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入門

道家入門(上)

讀誦道德經,古代就有誦經證道之說,道德經是道門至高寶典,道門講陰陽顛倒顛,倒轉乾坤,道德經,顛倒過來就是得道經,朋友們,你們要仔細想想。我再推薦一部經典太上清凈經。

有很多人練過氣功,彷彿道家功就是從周天走起,其實這是流行氣功若的禍。真正道門的內練只有到了採藥時才走周天,而且是物質在意前,就是意念是跟著采來的葯走的,不是什麼意在氣先,意念只能作仆,起跟隨作用,不能做主走在前面。周天一旦打開就和天地運行相吻合,一般說小周天是一個月與月亮運轉一致,大周天與太陽運行一致。

道家的築基功夫具我所知的有兩類:一是修法術符咒的築基——通靈,二是修內練的築基——悔過遷善,補漏回復命基,學會護身法。

道教教義

一、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黃帝以來,即以敬天垂範,一般道觀及教士在祈禱和供奉時,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

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張祀祖,要超渡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聖人、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為歸宿,所謂「聖登太清、真登上清、仙登玉清。」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渡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歸宿,這亦是教人要崇攻報德,不忘根本。

三、修道:修道可分為內功與外行兩途,內功是指修養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時有指守生養氣,煉丹服食,這是以精神修養及體內潛能發揮為主。外行是指積極行善,實踐倫理道德為主。內功圓滿,可以修合天人,反璞歸真,成聖、成真、成仙,外行圓滿,亦可得到同樣的效果。

四、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超渡祖先時,用一定的科儀,修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門,在所祈福禳災時,誦經拜懺,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五、救人:如吾祖張道陵天師和歷代天師以及道教正道之士,用符籙神水治療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氣,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這就是救人。

六、利物:「道德經」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為而不有」又雲「任萬物之性而代生,因萬物之性而長養」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愛護動物,培植生物,戒殺放生,這就是利物。

七、濟世:主張以道治國,以教化民,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濟世原諒!

道門指微錄

前言

道門深遠,傳承不易,在此我想將我學到一些道門中的知識、見聞寫出來,讓大家更明白更了解道門,然則道門深遠浩瀚,我所知的僅僅是一點皮毛,故曰:指微錄。我寫的東西是我幾年來修行中得到的,其中必然有很多錯誤,希望各位師兄、師傅指正,如果說大家看了我的帖子覺得有一點可以借鑒的地方我就很滿足了。我本身是佛道雙修的難免會將佛道的內容放在一起互相印證,如有道友不習慣請原諒。

隨記:我在本文中引用了很多高人的原話!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寫明出處,請大家原諒!

一、立志

要修道就要樹立超凡入聖的志向,不當甘於小乘。要慈心盟誓,一念專註,必能感動上天,為你修道做下安排。當然不是你要一個念頭就行,而是你要將他作為今生的任務來對待,不能忘懷,反覆按照一個修真之士的標準去做,才能感動上天,上天必能為你安排下一段修真的緣分,能不能惜緣就看你自己了。

二、處下

道門不講唯我獨尊,道門說唯道獨尊,我等當按道德仁義禮來行事,遍訪明師良友,廣泛探討理論,窮究道理,通曉法門,而後心不疑惑,才好修持。

道門說師不為師,以天地、萬物、眾人為師,大家都是你的老師。只有你處下而不爭,大家才會支持你,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你的修真之路才能走上去。想一想,在人間,你尊重別人,別人都會回報你,何況在修真界,你把自己放在一個弟子的位置,那會有多少人支持你呢?修真界的高人很多,在三界內外,有成就的高人很多很多,別人一看你這人不錯,隨便給你點什麼,都會讓你享用不盡。當然在修鍊的功態中,最忌諱動凡心,一定要切記!

三、拜師

師傅是你修鍊成就的根本,沒有師傅,什麼成就都不會有。但是道門說師不為師,眾人為師,道門不貪圖虛名,你自己很可能有那個老師在管著你,但是他不露面,你修行他就幫你,你的德行到了,他就會和你見面。有的在人間見面,有的在玄中見面。

度人是很難的,鍾祖為度呂祖,用去了20多個元神。可見道門度人之艱難,亦可見師恩之浩大,真是粉身碎骨難報萬一。

道門說師傅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傅。師傅找徒弟就看你的根基德行如何。

道門度人是不求回報的,只要你真心向道,他就願意度你,無論多艱苦他都不在乎。真是師恩無邊。

尋師的訣竅無他:真心向道,修德為先。注重德無常師,眾人皆是師傅。

四、正確對待世俗

有人說世俗是一個染缸,裡面的七情六慾無時無刻不在污染人的心靈。我說世俗是一個池塘,從污泥出來的荷花才是最聖潔的。作為一個修真之士要懂得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世俗是我們修真的好地方——只要你沒有到採藥結丹的地步,我認為在世俗中修真還是可以的。人道之不知,何以知天道。與父母的一生我們將完成施恩與回報,與愛人的一生我們將完成姻緣與互助,與孩子的一生我們將完成給予與再造,與朋友的一生我們將完成廣博與信任。人在世俗中的一生不是虛度的,每一次經歷都會讓我們更加理解天與地,生與死,愛與恨,人生與命運間的連接,我們在經歷中體悟了解人道與天道。我們應該本著眾人是我師的觀念去體悟了解生命生活。為我們將來的出世法修鍊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五、明理

道門修持是以慧字作根基的。所謂慧修性命,命靠師傳,性靠自悟。道門三千六百門,非一家獨好,自我標榜者不足為取。。初入道海者應當勇於探道,遍訪明師,參考典籍,執中不失其權。對問題要比較,要有自己的思考,能深刻體悟修道的關竅,明白修真的原理道理,關鍵所在,然後再選擇一個法門深入修持一段時間,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博學眾長了。修真要明理,不能別人說什麼是什麼,特別在現在真的假的人很多,你要去對比研判,看看誰的東西是真的,誰的東西能學,當選好之後就要一門深入一段時間,打好根基,然後就可以去博採眾長了。

六、悔過遷善

悔過遷善是道佛兩家修鍊的根基大法,特別在心性修持中,悔過遷善更是重要。人心性中塵垢雖有先天之因,但絕大部分還是後天所染。悔過遷善之法可以滌除心靈的塵垢,明心見性。

悔過就是我們通過悔這個方法抹去心靈的污垢,是自己的元性發現,一般人稱良心發現,良心發現,才能調動其本身內在的信號,使病因禍因災因諒解寬恕你。從而達到去病,除禍,消災的目的。

修道者,首在修心。我們大多數修真之人起步較晚,在社會中混跡多年,在七情六慾干擾下,在名利財色誘惑下,難免作出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錯事,這些都是自身的罪惡,使心靈的負擔,你要從此脫離慾海情波,割斷名韁利鎖,僅從現在做起是不夠的。如果將罪惡藏於心靈深處,認為往事不堪回首,且不回首而姑息養奸,那麼它們必將成為正修之累,你自己為自己在修鍊的前進路上伏下了嚴重的危機。蓄隱毒,懷狡憤,如胸中藏利刃,在修真的緊要關頭,往往無法遏制其猖狂奔泄之勢,而毀於一旦,不是廢功就是成魔。

正心先悔過,刮垢務磨光,業消心無累,清凈道無障。

心靈的陳舊污垢,只有通過悔過法才能清除,才能卸去其沉重的負荷,輕裝上坐修鍊。悔過法如同刮垢,一定要深而廣,乾淨和徹底。而且即使全部都深翻除盡了,也要經常反覆地再進行,勿使其重又染上塵垢。

僅從現在開始做起,注重修德的煉功方法是不易進入神修境界的,無法明心見性。心存陳垢,何以明心,何以見性。陳垢只能由刮滌而潔,霧斂雲消才會天高海闊。所以悔過遷善法,是一大法,是一既簡單又高深的功法。立志修真者應當牢牢把握,每天將此法貫注於功法修鍊之中和日常生活之中。「吾日三省吾身」,隨時隨地正心除塵塵自無。

遷善者,立志向善之意也。只有悔才能愧,既有慚愧之心,才會勵志向善,才會在今後的言行之中警惕,而諸惡莫作,諸善為之。善者,自究可矣。

修真者大志向的確立,行為品行的端正,向善行善之心的確立,無一不基於悔過和改過,若無此法,則是假學道士一個。每個立志修真者,均應勇於解剖自己,從前的,前世的雖然均已成為過去。但依此法都可追悔改過,只有此法才是「明心」的利器。詩云:

慧劍常除心靈垢,意帚勤掃靈台塵,悟道修真先悔過,明心見性驗日程。

悔過遷善是修真的根基大法,大家一定要重視再重視!

修道者當至誠持恆,勿虛偽:

修道之人當至心悔過,誠心向善,然則,這個世界上錯誤太多,誘惑太多,修道之人往往初發心向道,不久就墮落下來。有人說「修佛第一年,佛陀在身邊,修佛第二年,佛陀在西天,修佛第三年,佛陀成了雲煙」。不能持恆,這是很多人的毛病,這個毛病我也有,總是反反覆復,不能心道如一。

但是我覺得我更大的毛病是虛偽,今天我在反思,為什麼屢修道法,屢次失敗,反思來反思去,發現自己修道務虛不務實,虛偽得很。雖然我不殺生,但是卻心無慈悲憐憫之念;雖不說他人的短處,卻喜歡宣揚自己的長處,以此來曝人之短;雖不敢邪淫,但心念卻起伏不定;雖不偷盜,但心中貪慾如火。雖不行其事,但是心念卻不能止,故而修道不能以心感動上天,重形式而不重實質,雖稱是道門中人,實則還是門外凡夫俗人。

今日將此發出,希望大家能以我為戒,修道當至誠持恆,勿虛偽。

活死人:

「先生初離俗,忽一日自穿一墓,築冢高數尺,上掛一牌,寫王公靈位,字下丈深余,獨居止二年,忽然填了。」活死人大概就因為王重陽真人獨居墓穴而得名的吧!

活死人作為修道的一個過程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不經假死,無以得永生」。活死人是一個從活到死,從死到活的這麼一個奇特的過程。在我接觸的幾個丹道門派中,都提到活死人這麼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徹底扭轉人的世俗觀念的過程,讓你死上一次,讓你去徹底體會一下什麼是是生,什麼是死,生與死的關聯,在這個過程中迴向你展示的一乾二淨。

還有什麼能比道門更能了解人類,了解生命的本質的呢?在跨出死亡的步伐中,道門先賢以過人的大智慧,無畏的勇氣,跨出了人類一直懼怕的一步————死亡。

死而復生,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悟人生。我不知道去如何形容,任何哲學宗教都無法在生死這個問題上與道門一較高下。

當然,修道是有危險的,在活死人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著危險,有不少先人在沒有邁過這一步,永遠的沉眠了。但是後學之人以殉道的勇氣前撲後續,在生與死之間踩著一條通途。

我一個朋友常說一句:有道時,以道殉身,無道時,以身殉道。

我個人私下認為活死人實際上是一個天地選擇的過程,道德是天地間對人篩選的標準,畢竟修道是奪天地造化的大事,唯道者居之,唯大德者居之,如心有暇垢,必然無法通過天地的選擇。象我現在這樣的心性,估計去一萬死一萬。

修道之人正心練己為先,不可沉迷於奇能異技而忽略了根本的東西,否則大道難求。這點東西寫得很亂,請大家原諒。

一念虛空破碎三千大千世界:

在佛門中把人的意思分為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我識(也稱我執),第八識(也稱歸藏識)。第八識是根本識,是前七識的根本。

道門因為分類的不同,有的稱他叫元神,有的稱為元嬰,反正他是最高的東西,也有人稱他叫根本,本性。他是人所經歷的記憶庫,包括每一個思想,行為無不進入歸藏識儲存起來。這裡的記憶不但包括今生今世,也包括無數的前生前世的記憶。

第八識是不分善惡,其中儲存的每個信息都可稱為因,或說是種子。第八識就好象一個大倉庫,把人所有經歷都收進庫中,儲存起來。

人的命運是這樣決定的:首先是外緣,也就是現實中的人和事,以及因此形成的觀念。這是外在條件。這些外在條件就好象陽光、水分和養料,如果一切合適,第八識中的種子就成熟了,然後引導著人按種子發出的信息指令行動。

你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惡之事都會成為種子。第八識不分善惡,它只是依據成熟程度把種子輸送出去,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依據這個原理。

但種子的成熟有快有慢,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這個道理。

種子必須與外緣結合,所以它由於外緣的作用,產生的後果可大可小。

這也是人改變自身命運的依據。在佛道兩家看來,「我命由我不由天」,通過一定的方法,可以促使善的種子早點成熟,結的果實更多,可使惡的種子盡量晚熟甚至消滅掉,或使它結出果實小之又小。可見因緣可以改變命運,所以佛家常講緣殊勝。

行善積德,修行,自我激勵等等,都能改變命運。但作用最大的是修行,而且修行要到高層次。 

修到較高層次,修到虛空境界、入定的境界。為什麼要練到虛空境界,佛道兩家講「虛空粉碎」「一念虛空破碎三千大千世界」,實際這裡面的意思是講:一念虛空,許多惡的種子就消滅掉了。一念虛空就是轉識成智。

所以練功為什麼要講入靜,入靜了念頭空了,治病、強身、改變命運的效應就出來了。這就是改運的根本原理。

為什麼佛道兩家都說一切唯心,命由心定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所在!無上根基之道海築基:

修道要築基,根基在何方?

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無上根基之道與德: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德者為道是從,沒有體悟道的真境,就沒有得道,沒有得道才需要人們重德守德俢德,失德而後才會提倡仁,失仁而後才會提倡義,失義而後才會提倡禮法禮教,失禮者,仁義之薄也,亂之首也。

道德仁義禮修真者必須達到的目標,其最終目標是道,失德無德者是無法達到道的目標的,德心德行缺乏的人必須從仁義禮開始修持,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來,逐步達到道的真境。細心想一想,我們為什麼叫修真,修鍊,修行,修字重於千斤,修心,俢禮,修義,修仁,修德,修道。萬般功夫皆從心上尋,千經萬典不過修心二字。千難萬難也不過此二字。修真就要抓住根本,修心俢德修道。

有為與無為:

有為與無為均是修鍊大法,但是有為為下乘,無為為上乘。無為中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有為法,法本由無為而生,但以有為而成。

其實這個大家都知道,我說的是:都知無為通大道,豈識有為是根基。我們修道大家都知道無為的重要,但有的人卻因此走上極端,忽略了有為的重要性。其實我們大部分人修道都是中下根器,要修大道,都必須從有為法開始,從有到無,人人都知道六祖根器出眾,頓悟大道,卻忽略了六祖在廚下的十年忍辱的雜役,人人都知佛主菩提樹下的頓悟,卻有多少人關注過他對人生數十年的思考和七年的苦修。

弟子我愚鈍不堪,至少要作三十年不歸之念,以致死之心悟道方能有所成就。如非大慧根之人勿將道做等閑視,不可心生貪求,只想速成,不打好根基,否則後患無窮。

關於符咒修持的問題:

符咒派作為五秘之一有自己的特色,前面有道有問到了符咒派的修持問題,我就談一下,我所見的符咒派的修持有幾種:

1、以步罡踏斗作為修持核心內容的。

2、專以練各種符咒作為修持的,每種符咒都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變化。

3、借用內練丹法作為修持的根本的。

4、用一道符或一種咒起修,然後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或九九八十一天或一百零八天,從自心中流露出一道心符或心咒,憑此自心流露成就一切的。

有一位高人說:符是心符,咒是心咒。

周天:

周天分意行周天,經絡周天,脈路周天,丹道周天:

意行周天:指用意念想像的周天,有些功法中說幾個小時能開的周天一般都是意行周天,人體用這種周天,害多利少,搞不好還會神經錯亂。

經絡周天:指炁行經絡形成的周天,一走一片,同時開通三陽經,返回時開通三陰經,有時會出問題。

脈路周天:指炁行任督二脈的周天,行走時是一條線。

丹道周天:指結丹後一個點在中脈中行走。

一般人認為道門入手是行走周天,我看過幾個門派的東西:有兩個門派是起手練中脈,走心腎相交的路子;有一個門派起手是觀想蓮花,用內景推動修持,根本就不用周天;還有個門派直接上手是修光明體,否決現在過去,未來,只餘下一片光明。這些門派只有在采大葯時才用到周天,修光明體的門派只用到了中脈,別周天的都不用。再說一句,道門一般不用醫學上的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道門本身有秘傳的二十四部大脈是無為法內修時驗證功力的依據,因此必須保密。

道門對宇宙的生成演化的概念(有許多中說法,但就本質而言相差不大,現說兩種說法):

道生一,道生太虛,一生二,化出陰陽,二生三,陰陽交合,三生萬物,陰陽交合之氣生萬物,萬物無不付陰而抱陽。

無極生太極,太極的象為一個空心圓,不是太極圖的太極,也有人稱之為太虛,太極動而生一汽(該字實為上邊一個無,下面四點水的氣,因為打不出來,所以用這個汽代替),該汽無形無象,乃一陽真氣,無形汽足而生有形之氣,是為靜而生陰。無形之汽清輕而上浮者為天,為乾,有形之氣重濁而下凝者為地,為坤。天地頂立,兩儀分開,中間有空,無形無象,乃真空太極。真空太極與上汽下氣和而為三。汽氣動蕩,相交而生萬物。上汽為乾,下氣為坤,是為眾卦之父母,乾一索坤,得其初爻,而生長女巽,坤一索乾,得其初爻,而生長男震;再索而生離坎,為中女中男,三索而生兌艮,為少女少男。是為三男三女,就爻數而言,乾坤氣交之初,先生坎離,次生兌艮,最後生震巽,六子生成,乾坤已老,退居西北西南,中男中女居正用事,從而由先天轉入後天。抽坎填離,離中虛,坎中滿,中一換爻,由離坎就變成乾坤,這就是顛倒後天轉先天。

在修鍊中,坎離對應腎心,在丹書中常說抽坎填離,指的就是修鍊的一大訣竅,心腎相交,這是後天轉先天的非常關鍵的一步,在修鍊中常說吸氣過臍下,呼氣不出心就是勾引心腎相交,有人將此比喻為陰陽匹配。

道家入門(中)

吾人求學,當以真理為依歸,不可隨世俗相浮沉,況且此等學問本是對上智之人說法,不是拿來普度一般庸愚之士,因為此事非普通人所能勝任試觀歷史傳記,每一個時代數百年間,修行人何止千萬!結果僅有少數人成就,可以想見此事之困苦艱難,談何容易!!

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長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與造化相抗設若你沒有超群的毅力絕頂的聰明深宏的德量,結果定歸失敗

古人學道,有從師二十餘年或十餘年者,如陰長生白玉蟾伍沖虛之流,皆是師與弟子同居一處,實地練習,隨時啟導,逐漸正誤,然後能收全功今人志氣浮薄,作事無恆,所以難於成就;其狡詐者每喜用市儈手段,旁敲反激,竊取口訣,以為一得口訣立刻登仙,不知所得者乃死法耳而真正神仙口訣皆從艱苦實驗中來,彼輩何曾夢見!敬告讀者,若有所得,務要小心磨鍊,努力修持,否則得與不得等讀者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究工夫,把這條路認識清楚,然後再講實行的方法讀書明理為最要,不可先求法子俟書理透徹之後,法子一說便知再者,除讀書而外,尤須立德立品如果品學兼優,更遇機緣輳合,則所得者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雖好而學問不足者,則所得者當是上中等法子;若學問雖好而品德欠缺,此種人只能學普通法子;若品學俱無者,此種人對於仙道可謂無緣,縱然勉強要學,只好學一點旁門小術江湖口訣而已

道家築基**

築基,是道家**的入手功夫就好角蓋房子一樣,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謂之築基築基堅牢,房子才能造得穩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堅固自身形體,充實本元,然後修到高深層次,才有足夠的保障因此築基**,為內丹**之關鍵,直接關係到今後修證的高低成幾,十分重要

築基**,通常說是百日築基百日功靈意思是說城要一百天的時間,才可以完成築基的功夫但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隨著每個人身體素質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並不一定就是一百天,也可能兩個月四個月或一年不等

對於一般人學道而言,作為**築基的實際行持考慮,從事這步功夫,可以進行一百天的時間作為保障,一般能夠達到築基的預期效果

一靜功總說

道家**築基法,先從開始其實**過程的每一小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蹭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每一個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總的稱為靜功

靜功,在道家****之中,是最為基礎的東西;而在氣功之中,屬於高層次的**內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別,由此可見

二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歸根結柢是要**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卧式,一般為側卧,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這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這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的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的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三 、經典論證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借用顏回和孔子的一段話,揭示了道家心齋的高妙義諦聽息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借用聽息,可以進入心齋的最高境界

莊子原文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後,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心去聽,而是用氣去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與氣合而為一,沒有知覺了氣的本質是虛的,正因為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只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蹭本無所謂階段為了初學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現在整體功夫之內,劃分幾個不同的步驟,然後再加詳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當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解釋,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本來是用兩個耳朵,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這樣人們就會發生疑問了,既然說是聽,必然應當存在去聽的對象,如果說不是去聽聲音,那麼要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現在特別指也,起初下手,就是聽鼻孔的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礙的人,鼻孔氣息都不應當發出聲音,這一點對於**來講尤其應當做到,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雖然說是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即使雙耳失聰的人,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而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裡又會讓人產生疑問了,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心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如果說用氣來聽,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答案應當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之後,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此即丹經所謂: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的一種境界這時的氣,已經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但是尚未達到混融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氣,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是以氣(中的心)聽(心中的)氣,使心與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變為融合,所以說聽之以氣實際上說是在聽,就已經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內,說是用氣去聽,即是心和氣同時在聽,二者合而不分的情況在這裡雖然還是在說聽,實際上已經不再著意於聽,一切化為自然成為自然的聽,雖聽亦是自然,是用無心而聽了,因為此時心和氣已經合為一體了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重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度,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放,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心與氣合為一體,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氣,氣無知覺,故心僅合氣而已,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符合,符合於氣)此中心氣合一的狀態,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一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於虛,才是真正入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後一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從一聽止等境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歷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進入這一層次,心與氣皆化為虛無,是從無知無覺,進入忘記自我,而後又從無我,進入空洞太虛的高妙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裡想著要達到虛層次,反而高虛十萬八千里了全部心齋的義諦,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最高境界,已為先天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虛與道合,是為得道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諦,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內丹築基所要達到的目標了,**內丹的層次與此有所不同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只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最後一步心氣入虛,倘無悟道功夫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為**大礙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鍊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四、 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平時如何止念?

我們所講的**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經,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肯定也不會煉好所以,一個人的**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為此,筆者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著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麼,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鍊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盡量爭取做得*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閑,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象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裡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象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系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裡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上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五、 靜功之層次

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採取坐式站式還是卧工,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體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練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2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體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3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做到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乾凈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裡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鬥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氣功家講靜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道家**學之築基靜功,認為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於此可見道家**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築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層境界,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內中所含奧妙,直指**玄機丹書云: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鍊氣,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鍊氣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這*煉精就是補精,鍊氣就是補氣,煉神就是補神精氣神三寶於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築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道家**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聽息之作用,在於聽,而聽在耳,耳屬於腎,腎主氣;觀光之作用,在於觀,而觀在目,目屬於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氣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只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氣合一,進入化境。

道家入門(下)

道門五術:

對於五術的思考:

命術:人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人的命運與生存環境有何聯繫,與日月星辰有何聯繫

卜術:如何知曉自己的命運,如何通過大自然的變化預測自己的命運,如何通過天象預測命運。

相術:如何了解命運的變化,自然界的諸多變化如何影響人,天象改變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醫術:如何挽救命運中的不幸,如何將自然界諸多因素為我所用,如何求助於天而為人造福。

山術: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如何藉助自然的變化改變自己的命運,如何藉助天體天象改變命運。

五術的目的:

命術:研究人的生老病死的一切變化。

卜術:研究預測命運發展的勢態。

相術:研究命運本質的外在表現。

醫術:研究改善命運中的不幸的方法。

山術:研究主宰命運的方法。

要修道,前提是明白什麼是道。道是什麼?我比較傾向於這種解釋:道之本義是道路,有四通八達的含意,引申下來就成為一種「方法」和「途徑」,這就帶有一種規律性的意義。老子在此基礎上,把道再推一步,成為世界萬物的根本規律。他感覺到有這麼一種混沌不清楚,渺渺漠漠,恍恍惚惚,比天地還要久遠,看不見,聽不到,不受任何力量支配而獨立存在,天地萬物都因他而產生,他是天地萬物的根源,不知道如何稱呼的好,如果硬要取個名字,那麼就叫做道吧!

說白了,道就是一種規律,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獨立存在的,能產生天地萬物的宇宙的根本規律。我們求道悟道就是為了明白明了這個規律。

金丹:金原指不壞,丹,借指化變,非原來之質。金丹一詞總指人通過修鍊後產生的一種非原來性質的不壞之身。這種不壞之身渾然一體,形無可形,金光燦爛,五彩千瑞,因而託名或借名為丹。(我所說的都是我比較傾向的觀點,別的觀點就不再寫出來)。

道門,道家,道教三個體系:

道家是一個思想哲學體系,道教是一個宗教體系,道門是門派修鍊體系。其中以道門體系要求最高,各門派對入道門的概念都不一樣,我看到的一個門派要求是修出元神才算入道門(這個元神不是元嬰),還有一個門派是以內丹初結,腦後出現一輪單色光碟作為入門,還見過有的門派以通靈或祖師召見作為標準的。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只有你修行達到一定程度他才承認你是入了道門,否則你還是門外弟子。

通靈:

通靈是一種以元氣為媒介,進行人天交感,直達天人合一得技術。

通靈是性命雙修的法門,在實修中靜觀天地萬物造化,以自身感通天地萬物之靈機,以自心歸天地大道之靈犀靈維。通靈是一種參研人天關係,溝通宇宙自然的智慧,引發自身智慧的妙法。

通靈是在靈修過程中通過采攝補養自身,強化自身的各項功能,使自身達到智行無礙,慧行不昧的靈維境界的過程。

靈維是一種無為的境界,是靈修者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結晶。此時一舉一動都是靈感,足智而不用謀慮,達慧而不動心思,一切順手拈來而直達妙境,契合機緣,富有妙趣,自然而然,可謂脫去凡俗識,運於無漏智。

通靈過程由靜觀,感通,靈維三部組成。靜觀是基礎,感通是技巧和火候,靈維是結果。靈修時,在對某種特定信息能量的寂靜觀想中,該能量會源源不斷向自身傾注,寂寂行之,入於寂定之境,在此境界中尋找自身與宇宙的對應敏感點,天人合一的契入點,得此一竅,感而通之,則可直趨靈維之境。

再說一點,就是通靈必須在護身法有所成就得情況下才能進行。或則在師傅幫助下才能進行

心地極靜:

先哲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把我們得精神集中起來,凝合到一點,就能發揮巨大得作用。默然澄心,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動,身口意安住於清凈之中,則妄想不生,迷惘即去,心性現前,正念便生,正念久久凝定,則可直入寂照不二之定境。定境深邃,凡心驅除,到此境界,心言無二,開言即法,以前所修所研一切均成魔障,唯心是道,唯心是法。

佛門總是說唯心是法,一切唯心,其實只有到此境界才能說這句話,沒到此境界空談唯心只能入魔障。我還是要說無為是上乘,有為是根基,拋棄有為,直入無為,非大智大慧者不能成。普通人還是中下根器,要從有為開始修持,最終達無為得境界。

定境中,有時會生種種景象,善惡真假,以平常心待之,無為火候烹之,魔自去,真性自現,無論在功境中,生活中,一切時一切地,都要以感恩得心態,處下得心態去對待一切,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下而有靜。切不可高傲自大,生驕邪貪等噁心,自悔前程。應持正念,烹練心性道德,踐聖修之行,

達上乘法界

[ 傳統的道門通靈是不用天賦的但是有條件有步驟:一、悔過遷善到一定程度、二、啟師立志感動天地有師傅接引護持,三、護身法有所成就,然後才能進入通靈,進入玄界。這個不需要天賦,但是要一步一步走過來。道門的有一獨特處在於步步見驗,你修到那個層次非常清楚明了。]

觀想修真:

法雖萬千,但萬法歸宗,修鍊的機理是一致的,到高層次的歸宿也是相同的。任何功,法,境都離不開天人合一這個大背景,脫離本源而獨立成法。法發皆心法,功功皆心功,了心唯見力,三界唯心頌。功中之觀乃心之觀,功中之想乃心之想,功中之境乃心之境。法緣心生,心定法寂。通靈以靜為基,始於止,成於觀。

因為我認為觀想是一座橋樑,使人從人界通往玄界的橋樑,但是一旦法至無為的時候,又必須將觀想拋下,放棄,靜觀自心,讓內景自然展現。對觀想修真的描述很難把握這個度,為了防止有人誤入歧途,不得已,只是大概說上一點,希望大家能理解。

四象和合,五行攢簇:

四象和合,五行攢簇是修鍊金丹培養元神的功法。

陰陽判而四象生,八卦成而五行列。

水,在體為腎,在色為黑,主藏,生於北方寒,號玄武,信號成份為志。

木,在體為肝,在色為青,主生,生於東方風,號青龍,信號成份為魂。

火,在體為心,在色為紅,主長,生於南方熱,號朱雀,信號成份為神。

土,在體為脾,在色為黃,主化,生於中央濕,號黃婆(在五獸七星法中號雄獅),信號成份為意。

金,在體為肺,在色為白,主收,生於西方燥,號白虎,信號成份為魄。

四象即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丹經雲:東家女,西家郎,黃婆為媒效鴛鴦,朱雀玄武同稱美,分娩嬰兒勝孟姜。

攢簇是集中凝合的意思。四象和合,五行攢簇是在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的過程中,使五臟真氣融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黃婆的號召下聚集在一起的過程。

在中央脾土意的統御下,北方腎水所藏之志,東方肝木所藏之魂,南方心火所藏之神,西方肺金所藏之魄,攢簇和合成一個信號系統,從而構成真我之元神。元神玉成,修道才可謂入門(我看到的兩個修元神的門派都是這時才認為你入了道門),否則還是門外弟子,當然這是指修元神的門派,不同門派有不同的要求。

修鍊時要使自身六根不為外界六塵所轉,達到六欲不生,見境不貪,不嗔,不痴,不迷,不喜,不染,不昧,則六根無漏,身心清凈。浩然凈潔之氣長存,身口意三業皆凈,則五行自然攢簇,四象自然和合,功德自進,天道自長。

六根互用:

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根,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慮根。此六者為罪惡之源,輪迴之種。

六根化盡方能斷七情,滅六欲,去罪孽之源,斷輪迴之路。如此,修道養生才有依靠,合道延年才有基礎。方能以血肉之軀換純陽之體,以塵俗意換聖賢心。人之所以不能長生,僅因六根由內散為外用,奔色逐聲,去而不返,儻能知六根之本,去偽存真,玄元自歸。

六根無用,根塵自銷,靈光炳然,神生無中,是謂造化於虛谷長生。

人生世間,六根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染,而生種種慾望,導致種種煩惱,六欲七情由此而生。六欲七情者,喪人神志,有礙於人體健康,應於排除,以全真性。

修道入門,築基練己之功,正是為屏除六欲七情對人的干擾。也就只有驅除六欲七情的干擾,才能凈化修道。「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惟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住。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在修練中,欲使六根化盡,六根互用需先使六根不漏,把逐於外的六根融於內,一爐將其烹練,化六為一,使一為六,六根互用方見道本一體。

眼不受色,色根解脫,耳不受聲,耳聰明朗,鼻無膻氣,鼻徹眾腥。口無言過,口辨法本,身不受處,身性虛通,心無意累,患解無方。如是行行,則心城固守。能斷諸賊,群邪徒黨,可並磨滅。猶如明珠,內外通徹,見法明凈,坐穢莫染。

修行人隨著修行深入,可以用心神意來接觸外物,也可用心神意與六根結合來接觸外物,是心神意所感與六根一致。

這是身心合一,通於虛空,萬象合道歸心的境界。六根之用即心之用,心之用即六根之用,萬物即我體,我心,我心我體即萬物。

七道合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是為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從愚昧走向文明,從無知走向成熟。借學問知識,倫理道德修正學者身心,使學者志趣高雅,道德高尚,品學兼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之道。

為道日損乃借修道以證身心之學,在修鍊中,使人身心純潔,無私,無欲,無執,無著,把身心中所受的污染全部清除。使七情不生,六欲不長,戒除一切不健康,不道德的貪念情慾。使身心合於倫理道德,使人有道德之體,道德之心。

修道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修道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功達化境者,沒有一個不是合於自然,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於朴。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功達化境者都是生活中的強者,更能實踐生活的真義,體驗生活的真味,他們懂得真正的自然和生活練功只是修道者生活的一個方面,是使身心高度融合為一,化盡六根,脫去凡胎,向更高層次自身完善的過程。這只是初步功夫,在完成個體身心的錘鍊後,必須把自己身心放入一個更大的熔爐中去錘鍊。那就是放在生活,社會,宇宙,大自然中錘鍊,使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倫理,人與天地,人與道(統稱七道)關係融和。進而使人與七道熔煉為一,協調自然,才稱得上功德圓滿。八種資食:

修道者不僅要使七道合一,好要攝取八種資食以供應自身生理和心理所需。八種資食是口食,觸食,視食,聽食,嗅食,意食,知食,精食。

一:口食,是吃的物質食料,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生命存在和延續的根本條件。

二:觸食,六根所發的六識。觸食有合意觸和不合意觸。當根境識三者相合,生起合意的感覺叫合意觸,如戀人間的接吻。當根境意三者和合生起的不合意的感覺叫不弦獯ィ綾蝗思掖潁 弁錘芯酢?

在修鍊過程中,在寂定之中氣機展現,在功中出現陣陣練功的快感,得到寂定中的喜悅內觸,這是功中的功食,是修練得法產生的效應。當練功結束後身心愉悅,遍體輕安,睡眠飲食減少,身體健康。

三,視食:是眼睛生理作用的表現,可表達人的慾望和愛好,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四,聽食:是耳朵生理作用的表現,能滿足人們對聲音的愛好和慾望。

五,嗅食:是鼻子生理作用的表現,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氣體對人體起著重要的滋養作用,是生命活動最主要的動力之一。

六,意食,是人體最基本最原始的生理心理作用功能的表現,對生命延續及生命活動起著重大的作用。

七,知食,人們對知識的學習和對經驗的掌握,一個人的價值往往是由其所擁有的知識量來衡量的,知識可以使人自身完善,從愚昧走向文明,從粗俗走向高雅,是維持生命延續,使身心發展趨於完善升華的重要力量。

八,精食,是心靈深處對前途,信仰,名譽的追求,慾望是人進步的原動力,是人類實現自己目標的基礎性力量。人活著就要有信仰,有執著,有追求,有愛心,有勇氣,人需要朋友親人的鼓勵關懷,需要大家對自己工作價值的肯定,同時人也應該不斷的去鼓舞他人,關懷他人,肯定他人的價值。生命在這個層次上真正體現出來他最美妙的一面。精食是人類最美妙最珍貴的一種食量。

九化遁劍:

在本篇中本來要談兩個內容,一個是遁術,一個是劍仙,但是鶴斑竹已經將劍仙內容公布無疑,我所知的劍仙內容與斑竹所知沒有太大的分別,都是從呂祖天遁劍術演化而來的,故而想省略劍術一部分,只談遁術,不知道大家可願否?我就只談遁術,而不談劍仙了。

我見的與遁術相類似的法術分為三種:一替身法,二隱身法,三遁身法。替身法長常常在巫門使用,但是道門也有替身法。如湘西一帶有養公雞做替身的,一旦自己有了災難,這個災難就由一隻公雞來幫自己承擔,而自己能躲過劫難。而在某些地方的農村,有巫婆神漢用替身法來幫人去病消災改運,以換取錢財。在道門中某些門派為了防止邪法的侵害,有為元神作了替身,防止有人用邪術傷到自己的元神隱身法是一種能隱去身形,不為人所見的神術奇法,往往奇人逸士在行俠仗義時常常用之替身法和隱身法往往注重一點,具有片面性和局部性,練到極點至陰至陽往往會產生屍解兵解的遭遇。遁身法講究陰陽平衡,綜合修鍊。

遁身法即可隱去身形,又可隨意行走,還可穿越障礙,障礙有金木水火土五種,故而遁身法也有金木水火土五種。

遁身法雖簡,其成就卻難,非大智、大願、大力之人得師恩因緣,十方仙佛垂護方能有所成就。

遁身非人肉身之神通,實是道德之神通,天地宇宙自然之神通,仙佛之神通,是以天地宇宙自然為體,契合天心之機動而成就無上神通。是一種以"隱遁身形合自然,明心悟道通天地"為目的,實現清凈自我得自然大道之術,能悟則遁,遁入天人合一得境界。

茫茫天宇,其大無際,雖曰虛空,內含萬象,推演萬理,包藏萬機,達天人合一,通宇宙者,得無相之身,通於虛空,遁身可成。

遁身以法為體,以德為基,以師為緣,以悟為要,,以無心為神,助行大道為用,以宇宙自然大道為歸宿。

遁身三解:

一,身遁:指卻病健身,通過煉化形體,強壯心神,使身心合一,身輕心凈,達卻病強身之效果,使病體遁去,成清凈之體,身體素質由弱到強,身體遁入健康境中。這是入門得初級階段。

加一句,現在有很多人上手就叫人家盤坐,不分身體狀況,身體強健得還無妨,身體虛弱得一盤坐就胡斯亂想,最後神沒來,不乾不淨得東西到招來了一大堆,,不知道是修道還是修邪。做功夫不要先急著打坐,先把身體鍛煉強健,然後學點護身得功法,再去打坐入靜才是真的。

再強調一下,道門修持如果不是師父帶著修就一定要煉護身法。

還看到有的人修道修佛修得身體虛弱得不得了,三天兩頭不舒服,病倒。我不明白這些人到底是修道修佛,還是再修魔。

修行界有句老話叫:修行人無病無災,當然不可能真的什麼病災都沒有,但是應該是非常得少,一般總在要從這個階段跨越到那個階段得時候才出現,這叫無魔不成道,如果練了幾年得功夫,總是三天兩頭出問題,那你就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那裡出問題了,基礎沒打紮實?德行上是否有虧欠?還是你的功夫本身有問題?

二,心遁

在身遁,身心健康得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心能,涵養心性,修德守道,體悟自然,達天人合一之境,此乃心遁,悟則遁,遁入清凈之門,智慧中藏,道德中藏。心遁純潔心靈,強化精神氣質升華,開發智慧。

三,神遁

在心遁的修鍊基礎上,進行神通之術的修鍊,秉護道德信念,屏除邪魔干擾,專一精進,達隱身遁形之境,得神通妙用。他是對心遁得強化和提高。此時人與宇宙萬物自然融合為一,達我即天地,天地即我,自身感通虛空,於虛空中藏,與虛空同體。

心地禪宗:

禪推崇自我,發掘自我。禪是靜止思慮之意,就是靜止意識上的妄想,恢複本來清凈的真心。一人拈花,一人微笑,在默默中,凈絕思慮完成禪門傳承,是謂傳燈。徹悟禪機者,揚眉瞬目,舉手投足,皆契合宇宙自然之玄機,包含無限微妙甚深的奧意,心心相印,以心印心,唯門中高手方能體悟到此中玄妙。此時一切文字,舉止,動作都是多餘的,在此境界中,只有心的靈犀,對於個中三味,境中人,一點就通,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參禪,必須稟平常心為道,奉無為為旨,以大智慧為用,深明宇宙自然,萬事萬物之真機。凡事,凡物,凡法,無不是禪,在悟禪者的眼裡,一切都是那麼明了,萬事萬物皆屬一般,皆同仁視之,以一待之。

禪本身並無奇特之處,了悟者,了得只是一個,識得只是自心,見得只是我身。只要能珍惜一靈真知,在日用上出入自在,便能夠進一步使自性發揚光大,象圓明妙珠,光照法界,遍布十方。

了悟禪機者,都知自強,自信,自悟。在悟禪者的心中,佛,仙,不是供人頂禮膜拜的塑像,而是覺悟之人的代名詞。悟既是佛,既是仙,迷既是魔。

人生本若,時時都有不如意,處處有不圓滿,傷心事多矣。沒有一個人從生到死,完全符合個人得願望。種種傷心失意使人產生或多或少得煩惱,在無可奈何得時候,人們就會起妄心,求奇蹟,希望得到某種神秘力量得支持。幻想依靠神秘力量來改變自己得現狀,這種心態偏離了正常軌道,扭曲了自己,難見自性。這時緣木求魚,為修道參禪者不足取。參禪修道者應發無上心,具足正見,使自己得生命有所寄託,在真理之境,可行之處,使理智抬頭,使真性煥發,在理智得道路上達到不疑之地,在生命上達到心靈得凈化,發掘生命存在的真實,探索生命的真義,去把握生命的永恆。這樣生命之樹才會綻放智慧的花朵。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禪就是這麼簡單,他就是這麼簡單,與生活社會世界並不脫節,只要把心頭的怒火熄滅,何處不是清涼的山水地。即使喧囂的廣場,也可以作為參禪的道場。修,只要念頭正,只要修心起,一切時,一切地,皆可參禪悟道。

禪是實踐的功夫,是生活的功夫。禪用之於實踐,可以實踐的能力,禪用之於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藝術。禪——心地禪宗,可以擴寬胸懷,充實生命,使人格升華,道德完成,得大自在。

我的道門指微錄到這裡基本上就結束了。這篇文章他不是我的,只不過是我將他整理出來了,在這裡我要感謝那些在我生命中對我影響最大東西,無論他們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他們已經永遠成為我生命的歷程了。恍然間十年過去了,我從十五歲開始接觸氣功,顛顛簸簸走了十年得心酸之路才走到修真的大門口。看過人間的心酸,品嘗過塵世的苦辣。朦朧過,瘋狂過,迷茫過,跌跌撞撞,多次的爬起來,又多次的摔倒,人間就象一盤下不完的棋一樣。很多時候我問過自己,你後悔嗎?你為你荒蕪的歲月難過嗎?我站在都市的天橋上頭無言以對,腳下是一片塵世的海浪。

附錄:太上清凈經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

惟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住。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毒欲,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推薦閱讀:

道家內丹功
道家三玄顯密論?(河圖洛書大易)
道家氣功秘訣,似守非守,積氣沖關
道家 道教 道學
太上九要(五) 日魂月魄真要

TAG:道家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