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詞?(二)(重磅長文)

  兒童節,外面下雨,索性再寫一篇,說說詩詞給人的智慧。  詩詞為什麼能給人以智慧?因為:中國的詩詞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開拓創新的歷史。要成為(詩詞)高手,往往必須具有極強的開拓創新精神,逆向思維,並且對「度」有很好的把握。  我簡單說說。  中國的詩,最早當然是《詩經》和《楚辭》。但是詩經主要是民間的順口溜,雖然有相當的詩篇很美,但主要是四言,而且肯定經過了當時文人的加工。《楚辭》是屈原所做,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們具有開拓奠基之效,但要說有多美,今人已經很難體會到了,因為表達方式已經大不相同。實際上,到了漢朝時人們已經不那麼寫詩了。漢朝的詩主要也是民間的,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南北朝時南朝的梁蕭統從中選編了《古詩十九首》,也是我國詩歌的早期之作。所以,《詩經》305首,《楚辭》17首,《古詩十九首》,也就341首。「物以稀為貴」,這些詩既早又少,當然會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學中國古詩,這三本書是必讀的。  《詩經》是四言詩,《古詩十九首》是五言詩,《楚辭》是方言詩,長短句都有。但這些詩要說有多少韻律,卻不見得。當然,肯定有韻律,不過人們對韻律並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一直在研究。東漢末年曹操寫了一些著名的四言詩,暫時復興了四言詩。但四言詩的表達效果肯定不如五言詩,所以曹操之後,五言詩重新流行。兩晉南北朝時代,人們一直在研究如何用韻,探索了幾百年。所以這幾百年的詩篇,韻律並不嚴格,此時的詩大多是五言詩,又可叫做樂府詩。「樂府」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稱謂,主要是為了演奏、演唱,所以詩的作用是為了吟唱的,必須有韻律。這一點,中外皆然。  兩晉南北朝300多年時間,出現了陶淵明、謝靈運等詩人。看看他們的詩,都是五言詩,這就是樂府風格。  但後來人們發現,五言詩在表達意思時還是有些不夠如意,於是又發明了六言詩、七言詩。尤其是七言詩,表達方式肯定比五言詩多得多。這些詩的發明者早已不可考,因為都是從民間誕生的。七言詩最早也起源於先秦和漢代的民謠,但當時寫作的人很少。隨著五言詩的大規模流行,從隋唐開始,人們開始大規模寫七言詩了。此時的韻律也發展了幾百年,已經逐漸成熟。經過幾百年的探索,詩人們在如何用韻上取得一致意見,這就是中國的「韻律學」,講究平仄。作為初學詩的人,往往覺得其中的規定頗為繁瑣,是寫詩的「束縛」。但詩都是講韻律的,西方的「十四行詩」也一樣。  實際上,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認字的人越來越多,誰都可以哼幾句順口率,如何體現詩和詩人的價值呢?只有嚴格的韻律,才能體現詩人和詩的價值。這等於抬高了門檻。所以隋唐時期律詩開始興起,自隋唐開始,詩人如果不善於寫律詩,是不能稱為詩人的。韻律和五言、七言詩相結合,就是五律七律。而漢代風格的詩,在韻律上是很不嚴格的。所以隋唐人把樂府風格的詩稱為「古詩」,用「現代韻律」的詩稱為「新詩」。當時的詩人一定要兩者都擅長才行。王維、李白、杜甫,都是古詩、五律和七律的高手。  到了白居易時代,隋唐已經過去了將近200年,各種題材的古詩、五律、七律已經寫得很多很多,後人籠罩在王維、李白、杜甫的巨大陰影之下,詩人們該如何寫詩呢?很難啊!更何況,詩人們為了體現詩作的高明和自己的博學,往往在詩中用很多典故。導致典故越來越多,詩離普通人越來越遠。當然,是否用典、用多少典,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韓愈是喜歡用典的,李商隱也喜歡。例如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兩個典。典故這個東西如果不用的話,詩可能顯得很俗,但如果用得太多,詩往往很難懂,越來越脫離大眾。所以詩發展到中唐時期,已經有點走入死胡同的意思了。  所以白居易、元稹倡導「新樂府」,也即是繼承《詩經》和漢魏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及杜甫等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吸收韻律學,寫現實主義題材,但要寫出盡量平易、少用典的詩。白居易這方面有大量創造,《琵笆行》、《長恨歌》、《賣炭翁》都是名篇。  李商隱走的是另一條路。因為現實主義題材都被人寫完了,他也似乎不願意跟隨白居易寫平易的詩,所以他繼承了李賀的傳統:玄而又玄,虛而又虛。很顯然,在「玄虛」這方面,前輩高人做得顯然不夠,正好夠李賀、李商隱們發揮。但李商隱詩的美感和隱含的意思,要比李賀強得多。所以李商隱成為詩的大家。尤其是在20世紀以來,西方也倡導「朦朧詩」、「後現代」,主要原因無非是傳統風格寫傳統題材的詩,已經被前人寫完了,後人實在難以在這個範圍內寫出更好的詩篇了。所以,在現有領地玩不轉了,就開拓新領地,中外皆然。  但李商隱的詩雖然寫得好,但在當時的地位並不高。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李商隱的地位一直在不斷提升。在清朝人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中一共有311首詩,其中有他22篇,這個數量不算少吧。相比之下,杜甫38篇,王維29篇,李白27篇都比他多,但基本上在一個量級。所以在清朝人眼裡,李商隱的名頭已經可以和「杜王李」比肩了。《唐詩三百首》中超過20篇的就這四個人,再往下是孟浩然的16篇、韋應物的13篇、杜牧的10篇、王昌齡的8篇。再往下,白居易7篇、元稹5篇、柳宗元5篇、韓愈4篇、劉禹錫4篇。連白居易只有7篇,可見李商隱在清朝人眼裡的地位有多高。  到了20世紀,在西方提倡「朦朧詩」、「後現代」的環境中,中國的詩人們回首望去,突然發現1000多年前的李商隱,早就寫了大量的、從精神上頗符合現代口味的朦朧詩,而且韻味無窮,用詞華美,所以最近100多年,李商隱的地位仍在不斷提升。老夫仔細讀了他的一些《無題》詩,感覺確實寫得好,好得讓我難以讚揚。所以我認為李商隱應該是和王維、李白齊名的大詩人。加上民國以來地位大幅躥升的白居易(請看我不久前的論詩文章),老夫認為:中國古代詩壇有五個人高高在上:詩聖杜甫,四大天王王維、李白、白居易、李商隱。  有人說白居易的地位只是在最近100多年大幅躥升,所以考慮到過去1000多年的時間長度,未必能和其他幾人並列。但我認為,「詩詞少用典」應該是未來的長期發展趨勢。所以白居易的詩必然會長久得到人們的喜愛,加上他的《長恨歌》頗有現代精神,裡面有大量的名句,所以白居易可以成為四天王之一。  多說了,多說了。回到詩詞本身的發展上。中晚唐除了白居易、李商隱,另一個大詩人就是杜牧。但杜牧的詩用詞華美,朗朗上口,要說有多大意境和韻味,倒不見得。杜牧的另一個創新之處是寫了很多青樓詩,呵呵。所以詩發展到杜牧,已經接近窮途末路了。到了宋代,宋朝人該怎麼寫詩呢?只能更加講究義理(如朱熹和蘇軾),或者寫一些小景(如楊萬里)、田園(范成大)、愛國(陸遊)之類的詩。其實這些題材也能寫不少好詩,但是從表達方式來看,唐朝人已經近乎完美,所以宋代確實難以出新。雖然從局部的用詞來看並不比唐代差,對仗甚至更加工整,但總體來看,詩的氣象、境界比唐代差不少,所以好詩的數量少了很多。  但宋代有一個巨大創造,就是。  其實,詞並不是宋代人創造的。在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文人們已經開始向詞進發了,因為好詩實在難寫啊!所以詞人開始湧現,著名的有馮延巳、溫庭筠,更有天王李煜,風華絕代。所以在進入宋朝之前,好詞已經很多了。宋代的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姜夔、柳永等人,當然是詞的大家,但由於宋之前已經有很多著名詞人,宋之後的元明時代,也有元好問、馬致遠、楊慎等超級牛人,所以「宋詞」的地位遠不能和「唐詩」比。老夫認為,詩主要學「唐詩」基本上夠了(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蘇軾等宋代詩人),但詞絕不能只學「宋詞」,因為李煜、馮延巳、元好問、馬致遠以及楊慎,都是不可忽視的。  雖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人們在學詩的過程中,內心總是會對詩人進行排名的。仿照詩壇的排名,老夫對詞壇的排名是:李煜是詞聖,蘇軾、辛棄疾為兩天王,其餘是超級高手。  有人說你怎麼把蘇軾排的那麼低?可是想想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不能不把蘇軾放在天王的位置上。而且我認為蘇軾的詞並非完美無缺,比如他最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雖然氣勢雄渾,但最後三句「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突然之間就變得相當陰暗低沉,總讓我感到轉折太快,而且完全和前面的氣勢不匹配。其實,詩詞的末尾要轉向也不是不可,但總要有足夠的鋪墊和篇幅吧?可是蘇軾的這首詞沒有,突然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了。所以每次讀到這裡,都讓我感到十分不爽。當然這是我的感覺,未必契合你意。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辛棄疾的詞。以辛棄疾的無數名篇和膾炙人口的詞句,他在詞方面和蘇軾並列是完全沒問題的。  好了,不談排名了。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排名,但是你不能不同意我的這個論斷:由於詩的發展已經近乎極致,文人們只能另闢天地,開始重點寫詞了。詞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早期的詞寫的都是青樓、宮怨之類,歸根結底都是男女關係,但很少寫「自己」,而且以哀婉為主。所以宋代的柳永、姜夔、李清照基本上繼承了這個風格,這也是詞的傳統風格。李煜把詞的內容作了大幅開拓,他讓人看到用詞寫「自己」也能寫的很好。而蘇軾的創造性更厲害,他用詞寫國事歷史,讓詞具有了陽剛之氣。蘇軾和李煜讓人看到「原來詞還能這樣寫」,所以他們對詞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蘇軾之後,辛棄疾繼承了這種氣概但又有所不同,貢獻了大量的優秀篇章。加上元明時期的幾大詞人,所以中國詞(而不僅僅是宋詞)非常絢爛。  不過,詞的光輝永遠不能和詩相比。這是因為詞對格律的要求更嚴格,更難寫,韻律上的美感也更難體會。所以,李煜、蘇軾、辛棄疾雖然是詞中聖手,但無論是創作的總體數量還是優秀篇章的數量、名句的數量,都無法和唐朝大詩人相比。因此,詞的成就遠不如詩。到了南宋時期,詞甚至已經成了文人們手裡的玩物,很難貼近老百姓了。所以進入元朝之後,詞雖然還能繼續發展,但「元曲」開始大規模興盛,然後是各種戲曲和小說。所以中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更加多樣化了。從唐到現在,詩一直得到大眾的喜愛,戲曲、小說的受眾也越來越多(當然,現代戲曲和小說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而詞,由於其較多的束縛,所以相對來說受眾更少。  寫到這裡,可能已經有人不耐煩了:你不是要談詩詞中的智慧嗎?你講的這些發展,和智慧到底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呵呵。從中國詩詞乃至文學幾千年的發展來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窮則變!新人總要創造,總要創新。人們不會死守著過去的規矩,完全遵循古人的一套。  2、優秀的詩人和詞人,總是能洞見詩詞發展的規律,開拓出新的寫作內容和寫作形式,主動創新!從王維、李白到杜甫,再到白居易、李商隱,再到杜牧、李煜、蘇軾、辛棄疾,無不如此。回頭想想看:這些文化巨人,哪一個不是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  只有創新,才能留名!大創新留大名,小創新留小名,不創新不留名!文化與科學,無不如此!  誰說中國人不重視創新?中國人對歷代文人的評價,就是遵循了創新精神!中國詩詞藝術的發展過程,也說明中國人有很強的創新精神!  3、極為優秀的詩人和詞人,不僅善於局部的用字用詞,而且更善於把握整體篇章的韻律、立意變化。該轉則轉,該變則變,如行雲流水一般,並且體現出高遠的意境,這就是好詩詞的水平。這種水平既是詩人刻苦學習、領悟得來的,但更是一種天賦。因為縱觀十幾個詩詞大家,都是從一出道時就能寫出好詩詞的,無一例外。在聖級和天王級以下的大詩人中,似乎只有韋應物例外。所以這不是天賦是什麼?而文章則不同,文章沒有嚴格的韻律限制,不講究用一兩句話體現出高遠的意境,所以可以後天訓練。  所以,只有具備極高智慧的人,才能充分領略詩詞的華美,領略其中的精微之處與中國人的無上智慧!才能繼續推陳出新,發明創造!!!!!  那麼,能夠深刻領悟中國詩詞乃至中國文化的美麗與無上智慧,在「幾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仍在不斷推陳出新的第一人,究竟是誰?  還用說嗎?當然是本朝太祖 ----毛澤東!  最近一年老夫讀了一些詩詞之後,更加佩服毛澤東,更加明白他為什麼比蔣介石強了。因為毛是詩詞高手,他早就從詩詞中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無上智慧,知道創造性的重要,更明白該如何把握變與不變的尺度。而蔣介石只是聰明的市井之徒,他憑藉時運和東南的財力,可以擺平無數其他軍閥,但和具有頂級智慧的毛澤東相比,差了何止兩三個層次。所以他完全不是毛的對手。  當然,毛澤東的智慧究竟有多高多深,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比他差得太遠了。我只是感覺到他的智慧極高,高到九霄雲外,我根本看不到頂峰。  舉個例子吧:中國由受列強欺負,到徹底擺脫列強的控制,到徹底平定邊疆,到人口增長率世界第一,到巨大的人口紅利可以被後來的改革者享用,毛澤東為中國奠定的基礎之雄厚,都是前人無法相比的。這裡面有深不可測的智慧。  我雖然無法衡量本朝太祖的智慧,但對他在詩詞方面的貢獻,憑藉我這段時間的研讀,倒是可以略微說出一二的。寫在這裡,作為拋磚引玉吧。  毛主席的詩詞總體上豪放大氣。他的豪放大氣既不同於李白、高適,也不同於蘇軾和辛棄疾。李白的詩比較飄逸,但有嚴重的避世情緒,才氣橫溢但憤青情緒較重;高適的詩華美壯麗,但意境不夠深遠。蘇軾的豪壯之詞老夫剛才說過了,末尾突然來幾句很消極的,讓人感覺很不爽。辛棄疾夠深沉,夠渾厚,夠痛苦,但眼界和亮度似乎不夠。當然,他們都不是帝王,所以可能很難有那樣的膽魄寫俯瞰天下的詩詞。但毛絕非如此,他豪放入世,始終如一!哪怕在極端逆境時,在描繪了悲壯嗚咽的景象之後,也能寫出「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壯語,更是敢在點評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後,寫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舉世無匹的豪言!誰說中國人都是含蓄的?毛主席在寫上述詩詞時,他正帶著兩萬人在饑寒交迫地長征呢。毛的這種風格難道不像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嗎?但毛主席絕不說大言,他最終全都實現了!厲害不厲害?佩服不佩服?!毛主席從年輕到年老,寫了多少豪言壯語?這些詩詞的內容和意境,是對中國詩詞、乃至中國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和巨大的創造!  除了《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這兩首著名的詞,毛主席的豪言壯語還有以下這些(不完全版):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遼闊江天萬里霜!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火旗揮舞衝天笑,赤遍全球是我家!  毛主席的詩詞總是催人奮進,充滿了正能量。哪怕到了晚年,他的詩詞仍然慨然悲壯。例如,他在1974年寫的《訴衷情·贈人》就是這樣。而且現在看來更加意味深長:  父母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  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毛主席深遠的眼光,早已經透過重重的迷霧,看到了二十一世紀。這是何等的智慧!遺憾的是,他知道他的最終理想在有生之年實現不了了,也知道後人很難實現了,甚至擔心……所以,他寫下了這支曲,讓後人對他的智慧與偉大更加讚歎……
推薦閱讀:

醒世詩詞選
〖詩詞鑒賞〗宋代詩詞賞析:《黃庭堅篇》39首<01-20>
詩詞開頭的寫法
林芳兵:讓古詩詞「平易近人」走向大眾並非是天方夜譚!
歷代詠月詩詞選

TAG:詩詞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