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 選擇真正的「中國式教育」

  任何一個帶著孩子到國外居住的家長都必須要決定到底讓孩子接受哪種教育。家長們要麼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儘可能接近本土的教育環境,要麼將孩子們推向新天地,讓他們完全融入當地的學校。

  在北京有許多面向外國人的國際學校。儘管有多種語言可供選擇,但規模最大的三家都是英語學校,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們組成了名副其實的「聯合國」。包括我們在內的大多數外國人都選擇讓孩子們在西方的大背景下接受教育。

  廣告不過,也有些家長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將孩子送入當地的學校。儘管這樣做的家長人數不多,但數量卻在增長。外國人選擇本地教育的背後有許多原因。這些人大多在中國長期居住,希望子女能夠在文化和語言兩方面都能完全融入當地生活。此外,這些人大多是「非公派」──也就是說他們是自己來到中國的,得不到有著許多激勵政策的外派待遇,後者通常包括為孩子的教育埋單。大多數國際學校一年的費用都在2萬美元上下。而中國本地學校的花銷遠遠不到1000美元,即便是私立寄宿學校的花費也在5000美元以下。中國經營的大多數雙語學校收費標準則是每年1.2萬美元左右。

  五年前來到中國的美國企業家戈登·格雷(Gordon J. Gray)將兩個女兒都送入了當地的中文學校,他說,「對我們這樣自己來中國的人來說,國際學校實在太貴了。」不過,格雷這麼做不僅僅是出於金錢的考慮。

  他說,「我們希望女兒們完全融入這裡的生活,這也是我們全家搬來中國的原因之一。我們認識一些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的人家,那些孩子中沒有一個能掌握好中文。」

  來自台灣的美籍華人蘇誠(音)也同樣盼望她的孩子能夠掌握中文。蘇誠在八歲時移居美國,並因此遺忘了中文,成年後她不得不重新學習。她發誓不讓自己的女兒重蹈覆轍。蘇誠說,「我希望她能真正深入地習得這門語言。」她5歲的女兒在一所雙語學校念書,之前則是在附近一所中文幼兒園學習。「我覺得未來屬於中國,我的女兒應該掌握兩種文化。」

  格雷也認為,孩子要融入中國遠不止學習語言那麼簡單。他說,「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透徹地了解兩種文化,我們認為這非常重要,因為世界正在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成功與否不再僅以西方價值觀念為主導。」

  毫無疑問,格雷的女兒們很好地融入到了中國文化之中;她們都很快成為了這裡知名的小歌星。18歲的梅琳是天津師範大學(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學習表演藝術的大一學生,也是該校惟一一名不主修中文的外國人。她最近被迪斯尼(Disney)選中在即將上映的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中演唱中文主題曲。她11歲的妹妹蘇琳(音)則剛剛和30個孩子一起結束在美國為期兩周、巡迴四市的演出,這場演出是由中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CCTV)贊助的。

  儘管格雷的女兒們在藝術上取得了成績,但許多西方人對中國的教育系統卻心懷芥蒂,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教育過於僵化、紀律嚴格、強調死記硬背,將創造性或者批判思考置於次要地位。小學生每天的作業要寫上好幾個小時。

  來自加拿大的勞拉?約翰森-希爾(Laura Johnson-Hill)說,「我認為孩子們應該有時間玩耍,有時間做回自己。」希爾7歲的女兒之前上的是一所中國幼兒園,現在在一所法語學校念書(一種更經濟的國際學校選擇)。

  也有些人不這麼看。美國人愛琳·泰納(Irene Tanner)把自己五歲的女兒送到了一所雙語學校,她很看重的一點就是學習紀律。她說,「這裡的期望值要高得多,我想孩子們也會學得更好。」泰納表示她理解有的人因為同樣的理由不喜歡雙語學校,但她不認為在小學階段嚴格要求有什麼錯。

  不過,泰納的女兒從前上的是一所地道的中國學校,泰納之所以給女兒轉學,部分原因在於她對自己無法完全掌握孩子的教育狀況感到沮喪。雖然泰納的中文口語流利,但她無法看懂老師寫的批語,也無法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與老師或校方進行充分的溝通。她說,「你要麼中文水平非常好,要麼就得心甘情願地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扮演被動的角色。」

  大多數一開始選擇中國學校的外籍人士最終還是把孩子轉學到了西方學校或雙語學校,除非他們的孩子計划進入中國的大學深造。美國的大學大多認可中國的高中教育,但家長們還是希望把孩子們送到提供美國或國際學校課程的中學學習,以便為大學教育作好更充分的準備。此外,不論他們的新課程是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或國際化的,大多數孩子都認為這比他們原來的課程要容易。

  我的兒子雅各布(Jacob)有個很好的朋友,他是去年轉學至雅各布所在的英國學校的,之前他在一家中國學校修完了二年級。他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來自台灣,他在家中既說中文又說英文,但在登記入校時還必須登記為英語外語生,因為他的中文讀寫能力要強的多。雅各布每晚只一個小時的功課還讓他神遊四海,但這在他的朋友看來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他通常在周一的晚上就把整個禮拜的作業都做完。

  雅各布朋友的經歷並非獨一無二。15歲的Angus Ning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的教育都是在臨近的中國學校完成的,現在他是北京一所國際學校的中學二年級學生。Ning是美國人,他的父母都是加拿大籍的華人,他說他現在的家庭作業還沒有三、四年級時多。

  Ning說,「那時候我經常寫作業寫到晚上10點或11點。我對學校的最初印象是它像座監獄,上課不能動,哪怕你是個一年級的小孩。不過那時我也不知道還有別的教育方式,我漸漸習以為常,還結交了許多朋友。」

  Ning表示,他接受的早期教育的確強調死記硬背。「老師給你一張乘法口訣表,希望看到你帶回家把它們背熟,而不是問一些諸如乘法是什麼這類的問題。老師不會教你如何思考,只是說:這都是事實,記住了你就懂了。」

  不過Ning補充說,記憶的確是學習的方法之一。而且他認為中國學校給他打下了特別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中文和數學方面。

  然而,即便格雷這樣中式教育的「粉絲」也能預見到蘇琳以後可能會轉學到一家國際學校就讀。格雷夫婦考慮在蘇琳完成六年級學業、即將升入中學時就這麼做。

  格雷說,「我們可能會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就讀,讓她融入英文環境;畢竟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真正掌握雙語、通曉兩國文化。」不過,格雷也承認「到那時,蘇琳會更像個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 (作者:Alan Paul)


推薦閱讀:

洋酒杯的種類有哪些,如何選擇合適的洋酒杯?
風水選擇的四個準則
18歲花樣年華的你,適合選擇這幾款車!
很多密咒都有巨大功德,我們到底該選擇哪個密咒?
《選擇求真》之逐年掌三元陽刃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式 | 華爾街 | 選擇 | 華爾街日報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