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三十五
建築之三十五
中國古典建築(十九)
寺廟:宗教場所,佛寺的通稱。寺,創字會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廟, 世間達賢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廟。
一.寺廟朝向:大部分寺廟是坐南朝北。只有個別寺廟朝向特殊:如杭州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東。 二.寺廟大概布局: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盧殿或藏經樓(閣)、方丈室等。
(1)三門:佛寺一般多建於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又稱「三門」,一般由並列的三扇門組成,中間一扇大門叫「空門」,東邊一扇小門叫 「無相門」,西邊一扇小門叫「無作門」。
山門殿:許多寺院將山門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進寺院時,走哪個門就看你在那個門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間門,而走邊門,表示謙卑、不功高我慢。你在左邊就走左門,先邁左腳;在右邊就走右門,先邁右腳。進寺禮拜一般以順時針方向走,因為在古印度以順時針右繞為吉祥。
殿內塑有兩尊金剛力士像,星貓凶我,怒目相向,手持金剛杵以震懾妖魔鬼怪,左邊的力士怒目張口,右邊的力士怒顏閉唇。
在後期的某些中國佛寺內,金剛力士又換成了「哼哈二將」,那是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影響的緣故。(閉嘴吧的是「哼」將,張嘴巴的是「哈」將)
(2)鐘樓、鼓樓:進山門之後,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二樓相對,一般早晨先敲鐘、以鼓相應;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
鐘樓懸有洪鐘。有的寺院鐘下供地藏(zàng)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閔公為右脅侍。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陀或等同於佛陀。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按照佛教的理論,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無數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眾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 地藏王菩薩即是地藏菩薩。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於釋迦寂滅以後,未來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眾生由誰來負責度化?釋迦佛把這一重擔,交給地藏菩薩。並殷勤囑咐他,對那些尚在惡趣受大苦的眾生,要特別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至彌勒佛出世時,使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皆得解脫。 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坐騎的,名號曰:「諦聽」或「善聽」。 地藏殿的脅侍為金喬覺修道時曾資助過他的閔姓山主及其兒子,二人後來皆隨金喬覺出家,九華山成了地藏道場後,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鼓樓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藍神關羽,關平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 伽藍神:佛教寺院守護神的通稱。
(3)天王殿:較大的寺院都有天王殿。進山門之後,兩旁的鐘鼓樓和中間的天王殿構成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個重要元素: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
彌勒佛:天王殿正中為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佛,他是釋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豎三世」里的「未來佛」,正確的應該叫「彌勒菩薩」才對,因為他還沒有接班)
四大天王:彌勒佛兩側有四大天王護衛。他們分別是: 東方持國天王: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琵琶可以調音,取諧音) 南方增長天王: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因寶劍鋒利,取諧音) 西方廣目天王:掌紫金花狐貂一隻,(白鼠)手拿龍或蛇 ,職「順」。(貂皮摸著手「順」,取諧音) 北方多聞天王: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
韋馱菩薩:彌勒佛身後大屏風背面為神將韋馱。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該像為立像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則很有講究: 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4)大雄寶殿:寺廟中心主體建築。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前大院正中擺放著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其北則擺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爐。殿前各有旗杆一對,旗杆頂部各有一個幡斗,有的還設一對雕龍柱或一對玲瓏塔。殿內佛像前張掛著許多經幡、歡門及各種法器,使大雄寶殿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徵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雕龍柱燈。
七層玲瓏塔。
①一尊佛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坐佛。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為「成道像」。
或者: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這是「說法相」。
第二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zhān)檀(tán)佛像」。意思是佛祖施「與願印」。(你的願望可以實現)
第三種是卧像。釋迦牟尼涅像。釋迦牟尼入寂錢向眾弟子最後一次說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②三尊佛:有「三身佛」、「橫三世」與「豎三世」之分。 A.「三身佛」:釋迦牟尼佛的三種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
左尊為報身佛:盧舍那佛
右尊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B.「豎三世」:是按時間先後排列的; 左邊(東)為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亦稱「過去佛」;
中間為釋迦牟尼,為現世佛;
右邊(西)為「彌勒佛」,釋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稱「未來佛」。
C.「橫三世」:所謂「橫三世」是按空間、地域劃分勢力範圍: 中間為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 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教阿彌陀佛。
大殿兩側多供奉有十八羅漢、二十諸天或十二圓覺像。不過,大多數都為十八羅漢像。兩側各九尊羅漢。 十八羅漢:指佛教傳說 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 ,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二十諸天:源於印度神話,具體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
十二圓覺:是密教崇奉的著名菩薩群體。《圓覺經》說,十二位菩薩向佛祖請問修行法門,佛為說大乘圓覺清凈境界修行法。十二圓覺依次是:1.文殊菩薩 2.普賢菩薩 3.普眼菩薩(觀音菩薩) 4 .金剛藏菩薩(佛教說是現在世賢劫十六尊之一,密教中的護法佛之一) 5.彌勒菩薩 6.清凈慧菩薩(寓意脫離煩惱、六根清凈,從而獲得般若智慧) 7.威德自在菩薩(寓意有大威力足以降伏惡魔、有大慈德可以救助眾生) 8.辨音菩薩(擅以音聲傳播佛法、教化眾生) 9.凈諸業障菩薩(能除掉種種阻礙解脫的惡因惡果) 10.普覺菩薩 11.圓覺菩薩 12.賢善首菩薩。
三大士:在正殿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
海島觀音像:有些寺院於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觀音右手據楊柳,左手托凈瓶。海島四周依據《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像作為脅(xié)侍(shì)。
(5)四堂:指法堂、照堂、經堂與講堂。一些大型叢林都會有法堂和照堂,置於大雄寶殿之後。 圖為法堂:乃禪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於佛殿的後方,方丈的前方。相當於講堂,而"講"通於"講教",在禪宗,為別於他宗,且示其教外別傳的宗旨,所以特稱為法堂。
(6)四台:指樂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為高台。四台名稱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會建其中一種,而兼其它幾種功能。 圖為戒台:是傳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擔心火相傳,續佛慧命的作用。
(7)羅漢堂:羅漢是釋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羅漢,意譯為「殺賊」、「不生」等,為明智應禮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設有羅漢堂,有的還單獨建有羅漢院。
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槃後,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我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因此,「五百羅漢」不一定就是五百,而且他們的名字也不是明確的。
(8)禪房:又稱禪屋、禪居、禪堂。禪宗寺院以「禪那」為宗旨。「禪那」意謂「思維」或「靜思」,也就是需要安靜地思考問題,這就需要靜居之處,這就產生了禪房。禪房一般在寺院的後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禪人居住之所。
(9)監院、方丈院: 監院是寺院的總管,地位僅次於方丈。早期的寺院兩者的區別在於:方丈是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僧人,該寺院的精神領袖;監院是該寺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寺院的實際管理者。唐代以後,對監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懂佛法,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監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 圖為少林寺監院延琳法師。
方丈院是監院或方丈的正寢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後部單獨建一處房屋或院落,作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維摩居士之石室為方形,長寬皆一丈,故曰「方丈」後來的方丈室雖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並不奢華,面積也不大。後來的監院或方丈常在寺院舊房屋中處理公務,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設方丈院,而將寺院內的旁院、跨院作為監院、方丈止息之所。
(10)大齋堂: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體就餐,決不能分散就食,所以眾僧人就食處稱之為「大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鍋一次都可煮飯一石以上,燒菜百斤以上。即使有如此大鍋,對於一個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來的雲遊僧人,即使有幾口大鍋也不能滿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時用飯,因此就產生兩種用餐辦法:一是分成幾批用餐,以保證都在一個大齋堂用餐;另一種是分成幾個大齋堂,以保證能同時用餐,基本上沒有破壞集體用餐的古訓。台灣的佛光山和中台禪寺等大型寺院皆採取此法。
(11)藏經樓: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經閣,位置在佛寺最後一個院落,常為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cáng)佛經之用。在藏(zàng)經閣的兩側,設有配樓或配閣。這種做法後來傳到日本。不過名稱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zàng)經閣叫經藏(zàng),法華寺則叫經庫。經藏(zàng)或經庫內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國六朝時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為他發明了輪藏(zàng)方式,曾建立大層龕等藏經方法。另外,閣內還設釋迦摩尼像脅持二菩薩像。有的還供奉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最澄法師像。
藏經樓內景。
(12)碑樓、碑亭、亭台。 碑樓是寺院用來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築的樓閣,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風化破損。造型多為方形,四面開門,中間端放大碑。碑樓頂部為重檐歇山式,與鐘鼓樓樓頂樣式相似。碑樓一般建在大雄寶殿前面院子的兩側,數量有一對兩對、三對。有的寺院為了不妨礙大雄寶殿的莊嚴氣象,不在前面建碑樓而在前面兩側建碑廊。作用與碑樓相同。
碑廊。
有的寺院不建碑樓、碑廊而建碑亭,作用與碑樓、碑廊相同。造型亦多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為四根立柱,無門,中間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廟前院或後院兩側,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廟四角,共四個。碑亭整體一般塗成紅色頂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賜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軸線上,皇權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13)供養塔:佛殿的佛像前設有供桌,桌上放著香花、時令瓜果、布施箱、佛燈等供物。據《法華經》佛前有十種供養:花、香、瓔珞、秣香、塗香、燒香、幢幡、袈裟技樂、合掌。供養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銀銅鐵錫製成,高約0.3米——0.6米不等,內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國清寺皆有供養塔。五台山南禪寺內為唐代供養塔。 三.寺院建築構件
1.石獅子:佛教對獅子非常推崇。《景德傳燈錄》云:「釋迦生日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據《智度論》:「佛即是人中獅子。凡所座、床、地,皆曰獅子座」。因此佛寺到處可見獅子作為裝飾構件,如山門兩側會有石獅守門,各門枕石上的抱鼓也刻出獅子形象,石望柱、獅頭柱、夾桿石、門楣、遲頭石、欄板、欄杆柱頭、門芯板也多刻成獅子形象。孟元老《東京
夢華錄》記北宋開寶寺、仁王寺皆有「獅子會」:「諸僧皆坐獅子上,做法事,講經」。
2、基座:寺廟建築物的基礎部分,分為基礎座和高級座,以顯示寺內建築物的等級和風格。普通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隨著院落的進深,基座逐漸升高。大雄寶殿基座通常稱為須彌座。須彌山是佛教中「世界中心最高山」。把大雄寶殿置於須彌座上。
3、屋頂:寺院建築物屋頂有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不同樣式,其中歇山頂又有單檐、雙檐兩種。由於寺廟建築物形體都較為龐大笨拙,因此屋頂利用木質結構做成曲面型以補救。另外,寺廟屋頂的正脊、垂脊、檐角也置有多種琉璃瓦,以增加寺廟的堂皇莊嚴氣氛和色彩。如正脊與垂脊相交處的「大吻」,造成一種張牙舞爪似有將正脊吞下之勢,給龐大笨拙的寺廟建築增添一些活躍氣氛。檐角還常排列一對造型生動的小獸。而且小獸的大小數量亦視寺院的等級而定,最高等級為十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即使提倡眾生平等的寺廟也不例外。 圖為西藏寺廟屋頂。
白沙龍母廟屋頂裝飾。
4、石燈:又叫長明燈、續明燈、長命燈,寺院內一個獨立小築。裡面置放油燈,香客為祈求佛佑而點燃。油燈放在石質的石燈內點燃,安全不易引起火災,也避免風雨侵襲熄滅。另外,石燈建在固定位置佛像前端,香客也不會將油燈亂放,可避免隱患。 石燈一般高為2——5米,八角形,有底座。燈柱上常做成龍柱,象徵尊貴。如太原北齊時代建的童子寺,山西長子慈林山法興寺等寺內石燈皆是龍柱。石燈頂部為點燈處。為方形,四面有燈窗,頂部密封上面再飾有裝飾物。石燈流傳到日本後,稱之為石燈籠,多為信士施捨敬造,數量特別多,一些大寺院內,石燈排成數排。 寺廟實例:
推薦閱讀:
※一個公建設計的另類解讀
※董教授講座之城市的靈魂
※你為房價操碎心,他們在城市150公里外造出理想家園
※給蘋果設計總部的建築師,把德國政府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如何讓長江水穿越黃河且不會混雜?修引水隧道好了
TAG: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