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夕陽之二、口蜜腹劍的是唐玄宗,不是李林甫

口有蜜腹有劍,口蜜腹劍這個成語來自李林甫,實際是冤殺李林甫,口蜜腹劍的是唐玄宗,李林甫之所以能大權獨攬,就是他知道玄宗要他這個宰相與太子惡鬥,然後玄宗自己再在太子那裡裝好人。

玄宗早年的經歷讓玄宗對太子極度猜忌,防範太子勢力做大或政變是玄宗晚年的主要政策,玄宗早年經歷4次政變,每次都有當時的太子參加。晚年玄宗雖然懶政,但是對權力的慾望絲毫不減,人一旦成為皇帝,很難放下,乾隆86歲高齡還硬要做3年太上皇,何況玄宗還不到70歲。玄宗的策略是讓太子和宰相互相牽制,互相惡鬥,誰的力量削弱了就扶誰一把,誰力量強了,就踢他一腳,讓權力始終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無論是太子還是宰相都得有求於皇帝。玄宗一日殺三子也是表明,後備太子很多,不差你這一個,說廢就廢了你。而宰相更不用說,隨時可以免除你的宰相職務。

玄宗之所以不立李瑁為太子,就是因為李瑁是宰相李林甫的人,同時武惠妃正得寵,如果立李瑁為太子,那麼李瑁的勢力就強大到無人可制約,宰相與太子之間不可能爭鬥,反而精誠團結了。玄宗最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所以玄宗要找一個不屬於李林甫派系的人做太子,一個實力弱的皇子做太子,不過武惠妃活著的時候,玄宗不想傷武惠妃的心,立別的妃子的兒子做太子,武惠妃顯然無法接受。不過武惠妃在玄宗一日殺三子後幾個月就死了。玄宗於是立忠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肅宗皇帝。

李林甫是聰明人,他知道玄宗立忠王為太子,就是想讓宰相與太子惡鬥,如果宰相與太子站在一起,李林甫的宰相大位會立刻被玄宗拿下,並且可能性命不保,前任宰相張九齡力挺太子李瑛而被找借口免官就是鐵證。

皇帝讓惡鬥,那就惡鬥。

公元746年正月十五,太子出遊,與大舅哥韋堅相約見面;韋堅又與皇甫惟明到景龍觀道士房裡見面。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在唐長安城,平日實行宵禁,由金吾衛士兵巡邏。因為上元節這天不宵禁,所以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夜遊京城,觀燈看焰火。皇甫惟明曾擔任忠王友,友是太子東宮和親王府中的一種官職,公元741年,皇甫惟明出任隴右節度使,這是給太子集團增加力量的方式,好讓太子能與宰相一爭高下,皇甫惟明出任隴右節度使攻破吐蕃,取得不錯的戰績,玄宗特別加賞賜,讓其在公元746年正月兼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與李林甫關係不和,李林甫派楊慎矜暗中監視皇甫惟明的行蹤。太子與大將在道觀聚會,楊慎矜立刻上奏朝廷,揭發此事,李林甫立刻添油加醋,說韋堅與皇甫惟明結謀,想共立太子即位。這一下就了不得了,是要把皇上趕下台,那就是謀反,十惡不赦的大罪。於是韋堅、皇甫惟明被關進大獄,李林甫派楊慎矜與御史中丞王、京兆府法曹吉溫一起審訊此案。這幾個人都是李林甫的爪牙,很快結案,罪名成立。韋堅被貶為縉雲太守,皇甫惟明貶為播州刺史。另外又下了一道制書,告誡百官不要重蹈韋堅和皇甫惟明的覆轍。這算是輕饒了韋堅等人。把韋堅等人貶放後,李林甫又乘勢進攻,製造兩宗大案,把更多的人牽連進去。韋堅的弟弟、擔任將作少匠的韋蘭和擔任兵部員外郎的韋芝為哥哥鳴不平,他們一直在告狀,說楊慎矜誣告,朝廷對韋堅的處理不公平。他們認為有太子作證,應該能夠為韋堅洗刷不白之冤,因此他們拉太子作證人,這更燃起玄宗心裡的怒火。太子看勢頭不對,害怕牽連自己,上表請求與韋妃離婚,要求朝廷重罰韋氏兄弟,不要因為他們是皇親而有法不依。朝廷又貶韋堅為江夏別駕,韋蘭、韋芝都被貶到嶺南。李林甫又趁機向玄宗上言,說韋堅與李適之結成了朋黨,幾天後,朝廷又把韋堅流放臨封縣,李適之被貶為宜春太守,太常少卿韋斌被貶巴陵太守,嗣薛王李琄被貶為夷陵別駕,睢陽太守裴寬被貶為安陸別駕,河南尹李齊物被貶為竟陵太守。這次被貶放的一共有數十人,都是韋堅的親朋好友,被認為是韋堅同黨而受到株連。李林甫又上奏玄宗,派御史分別到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人的貶所,賜他們自盡。

歷史書多為皇帝美言,為大臣惡語,尤其李林甫被打成口蜜腹劍的典型,歷史書多次指責林甫欲扳倒太子,玄宗破其言而庇護太子。若果如此,則玄宗可以象罷免九齡那樣罷免林甫,何必要如此煞費苦心以保護太子!林甫所以能屢興大獄,並廣為株連,予以重處,都是得到了玄宗的默許,甚至支持他要以此來威懾太子、威懾朝臣,而玄宗在天寶年間專任李林甫也正是由於他對太子的這種態度。值得一提的是,這幾次大案都與邊將有關,因為當時只有邊將才具有擁立太子的軍事實力,所以林甫才會不遺餘力在太子與邊將關係上大作文章。出於同樣的認識,玄宗也更加著意於拔擢既忠於自己、又排斥太子的握兵邊將以托心旅之任。於是,對握兵已至數年卻忠於自己的安祿山,便令其繼續留任而不再按制度予以罷免或換防。這也使得安祿山能夠成為玄宗時執掌節度使時間最長的一位。

還是在746年,李林甫知道皇帝指派的惡鬥任務沒完成,於是再掀波瀾。746年底,太子之杜良娣(地位低於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親杜有鄰惹上了官司,這又是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鄰時任贊善大夫,是太子東宮官屬。告發杜有鄰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驍衛兵曹柳勣。柳勣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勣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結豪傑。自淄川(今屬山東)太守裴敦復薦之於北海(治所在今山東濰坊)太守李邕,柳勣就與李邕打成一片,成為至交。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節,任職期間縱求財貨,馳獵自恣,多次因貪污被人告發,屢遭貶斥,但才藝出眾,人人望其風采,尤其他擅作碑頌、精於書法,人們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書法和文章。

柳勣狀告杜有鄰的罪名是「亡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由於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負責委派人員審訊。柳勣告發岳父杜有鄰,緣由是他與妻族不協,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誰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將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牽扯進去。最後太子也被牽連進來,玄宗立即令京兆府會同御史台官員審問。案情很快明朗,原來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誣告,先將案情擴大,又引李邕作證,使案情一下子擴大到地方官員,大有廢太子李亨於朝夕之勢。但玄宗仍舊態度謹慎,他對下級官員的告密未加寬貸,因柳勣、杜有鄰等與皇室有親戚關係,特予免死,判杖決,貶往嶺南。但杖刑在執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鄰、柳勣均在重杖之下喪命,積屍大理寺,妻兒家小流徙遠方。由於牽連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將其決殺,李邕時年已70多歲。

杜有鄰一案使李亨十分不安,他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無私,再次將杜良娣拋出來,宣布與她離婚,杜良娣被遷出東宮,廢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慘。

第二年也就是747年,李林甫繼續惡鬥太子,這次是針對太子的好朋友王忠嗣,王忠嗣在746年正月,擔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這月,又暫替朔方、河東節度使事,一人身兼四鎮節度使,遠超安祿山。王忠嗣佩帶四種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不久授予鴻臚卿,其餘官職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授其一個兒子五品官職。而王忠嗣9歲時被收入宮中撫養,與太子也就是忠王親如兄弟,而王忠嗣身兼四鎮節度使,玄宗也有意削弱其權利,這時候李林甫很聰明地出現了。

李林甫命令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聲稱自己過去在擔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時,王忠嗣曾經說:「早年與忠王在宮中一起生活,我願意尊奉太子。」唐玄宗大怒,召見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詳細審訊,幾乎被陷害致死。適逢哥舒翰代替忠嗣為隴右節度,承蒙唐玄宗寵愛,因而上奏說王忠嗣為冤枉,辭語非常懇切,請求以自己的官職來替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釋,不過仍將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到了公元749年,一代名將王忠嗣年僅45歲就死了。

將太子狠狠打擊之後,玄宗開始扶一把太子。玄宗以為太子再娶妻為由,表明對太子的信任。這次續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後來成為李亨皇后的張氏。張氏的祖母竇氏與玄宗的母親昭成太后是親姊妹。玄宗小時候,母親竇氏被武則天處死,是這位姨母親自將他鞠養成人。因此,玄宗一直對姨母懷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後,封她為鄧國夫人。姨母的5個兒子也都封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張去盈的兒子還娶了玄宗的女兒常芬公主。玄宗此舉不是表明力挺太子,而是宰相勢力太強了點,太子這邊需要加強力量,否則就不是惡鬥,是欺負太子了。

太子的力量加強後,李林甫有所忌憚,沒有發動大的攻勢,但小動作不斷,玄宗也很支持這些小動作,李林甫也備受玄宗青睞,猜透領導心思,自然備受青睞。但李林甫老了,公元752年,李林甫死了,玄宗很著急,太子沒對手了,得趕緊找個能與太子惡鬥的對手,於是楊國忠上位了。

楊國忠也是聰明人,知道李林甫為何可以獨相十幾年,就是因為李林甫與太子不合,與太子惡鬥。

玄宗早年經歷了什麼,讓玄宗如此對待太子?且看下回,盛世夕陽連載之三、過分崇拜武力,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推薦閱讀: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修唐六典,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卷十三 御史台
史書中的唐代九大奸臣,為何只有李義府李林甫通過成語為人們熟知?

TAG:唐玄宗 | 李林甫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