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 「謚號」與「廟號」是怎麼回事
06-22
謚號是封建時代的皇帝、大臣、士大夫等重要人物死後,後人根據他們生前的事迹和功過給予的稱號,含有褒善貶惡的意思,其實是又添了一個別名而已。帝王的謚號是由大臣們議定的。文、武、景、烈、昭、穆等都是表示褒揚的謚號,如周武王、漢武帝等;靈、厲、煬等是表示批評的謚號,如周厲王、隋煬帝;懷、慰、哀等是表示哀憐的謚號,如楚懷王。臣子的謚號是由朝廷賜予的,如諸葛亮謚號「忠武」,岳飛謚號「武穆」;還有一些謚號是由親友、門人給予的,如陶淵明謚號「靖節」、陳寔謚號「文范先生」,這些被叫做私謚。
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裡奉祀時的名號。一般是開國的皇帝稱祖,後來的繼承者稱宗。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等。廟號起於漢朝,最初非常嚴格,按照功德的標準而定,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唐朝以後,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統籌:啟正;編輯:劉宏)
推薦閱讀:
※靈公那些事兒
※歷史上謚號最長的人,在事實上卻是位「酋長」!
※弘光帝給100多位大臣賜謚號,為何還包括反對他祖宗朱棣的大臣?
※謚號、廟號、尊號、徽號哪些用在生前?哪些用在死後?傳統不能丟
※關於皇帝的廟號與謚號,司馬遷都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