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開始謎樣的結局
很少有一座大墓進行兩次考古發掘,時間還是相隔32年。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座大墓周圍還發現了79座墓,而在這些墓葬中,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青銅器,且多為國寶級。
這就是M150漢墓,及在它周邊的商墓——一個位於定州市郊北莊子的地方。
很多隨葬品從水中「撈」出
這是個看似有些年頭的故事,對M150的第一次發掘是在1959年,第二次為1991年。即使後者,距今也有23年了。但它依然保持著一種新鮮,在今日河北省考古系統中,M150漢墓、定州商墓,依然頗具談資。
M150是河北已發掘的大型有封土漢墓之一。在1959年3月至9月進行第一次發掘時,墓葬封土、盜洞、墓頂、磚室等尚存。而且,「發掘場面很宏大,且出土隨葬品非常可觀。」當時的考古副領隊王會民說。
不過,「由於當時墓內積水很深,約1米多高,使得很多隨葬品都是在水中『撈』出的,所以照片、繪圖等資料並不完備。」王會民說,於是,「挖了半拉,又回填了。」
這之後,也分別發表了出土文物簡報和發掘報告。
但關於M150漢墓的故事並未到此結束。
北莊子漢墓發掘完畢,墓中出土的器物取走後,殘留的大石塊就堆積在墓坑周圍。
據資料可知,北莊子漢墓構築墓室所用4000餘石塊,大都呈方形,長、寬各約1米,厚約25厘米。這些石塊多用以砌築外槨牆和蓋頂,難得的是,其中刻字的有634塊,還有用墨書題字的,內容多為採石場地名及參與修築陵墓開採石料的郡國、縣邑、工匠名,如:「北平安國石尹伯通」「望都石魯工柏仲作」「曲逆梁統」等等。
「這些古人的無意之作是漢代石刻資料的大聚會和大展示,無疑也是判定墓葬年代和研究古代地名和歷史地理等方面有價值的史料。」王會民說,但在上世紀60年代,這些石塊被周圍村莊的村民們用以砌牆、修水渠、修豬圈。從北京調到河北省古建所工作的李方嵐工程師到定州出差,發現了這個情況,以及定州個別漢墓被盜的問題,一併寫信向黨中央反映。
後來省委立即組成了調查組,同時,下達通知給定縣(後為定州)縣委,又發動大道觀村民到北莊子附近各村尋找散落的刻石,最後,將把這些刻石集中到一起,再由省里撥款,在另一處傳說是「靖王墳」的墓區內建立了一座石刻館。最後,一共482塊帶有文字的石板被砌到牆上,本意是供學者、遊客及書法愛好者學習、觀賞。但可能是由於缺少宣傳,所以即使是愛好書法的人,知道這裡的也並不多。
小範圍內探出十多座墓
M150的第二次發掘,是因為要在這一區域建一處鐵路貨場。1991年春季,定州市有關部門將這一消息反映給省文研所,大意是,貨場正位於省級保護單位——定州漢墓群的保護區內。並且,「M150亦當在貨場佔地範圍內」。
得知這一消息後,由省文研所、地、縣專業人員組成的考古隊從6月開始,對貨場所佔的204畝面積,進行重點考古鑽探和發掘。王會民有些猶豫:「M150的封土都沒了,是平地。和上世紀50年代末第一次考古發掘不同,如今環境變化比較大,不好確認。」
結果卻出人意料,居然探出了10多座墓。不過,「當時我們只是探了探,確定下面有墓,但年代不確定,因為還沒有挖。」王會民說。這些墓葬,當時王會民覺得:「應該是漢墓——因為去的時候想著M150,帶著這個先入為主的思路開始工作,又是在M150漢墓範圍內,很自然這麼想了。」
轉機來自鄭紹宗,當時的省文研所所長。
這位專家真「大膽」
王會民印象中,鄭紹宗只是到現場看了看,留意到探鏟探出的土的信息。隨後,回到石家莊,一次開會中他提到,自己到定州看了下,推測這些墓可能到東周、西周甚至商代。
王會民說這句話讓他至今難忘,並且當時覺得真「大膽」:「他在考古界那麼有名氣,做出這麼大膽的預判,萬一挖出來不是,該怎麼辦?」
墓葬被打開後,王會民第一時間想到鄭紹宗的話:「果然是商代的,因為有了青銅器。」後來,他自己也想明白了,探鏟中土層有夯土,這是早期墓葬的特徵。問題是,當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挖過商墓。於是,隊員之間產生分歧——有人認為墓被盜了,也有人認為沒有。王會民是後者的意見。認為「被盜」,是因為棺槨是木頭做的,爛掉之後,夯土塌陷匯聚到中間,形成一個像盜洞一樣的坑。而王會民認為:「那些夯土呈放射狀的,是自然形成的。」
發掘結果證實,墓果然沒被盜過。
在貨場征地範圍內,商墓挖了41座,「能挖的全挖了。」王會民說。專家後來表示,定州商墓是除了安陽商墓外,當時最集中的區域。由於勘探是由西往東,一邊挖到東端時,終於找到了M150。但是,「當時覺得能交差了——畢竟找到了商墓,還成為十大考古發現。」王會民說,因此M150的發現仍是意外。
部分墓道被鐵路壓著
「沒有了水的干擾,但也沒有了墓頂、完整的墓室和成形的隨葬品。有的只是殘斷的牆垣、高低不平的地面和少量隨葬品殘片。」這是王會民當時對M150的印象。
王會民回憶道,它是單墓道磚、石混築多室結構的墓葬。「整座墓由封土、墓道、甬道、耳室、迴廊、前室、主室等幾部分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主室外東西北三面有寬0.68~0.70米、深0.24米的凹溝一道。「應該是用以排水的。」王會民說。此外,考古工作者還注意到,在前室、外迴廊以及主室對應的石條之間地面下第4層鋪地磚間鋪有用以防潮的積炭層。墓道在墓室南部正中,斜坡狀,口寬底窄,南北長約60米、上下口分別寬4.5、3.85米。不過,「南部有些地方,被京廣鐵路壓著。」王會民說。
M150早就被盜過,甚至「從盜洞及附近出土了盜墓的工具,有鐵鎚、斧、錛、鑿、燈等」。王會民說,因此,「除耳室內隨葬品外,其他皆被破壞和移位。」
不過,在這第二次發掘中,仍然出土了400多件隨葬品——有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骨器及金銀器。「墓葬雖遭盜掘,仍不失為漢墓中『厚葬』的典範。」王會民說。讓考古工作者感到驚訝的是,「居然出土了5千多個玉衣片」。
誰是墓主人
而就是根據龐大的墓室結構及玉衣,判定了墓主人的大致身份,「其規格應是東漢中山國『王』一級的墓葬。」王會民說。其實,這個推斷早在第一次發掘時就可謂是已經達成共識。那麼,他會是誰呢?
除了以上隨葬品,在諸多器物中,有一件銅弩機上刻有「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的字樣,這僅有的紀年資料,「可視為該墓上限年代。」王會民說,同時,根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章帝時曾對中山國部分縣名做過更改,如「曲逆」改名「蒲陰」,「苦陘」改名「漢昌」,「安險」改名「安憙」等,但刻銘中並沒有發現「安憙」「漢昌」「蒲陰」等新改過的地名,故推定M150年代下限應當在章帝章和末年前後(公元88年)。
東漢時期中山國封「王」的先後有「茂」「輔」「簡王焉」「夷王憲」「穆王暢」等,其中「中山簡王劉焉」卒年與漢章帝末年(公元88年)較為吻合。
「但M150中並沒有確切的紀年資料。」王會民說,「發掘報告所推定的年代大致在公元56~88年之間,而在此期間曾為中山王並故去的只有『中山王茂』和『中山王輔』二人,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所反映的年代也被認為大致在東漢稍早階段。」
此外,據記載劉焉死於公元90年,「前述漢章帝期間(公元76~88年)中山國部分地名曾改動過,按說劉焉死時新地名已不再陌生,而我們看到的諸多石刻銘文中卻沒有出現一例新改過的地名,所以就有理由認為M150的下葬年代還應該更早一些,應在章帝改中山國部分地名之前。」王會民說,「因此,劉焉(為墓主人)的可能性又不大。」
整個發掘工作從6月初開始到12月初結束。據說,定州商墓的青銅器將於今年夏季在博物館展出,我們非常期待。可如今,不論M150還是那些出土青銅器的商墓,回填之後成為鐵路貨場的一部分,可以說,了無蹤跡。
文/本報記者申曉飛(資料圖片)
推薦閱讀:
※第一口奶,從何開始
※10個蒙氏數學小遊戲,數學啟蒙再不開始就晚了!(適合0
※掙錢與掙身價 內部身價與外部身價 幸福從理財人生開始
※文學修養的提升,從這十本書開始。
※喜歡一個人該從哪開始——寫給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