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葯,誰來造?
06-22
兒童葯,誰來造? 我國98%藥品都沒有兒童劑型「小兒酌減」等藥品說明讓家長犯難 ①大人藥片掰開給孩子吃,給兒童吃藥像做算術題 記者一位同事的孩子生病了,醫生開出的葯,竟要她把一片葯分成8份,每頓讓孩子吃一份。她以前還會問醫生:「有沒有小劑量的?」醫生每次都是搖搖頭。現在她不問醫生,回去自己分。一片葯分成2份、3份、4份,用小刀切開。要是分8份,她就乾脆把藥片碾成粉末,再用牙籤一點一點地分成8份。最多的一次,她還分成過16份。 「按照這種藥物的說明,我女兒吃的藥量比成年人還多!」剛為發燒的女兒買完葯的張先生不知是算暈了,還是藥品的說明書標錯了。阿莫西林說明書上寫著:成人一次0.5克,小兒每公斤用藥量為20—40毫克,一天用藥3次。照此計算,30公斤的兒童,每天最少要服用1.8克藥,超過了成年人每日1.5克的用量。最高藥量達到3.6克,超過成人的2倍多。張先生很生氣:「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你說這葯該怎麼給孩子吃?」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教授王麗介紹,兒科醫生指導用藥時很困難。目前我國3500多個藥品製劑中,供兒童專用劑型僅60種(含中成藥),藥品中98%沒有兒童劑型。 「不僅沒有相應的劑型,甚至連劑量也沒標清楚,兒童藥品缺乏是個大問題。」提及兒童藥品市場現狀,一位業內人士憂嘆不已。 「小兒酌減」、「請遵醫囑」、「兒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這些藥品說明卻讓家長犯起了糊塗。張先生說:「按體重服藥還算好的呢,最怕就是『兒童酌減』。減多少?怎麼減?說明裡沒下文,我們大人全暈了。」 讓兒童吃藥,是家長最發愁的一件事。捏著鼻子灌,「吃了葯就帶你出去玩」等等,各種方法都用上了,原因就在於缺兒童專用藥。王麗介紹,所謂兒童專用藥,是指適合兒童特殊體質及需求設計,利用矯味劑來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提高。另一特點是使用原包裝,包裝內附有劑量刻度的量器或餵食器,讓家長方便掌握劑量,安全、方便、好入口,使得給孩子喂葯不再是一件苦差。 在我國基本藥物目錄中,化學葯明確標明兒童使用的具體用量只有5個品種,而中成藥僅有1個小兒專用品種,在兒童感冒、咳嗽、健脾等中成藥的優勢領域都沒有兒童專用藥物。 ②藥物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 「長期以來,大多數藥物的劑量是以成人指標折算來指導兒科臨床用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藥劑科主任李智平說。他指出,不能把兒童當作成人的縮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藥品,兒童是不能服用的。藥物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兒童藥物的藥效和葯動力學規律與成人不同,其潛在風險不容迴避。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戴耀華教授認為,兒童使用成人藥品,不但造成醫藥資源的浪費,還帶來了健康方面的風險。兒童藥物不良反應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難題。在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12.9%,新生兒24%,而成人是6.9%。我國聾啞兒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藥物中毒性耳聾已逾百萬,每年新增3萬人。 王麗強調,小兒長期使用成人藥品,是造成兒童用藥安全隱患的根本原因。有些兒童用藥以大包裝形式出廠,導致任意拆分藥物。其實,緩釋劑、控釋劑和腸溶劑是不可分割使用的,其後果將直接影響藥效。 ③用藥短缺主要是出於倫理方面的考慮,兒童臨床試驗難以開展 都說孩子的錢最容易掙,兒童用藥卻是個例外,一直遭到生產廠家冷落。亞寶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文賢說,兒童用藥開發周期較長,生產小批量、多批次,工藝也相對複雜,生產成本較高,而利潤太低。前幾年的醫保政策規定,大人葯可以進醫保報銷,而兒童葯卻不能報銷,因此大多數葯企不願生產。 藥物減小劑量,不像賣食品換個小包裝那麼簡單。記者了解到,根據新葯審評的有關規定,藥品每變一個劑量都要重新申報。同樣一種葯要生產小劑量裝,需要報國家葯監局審批,提供研發數據來證明確實適用於兒童。繁瑣的審批程序,讓不少葯企望而卻步。 任文賢分析,人們對兒童藥品的價格有誤解,認為兒童藥物的含量是成人劑型的幾分之一,兒童葯價格也應該是成人葯的幾分之一。其實,在藥品生產中,原料葯所佔的比重並不是很大。 王麗說,發達國家在對兒童專用藥品的開發、臨床試驗等方面都有相應政策支持,對葯企給予稅收、專利、市場和研究資助等方面優惠措施。國內還缺乏這樣的政策支持。 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專家組成員、藥學專家孫忠實表示,兒童藥物研發成本高,兒童葯一般都會做成糖漿劑、溶液或滴丸等適合兒童的劑型。這就向藥物的穩定性提出了考驗,也提高了企業生產成本。有數據顯示,研發一個兒童葯所用的資金是成人葯的2倍。 「事實上,中國早在30年前就注意到兒童葯的問題了,直到現在,它依然是個灰色地帶。」孫忠實無奈地說,我國患病兒童佔總患病人口的20%左右,這難道還能算市場小嗎?最主要的原因是倫理。 戴耀華指出,兒童的身體狀況和成年人不同,對藥物的代謝過程也不同。然而,許多重點疾病的藥物都是為成年人開發的,並且也是在成年人中開展的研究,從而缺少針對兒童的藥物和療法。 王麗認為,由於倫理方面的考慮,兒童葯代藥效參數嚴重匱乏。長期以來政策規定,新葯不首先在兒童身上做臨床試驗;加之知情同意難、試驗者招募難、取血難等,因此兒童試驗難以開展。國內很多葯都沒有兒童用藥試驗資料,兒科醫生在用藥時要靠經驗積累。 ④政府應儘快出台適合兒童使用的基本藥物目錄,量身定製兒童藥物 「臨床試驗是保障用藥安全的關鍵環節,參加兒童臨床試驗面臨一定風險。」孫忠實說,為保障受試兒童免受傷害和維護合法權益,需要考慮一些特殊的兒童倫理問題。倫理委員會應正確評價試驗兒童受試者的風險和收益,確保受試者承受最小的疼痛、不適和驚嚇,控制檢查的次數和程度。 世衛組織從2007年提出為兒童「量身定製」藥物。王麗介紹,在兒童臨床試驗倫理方面,美國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他們原先認為,在兒童身上進行臨床試驗是不人道的;現在卻認為,未經兒童臨床試驗的藥物就在兒童身上使用是不人道的。 今年6月,世衛組織發布首份面向所有國家的《世界衛生組織兒童標準處方集》, 手冊提供了如何使用240多種基本藥物治療0—12歲兒童疾患的信息,這意味著世界各地執業者可獲得與這些兒童藥物有關的用法、劑量、副作用及禁忌症方面的標準信息。世衛組織支持各國制定自己國家的兒童處方集。 王麗建議,根據我國國情,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文件,建立我國適合兒童使用的基本藥物目錄,為政府有關部門決策時提供合理依據。關注兒童安全合理用藥是全社會的責任。 「要想兒童葯更好地發展,國家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處理有關兒童葯的各種問題,並建立一整套關於兒童葯研究、評價、開發、生產和使用的機制。」孫忠實建議。 王麗說,建立全國兒科藥物臨床試驗協作網,通過全國兒童專科醫院和大學醫院兒科參與的臨床試驗,將為我國兒童新葯參數補充更多循證醫學資料。同時,建立全國兒科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網路,與國家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同步,形成兒童尤其是新生兒不良反應資料分析和全國共享資料庫。 孫忠實認為,國家應該對企業生產兒童專用藥給予政策傾斜,給製藥企業相關的稅收減免、研發支持等,讓企業有合法的利潤空間,鼓勵企業從事兒童專用藥的研發。 「阿奇黴素如果變成混懸乾粉劑,加點糖後,吃起來就不苦了,更適合兒童的口味。」任文賢說,兒童用藥的研發,一定要適合兒童特點,引入製藥工業的新技術。比如緩釋劑、控釋劑等,減少給葯次數,讓藥品緩慢釋放,保持血葯濃度的大致穩定。兒童用藥還要方便兒童使用,改變給葯途徑,由內服改為外用,通過皮膚給葯,使用抺劑、貼劑等等,減少兒童服用的痛苦。 業內人士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兒童藥物的開發和安全使用,研製生產更多適合兒童使用的藥物,確保兒童葯的可獲得性和用藥安全性。 藥學專家指導兒童用藥四原則物理優先少用復方兒童劑型首選口服 受訪專家 吳玉波,國家衛生部藥品質量評審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藥劑部教 每逢秋冬,兒童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都會多起來。這裡要提醒廣大家長,給孩子用藥一定要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用藥時機:先物理治療。應該先觀察病情變化。如發熱,應該先弄清原因,兒童體溫較成人高,體溫低於38.5℃時,不必用退燒藥,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溫。 藥物種類:盡量簡單化。一是「能用一種葯就不用兩種」,以免藥物作用疊加,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增高;二是單一成分的藥物更安全。藥名帶「復方」兩字的要慎用,如復方甘草片,雖止咳效果好,但3歲以下兒童不宜用。 劑型劑量:首選兒童裝。在造成用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中,用藥過量超過40%。正確的做法是盡量買「兒童裝」,如針對發燒、腹瀉等兒童常見病症,藥店里基本都有兒童劑型;若買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葯調配,應儘快去醫院就診,請醫生根據體重、體表面積折算等方法指導用藥。 給藥方式:首選口服藥。兒童科學用藥的順序為口服、肌注、靜脈輸液。原則上能口服就不要掛點滴。嬰幼兒輸液本就比成人難,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也更高。用口服藥時,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的劑型,例如用半衰期較長的藥物,可以減少用藥次數。▲ 七種癥狀須停葯 如果孩子用藥後出現下列癥狀,應停葯並儘快就醫。 皮疹:多為葯疹,多喝溫開水能促進藥物排泄,輕者可自行消失。 發熱、寒戰:有時和皮疹同時出現,為藥物過敏。需立刻停葯,到醫院接受檢查。 噁心、嘔吐:多為藥物副作用。用藥前吃點東西,可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出現呼吸困難或頭痛等癥狀,可能是過敏,也可能是病情加重,需立刻停葯,以免干擾診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不想不想長大 最酷炫兒童房設計
※兒童矯正的注意事項
※你不可不看的兒童房風水
※[90~110cm中童毛衣] 綠淺_插肩袖兒童毛衣
※藍莓--兒童鉤衣背心
TAG: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