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子:中國經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讀

中國經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讀

一.夏朝初建(節選)

(一)文明古國

【夏朝之前也許還沒有「中國」名詞出現,而大禹治水的腳步落到哪裡,收復方國的戰爭打到哪裡,哪裡就是現在中國的領土。如今中國大部分地區,民間留下許多大禹印跡,均屬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遺存,如果無視這些歷史遺迹,無視多部古籍中對大禹的記載,認為中國夏朝階級社會建立與大禹治水無關,甚至認為沒有大禹的存在,怎麼都說不通。】

中國從黃帝首創的原始亞細亞社會「國家」雛形開始,到大禹建立私有制大一統國家機器為止,前後共歷經了上千年歷史。

遍布成千上萬氏族方國的中華大地,曾經歸屬於天子帝堯管理。公元前2070年之前,發生了大洪災,江河浩浩蕩蕩到處泛濫,滔滔洪水多年不退,瀰漫接天,包圍了山嶺,淹沒了丘陵,將成塊的國土分割成小塊高土。

帝堯十九年,共工方國諸侯受命治理黃河,結果一事無成。

大禹之父鯀(gǔn音同滾),是黃帝後代帝顓頊(zhuān xū音同專須)的兒子,帝堯將其分封在今河南嵩山,世稱「崇伯鯀」或「崇伯」。

帝堯六十一年,大禹之父崇伯鯀受命治理黃河,用堵塞的辦法,九年不見效果。帝堯六十九年,罷免了崇伯鯀的官職。

虞舜接任帝堯為攝政王之後,根據洪水泛濫之後的實際情況,把黃帝時制定的九州劃分為十二州管理,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為壇舉行祭祀,從這些大山開始疏浚大河。

虞舜在器物上刻畫了四種常用的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 用流放而不用殺頭的辦法對待犯了五種刑律的罪犯,用鞭打的辦法對待犯錯誤的官員,用木條打手心作為對學生的刑罰,用金屬可以作為贖罪的刑罰。同時提醒大家:「眚災肆赦,怙終賊刑」遇到疫情和災情的時候要特赦罪犯,對到死不肯悔改的,才使用對付盜賊的刑罰。根據虞舜的典刑,治水無功的共工和崇伯鯀都被判處「流宥五刑」。大禹的父親鯀,最後死於流放荒蠻之地,即今山東與江蘇交界的 「羽山」。

大禹的母親是有莘(shēn音同身)氏部族之女,名叫「修己」。最初有莘氏部族可能在今四川汶川,直到夏朝帝啟時代,才被封在了今河南的伊水之濱。今河南與四川遠隔幾千公里,崇伯鯀為何要到那麼遠的地方娶妻生子?是因為治水?還是遠在今日四川也有封地?不得而知。《山海經》有載:顓頊生兒子伯鯀,居住在西藏天穆高原的南面,那裡就是現在的四川汶川。

《宋書·符瑞志》載,有一天,大禹的母親修己外出,看見天上有流星穿過昴(mǎo音同卯)星,回家後,修己夢見自己吞下了一顆神珠,於是懷孕。昴星是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預示人性的剛柔相濟、相貌英俊、有領導才能。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廣泛應用於古代中國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

大禹出生很不順利,從母親的背部剖開,這才呱呱墜地。大禹的出生地,位於今四川汶川的石紐。

大禹剛一出生就是虎鼻大口,雙耳好像是雕刻出來的二十八星宿的參(shēn音同深)星,頭上戴著形狀彎曲的鈴鐺,胸口是玉色量斗的圖案,腳底板也有花紋,所以母親給他起名為「文命」,也有說,起名為「禹」。

中國古代帝王出生,都會有一些超現實記載。這源於中國人「天命神授」的傳統觀念,因為只有出生與上天發生某種聯繫的人,才能被民眾公認為是「天的兒子」。天子的稱呼,至少在帝堯時代就已經出現。

大禹長大成人後歌聲很好聽,聲音就是社會上的標準音律。他的身材適中,據說高有九尺九寸,約今人一米九左右。夏朝一尺為十寸,一寸約十粒黍米的高度。大禹的身材很好,高矮即胖瘦均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所以人們借大禹的聲音和軀體,來校正音律高低和尺度長短。

帝堯七十五年,虞舜已經正式接受了帝堯的受命而攝政。虞舜向分管四方的四岳官僉(qiān音同千)諮詢:「有誰能夠成帝堯之美,把治水的事情辦好?我可以讓他當官。」 四岳僉說,大禹可以做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於是虞舜任命大禹為司空官,擔任「水利部長」,去完成父親所未完成的治水大業。大禹當時為一介庶民,誠惶誠恐,稽首跪拜,要求把官位謙讓給后稷(jì音同繼)、契(xiè音同謝)和皋陶(gāo yáo音同高姚),帝舜說:「好啦,還是你去吧!」

大禹治水走遍十二州國土,規定每州方國都要貢獻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參加當地的治水。治水第二年大禹受到阻攔,虞舜授其軍權,大禹首先攻克了阻止治水的曹魏方國,之後又征伐了屈驁、有扈等方國。

《史記》記載,大禹因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流放至死的緣故,「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大禹吸取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在后稷、契和皋陶等官員的協助下,採取疏導與堵塞並用的方法,從今青藏高原的黃河、長江源頭,經中原地區,再到南方江浙和西南川藏,開龍門,導積石,決岷山,用德行和武力,征服了廣大貴族諸侯首領,所到之處,無不退水顯土,耕地面積增加。

大禹把個人資財全部用於治理河川,節衣縮食。人們見他穿著破爛的衣服,吃著粗劣的食物,居在簡陋的席篷里,每天手持翻土農具「耒鍤」(lěi chā音同累插),帶頭干著最累最髒的重活。幾年下來,大禹軀體乾枯,臉龐黧黑,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

為了與洪水爭先搶時,大禹官帽掉了,掛在脖子上,顧不上收拾,鞋子掉了,也顧不上取回來。大禹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穿帶鐵齒的防滑鞋。由於常年飄泊,奔走萬里,風櫛雨沐,等到治水結束的時候,大禹落下了嚴重殘疾:右臂不能動彈,一隻耳朵聾了。腳腿也患疾病,步伐失常,顛跛而行,所以後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稱之為「禹步」。此時的大禹早已失去美好的相貌,但天下人都認為他是聖賢之人,喜歡向他學習,《屍子》曰:「禹,長頸鳥喙,面貌亦惡,天下從而賢之,好學也。」

虞舜攝政之後,制定了等級分明的朝堂規矩,四方諸侯官員持五種玉圭覲見,朝見結束後,舜再把玉圭頒發給各位諸侯官員,表示國家權威。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竹書紀年》載,帝堯八十六年,大禹手持黑色玉圭覲見堯舜,報告治水大功告成。

帝堯九十九年,司空官大禹被加封為統領十二州的「伯」,以伯禹身份外出巡視十二州。

那時的中國,是一個選賢舉能、帝位禪讓時代。帝堯一百年去世,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虞舜。帝舜三十二年,又要把天子之位禪讓給能力和品德俱佳的大禹。大禹誠惶誠恐,稽首跪拜,堅決拒絕,帝舜斷然說:「不!只有你合適。」

帝舜三十三年,大禹正式攝政,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將十二州重新劃為九州。《史記》載:「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大禹和伯益、后稷接受帝舜之命,擔任重新劃分九州的工作,命令各方國諸侯派遣「人徒」付出勞役。徒,《康熙字典·廣韻》:「徒隸也。」大禹使用這些由諸侯國管理的服役罪人奴隸,作九州行政地域的分界標誌,他一路穿山越嶺,樹木樁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然後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大禹以帝舜都城的王畿(jī音同雞)郊區為中心,方圓五百里為一個單位,由近到遠劃分為「五服」區域,完善了諸侯分封制度下的財富分配製度和政治管理制度,這就是「五服進貢」。古代王畿,指靠近國都的區域。

帝舜去世之後,大禹以夏為國號,將社會政治中心由先帝舜的王畿,修正為夏朝王室的王畿,繼續實行「五服進貢」。諸侯貴族中的絕大多數,擁護夏後氏王朝所制定的貴族與王室之間的土地貢賦改革,願意服從夏朝國家形式的九州統一管理。華夏整個國土疆域,東至大海,西達沙漠,如果連同聲教,北方和南方疆域,到達了外族居住的地方,中國作為階級社會而存在的國家從此出現。

大禹去世之後,兒子夏後啟破壞天子禪讓祖制,繼承了帝位。這是中國第一次以血緣為基礎的私有財產繼承製度的改革,得到諸侯貴族更加熱烈的支持。華夏明確了由諸侯貴族和庶民奴隸構成的等級社會,不僅完成了以貢賦分配和井田農耕剝削為核心的經濟制度,而且建立了以官僚機構與分封方國相結合的國家一統政治制度。在對奴隸、庶民的剝削基礎之上,中國建立了大一統奴隸制國家。

夏朝之前也許還沒有「中國」名詞出現。1963年出土於寶雞的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底部有銘文:「余其宅茲中或,自之薛(義)民」字樣,「中或」就是指中國,是中國二字最早的青銅器記載。但是,無論當時中國叫什麼名稱,大禹治水的腳步落到哪裡,收復方國的戰爭打到哪裡,哪裡就是現在中國的領土。如今中國大部分地區,民間留下許多大禹印跡,均屬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遺存,如果無視這些歷史遺迹,無視多部古籍中對大禹的記載,認為中國夏朝階級社會建立與大禹治水無關,甚至認為沒有大禹的存在,怎麼都說不通。


推薦閱讀:

講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壽縣方言典故歷史拾趣(圖)
成語典故:心解之倒行逆施
出自臨淄的成語典故
「兔兒爺」相關的來龍去脈典故、軼事?

TAG:中國 | 故事 | 經典 | 典故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