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儒學初步(四)

關於[中國儒學初步(四)]的字幕:

  • 他是從平民間走出的
  • 這樣一個人物,
  • 三歲喪父,少時貧且賤,
  • 長大以後做過管倉庫的委吏,
  • 管牛羊的乘田,
  • 這樣的一些小官,
  • 他很有實際的才幹,學無常師,
  • 掌握了三代的文化,
  • 他特別崇拜,
  • 認真地學習周代的禮樂,
  • 那麼30歲以後,
  • 他開始開辦私學,
  • 然後也有一段時間50歲的時候,
  • 他當了魯國的中都宰,
  • 後來因為他的政績很佳,
  • 四方兼責之,
  • 他後來就成為小司空,
  • 然後做了大司寇,
  • 然後最後是它的政績很好,
  • 但是齊國人離間,
  • 最後不得以孔子和弟子
  • 離開了魯國,
  • 過了14年的流亡生涯,
  • 但是他的道德理想主義的
  • 政治主張仍然是堅持。
  • 所以他一生,
  • 堅持他的道德理想和文化理想。
  • 在陳蔡到了絕糧的地步,
  • 他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
  • 他持守道義,膝不下軟,
  • 不畏艱,樂以忘憂,
  • 在困惡中,司馬桓魋要殺他,
  • 他還在和弟子洗禮於大樹下,
  • 講頌玄歌不絕,
  • 司馬桓魋把那個樹拔掉了,
  • 他心地坦然,
  •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 天既然把德降臨在我身上,
  • 桓魋又能拿我怎麼樣呢?
  • 所以在生命艱危之中,
  • 坎坷,顛沛流離之中,
  • 孔子所代表的中華文化的精神,
  • 那就是這樣一種積極奮鬥,
  •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 這樣一種精神,
  • 「孔子之時,周室微禮樂廢,
  • 《詩》《書》缺」
  • 那麼追跡三代的理想,
  • 來序詩書,修詩書,起禮樂,
  • 這是孔子作為一個文化人的使命,
  • 所以他是著名的思想家,
  • 卓越的教育家,
  • 中國文化的偉大的代表者。
  • 他提出仁學的理論
  • 及三代思想大成,
  • 開儒家思想的先河,
  • 所以他用極大的精力
  • 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工作,
  • 對古代的文化教育的發展
  • 作出重要的貢獻,
  • 他奠定了中華人文的
  • 精神價值理想,
  • 所以說仁愛、仁德
  • 是他的一個貢獻,一個發展。
  • 那麼我們看《論語》這本書,
  •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
  • 這個可以說平易親切的,
  • 《論語》它有很多生動的禮,
  • 孔子的一些故事,
  •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
  • 孔子的為人為學,
  • 《論語》當然有上論語和下論語
  • 各十篇,一共是二十篇,
  • 每篇都有很多章,
  • 有349章,16000字。
  •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說,
  • 「半部《論語》治天下」,
  • 那是人家嘲諷他的話,
  • 因為趙普在當時,
  • 在最高的官吏裡面,
  • 他可以說是文化最低的一個人物。
  • 他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了」,
  • 這是他一種自嘲。
  • 但的確也是可見《論語》的重要。
  • 半部《論語》
  • 其實主要是指的上論語,
  • 所以我們看論語這本書,
  • 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
  • 這是我們剛才已經所學到的。
  • 如何讀《論語》呢?
  • 讀《論語》我們要抓住它的總綱,
  • 它的總綱就是「志於道,
  • 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 志,是心之所知,是一個目標,
  • 是立定志向,一心向慕。
  • 據,是堅執固守,根據。
  • 依於仁,依是不違,
  • 是依靠、依據,
  • 游,是遊學,從容地遊憩、
  • 優遊、涵泳、陶冶之中。
  • 所以我個人讀《論語》
  • 是主張抓住這十二字,
  • 作為它的總綱,
  • 把它作為一個總綱。
  • 其實非常的豐富,
  • 它絕只所謂黑格爾所講的
  • 常識倫理,倫理教條,
  • 常識性的東西,
  • 它不是這樣的,
  • 其實它裡面非常的生動,
  • 非常的豐富,
  • 它是在六藝之中,
  • 來陶冶我們的情操,
  • 在禮樂射御書數,
  • 在詩書禮樂之中
  • 來也陶冶我們的情操,
  • 所以孔子和當時的弟子的對話,
  • 他是在具體的時空場景中
  • 來進行的,
  • 有特殊的語言場景,
  • 提問者或者對話者
  • 有不同的年齡、身份,性格、經驗,
  • 問題意識和提問方式,
  • 那麼孔子的因材施教,
  • 我們慢慢地琢磨,
  • 慢慢地去體會孔子之言。
  • 關於《論語》,
  • 它有論孝悌,論忠信,
  • 它有它的一些政治的主張,
  • 它有其仁德,
  • 有這樣一些東西,
  • 我們可以慢慢地去體會,
  • 比方說我們講仁學。
  • 我們講孔子的仁學,
  • 大概是這樣幾點。
  • 首先以「愛人」為「仁」。
  • 孔子重禮,我們知道。
  • 禮儀文化,
  • 它可以說是周公以來,
  • 很偉大的文化成就,
  • 當然其實周公以前就有了,
  • 所以孔子重禮,重仁,
  • 是對三代至春秋時期的文化成就,
  • 尤其是對周公以來的
  • 文化成就的繼承。
  • 《國語》這本書裡面,
  • 關於仁愛的「仁」字只有24見,
  • 《左傳》中關於仁愛的「仁」字,
  • 有33見,
  • 那麼當時春秋時代的思想家,
  • 已經把人,我們這個「人」
  • 和仁愛的「仁」相提並論了。
  • 孔子特別重視仁德、仁愛,
  • 所以《論語》裡面提到禮,
  • 提到禮樂一共是75次,
  • 但是提到仁,仁愛的「仁」
  • 就有109次,
  • 所以孔子超過 超越
  • 他的前代思想家的
  • 超越於他的前代思想家的
  • 一個重要的貢獻,
  • 那就是把中華人文理想的
  • 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觀念,
  • 仁愛的「仁」,把它弘揚了出來。
  • 當然關於什麼是仁,
  • 我們可以見仁見智。
  • 老子不直接地說道是什麼,
  • 孔子也不直接地說仁是什麼,
  • 當然也直接地說過,
  • 但是說的很少,
  • 他主要是要我們去體會
  • 在特殊的語言場景中,
  • 大家去體會孔子之言。
  • 以「愛人」為「仁」
  • 這是仁德的第一個意向,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問知。子曰:「知人」。
  • 樊遲未達。
  • 子曰:「舉直錯諸枉,
  • 能使枉者直。」
  • 你看孔子主張愛人。
  • 我們知道孔子那個時代,
  • 他繼承周公以來的
  • 人道主義的傳統,
  • 他反對人殉、人身,
  • 甚至反對以人形的
  • 木俑、陶俑去做陪葬,
  • 他都表示厭惡。
  • 有一次退朝,
  • 孔子聽說他們家裡的馬廄燒了,
  • 失火了,被燒了,
  • 他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
  • 所以他很重視的是
  • 同情關懷的事,關愛的事,
  • 包括像養馬的人 這樣的老百姓。
  • 孔子所重視的是民事上計,
  • 老百姓的生活。
  • 他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 禮所生也。」
  • 我們看他很重視老百姓的生活,
  • 他愛民眾,他是強調,
  • 他的政治哲學裡面也很強調,
  • 如何的是富民,如何的教民,
  • 他強調放愛縱,親人,
  • 在這裡他是把仁愛的仁和人
  • 這個是相互來界定的,
  • 所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 禮所生也。」
  • 他講仁是人的內本質,
  • 是人之所以為仁的之道,
  • 他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
  • 一個道德崗,
  • 那麼使孝敬父母等等
  • 親情的一個擴大,
  • 一個推己及人。
  • 這是講的人。親親為大,
  • 並不是親親的為一,為至上,
  • 而是說親親非常重要,
  • 大家從親愛、親人中,
  • 我們體會到,
  • 然後把它推己及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義者宜也,
  • 義就是合宜、適宜、恰當。
  • 尊重賢能是社會的
  • 義德的重要內容,
  • 它是我們尊敬兄長的一個擴大,
  • 親親之殺,是說親親有親疏、
  • 遠近、等級上的差別。
  • 尊賢之等,
  • 它是說尊賢,尊重賢能,
  • 在德才論位上,
  • 有尊卑高下的等級,
  • 那麼什麼是禮,
  • 禮就是把仁和義的次序
  • 等級具體化、形式化,
  • 也就是親親
  • 有親疏、遠近的差別,
  • 尊賢,有德才論位的不同,
  • 那麼我們把它
  • 等級化、形式化就是禮,
  • 但是禮的核心的東西是仁德,
  • 「人而不仁,如禮何?
  • 人而不仁,如樂何?」
  • 所以禮樂的核心的價值是「仁」德,
  • 這是從人和仁的方面
  • 做的一個基本的規定。
  • 此外,以克己復禮為仁,
  • 「仁」德是禮樂文化的
  • 一個真實的內涵,
  • 我們看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德,
  • 那麼他講「克」,
  • 「克」就是約的意思,
  • 克己就是約束,
  • 克制 修養自己。
  • 復禮是合於禮,
  • 克己復禮是為人,
  • 這在孔子以前就有人講過了,
  • 《左傳》裡面也有記載。
  • 那麼這個禮
  • 是一定的社會次序規範,
  • 用一定的社會次序規範
  • 來節制我們人們的行為,
  • 來協調各種衝突,
  • 來調整人際關係。
  • 所以一個和諧穩定的人間次序,
  • 它總是要有一定的
  • 禮儀、規範來加以調節,
  • 那麼要有一定的禮文儀節,
  • 要有一定的等級次序,
  • 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
  • 那麼孔子重複了古代的講法,
  • 他強調克己復禮,
  • 強調博學於文,
  • 約之以禮,以禮來修身,
  • 強調教養的重要性,
  • 所以顏淵向他請教仁德,
  • 孔子回答說,
  • 是「克己復禮為仁」,
  • 一旦我們剋制自己,
  • 來實踐禮,
  • 天下都歸人焉,歸諸子,
  • 助詞是心,信人。
  • 大家都信起了仁德,
  •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為仁」是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 那它是由他人決定的嗎,不是的。
  • 所以顏淵說,「請問其目。」
  • 具體的子目是什麼呢,
  • 他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顏淵說是,
  •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我雖然不聰明,
  • 那我想實踐你這個道理,
  • 那我們對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有很多覺得他太緊張了,
  • 他太過於嚴肅了。
  • 那實際上就是說,
  • 這只是大而言之,
  • 就是視聽言動還是要遵循的。
  • 推薦閱讀:

    中國究竟有多少條風水龍脈?
    [2011長城會]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1——循序漸進
    (2)【中東】阿聯酋本月起給予中國公民免簽入境待遇
    法國歸還中國32件秦人文物在蘭州正式移交 遺址90年代遭盜掘
    中國哪個省的方言唱歌最好聽?不用置疑,它認第一,沒人認第二

    TAG:中國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