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時教授談辛亥革命8
八、革命歧途之三:孫中山
騰訊歷史:我們談談孫中山吧,您曾經說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是應該被否定的,您的主要論據是什麼?
袁偉時:現在有明確的史料,說明宋教仁是怎麼樣被殺的。現在的研究情況,越來越多人不認為是袁世凱親自下的命令或者是布置殺他,但是袁世凱屬下趙秉鈞、洪述祖那是有很大嫌疑的。比較多的意見,說陳其美(陳英士)是主凶之一,許多人是認同這一條的。我的意見,你可能看到那篇文章了(《袁世凱與國民黨:兩極合力摧毀民初憲政》),兩條線會合,但是從很多操作來看,逮捕那些人,有一些人逃走,有些人在拘捕期間就死亡了等等,這些都是陳其美的傑作,他是上海黑白兩道通吃的人物。
宋案發生後,應該怎麼處理?假如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話,革命以後應該將革命組織改造成為民主政黨,或現代的民主政黨。這樣性質的黨,處理突發事件,必然堅持民主、法治。
假如不完成這樣一個轉變,那就會帶來很多麻煩。國民黨在宋教仁的開啟下,向這個方向發展。但是宋教仁被暗殺以後怎麼辦?假如是選擇做一個現代民主政黨的話,還是要堅持在現代國家制度內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推翻原有的國家制度,這裡面就要通過司法系統來解決問題。
通過現代政治的司法系統來解決問題,還是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我想這一個選擇對國家的命運關係是非常重大的。為什麼辛亥革命後有幾十年的戰亂,到1949年那麼長時間。38年來基本上戰亂不斷。這個戰亂就是從所謂「二次革命」開端。「二次革命」發動起來,知識階層和工商階層大多數都反對,國民黨一下子就孤立了,不是袁世凱要孤立他,而是社會上普遍在孤立他。這件事開創了很不好的先例,有問題就動武。再一個,孫中山的這一個主張,在國民黨的內部也是多數人反對的。他一意孤行,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
所以,我認為在這一個問題上可以看出,孫中山犯了很大的錯誤,是個歷史性的錯誤。第一,他要陳其美在上海發動,陳其美說力量不夠,然後徵求幾個都督的意見,都反對。安徽、廣東等等都說不行,南京、江蘇這些都說力量不行。內部討論,反對意見很強烈,黃興也堅決反對。後來孫中山迫使黃興到南京去發動戰爭,黃興明知道要失敗,還是遵命和章士釗一道去南京。章士釗是親身參與這件事的人,完全知道內幕。第八師是南京和江浙一帶國民黨還能夠掌握的部隊。孫中山親自吩咐這個師的軍官,如果師長不發動二次革命,就殺掉他。孫中山如此不顧後果是極大的錯誤,甚至可以講是一個犯罪的行為。你怎麼能夠布置下級軍官殺上級軍官,這是絕對錯誤的。所以,我認為「二次革命」是完全不足取的一個措施。
騰訊歷史:您曾經說過孫中山的北伐破壞了中國的憲政和民主體制,在孫中山北伐之前,當時的憲政和體制的基本狀況是什麼樣的?
袁偉時: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國家體制,是按照現代國家三權分立那個架構建立的,不是袁世凱一上來就搞獨裁專制,它是三權分立。袁世凱的權力是受到制約的。最初袁世凱也是努力按照這樣的體制去運作,當然他有出軌的地方,沒有經過司法審判就殺人了。將一些革命功臣殺掉,這些都是很錯誤的。
但是從整個來講,他們按照三權分立的樣子來運作,動用國會,動用我們司法手段。以後呢,袁世凱稱帝,要回到完全獨裁的體制下,馬上就遭到全國的討伐,包括他的部將段祺瑞都是堅決反對,黎元洪也反對。那樣就搞到眾叛親離,結束掉自己的生命。
事後重新建構的體制也是一個三權分立的體制,就是說在國民黨掌握全國政權以前,1928年以前,中國政治體制是一個現代國家的三權分立的體制。不足的地方是整個國家不能夠穩定下來,長期動蕩。現在就要追問,這個動蕩來自哪裡?一方面是北洋系的軍閥內部的權力紛爭,但那個戰爭規模不是很大。真正大規模的、比較長期的戰爭就是孫中山在廣東另立政府。另立政府我認為在法理上是沒有根據的。他要開非常國會,成立非常政府,但是這個非常國會不合法,因為人數也沒有達到法定人數,800人的國會,參加的議員最多也不過200人左右。後來成立了護法軍政府,這個護法軍政府,先是孫中山做大元帥,後來實行民主,決定改為七個總裁,把孫中山降為跟其他一些領導人平起平坐,孫中山就不幹了。這證明他沒有民主素養,你發動起來的非常國會做出的決定,你應該遵守呀。怎麼辦呢?他認為我應該是高於其他人的,他不接受民主政治,於是一走了之。
20年代孫中山把陳炯明事件處理完了,陳炯明佔領廣州沒多久,就失敗了。他重新回到廣州,又成立所謂的大元帥府,那個時候他所推行的一套主張,完全是仿照蘇俄那種專制體制。現在很清楚了,它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逆流。
騰訊歷史:北大的王奇生教授說,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在蘇俄體制上這同一顆藤上結出來的兩個果實。
袁偉時:這個不是王奇生首先提出來的,老早就有人這樣講了,是公認的。很早以前大家都在這樣講,特別是台灣的一些學者、美國的一些學者,老早就有這樣的看法。就是說國民黨體制就是那個所謂黨國體制,是蘇聯體制的翻版。然後,在廣州還推行黨化教育、黨化司法。整個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都變為黨的工具,由黨完全控制。
騰訊歷史:從辛亥革命結束,到後來搞二次革命,國民黨還是推崇三權分立體制的。但是到了後來,20年代以後,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就選用了蘇俄體制,您覺得這種轉變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呢?跟國民黨本身這種革命黨性質,還有革命領袖的這種認識水平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袁偉時:我想跟國民黨本身的性質,跟孫中山的思想息息相關,完全有他內在的邏輯,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孫中山是個領袖慾很強的政治家,而且他受到多個幫會的影響,那些秘密幫會,青幫、紅幫、洪幫,他加入過洪幫,而且在洪幫裡面擔任紅棍的職務,他對幫會這一套內情很熟悉,陸皓東他們都是跟幫會有聯繫的。他本身繼承了幫會的傳統,再加上他本人的領袖慾非常強。結果在接受蘇聯影響以前,他就在1914年制訂了中華革命黨的黨章,那是一個很專制的綱領。按照這個章程,黨員要宣誓,完全服從孫文,要打手指紋,結果遭到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的反對。更荒唐的,他的黨章裡面規定,黨員又分等級,所謂首義、還有協助的黨員等等,以參加時間劃線,然後享有的政治權利就不同。最後,一般的中國人完全沒有政治權利,政治權利都讓國民黨的黨員來實行。
一個政黨,有什麼權力可以把大多數中國人的公民權利都取消掉?這就是孫中山本身那種專制思想,也是一個非常荒唐的舉措。完全不知道現代政治、現代民主、現代公民的自由、現代公民的權利是怎麼是一回事,他才能夠寫出那麼一個黨章。而且,不顧反對,一意孤行。這是專制思想和領袖慾結合在一起的產物。這正好和20年代蘇聯那一套黨國體制完全合拍、完全符合,這樣兩者就匯合在一起了。再加上他想不擇手段,奪取全國政權。一個政治組織要奪權,想得到政權,是完全合理的,問題是你採用什麼手段?你用自己的綱領,用自己的行動贏得公民的支持,通過選舉成為政府的領導人,這是正道。他不走這個正道,他走歪道了。就在專制的蘇聯的支持下,按照蘇聯的模式來建立黨,建立整個國家的體制。我想這個是孫中山畢生一個很重大的錯誤,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後來中國走了那麼大的彎路,是和孫中山這個決策密不可分的,而廣東在這方面恰恰是一個策源地。所以,廣州革命那是什麼革命呀?是真正是民主自由的革命,還是一個專制的革命?恰恰是專制的革命。
過去有個說法,說蔣介石背叛革命,背叛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他跟共產黨決裂了,跟蘇聯決裂了,這是事實。問題是他實行的政策,完全跟之前沒有差別,也是一個黨的組織,也是黨化教育、黨化司法,他的想法就是這樣的。後來胡適他們批評得很尖銳,說「黨化教育」是錯的,他就改成了「三民主義」教育,同樣是黨化的東西。後面提「總理遺教」就是根本法,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切施政的根據,這是很荒唐的。
騰訊歷史:那就跟《紅寶書》差不多了。
袁偉時:對,就是那樣的做法,然後就取消了言論自由。取消言論自由是從廣州開始的,取消學術自由,整個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後軍隊是黨軍。孫中山這個人,辛亥革命後,我沒想到他哪方面有重大的成就和遺產。
騰訊歷史:現在大家都在議論辛亥革命,大多數人說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您看來,他在思想家和革命家這兩個方面,您覺得哪方面更重一些?
袁偉時:我想他有過一些很獨特的思想,但是一點都不偉大。反正是他獨創的東西,都是台灣現在正在改掉的東西,留下的很少了,將他的一些錯誤的東西都去掉了。你說他是思想家也行,但他不偉大,沒有什麼真正經得起推敲的貢獻,而且他的思維特點就是很極端的,邏輯性不強,思想不深刻,比較膚淺,是這樣一個人。他作為革命家是肯定的,畢生到處講革命,但不少時候方向不對,從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來看,貢獻不大。
騰訊歷史:當年譚嗣同很早的時候就寫過一篇文章,說把什麼西藏、新疆這些地方都可以賣掉,賣掉以後可以得到錢,得到錢可以用來搞維新,搞革命,孫中山那個時候也可以說,可以把中國東北什麼的都讓出去,讓給日本,換取日本支持革命,這種在革命上面的不擇手段,是不是對我們後來中國歷史曲折進程的影響是不是特別大?
袁偉時:不能講特別大,但是他不擇手段地搞革命,確實是有這樣的傳統。譚嗣同他是為了中國的維新,為此認為可以出讓領土,得到資金來搞內地的維新事業,那是一個書生很幼稚的想法。那個時候的譚嗣同,對現代國家主權沒有完整概念,沒有現代民主國家的觀念。但他沒有任何的私利,他沒有想我通過這個得到什麼。他和孫中山不同,孫中山是要以領土換取人家支持他掌權,譚嗣同沒有這樣的野心,沒有要求別人支持他的小組織。革命黨冀圖用這種手段來奪得全國政權,我認為錯誤很大。
他這個錯誤的產生也是由於沒有「現代主權」觀念。主權在民,你一個政治家,你沒有權力出讓國家領土,首先這個前提就搞錯了,你一個在野的政治家能代表國家嗎?主權真正在民,公民才有權力通過合法的形式決定領土能不能改變,能不能出讓。他沒有這個觀念。所以他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他沒有「民主」的概念。
這個也就是和一個革命性的組織在和平時期,在國家的基本架構建立以後,沒有轉變為民主政黨有很大的關係。過去有一個說法,說是要把革命黨變為執政黨,這個說法不準確,不論是不是執政,革命黨應該轉變為民主政黨。
騰訊歷史:傳統說法,一直都講袁世凱竊取了革命黨的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在您看來,如果沒有袁世凱,辛亥革命它能結出果實嗎?
袁偉時:不要有那種英雄史觀,辛亥的革命是幾派政治力量合力的結果。一方面是同盟會。但是孫中山那個時候是比較邊緣的,同盟會主要是中部同盟會所起的作用。中部同盟會有獨立於孫中山那一派的傾向,主要是譚人鳳、宋教仁,也包括陳其美他們那些人在起作用。至於武昌那批人,是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的一些革命小組,你說它完全和同盟會沒有關係,也不是,多多少少有點關係,但它不是直接由同盟會組織指揮的一次革命。應該講當時革命條件成熟了,所以爆發了。這是一方面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立憲派的力量。立憲派在全國各地的政權和平轉移過程中起來很大作用,除個別地方以外,幾乎都是和平轉移,響了槍的,都是很小的規模的,就陝西衝突比較大一點,杭州有一點點,其他地方的衝突都不大,這個和平轉移很大程度上是立憲派在起作用,各省的咨議局裡面的一些士紳跟革命派合作,實現了政權的轉移,這是又一派的力量。
還有一派是北洋,當時最有實力的、最大的軍事力量就是袁世凱他們。當時迫使清政府退位,他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穩定了北方大片地區,同時跟南方談判,談判過程中袁世凱其實沒有真正的下決心要剿滅革命力量。
應該講,整個民國的成立,是這三派合作的結果。原來的革命軍方面跟袁世凱談判,當時協議就說只要他承認共和,就讓袁世凱當總統。成立臨時政府以後,孫中山也確認,將來應該讓袁世凱當總統。
孫中山其實是很想自己一統天下的。所以他在臨時政府成立後,甚至表態說將來要讓權,按照協定讓權給袁世凱後,還在跟日本政府談判,開出很優惠的條件,要借錢,想要日本支持自己的軍隊,看能不能用武力北伐。到最後沒辦法了,日本人不肯借錢給他,才被迫接受妥協,和平。
所以說袁世凱竊國,這個結論是沒有意義的,在政治上是站不住的。他是經過選舉產生的合法的臨時大總統,
推薦閱讀:
※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影像展
※為何辛亥革命旨在「恢復中華」,建立的民國卻包括了十八省以外的滿蒙疆藏地區?
※後人為何對黃花崗起義給予如此高的評價?
※為什麼反清復明沒有成功?
※[原創]中山的憂鬱之八:知識分子應如何紀念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