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不容忽視的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癌症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它的早期癥狀常不明顯,發現時往往已到了中晚期。那麼,哪些危險因素與之相關?如何防患於未然?又有哪些癥狀值得我們引起警覺?就讓腫瘤學博士梁建偉醫生為我們一一解答。

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訪談嘉賓:梁建偉,男,副主任醫師,協和醫科大學腫瘤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結直腸腫瘤的診療工作,擅長結直腸腫瘤外科治療及微創手術,近年已完成腹腔鏡結直腸手術1500餘例。注重結直腸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規範化和個體化治療,最大程度地保證治療效果,並注重提高術後生活質量。獲省部級獎勵3項,發表專業論文80餘篇。

問:大腸癌近幾年是不是越來越常見?它的發病是否有地域性?發病是否有年輕化趨勢?

梁建偉:大腸癌在我國大中城市的發病率已經上升到第二位,在農村地區的發病率在到第五位。近年來,大腸癌總體發病率是逐年上升的,以升結腸癌(右半結腸)的上升幅度最快。從臨床上看,大腸癌的發生是越來越年輕,每周入院35歲以內的患者都有7-8人。

問:大腸癌是一種嫌貧愛富的癌症?中國大腸癌發病趨勢和歐美國家相比如何?

梁建偉:因為我國大中城市裡生活質量提高,腦力勞動者增多,表現在生活方式上,常年高脂肪飲食、缺少膳食纖維攝入、久坐少動、不按時排便或習慣性便秘等因素,都是大腸癌的常見誘因。在歐美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是第二位。大中城市居民飲食習慣、久坐等生活習慣非常西方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越來越向西方發達國家靠近。根據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陳萬青教授的《2015中國癌症統計》文獻報道,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為376.3/10萬人,死亡率是191.0/10萬人。

問:為何過多攝入高脂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梁建偉:過去人們一直沒有弄清原因,只是猜測油炸食品、高脂食品在腸道分解產生毒素,直接刺激結直腸細胞癌變。

2015年《Nature》雜誌刊登了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脂高蛋白飲食導致腸道菌群改變,從而增加大腸癌的發病風險。研究人員將兩組易感結直腸癌的小鼠分別投喂高脂和低脂飲食,收集小鼠糞便,檢測兩組小鼠糞便中菌群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餵養,兩組小鼠糞便中的菌群出現了差別,高脂飲食組小鼠的大腸癌發病率顯著增高。研究者又將高脂飲食組小鼠糞便中的菌群提純培養後種植到低脂飲食組小鼠腸道,結果低脂飲食組小鼠的結直腸癌發病率也顯著上升。這麼一個交叉驗證的實驗,有效地驗證了腸道內的菌群種類和比例的改變可以導致結直腸癌發病率的變化。這個研究為我們直腸癌的防治結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問:真是振奮人心的研究,為何久坐不動,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梁建偉:久坐導致腸道的運動減少,毒素吸收增加,刺激粘膜細胞癌變。這個理論被歐洲一項幾十萬試驗者參與的前瞻、對照、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中等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一個小時,能降低40%的結直腸癌風險。

問:哪些人群需格外警惕大腸癌?

梁建偉:

1.有家族史者:家裡的直系親屬有過消化道腫瘤或結直腸癌,發病的風險會增加。2.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者,發病率是100%。這種疾病在國外多較多,國內發病還是比較少。3.膽囊切除者,也會容易患癌。我個人認為,這可能與膽汁持續分泌進入消化道,刺激大腸粘膜,及腸道菌群改變有關。4.大腸癌的癌前病變者:結腸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也會增加癌症的發病風險。5.不良生活習慣者:常年高脂肪飲食、缺少膳食纖維攝入、久坐少動、不按時排便或習慣性便秘等。  

問: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膳食纖維攝入是越多越好嗎?

梁建偉:最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十六字防癌方針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膳食纖維攝入要有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上推薦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膳食纖維25-30克,而且還建議成年人每天吃至少500克左右的蔬菜。需要注意的是,膳食纖維並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攝取過多會干擾其他營養素的吸收。膳食纖維吃多了會出現胃腸不適,如胃脹。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對腸胃的刺激會更大一些,如果腸胃功能不是很好,盡量少吃點都是「筋」的不可溶膳食纖維多的食物。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營養不良、患有胃腸疾病或進行了消化道手術的病人,以及老年性便秘的人,更不能攝入太多的膳食纖維。

可以多吃燕麥、大麥、豆類和水果,這些食物中均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但在大部分穀類和蔬菜中含有的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則比較多,菌藻類食物中含有的可溶性膳食纖維較多。建議食材要豐富,可以通過吃不同的食物來獲取不同類型的膳食纖維。

問:為早期發現大腸病變,應該做什麼檢查?

梁建偉:正常人群應該每年都做篩查,需要連續查三次大便潛血,如果三次都是陰性的,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大大降低。如果便潛血出現一次陽性結果,都需要進一步做結直腸鏡檢查。

結直腸鏡檢是最有效的檢查方法,是診斷結直腸疾病的金標準。40歲以上的人群,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也應該接受一次結直腸鏡的檢查。如果腸道沒有息肉、炎症的改變,情況很好,那麼就可以每隔五年再接受檢查。正常的胃腸粘膜至少需要5至10年才能完成癌變的過程,所以在這期間如果沒有疾病癥狀、沒有急劇的生活習慣改變、突發壓力事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安全的。如果在胃腸鏡檢中發現問題,如息肉、潰瘍等疾病,就應該對症治療,然後複查的間隔時間也應遵醫囑縮短。

規律體檢非常重要。結直腸癌被稱為隱形的老虎,它早期沒有很特異的癥狀,一般發現時就是晚期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因為大面積開展了結直腸癌的篩查,早期發現腸道息肉,及時切除,阻斷結直腸癌的病變過程,因此,美國等西方這幾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是下降的。

問:早期的大腸癌有哪些癥狀?是否可以識別?

梁建偉:結腸癌一般發現比較晚,全身癥狀比較多。比較常見的有乏力、體重下降、腹部包塊、腹部疼痛和不明原因的貧血。

直腸癌最常見的早期癥狀有便血、肛門下墜感、大便變形、里急後重、肛門疼痛等。

問:出現便血,怎樣辨別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梁建偉:痔瘡不會發展成直腸癌。直腸癌患者可能同時患有痔瘡,但腫瘤是惡變所致,與痔瘡無關。

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是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落下來,因此血液不會與糞便混合,是鮮紅色的,滴到大便上,而且不會有黏液存在。

而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則常混有血液、黏液和濃液。此外,直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可能會改變,大便的次數會增多,而且還會伴有里急後重的感覺。也就是說,可能會有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肛門重墜,但蹲下後沒有便感或者排得很少。

出現了便血,需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問:什麼是大腸息肉?發現大腸息肉是否都應該手術切除?

梁建偉:大腸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因此,發現息肉,必須切除。從正常細胞演變到癌症,需經過這麼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輕度不典型增生,第二階段是中度不典型增生,第三階段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下一步就是早期癌、中期癌症、晚期癌症。大部分腸息肉從輕度不典型增生演變到癌症一般需要十到十五年。像鋸齒狀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這些病理類型的腸息肉容易出現短時間的癌變。

問:其實結直腸癌是一種比較「善良」、「好治」的癌症?

梁建偉:結直腸癌總體的預後不錯,相對於胰腺癌、肝癌、胃癌,要好得多。醫科院腫瘤醫院結直腸癌總體的五年生存率在70%左右。結直腸癌一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在90%左右,二期在80%左右,三期的在60%左右。晚期根據不同的轉移部位和腫瘤性質,治療效果不同。我們醫院結直腸癌的生存率已經跟歐美國家是一樣的。結直腸癌早期發現預後是非常好的。

問:結直腸癌患者如果需要外科手術,是不是越早越好?

梁建偉:早期癌症可以直接手術治療。中期或局部晚期的中低位直腸癌,最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先做術前同步放化療,需要3-4月,然後再做手術。這是國外的診療常規。這樣的治療可以降低局部複發風險、提高放療的敏感性、殺死潛在的微小轉移,所以可以降低術後整體的複發率。

問:結直腸癌手術方式應該如何選擇?微創手術會不會切不幹凈?

梁建偉:腹腔鏡實際上有放大的作用,在鏡下清掃癌症病變部位和淋巴結反而更徹底乾淨。國外開展了多項腹腔鏡和開腹手術效果的對照研究,術後發生轉移和複發的時間和風險並不比開腹手術高,證實微創手術後患者的生存時間與開腹手術是一樣的。一部分研究證實三期結腸癌微創手術的生存效果反而更優於開腹手術。微創手術術後恢復快,排氣早、併發症少、感染低。


推薦閱讀:

年過40直腸癌離你可能更近
這幾種大便習慣改變,就要警惕結直腸癌了!
總想大便,卻拉不出來,我的直腸怎麼了?
結直腸癌9問
直腸滴注 內病外治

TAG:直腸癌 | 專家 | 訪談 | 直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