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鼻蝶手術治療脊索瘤的腫瘤種植轉移

【Ref: Fernandes CabralDT, et al. J Neurosurg. 2017 Dec; 22:1-7. doi: 10.3171/2017.6.JNS17111.[ Epub ahead of print]】

既往研究報道,開顱手術切除脊索瘤可能發生醫源性腫瘤轉移,但內鏡下經鼻蝶手術(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EES)時顱底脊索瘤種植轉移情況尚不明確。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和耳鼻喉科的David T. Fernandes Cabral等對此進行研究,結果發表於2017年12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在線。

該研究回顧作者所在醫療機構在2003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173例經EES治療的斜坡脊索瘤患者,分析患者的臨床特徵、影像學表現、病理學和分子檢測結果,著重關注腫瘤種植轉移情況。手術團隊包括神經外科和耳鼻咽喉科醫生,均為右利手,術中採取四手操作技術,內鏡和吸引器置入右側鼻孔,其他器械經左側鼻孔操作。

數據分析後發現,173例經EES治療的斜坡脊索瘤患者中,2例(1.15%)發生腫瘤種植轉移。其中1例為10歲兒童,既往對斜坡脊索瘤已進行多次手術和放化療;在EES術後21個月時,頭顱MRI示右側岩尖脊索瘤複發及左側下鼻甲處脊索瘤種植轉移;兩個病灶磁共振T1像呈等信號,T2像呈高信號,不均勻強化。再次採取單純EES,切除下鼻甲處的種植轉移灶和部分岩部複發灶;患兒2年後種植轉移灶未再發生,但因脊索瘤複發去世。另外1例,79歲男性,於斜坡脊索瘤EES手術後19個月發現左側鼻腔基底部種植轉移灶伴口腔上頜竇瘺。CT掃描示病灶均勻強化,侵襲硬齶、鼻中隔和上頜骨鼻突並至皮下組織。採取EES聯合口咽入路切除複發病灶,使用上顎粘膜瓣修補口腔上頜竇瘺。術後輔以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將35Gy劑量5次分割完成照射。放療結束後,隨訪12個月未見複發。該2例患者的原發病灶病理學結果均發現含有侵襲性生物學標誌物:1p36缺失和Ki-67高表達,分別為10%-15%或>20%。

圖1. 10歲兒童術後21個月,MRI示左側下鼻甲處脊索瘤種植轉移(A.白色尖頭所指;B.由虛線標記),在磁共振T1像上呈等信號,T2像上呈高信號。

作者指出,腫瘤種植轉移是EES治療斜坡脊索瘤的罕見併發症。可能與術野局限、無意間或黏膜瓣成形時造成局部黏膜損傷或皮下組織暴露所致。此外,1p36缺失或Ki-67高表達的脊索瘤具有種植轉移的高風險,需要加以警惕。

(丁陳禹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壽佳俊博士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相關鏈接

  • 斜坡脊索瘤的多學科聯合治療

  • 顱底脊索瘤的特點及手術預後

  • 不同年齡段顱底脊索瘤的臨床特點和預後

  • 推薦閱讀:

    17年頑固性癲癇獲得治癒
    妊娠期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
    異維A酸治療痤瘡的常見問題
    中醫治療肺癌的優勢
    【眼球震顫(中醫)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TAG:手術 | 腫瘤 | 治療 | 種植 | 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