。

1999年,馬雲決定創立阿里巴巴。簡而言之,就是做一個BBS(網上論壇),讓那些中小企業在同一個網路平台上發布信息,以促成買賣雙方的交易。這也就是現在阿里巴巴集團最早的雛形了。馬雲帶著自己的妻子、同事、學生和朋友一共15個人,聚在杭州西湖區的一個住宅公寓里,共商「創業大計」——這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會議。馬雲提到了三點願景:第一,將來要做持續發展80年的公司(以一個人較為理想的壽命為參照,後來改為102年,原因在於,從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將橫跨3個世紀);第二,要成為全球十大網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今天,儘管102年的目標還難以檢驗,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中國零售平台」(由淘寶、天貓與聚划算構成)2013年的交易總額(GMV)已達到15420億元,約合2480億美元。2013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上市,市值超過千億美元,令美國亞馬遜、ebay等電商巨頭相形見絀。

很多人好奇,既然馬雲不懂IT,為什麼又能成為中國互聯網業首屈一指的人物之一?馬雲認為自己懂的是「管理」與「領導力」,業界覺得馬雲擁有的是「遠見」。

事實上,儘管阿里巴巴是一個互聯網企業,但卻不能算是一個以科技驅動的公司。吳軍如此定義阿里巴巴:「它與戴爾有相似處,是一個靠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在科技領域經營得非常成功的商業驅動的公司」。

在阿里巴巴的每一款新產品推向市場之前,馬雲都是該產品的「第一測試員」。他一再堅持,「只要我馬雲不會用,社會上80%的人就不會使用」。如果「第一測試員」這關過不了,那些神通廣大的工程師們都要從頭再來。

阿里巴巴這種為商人與商人之間(B2B)實現電子商務服務的模式甫一誕生,就已被矽谷和互聯網風險投資者稱為互聯網的「第四種模式」,與全球著名的雅虎門戶網站模式、亞馬遜B2C模式和eBay的C2C模式並列。

1999年,馬雲到北京參加日本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組織的項目評估會時,給身為和利投資集團(CTC)資深合伙人的吳鷹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長得很怪,腦袋瓜那麼小,還一晃一晃的。當時幾個很有名的人物也都在,軟銀也在考慮要不要投。他穿著夾克就來了,拿著一張小破紙。」

然而在那次會上,阿里巴巴卻被孫正義認定「能做成全世界一流的網站」。此後,互聯網的江湖上流傳著馬雲「6分鐘搞定孫正義」的段子。

事實上,馬雲和阿里巴巴的過人之處在於,以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狀態,解決了中國電子商務沒有信用體系(真正意義上信用卡不普及)、沒有在線支付手段、沒有物流保障的幾大難題。沒有信用體系,就建一個,「誠信通」服務就因此得來;確保安全支付,就開發支付寶,不僅解決了阿里巴巴的支付問題,甚至擴展到解決中國整個在線、離線支付的問題;在阿里巴巴的B2B部門開發面向企業的應用軟體來解決中小企業商家管理混亂問題;利用自身巨大交易量,通過與第三方合作規範整個物流行業經營;企業需要廣告直達客戶,於是又有了阿里媽媽??

這是一個在業內人士看來,掌握整個電子商務產業鏈中所有關鍵性環節的巨大的網。吳軍甚至預言,阿里巴巴會在很短的時間裡,超過eBay和亞馬遜的總和,成為全球僅次於Google的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2004年12月,馬雲獲得「CCTV年度經濟人物」獎,在頒獎現場,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我戴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的「狂言」。

在2005年第五屆「西湖論劍」上,他蹺著二郎腿與柯林頓對話,在聽張朝陽、丁磊、馬化騰、汪延和經濟學者張維迎論戰到興起時,他順手抄起台下一把凳子就扔上台,然後一個箭步沖了上去。

前央視《贏在中國》總製片人王利芬女士如此評價馬云:「在馬雲身上,有一點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沒有一點虛榮心,馬雲台上台下都是一個人,真實地表達自己的不足,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才華。我很難想像什麼人能將馬雲忽悠起來,也很難想像什麼人能把馬雲的自信打下去讓他自卑。」

馬雲是一個個性太鮮明的管理者。在他當英語老師的時候,就「能侃能談」,擁有大批追隨者,以至於阿里巴巴創業元老「十八羅漢」,有一大半是他曾經的學生;馬雲崇拜金庸,以至於他在淘寶的ID名稱為「風清揚」,以至於阿里巴巴的價值觀被命名為「獨孤九劍」;馬雲的表達方式十分外放,以至於阿里巴巴一位高管說鑒定「網文」是不是馬雲的真跡,看看感嘆號是不是很多就可以了。

這一切都使阿里巴巴帶有明顯的「馬雲」印記。《環球企業家》專題研究總監張剛認為,早期馬雲醉心的,是一種「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所謂英雄氣概。即便後來,「十八羅漢」之間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很正常的誤解和矛盾,解決方式也不過是馬雲把大家召集起來,一切都「攤在桌面上」,整整一晚,都是宣洩、哭泣、辯解直至和解。

馬雲曾經對阿里巴巴的一位高管反省:「你知不知道,在阿里巴巴跟這麼多聰明、有熱情、充滿創新精神的人一起工作,就好像是兩百個人在踢足球。足球場上足球飛到那邊去了,整批人都衝過去。結果還沒到那個地方,球又被踢到另外一個地方了,大家再一起衝過去,結果來回兩個小時,足球都沒摸到,出了一身臭汗」。

踐夢之路

2012年底,馬雲時隔8年又一次獲得央視的「年度經濟人物」。借用當時的獲獎理由,可以對馬雲在阿里巴巴走過的路做個簡要的小結:

1999年,懷揣著建立最偉大世界互聯網公司的夢想,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提出要把全世界的商人聯合起來的驚人口號。2001年互聯網撼動、2003年非典的挑戰、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沒能阻擋馬雲前進的步伐。2003年淘寶交易額還不到一個億,十年後這個數字已飛速增長至1.1萬億元人民幣。

馬雲曾說所有的年輕人掙一萬億,意味著中國排名第十七的省的GDP。如今淘寶創造了一千萬個創業機會,每天有超過1億人登錄消費。而馬雲正在率領淘寶向10萬億的目標進發。馬雲說到那一天,我們不僅改變了自己,我們還影響了這個時代。

在2013年5月10日淘寶十周年紀念日,49歲的馬雲宣布正式退休——「退休的事想了9年:計划了6年實施了3年。48歲前,工作是我的生活。明天,生活是我的工作。」

他說,他發現自己對於互聯網的理解,已經開始跟不上年輕人。近兩年,他刻意不回公司,為了讓公司的團隊成長得更快:「你以為你自己很強大,但其實你沒那麼強大。這個公司他媽的離開誰都能轉,轉得而且還很好。我這一年沒在公司發現它轉得越來越好。」

有人說,馬雲又在演戲了,其實不過是以退為進的「垂簾聽政」。

無論是與不是,馬雲後續的確是做了一些「不務正業」的事:投資華誼、拍個電影,做雲峰基金,和李連杰打太極拳,和李一談道……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馬雲之後的的經歷如何,他已經被寄予了某種期待:除了在商業世界的貢獻,他還能否在更多領域樹立一個社會企業家的典範?是否能再在公益、環保、創業教育、社會治理等領域有所建樹,進而進入約翰·洛克菲勒、福特、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世界級企業家的行列?

哈佛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及美敦力公司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Bill George曾在紐約時報撰文談到:馬雲或許會成為新一代全球性領袖的榜樣,不僅僅在中國,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的挑戰,」他說,「是幫助更多人持續盈利,而且這種盈利不僅有利於他們本身,也有利於社會發展。這就是我們打算實現的轉變。」

綜合《鳳凰周刊》2013年第16期,總第473期報道《造夢者馬雲》(記者/徐佳)、紐約時報中文網、商業周刊、法治周末等媒體報道及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

鳳凰周刊新媒體 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推薦閱讀:

阿里提交赴美IPO招股書 馬雲力保控制權
此人從小就被稱為神童,20歲發跡,如今身價是馬雲的2倍
智商與情商哪個重要?馬雲這句話,一句頂一萬句!
馬雲賣畫,殺氣何在?
一些事晚報:馬化騰拒絕評論馬雲??

TAG:馬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