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期港台茶商與芳村茶人對普洱茶的貢獻

2000年初期港台茶商與芳村茶人對普洱茶的貢獻

來源:說茶網編輯:南嘉木2015-08-28 16:28:25

2000年—2003年,是普洱茶市場,由模糊向清淅;由雜亂向規範;由劣向優轉變的成熟期。由於普洱茶的特殊,造成了特殊的市場。這時期的市場也成為了日後普洱茶炒作的基礎。歷史似乎一切都向著炒作的方向走,也似乎一切都在為後來的炒作在準備。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如果沒有相應的時勢,任何英雄都是無能為力的;但有時候時勢又是需要英雄出來振臂一呼,促成時勢的發展,成就傳奇的歷史。普洱茶後來的大發展,大炒作,不是任何人隨便可以造成的,它是有相應的時勢,又有相應的英雄才成就的。往後的歷史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文《普洱茶歷史之—港台商人拿舊茶在芳村推銷時期》說到,港、台茶商掌握了舊茶的資源,賣出一點貨,就升一次價。他們控制著貨量,每次都不會賣很多出來。芳村的茶商慢慢就覺得很不爽,好像是為港、台茶商打工似的。因為,港、台茶商每次都升價,就限制了芳村茶商的利潤,茶葉不管漲了多少,你只能賺一點差價。台灣的茶商跟芳村的茶商不同,台灣的茶商直接到芳村茶葉市場推銷,他們掌握了銷售渠道。香港的茶商靠台灣茶商推銷,所以台灣茶商有籌碼跟香港茶商談貨量。但台灣的茶商不靠芳村茶商推銷,他只是供貨給你銷售,給錢了賺,你不愛賺,大把人愛賺這個錢,賣他們的貨。所以芳村的茶商沒有籌碼跟台灣茶商談貨量,他給多少你,就是多少。

正常的商業運作,貨越拿得多,就越便宜的。但普洱舊茶是越拿得多越貴,而且不會一次賣太多給你。因為貨主下次要升價。理由是數量有限,不可再生。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事實也是如此。因為時間是絕不能再造的,這是人人都信服的常識。這就給普洱茶日後大炒作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

這個理由也從心底里說服了芳村茶商,他們也覺得無可非議,有限稀缺的貨,是應該不斷地升值的。乃至他們日後也是不斷地用這個理由,說服他們的客戶,推銷他們手上的貨,炒作他們掌控的資源,大賺一把。他們不服的是給港、台茶商,牽著鼻子走,自己辛辛苦苦做生意,永遠都是賺點差價,而港、台茶商就越賺越多,好像只是為他們賺錢一樣。他們深深不忿,窮盡辦法,想出路。窮則思變,變則通。他們開始不太積極賣港、台茶商的舊茶。他們想舊茶是新茶變的,普洱茶的產地在內地的雲南,而不是在台灣、香港。我們何不去雲南做新的普洱茶回來,時間放長了不就變舊了,幹嘛要給香港、台灣人賺那麼多錢了,而且還要給他們牽著鼻子走,受其制約。這是當時芳村茶商到雲南做新茶的初衷,他們也不曾想到後來的普洱新茶炒得那麼利害,可以炒得那麼高。事物的發展都是一步一步來,由量變到質變的。

從2000年開始,就有了芳村茶商陸續到雲南做壓制普洱茶,開始了訂造茶的時期。嚴格說,2000年左右是探路的,真正開始,是01、02年。他們剛開始做,拿回芳村茶葉市場賣也是心慌慌的,怕賣不出去,所以也不敢做太多。他們用舊茶貴,新茶便宜,新茶自己買回去自己放,時間長就可以變舊茶了,不用給錢別人賺,這些道理來說服顧客。當時的新茶也的確便宜,才幾元/片。顧客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也不貴就賣了。加上他們跟小戶和顧客牢固和信任的關係,銷量很快就打開了。而且當時大家有個日後升值的潛意識,因為不是現飲,而是買回去放,也買得較多。這就是投資升值的前湊。

市場那麼快告別濕倉茶(港倉),除了濕倉茶的確不太好喝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如果,濕倉茶令芳村茶商很好賺,可能芳村茶商會很積極地繼續推銷濕倉茶的。但現實不是如此,他們唯有被迫另找出路。由於芳村茶商有了自己的貨源,漸漸就擺脫了港、台茶商的掌握,放棄了銷售濕倉茶。普洱茶從此步入了新天地,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港、台茶人使普洱茶斷代後得以延續,重返內地續代,芳村茶人則使雲南普洱茶直接進入了茶葉大市場,令普洱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日後得以大的發展。他們都是功臣,歷史不應該忘記他們,要為他們記上一大功。

文/無非妙道,原題:2012年細說普洱—歷史(18)《一百》

推薦閱讀:

普洱茶水深在哪裡?
關於普洱茶「致癌門」的幾點想法
老師適合喝什麼茶 對嗓子比較好?
喝普洱多了臉會變黑嗎?

TAG:普洱茶 | 貢獻 | 港台 | 普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