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游邊學—茶山遊學·武夷文化之旅(中)
找茶∕說茶∕ 學茶
------------------------------------
如果您喜歡我們服務平台的內容,點圖片上方藍色小字【弘音定製】即可一鍵關注
茶盞初相
吃過豐盛的武夷山當地特色的晚餐,學員們來到「毛坪7號」建盞工作室,由「建安太守」創始人和製作人林熙為大家介紹目前較為流行的建盞製作工藝,如何識別真假建盞,以及燒窯的溫度和上釉對建盞表面形成的各種花紋顏色的知識普及。
在建盞工作室里,學員們對製作拉胚、上釉等環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個個都躍躍欲試,親自體驗一把做建盞的樂趣,雖說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感受,但也都做的有模有樣,畢竟都是有天賦的哦!
體驗製作好的建盞,等待進窯燒制,不管成品出來窯變的色彩如何,畢竟都是學員們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那種期待的心情可以想像。
大約經過1天的時間,在學員們結束遊學前便可以拿到自己的作品了!
尋韻問源
武夷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武夷岩茶是烏龍茶之鼻祖,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武夷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眾多的小氣候,讓制茶大師們造就了武夷岩茶的靈魂「岩韻」。岩韻離不開獨特的生長環境、製作工藝和品飲方法,因此我們要了解岩韻,必須了解岩茶的本源——山場。武夷茶的品種繁多,由於產地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韻味,雖然都在景區內,但不同的山頭、坑澗、峽谷、田地,不同的土壤、氣候、光照、濕度等,都會造成不同的韻味。要摸清這些茶葉在岩韻上的同與異,自然要從最基本的了解山場開始。
11月19日上午終於可以遊歷武夷山最傳奇的山場「牛欄坑」,作為本次遊學的山場導師李導從小在武夷山長大,生活工作了多年,對武夷茶山的地貌和地質環境,品種特徵都相當的熟悉,對學員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都進行了專業性的解釋。
一進入武夷山自然風景區內,就感受到周圍大自然的負氧離子給我們帶來的清新和愉悅,「碧水丹山育靈牙,海枯石爛化岩土」便是描述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生態環境。
學員們行走於牛欄坑之中,山澗中溪水淙淙,兩邊的茶樹已被剛剛修剪過,李導帶大家現場辨識品種肉桂,還有少許的老樅水仙和梅占,從茶樹的枝幹上就可以看出武夷山特殊的氣候造成的植被、苔蘚,它們對茶樹的生長和後期加工起到了關鍵的因素。
走出牛欄坑,便來到了天心永樂禪寺,時間不早,剛好到了午飯時間,大家便進去享用了一頓齋飯,繼續往倒水坑行進。由於天空下起了小雨,地上濕滑,便折返回寺廟下山,結束了上午的茶山游。
解疑答惑
下午,來到香江茗苑觀看由印象大紅袍演職人員帶來精彩的鬥茶表演。
看完表演之後,由大紅袍非遺傳承人劉安興師傅帶來的本次遊學最核心評茶課程。
劉師傅首先將茶葉的基本知識進行了講述,接著將武夷岩茶分三輪進行教授,第一輪是:外山茶、洲茶、半岩茶和正岩茶,用最直接的聞、看、品、摸幾種對岩茶的鑒別方式,讓學員們了解武夷岩茶各個種植區域、小氣候的區別,第二輪是武夷岩茶的當家品種:商品大紅袍、純種大紅袍(奇丹)、水仙、肉桂的審評,讓學員們明確武夷岩茶的大品種口感和外觀上的差異,最後一輪是小品種茶:向天梅、狀元紅、九龍蘭、雀舌、雪梨、百歲香,不同品種的茶給學員帶來不同的香氣、滋味、回甘的感受。
同學們在邊品邊看還詳細記錄下每泡茶的感受,看到本次學員們如此熱情和好學,劉安興師傅還專門為學員記錄筆記,將茶葉採摘的小開面、中開面、大開面畫下來,告知不同開麵茶葉採摘對品質的影響,如此詳盡的教程,對學員們來說真是收穫滿滿的一天。
————————————————
推薦閱讀:
※90%的研學旅行行業新兵會陷入的2大認知誤區!
※「糟糕」的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區別!
※哈佛大學學生領袖帶隊 美國一帶一路峰會遊學
※茶旅問道-徑山問茶 徑山禪茶茶旅遊學回顧
※破解遊學實戰者的迷思:我們請5位大佬,回答了你最關心的18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