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混合家庭之禮(禮儀漫談(128))

混合家庭之禮(禮儀漫談(128))

馬保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8月31日 第06 版)

  近年來,中西方混合家庭越來越多。因夫妻雙方的成長環境、禮俗等都存在差異,所以,組建家庭後出現摩擦、碰撞等在所難免。處理得當會很幸福,反之,像李陽、鄧文迪等家庭,便會走向破裂。混合婚姻家庭成敗與否,禮儀因素不可忽視。

  飲食

  中餐、西餐差別很大,適應筷子或刀叉也許並不難,難在實質內容。像北京烤鴨、涮羊肉、牛排、烤魚等,中西方都喜歡,大體上不會有什麼分歧,但中餐的炒菜,如熘肝尖、炒腰花等屬於動物內髒的菜肴,恐怕西方人士,特別是美國人難以接受。而西餐中濃郁的乳酪味道,也不太合一些中國人的胃口。因此,下廚房操作或下館子時,夫妻雙方照顧彼此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很重要。北京電視台「非常夫妻」節目介紹過幾個混合家庭,基本的經驗是:中西餐輪流「坐莊」,在中國吃中餐,在西方則以西餐為主,在家裡常常是中西合璧伙食。

  子女

  中西方撫養、教育子女的理念不同,常常會導致夫妻雙方鬧矛盾。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事無巨細,總愛包辦、代替;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望子成龍心切。有時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還會態度粗暴;而西方家長則比較注意孩子天性的發展,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鼓勵他們在父母面前講出不同看法,甚至批評父母。孩子跌倒在地,父母會讓他們自己爬起來,不像我們那樣,心疼地將孩子抱起,又哄又安慰。還有,西方人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敢於讓孩子冒險,如天寒地凍,讓孩子到室外「雪浴」;鼓勵孩子不過分依賴父母,教育他們要「先為自己著想」和「自力更生」。

  稱呼

  中國父母大老遠到美國投靠兒女,希望同兒子、媳婦或女兒、女婿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如果是中西方混合家庭,中國老人仍堅持自己的老禮兒,如要求兒媳或女婿事事侍奉,就可能碰壁。在美國,一般認為老人養老應到養老院去,或請保姆去做類似的事情。如果老人希望同子女住在一起,兒媳或女婿則可能明確表示反對,希望老人搬走,另覓住處,以免影響他們的小家庭。這種「驅趕」行為,在中國會被認為是「棄養」、「不孝」,而在美國卻認為沒有什麼不正常。

  老人

  西方有些國家的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中國人肯定是不習慣的,難以接受。至於稱呼丈夫(妻子)的父母,中國人的禮節是隨著丈夫(妻子)來稱呼「爸爸媽媽」。而西方多數國家,習慣稱他們為「先生」或「夫人」,稱其為「爸爸媽媽」者並不多見。在這種環境下,作為兒媳或女婿,如果仍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大膽稱呼丈夫或妻子的父母為「爸爸媽媽」,老人肯定是高興的。更進一步,如果在孝敬公婆或岳父母等方面,也能發揚我們中國人的好傳統,老人難道會反對嗎?反過來,如果來到中國,見到岳父母或公婆,也叫「爸爸媽媽」,也隨著他(她)稱呼舅舅、舅媽,姨媽、姨父等親屬,那肯定會獲得好感,說不準會得到長輩的「紅包」呢。

  中西混合家庭中暴露的問題,是雙方倫理、道德、文化觀念之間的差異造成的。正視其差異,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平衡,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互相適應對方,這樣才能實現和諧美滿。中西不同生活習俗,適應各自發展環境,並無優劣之分,未來將會互相借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長期共存。

  (作者為原外交部禮賓司參贊)

推薦閱讀:

辦公室禮儀
在餐廳拍攝料理照片 是否違反公共禮儀?
餐桌上的禮儀
藥店店員禮儀規範,你做到位了嗎?

TAG:禮儀 | 家庭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