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扇 | 懷袖雅物,如是清涼
閑時取扇,
盤扇骨、賞字畫,觀孤雲斷,嘆長亭短。
渡關山,也無非扇中一合一關,
回首不回首,燈火也闌珊。
摺扇的根源
傳說中國最早的扇子始於虞舜。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說:「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由此看來,最早的扇子並非搧風,而是帝王們為之廣開視聽,招賢輔政,將治國的主張寫在扇子上,用來昭示清明。以後逐漸轉化為「障扇」,蔽風塵、遮驕陽,成為古代帝王才行的一種儀錶。但扇子最普遍的功能還是消暑納涼,以邀清風。(摺扇的起源日本一說,暫無定論)
摺扇小巧精緻、開合自如、攜帶方便,常被文人雅士用來揮毫潑墨,並在扇面書畫與扇骨雕琢方面大肆發展、從一種以生風涼的工具,發展為藝術品。酷暑難耐,我們從一把展不盈尺的扇子,一品中國流傳千年的雅文化。
摺扇的演藝生涯
扇子不僅是生活中的納涼之物,與文化藝術也息息相關。在傳統戲曲舞台上,扇子已然成為各個行當在內的必備道具。譬如傳統相聲中,相聲演員會時常用到扇子。
「我自幼學藝,歷遍戲曲、評書、相聲,均涉及到扇子的應用,久而久之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評書,三寸舌六尺台,談古論今指點江山。道具卻只有扇子、醒木、絲巾三種。一把扇子在評書先生手中可作百般物件:擰著是槍,端著是刀,橫著是劍,豎著是筆,打開是書信、地圖、聖旨。」,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如是說。
摺扇,識扇。
一把沒有書畫的扇子,上不了藝術的殿堂。辨識一把好扇,方法有三:一看材質,二看做工,三看書畫。
材質
畫虎先畫骨,識扇先識骨,區別一把扇子的好壞,第一便是看扇子的材質。竹製扇骨,要看其韌性,以斑竹中的湘妃竹為佳。太硬的竹子紋理粗糙,不易雕刻;太軟的竹子容易變形,不宜收藏。
小骨則應從顏色來判斷。好的小骨大多採用頭青篾片製成,整體色澤偏暗且顏色統一,色澤呈鵝蛋黃則說明是二青(黃篾)。這樣的材質不夠結實和雅緻。總體要領就是竹子硬朗光滑,骨節與骨節之間長度達到30cm,中間無明顯斑點為宜。
做工
一把扇子的做工好壞往往體現在選材、削篾、上色、磨砂等細節上,扇子收折起來要緊閉,扇骨不能有破損,扇面沒有松層起泡,最重要是扇面要光滑。
扇骨的雕刻有素麵扇骨、刻面扇骨、鑲嵌面扇骨等4種扇骨,扇骨雕刻講究精細,摺扇的加工還注重整體造型,扇骨的厚度、弧度、寬度保持一致最好。
書畫
摺扇是書畫的載體,好的書畫可以彰顯摺扇意蘊。一幅好書畫除開看作品年代早晚、作者名頭大小、藝術水準高低以及品相好壞之外,還要看書畫的構圖。摺扇上大下小,加之弧形的扇面造型,要求作畫必須考究整體布局,使其在保持畫作完整性的同時傳達出意蘊。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都要有思想呈現,做到無畫處皆成妙境。
摺扇,製作。
『 做骨 』
山中翠竹,能成為懷中清風,全靠心手的打磨。制扇大師徐義林挑竹,若有看中的好料子,絕不肯捆了拖拽下山,而是要親手扛著下山,唯恐傷了那點雨潤滋養而成的好皮色。
打磨扇骨從不用砂紙,而是用芨芨草。浸水後,反覆打磨擦拭,晾乾後,再用榆樹葉子拋光,顯出細凈和光潔。最後還要用川蠟上光,使其皎潔玉潤。至於「悶釘」之技,說來也簡單,也就是把固定扇骨的扇釘巧妙地隱藏在扇頭裡,或用牙,或用玳瑁,而看似極簡之處,技藝優劣,雲泥之別。
『繪扇 』
好的摺扇,扇骨與扇面是分開銷售的,畫扇面時需要用扇面夾夾住扇面兩端,或是用水把扇面打濕、攤開,再用熨斗熨平。繪畫時用手指按壓褶皺,所繪的圖案線條才自然流暢。繪好扇面後,將扇骨穿進去,再用毛筆蘸取稀釋後的書畫漿糊粘貼在大骨上即可。如此一來,方便以後取下扇面,也不會影響制扇人在大骨內側的落款。
-------------------
推薦閱讀:
※摺扇收藏:規格知多少
※雅緻秀氣的姑蘇摺扇
※打開那把神秘的東方摺扇
※摺扇:文人雅士的袖中之物
※摺扇不僅是用來扇風的器物,更是種東方審美和情感表達
TAG:摺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