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國醫大師程莘農學習經絡辨證
程莘農 (1921—2015),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針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針灸臨床 70 余,推崇經絡理論,強調歸經辨證。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法、方、穴、術的針灸辨證施治體系。
程莘農認為,針灸臨床要以診斷為基礎,重辨證施治,尤其是經絡辨證,認為是經絡歸經辨證的核心。 「有諸內必形之於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現於外。當經脈氣血運行不利時會出現相應的病候。通過對病候進行分析,判斷病在何經、何臟 (腑),據此進行處方配穴,或針或灸,或補或瀉。
01
六經常見病症
太陽經脈分布在身體後部,連於頭項,故太陽病表現為頭項痛,腰脊強;陽明經脈分布在身體前部,夾鼻,經目,故陽明病表現為身熱、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陽經脈分布在身體側面,循脅,經於耳,故少陽病表現為胸脅痛而耳聾;太陰經脈分布於胃中,絡於嗌,故太陰病表現為腹滿而嗌干;少陰經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少陰病表現為口燥,舌干而渴;厥陰經脈循行陰器,屬於肝,故厥陰病表現為煩滿而囊縮。
辨腰痛
整個腰背沉重酸痛,多辨證為太陽經腰痛,多取委中,或針刺、或放血、或拔罐;腰部刺痛,牽及一側或兩側脅部,不能俯仰,轉身不利,辨證為少陽經腰痛,多取陽陵泉,或配支溝穴;症見腰脹痛及腹部,不能左右回顧,辨證為陽明經腰痛,多取足三里,針刺或點刺放血;症見腰酸痛及脊內,多因腎虛所致,辨證為少陰經腰痛,多取復溜穴,毫針刺或艾灸,並配命門、腎俞;症見腰痛筋急及腰骶部,辨證為厥陰經腰痛,多取蠡溝穴; 症見腰痛而熱,心煩,痛引下腰部,辨證為太陰經腰痛,多取地機穴。
辨胃痛
胃痛可見於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病變,但可根據其他癥狀來判定。當伴有噁心、嘔吐等癥狀時,僅為胃經的本腑病,可選用本經的足三里,配用胃的俞穴、募穴以治之;當胃痛伴有腹脹、泄瀉等脾失健運癥狀時,責之於脾病及胃,當取足太陰脾經的公孫和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等穴主治;當胃痛牽及脅肋部,伴有胸悶、暖氣頻頻等癥狀時,乃肝氣橫逆犯胃,病位在肝與胃,當取足厥陰肝經的太沖及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等穴主治.
02
典型病例
胃脘痛
患者,男,29 歲,1996 年 12 月 2 日初診。主訴: 胃脘疼痛 7 年余,加重 1 個月。7 年前出現胃脘疼痛,現胃脘部疼痛陣作,多在進食後 1 ~ 2 小時發作,痛勢隱隱,痛處固定,喜按,喜熱飲,面色萎黃,納食尚好,偶有噁心嘔吐,二便如常,舌尖紅、中有微黃苔,脈來虛弦。診斷: 胃脘痛(脾胃虛寒) 。治療選穴: 中脘、雙側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公孫。以上諸穴均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中脘加溫針灸三壯。次日複診,胃脘疼痛已除。依法調治,每日1 次,疼痛未再發作,鞏固10 次後停止治療。
按語: 《靈樞·經脈》雲: 「胃足陽明之脈……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胃中寒則脹滿」; 「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是動則病,……胃脘痛,腹脹……」。可以看出,本案為脾胃同病,以胃病為主,中陽不足,胃氣失和,屬足陽明太陰經病證。取胃之募穴中脘,並用溫針灸,加強溫陽散寒和胃之功; 足陽明經下合穴足三里、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和胃健脾; 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別走足陽明胃經,通過陰維脈
與心包絡經之內關相聯繫,同取內關、公孫以加強寬胸理氣、和胃止吐之效。諸穴同用,胃氣和順,中焦健運,胃痛自止。
推薦閱讀:
※十二經絡常見39個易堵塞穴位匯總
※【經絡養生】常用穴位歌訣
※【經絡養生】敲膽經,最簡單實用的養生之道····
※日夜不停,晝夜不歇,氣血在經絡中是怎樣運行的?
※人體十二經絡(圖文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