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知識:歐洲傳統油畫技法探討

油畫起源於歐洲,從發展史的角度看,是從蠟畫法、蛋餃畫法上逐漸地發展起來的,大約在15世紀,歐洲尼德蘭的畫家楊?凡?奈克兄弟進行了油畫技術材料的革新,研究成功了以油為介質的油畫技法,這是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們對油畫技術材料的研究超越了尼德蘭地區,影響了整個歐洲及世界的油畫發展。後來這種材料及繪製技法傳到了義大利,在那裡油畫技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薄塗法、厚塗法及薄厚結合的三種技法。

油畫的透明畫法是傳統油畫最古老的繪畫技法,是15世紀歐洲尼德蘭的畫家楊?凡?奈克兄弟發明的。直到19世紀以前歐洲一直延續這種繪畫技法。透明畫法主要是運用快乾的松節油及亮光油,綜合在一起做為顏料的調和劑,層層覆蓋,進行色彩罩染,繪畫過程中可以多次修改,快乾耐久,完成後色澤豐富,光亮度強,能夠真實地表現客觀物體。

「光學灰」是透明畫法表現出來的一種視覺效果。古代藝術家在油性色底上用樹脂光油進行釉染後,塗以透明或半透明覆蓋層,使各色層通過重疊顯露出來,即產生色彩奇異的透明灰色――「光學灰」。它是無法用顏料直接畫出來的的。魯本斯當時就以創造光學灰著稱,他認為「至少暗部最後一層色應是透明的。」

傳統的不透明覆色油畫技法,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著色法。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再用顏色多層次塑造,中間調子和亮部層層厚塗,暗部則畫得較薄,形成色塊對比。由於明暗部分的厚薄對比,使畫面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效果。油畫的技法發展到後來,透明與不透明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別,綜合運用薄畫與厚畫的技法經常在一幅畫中出現。

用透明覆色法表現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用不透明覆色法表現暗部以外的形體,同時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有利於塑造形體。這兩種畫法在19世紀以前都比較流行。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傳統的不透明一次著色油畫技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起稿後,憑藉對物象的色彩感覺直接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

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在現代油畫繪製實踐中,藝術家們依舊在探索,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新技術。但是,傳統油畫繪製技術經過大師們幾百年的實踐和研究,在技藝上達到了成熟而完善的境地,他對現代油畫技術的影響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推薦閱讀:

耕讀傳家:一種經典觀念的民間傳統
傳統八字算命秘訣,貧賤凶夭諸局,請勿對號入座
傳統文化的熒屏「編碼」
宋立林:前孔子時代的「易教」傳統發微

TAG:歐洲 | 知識 | 傳統 | 油畫 | 油畫技法 | 歐洲傳統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