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療法」餓死腫瘤細胞?打敗癌症需要趨利避害
【導讀】人們對於「飢餓療法」存在很大的誤區,我們首先要幫助腫瘤患者們走出這個誤區。實際上,腫瘤細胞的營養來源主要是葡萄糖。此外,對於氨基酸、脂肪這些營養物質也存在異常代謝,呈現出一種掠奪式的代謝。換言之,即使機體不吃不喝,腫瘤細胞也有辦法獲取營養、消耗機體,屆時餓壞的只能是病人自己,並且摧毀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將非常不利於腫瘤治療。
看到有些腫瘤患者不敢「吃太好」,擔心把腫瘤細胞養肥了;也看到過有「餓死腫瘤」類似的說法,不知道是否有用?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癌症和飲食的關係。俗話說「病從口入」,「癌」字三張口,可見飲食和癌症的關係是密切的。
如胰腺癌、腸癌,一般認為與「三高」飲食 (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食品) 有關,食管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飲食過燙等有關;肝癌與黃曲霉毒素污染食物、水質污染、大量飲酒等有關。因此,有些腫瘤患者們變得小心翼翼起來,不敢吃,特別是「雞鴨魚肉」等營養豐富的食物,都被打入了「冷宮」。然而,這樣「矯枉過正」是大可不必的。
其實,人們對於「飢餓療法」存在很大的誤區,我們首先要幫助腫瘤患者們走出這個誤區。實際上,腫瘤細胞的營養來源主要是葡萄糖,此外對於氨基酸、脂肪這些營養物質也存在異常代謝,呈現出一種掠奪式的代謝,也就是說,即使機體不吃不喝,腫瘤細胞都有辦法獲取營養、消耗機體,屆時餓壞的只能是病人自己,並且摧毀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將非常不利於腫瘤治療。
腫瘤的「飢餓療法」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幾十年了,但它指的是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來餓死腫瘤,並非是讓病人挨餓。想通過減少進食來「餓死腫瘤」的想法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什麼是「餓死腫瘤」的正確打開方式?
首先,我們還是來談一下飲食問題。剛才我們已講過了,不吃不喝、過度節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適當地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比如低糖高蛋白、化療期間短期的節食,是沒有害處的;特別是對於乳腺癌、腸癌患者,在「隨心自在,隨喜而作」的同時,也要盡量控制體重,不要過度肥胖。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腫瘤是如何生長的。所有的生物要存活都需遵循一個規律:能量與物質的代謝。和正常細胞一樣,腫瘤細胞也需要「吃」東西才能生存和生長,葡萄糖是腫瘤細胞必需吃的東西,剝奪葡萄糖,腫瘤細胞就會死亡。此外,還有對氨基酸的掠奪,提高線粒體的供能等。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些營養物質是怎樣運送到腫瘤細胞的? 如果我們把腫瘤比作是躲在城牆內的敵人,那麼上面提到的氨基酸轉運體、葡萄糖轉運體、線粒體,更多的是城內或城邊的無良商販。他們運送物資,需要依靠馬路、公路,而大大小小的血管 (滋養動脈) 就是輸送營養物質的「腫瘤生命供給線」。1971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佛克曼首次提出切斷腫瘤血管、餓死癌細胞理論:沒有血管的腫瘤,一個月的時間裡連1毫米都長不到,而擁有血管的腫瘤3天就能長到原來體積的1.6萬倍。
因此,我們看古代打仗,一個有經驗的將軍若想攻克這個城堡,首先就是要「斷其糧草」,也就是切斷腫瘤血管通路。
科學家們發現,癌細胞的血管異常豐富和發達,佛克曼教授發現,這是因為招募了很多幫凶來幫癌細胞修建運糧通道,這個幫凶的名字就是VEGF。若用抗血管形成藥物抑制血管新生及生長,發現腫瘤會縮小。目前,應用這種思路的藥物有很多,臨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作用在血管豐富的腫瘤,如腸癌、肺癌、肝癌等。
此外,對於肝臟腫瘤來說,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經導管動脈栓塞術 (TAE) 將腫瘤滋養動脈進行「栓塞」從而「截斷」輸送營養物質的「腫瘤生命供給線」,「以其之道,還治其之身」,在將「動脈栓塞」的同時,聰明的科學家們還送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給腫瘤,那就是「灌注化療」藥物。導管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入到腫瘤供血靶動脈後,將化療藥物與栓塞劑的混合物,以適當的速度注入,使靶動脈閉塞,引起腫瘤組織的缺血壞死,同時化療藥物隨著「栓塞劑」沉澱於腫瘤,可以緩慢釋放,起到「長效」消滅腫瘤的作用,這就是「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聽起來,這種阻斷「血供」,「斷其糧草」的方法不錯,那是否所有的肝腫瘤患者都可以採用TACE治療呢?
答案是「並不盡然」。TACE是目前原發性肝癌以及部分轉移性肝癌的重要治療策略。以胰腺癌肝轉移為例,部分肝轉移病灶的「動脈血供」並不豐富,因此TACE的抗腫瘤作用發揮有限。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再換一個思路,「斷其糧草」沒用了,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此時,我們可以直接採用「火力攻擊」,也就是說可以考慮局部微創治療 (海扶刀、射頻消融) 聯合系統治療 (化療、靶向、中醫藥等)。也就是說,我不跟你玩「迂迴」的戰術了,不跟癌細胞玩「鬥智斗勇」的策略,我直接拿大炮來轟,當然是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
血管是「公路」那還有其他通路嗎?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從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提出了著名的「飢餓療法」,即通過抑制腫瘤生長所必需的血管生成,阻斷其獲得氧氣、養分等生長所需,從而最終「餓死」腫瘤。之後,抗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研究。然而,就臨床效果而言,儘管「飢餓療法」使不少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延長了生存期,但並未實現徹底消除腫瘤細胞的目標,也有耐葯、不良反應的問題。因為腫瘤非常的狡猾,它能夠不斷修建新的通路,而且能夠躲避「警察」的監視。這裡的警察指的是機體免疫系統,在腫瘤細胞,免疫功能是受到抑制的。因此,又有科學家想到,應該調動「警察」的力量,形成對敵人的全面封鎖、十面埋伏,凈化社會環境(也就是腫瘤微環境)。這也就是,目前非常熱門的「免疫治療」。
2013年美國 《科學》 雜誌將癌症免疫治療評為「重大突破」,PD-1作為免疫療法中的主力軍,在癌症治療領域備受矚目,一時間名聲大噪,成為整個醫學界和全球腫瘤患者關注的焦點。
我們看到,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強大,而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治療腫瘤,即細胞免疫治療在理論上成為唯一有可能徹底清除癌細胞的方法:免疫應答可以發現並破壞腫瘤細胞 (包括在沒有其他輔助治療條件下清除複發的癌細胞),因而免疫治療方法被認為是最精確、最強大和最安全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機制,應用於控制腫瘤的免疫應答。
作為21世紀抗擊癌症的新希望,PD-1/PD-L1抑製劑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T細胞恢復活性,識別和摧毀癌細胞。到目前為止,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批准上市的PD-1/PD-L1抗體藥物已達5種,很多國內患者為了能第一時間用上,紛紛選擇出國看病,或者參加臨床試驗。本院中心也有很多的抗血管生成藥物、免疫治療一線、二線臨床研究,目前主要是肝癌、胰腺癌、膽管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患者前來就醫,接受最前沿的免疫治療。
2017年4月英國 《自然》 雜誌發表一篇報道,首次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的Th1細胞能夠促進腫瘤血管正常化,阻止癌症的惡化或轉移;同樣,反向調節的作用同時存在,如果改變腫瘤血管的結構使之正常化,這樣也能夠促進T細胞浸潤到腫瘤微環境中,從而限制或阻止癌症的進一步惡化。腫瘤血管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這種雙向調節的作用,提示或許這兩個治療聯合會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目前,本院中心也有類似的研究。
今天我們談的「餓死腫瘤」是腫瘤綜合治療的一個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抗癌思路。新的藥物、新的治療思路,為腫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我們希望在2018年能夠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聯合微創治療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共同推進腫瘤臨床前和臨床的創新藥物研發的進展,從而為臨床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的和更優的治療選擇。
(作者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腫瘤微創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專家門診:周一下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