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雄志先生論傷寒論與內經的關係
這裡涉及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就是《傷寒雜病論》與《黃帝內經》的關係。有的學者認為《傷寒雜病論》並非來自《黃帝內經》,繼而認為《傷寒雜病論》的六經是「假」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假六經、真六病。還有的人說六經為五經,無厥陰;還有人以方測證,說死在太陰。
《傷寒雜病論》成書時間為東漢末年,中醫在此之前已經有完整的十二經絡的概念。那麼《傷寒雜病論》的六經是什麼?是否指十二正經?如果六經分手經、足經,加起來就是十二條經,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就是張仲景僅僅借鑒了傳統中醫的十二正經的名稱,創造了六經辨證,也就是說,張仲景講的六經並不是《黃帝內經》上講的六經。
但是,如果張仲景創造了新的醫學體系,為什麼還要應用傳統的中醫名詞?這是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傷寒雜病論》原序說:「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有人考證,「撰用《素問》」之前為原文,「撰用《素問》」之後的是衍文,姑且不論其考證結果。張仲景說「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說明他這套體系是根據《黃帝內經》等之前的醫學書籍整理而來,既然他繼承了前人的經驗,他怎麼可能完全顛覆以前的理論來創造新的體系?即使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為何又要應用前人書籍里的體系和名詞?
第二個問題,《傷寒雜病論》對很多癥狀的描述,與經絡所屬的臟腑和循行的部位有關。比如,少陰經有心和腎,《傷寒雜病論》講少陰病的癥狀是心和腎的癥狀,而且和少陰經的循行部位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傷寒雜病論》的少陰病和少陰經循行的部位以及所絡屬的臟腑有關。那怎麼能說少陰病是一個新生的概念而與少陰經沒有關係呢?
再舉幾個例子,比如在經在腑的問題。太陽在經出現「項背強几几」,能說跟太陽經絡循行的部位沒有關係嗎?陽明病在腑大便燥實,我們知道大便是在大腸形成的,大便燥實能說和陽明大腸經的功能沒有關係嗎?太陽在腑的膀胱蓄水五苓散證,能說和足太陽膀胱經沒關係嗎?五苓散常用於治療膀胱不穩定,也就是《黃帝內經》講的「咳而遺尿」的膀胱咳,打個噴嚏也遺尿,我們抓獨法有一條,一旦出現因腹腔壓力升高、膀胱不穩定而小便出來的,就是五苓散證,用五苓散治療相當有效。
第三,《黃帝內經》提出了六經標本中氣學說。如果說六經僅僅是張仲景創造出來的六個病的概念,與十二經絡沒有關係,那麼標本中氣學說又為何能解釋《傷寒雜病論》的內容?比如:太陽為寒水之經,中見少陰熱化,少陰熱化不足就惡寒,少陰熱化太過就發熱,素體陽盛之人熱化太過則轉為溫病,熱化不足導致水飲泛濫產生蓄水。那麼,我們如何能說《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與標本中氣學說沒有關係呢?
所以,把六經為病稱為六種病,認為與傳統中醫十二經絡沒有關係,就很難用十二經絡的循行部位、十二經絡配屬的臟腑、以及標本中氣學說等中醫理論去解釋《傷寒雜病論》。我認為,六病是把《傷寒雜病論》簡單化了。我們說大道至簡,是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尋找本質、直取其病,不是要把《傷寒雜病論》簡單化。所以,我本人反對六經為病僅僅是六個病,僅僅是《傷寒雜病論》創造出了疾病的六個階段的觀點。
六經為病的優點是什麼呢?
六經內連臟腑,外絡肌表,是人體的一個傳送帶。六經把我們的氣血精津液傳送到臟腑,在臟腑內進行氣化,又通過六經把氣血精津的轉化輸達到全身。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工廠,臟腑就是工廠的機器,經絡就是工廠的傳送帶,生命的原材料——氣血精津液通過這一套系統發生物質與能量的轉化。所以,用六經去解釋整個人體,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原因。如果研究好了《傷寒雜病論》,把《傷寒雜病論》的理論運用到中醫的各個學科中去,再結合每個學科自身的特點,會有事半功倍的收穫。
《傷寒雜病論》的理論與《黃帝內經》、《難經》以及其它中醫傳統理論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另搞一套的說法。而且,《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能把中醫的臟腑、經絡、氣血,以至於後世的衛氣營血、三焦辨證,都包含進去,以實現中醫理論的大一統。中醫理論包羅萬象,各家學說紛繁複雜,如果《傷寒雜病論》的六經理論體系能把其他的理論統一起來,實現大一統,我認為這是中醫的進步。割裂《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聯繫,本質上嚴重破壞了中醫理論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認為中醫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兩個獨立源頭,從而提出《黃帝內經》是針灸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是內科的理論基礎。事實上,以《黃帝內經》解《傷寒雜病論》,則《傷寒雜病論》的方藥理法自明;以《傷寒雜病論》解《黃帝內經》,則《黃帝內經》之理法均可落於實處。所以,如果把六經歸為六病,我是不認同的,因為它解釋不了醫學理論的整個體系。
推薦閱讀:
※咳嗽針刺,《內經》之取穴
※《<內經>中的古中醫學——中國象數醫學概論》(4)
※《內經·臟氣法時論》時間簡表
※邪氣藏府病形——《黃帝內經·靈樞》第四篇
※內經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