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循欲是苦,絕欲也是苦 ---中庸的智慧

慾望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本身永遠沒有休止符;當你殫精竭慮,倦體勞神地達到了欲想中的目標後,睏乏和無聊就浸透了你。為了擺脫這一尷尬,你的眼睛又茫然地盯著前方,那裡,一個新的更大的誘惑在朝你頻頻招手,飛送秋波,於是你腳步蹣跚地又開始了新的跋涉。隨著滾雪球式的慾望級數的不斷升高,你消耗的心力也愈來愈多,到後來不是只留得不是倦怠便是困頓,縱身慾望的程度與心理的空虛正好成正比。比方說,如果人完全戒絕掉情慾,是否意味著幸福安寧的獲得呢?現代心理學已指出這種做法的危險性。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量度,做事達不到這個量度或超過這個量度都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既然「循欲是苦,絕欲也是苦」,那麼要要避免痛苦而獲致幸福,就得自修持了。循欲絕欲是兩個極端,我們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數值。運用這種方法就是被孔子譽作最高品德的中庸。「中」即適中,既不要不夠,也不能過分。「庸」是運用之意。「中庸」即用「中」,即善於把握「中」的尺寸,隨時做到適中。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量度,這就是「中」,超過這個量就是「過」,沒到這個量就是「不及」。「過猶不及」,事情做過了頭合作不夠的效果常常是一樣的。

  講中庸之道運用於生活,便有卷舒自如,合乎天運之境界。在綜合了儒道禪智慧的《菜根譚》里,我們時常聽到此類聲音: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賓士,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滋味。

  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見。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情怡性;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憂勤過度則有損己身,淡泊過度則無以利人。憂慮天下悲憫眾生而全力以赴的投身工作,這種人可敬可佩,但如果一個人成了架工作機器,又何以適情怡性?恬淡寡慾,不與世爭,這確乎是種高風懿德,但是如果恬淡到對世界竟至於冷漠的地步,則其人生境界過於狹隘,他也難逃自利之嫌。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天和地看起來雖然毫無變化,但光陰流逝,從不停息。所以君子平素要有一份遠大之志,要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弘願,並將它形諸實踐。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白天與夜晚雖然不停地交替,但日月的光明,卻萬古不變。所以君子置身社會,工作繁忙時,不妨有份從容不迫、悠閑自得的意味,即使在超負荷運轉時,也要保持悠然高遠得心境。我們既不能使身心一味的「放」,因為放的過度容易流於狂妄浪蕩,只圖享樂,缺乏責任心,墜陷於欲壑之中;也不能過於「收」,因為「收」的過度容易流於枯寂冷漠,死氣沉沉,毫無生趣,於己於人,皆無裨益。故當執其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才能超凡入聖。

  中庸的智慧見於人生經驗諸多方面。「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這些格言警句,是其在生活中不同側面的表現。宋代邵雍的《安樂窩中吟》「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這道出了欣賞生活的普遍美感經驗。李密庵的《半半歌》則將此心態描繪的更為仔細:「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閑,半里乾坤寬展。……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面翻顛,馬放半鞭穩便。半少確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餐,會佔便宜只半。」就如同一首小詩,《處世之道》:

  別在原野上停留,

  也別去爬得太高。

  打從半高處觀看,

  世界顯得最美好。

  在調整個人性格時,中庸之道也可發揮起妙用。古時性急的人常常配韋,因為韋(熟皮)性柔軟,性急者配之於身,用以自戒,可提醒自己辦事要緩慢穩重些;性緩的人則常常配弦,因為弦(弓弦)時常被拉緊,性緩的人配之以提醒自己辦事要迅捷果決些。莊子亦可謂妙得中庸之道之人。

  莊子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一棵很粗大的樹,枝繁葉茂,伐木的人聽栽樹旁而不去砍伐它。莊子詢問其故,那人回答說「因為這棵樹什麼傢具也做不成,一點用處也沒有。」莊子當即開示弟子:「這棵樹因為不中用所以能享盡自然的壽命啊。」莊子從山上下來後,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很高興,吩咐僮僕殺一隻鵝招待他。童子問:「現在家裡只剩下兩隻鵝樂,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要殺那一隻?」主人說「殺那隻不會叫的。」次日學生問莊子:「山上的樹木,因為『不材』所以享受自然的壽命;主人的鵝,卻因『不材』而被殺。請問你何以自處呢?」莊子笑著說:「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乎是妥當的位置,其實不然,這樣還是不能免於累患。若是順其自然而處世,就不是這樣的了。既沒有榮譽,也沒有毀辱,時隱時現如龍現蛇蜇,順著時序而變化,不偏滯於任何一個固定點;時進時退,以順應自然為原則。主宰萬物而不為物所役使,這樣怎麼會受到累患呢?有聚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毀損;銳利就會遭到挫折,崇高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被謀算,不肖就會受欺辱,怎麼可偏執一言呢?可嘆啊,弟子們切切記住,凡事只可順其自然。」

  莊子的這番話很值得玩味。中庸的智慧是適中,不偏於任何一個極端。但禪意的中庸卻不僅僅是在兩者之間尋取一個絕對的中間值。如果心裡存有在兩點之間找一個等距的位置的念頭,則它的本身又必將成為新的枷鎖。因此莊子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禪的中庸的最根本的精神:順其自然,不滯留於任何一個固定點,「不居內外及中間」,方能得白雲舒捲一任長風之妙,這是我們應當邁出的第二步。

  有一位少年,到深山請求一位異人傳授劍法時,問道:「師父,假如我努力學習,需要多久才能學成?」師父說:「也許十年吧。」少年一聽著了急:「家父年齡漸高,我得服侍他。如果我更加勤奮地練習,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學成?」師父答:「這樣大概要三十年。」少年愈發慌亂,請求說「您先說十年而現在又說三十年,我一定要不惜任何勞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成。」那知師父的回答更讓他汗如雨下;「這樣得跟我學七十年才稱。」欲速則不達,這是急功近利者的通病。我上學時有時往往為了早一點去食堂打點好飯菜擠到窗口時一摸口袋才發現沒帶飯菜票,現在呢?往往想一夜草成一篇絕世奇文結果次日早上一看就得隨手扔進廢紙簍。急於求成的念頭即使存在於潛意識中,也會給人的行為製造障礙。唐詩人韋應物的小詩《對殘燈》將此情景描述的非常生動:「獨照碧窗久,欲隨寒燼滅。幽人將遽眠,解帶翻成結。」看到燈快滅了,想乘著還有一點光亮的時候上床休息,那知解鞋帶時,偏偏打了個死結。

  《碧岩錄》的作者佛果禪師在當主持時,其師五祖法演給了他「法演四戒」:一.「勢不可使盡,勢若用盡,禍一定來。」人們往往順著勢去作某些事,但在勢盛時,卻不知不覺播下了毀滅的種子。二.「福不可受盡,福若受盡,緣分必斷。」紅顏少女如果整天對鏡自照,想著處處展現自己的自韻,而不能安心於能盡其能的工作,那麼顧盼之間,也就變為明日黃花,人老珠黃,只好自嘆薄命了。三.「規矩不可行盡,若規矩行盡,會予人以麻煩。」當領導的,如果表現的精明能幹,事事限制,則屬下一定成不了大器。四.「好話不可說盡,好話若說盡,則流於平淡。」任何好話,如果說得太詳細就會給人索然無味的感覺。這也就是常說的「話說三遍如稻草」之意。

  如果把過度的絕欲、淡泊、閑暇、收身心、不材等與過度的循欲、憂勤、繁忙、放身心、材等分別用「僧氣」、「俗氣」來表示的話,那麼只有超出僧氣、俗氣,不凝滯於其中任何一點--兩端、內外或中間時,最後在送南泉普願禪師的提醒:有位和尚來問案,叉手而立。南泉說:「太俗氣!」那位和尚聽罷,便合掌而立。南泉又說:「太僧氣」。


推薦閱讀:

【智慧醫院】佛山首家導診機器人「依依」落戶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解答賣萌樣樣行,第一天上崗就圈粉無數
掌紋圖解(之)智慧線匯總
文昌位:擺放植物增加智慧
十五句白居易的詩,讀盡蒼涼,充滿智慧和感悟
從雙11看智慧生活正在如何朝我們大步走來

TAG:智慧 | 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