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療
《足療技術完全圖解》(最新彩圖版)基礎篇,介紹足部解剖,足反射區定位及適應證、足部按摩法與體位等基礎知識。治療篇,介紹療效可靠的臨床各科常見病的足療處方與按摩手法。保健篇,介紹多種用於養生,保健的足療秘方與操作技巧。
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是人體的陰晴表,能夠很準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足療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檢查、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無創傷自然療法。足療包括兩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 目錄- 1作者簡介
- 2編輯推薦
- 3目錄
- 4足文化起源
- 5在國內足療的幾…
- 6足浴歷史
展開
-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周新,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榮譽會員,江西省贛州市按摩師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並經江西省科委批准同意成立江西省贛州周新足反射健康法研究所。曾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舉辦的「WHO康復醫師班」研修學習。從事足療臨床、教學16年。培訓學員數百名。出版過《中華反射學——足療臨床手冊》等多部足療專著及二十餘種足手療法保健書籍與挂圖。
-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足療技術完全圖解》(最新彩圖版)全部採用真人照片,配合解剖示意圖降解。
- 編輯本段目錄
基礎篇
足療起源與發展
足療作用與療效
足部的解剖
足部反射區
足底反射區
足內側反射區
足外側反射區
足醬反射區
足部基市按摩法
足療前的準備與體位
基本按摩手法
按摩操作順序
反射區時間分配
療程安排
足療後的正常反應
注意事項
治療篇
痛證
頭痛
偏頭痛
咽喉痛
牙或下頷痛
.......
保健篇
參考文獻
……
- 編輯本段足文化起源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是我國中醫學的寶貴遺產。在最古老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詳細介紹了經絡和月俞穴,其中包括許多在腳上的穴位。如肝經的大敦、行間、太沖、內庭、陷谷、沖陽、解溪等等。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已認識到腳部的許多敏感反映點(胸穴)與人體內臟器官的關係。指出刺激這些反映點可起治病的作用。根據有關史料,我國長沙馬王推出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溫燙」、「葯摩」、「外洗」等內病外治的記載。並從商朝起,我國人民已有了沐浴的習慣,當時人們已有洗足、洗澡等行為。在《內經》中還多處提到用按摩方法治療疾病。公元前三世紀,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傷寒論》等書及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素問●舉痛篇》均對足浴對人體的好處作了詳細介紹。 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療效顯著的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鍾愛。 如今,足部保健已成為人們日常保健的新時尚, 挖掘、整理我國古代的以及民間流傳下來的有關足部按摩的資料,是神憩足道古老文化會館進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 編輯本段在國內足療的幾種常見形式
-
目前國內足療主要有3種形式:
一、以足部反射區及若石健康法為主,手法有若石按摩手法和傳統中醫按摩手法;
二、以足部穴位為主,以足部針刺手法為主;
三、足部反射區與傳統穴位結合,手法亦為上兩種手法結合。
- 編輯本段足浴歷史
一、足浴歷史簡說足浴起源於遠古時代,是葯浴的組成部分,它的運用與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一樣,源遠流長,足浴又稱泡腳,將雙足浸泡在溫度適當的藥液中,這種治療方法屬於中醫內病外治的範疇。二、足浴治療原理中醫認為。「鼻為苗竅之根,耳為神機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腳為精氣之根」,鼻、耳、乳是人體各方面的根本,而腳是人體總的精氣之原,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人之有腳,猶如樹有根」,「人老腳先衰,樹老根先竭。」所以全身的疾病可以影響到腳,同樣腳的病變也會影響到全身,並引發相應的疾病。足底反射區關聯著人體的每一個神經,連通著五臟六腑。中藥足浴就是利用內病外治的原理,遵循古方秘制加工的中藥足浴粉與適當溫度一定量的水混合,中藥的有效成分溶於水中與腳接觸,藥物通過足底反射區到達五臟六腑,具有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毛細血管通暢,通經活絡的作用,從而改善全身組織的營養狀況,加強機體新陳代謝的作用,達到健身。三、足浴的作用機制1、促進血液循環 腳離心臟最遠,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是末梢血液循環相對較差的部分,加之足部又缺少皮脂腺,而汗腺分泌相對較多,容易消耗熱量,保暖功能差,故有「寒從腳上來,病從腳上起」之說法,通過足浴 時藥力的作用,可促使血管擴張,正如中醫所講」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由於血液循環的改善的各組織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氣和養份,進而促進新陳代謝,達到保健的作用因此足浴療法時心血管病,關節酸痛,腸胃不適等疾病得有顯著療效。 2、增強汗腺及皮脂腺排泄功能。祛寒除濕,活血通絡,緩解肌肉痙攣。 人體由於感受風、寒、濕三種邪氣,並滯留於體內,可造成經絡閉塞,氣血瘀滯,雙足在藥力作用下,使全身毛孔擴張,皮脂腺等排泄功能增強,多種有害物質隨汗液排泄體外,氣血通暢,淤者得疏,滯者得行,從而起到舒筋活血,祛寒除濕,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作用,因此足浴療法對傷風感冒,汗腺代謝異常等均有較好療效,同時對跌打損傷引起的痛性痙攣,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僵硬,小腿腓腸肌痙攣、踝關節扭傷引起的痙攣疼痛、痛經、胃平滑肌痙攣所致的寒性胃痛等均起到明顯的緩解作用。 3、增強內臟功能 足浴時藥力對足部反射區和經絡能進行行之有效的刺激,從而達到調節和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 4、增強免疫功能 雙足是在藥力作用下,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同時,也相應的改善淋巴液的循環,淋巴循環的加快,可使淋巴細胞不斷產生抗體,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因此,足浴療法對反覆感冒等多種免疫能力低下的疾病有效。 5、調節血壓,調節血液黏稠度 雙足在藥力作用下,可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使大小循環暢通,改善小靜脈迴流功能,從而取得降壓效果,全身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動朝正常狀態轉化,因為流動的液體都遵循」得熱則溶,遇寒則凝「的自然規律。 6、改善睡眠 每晚睡前足浴可使下肢血液循環改善,並可藉助皮膚感受而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使頭部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使人容易入眠,所以對失眠症導致神經衰弱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7、促進新陳代謝 雙足在藥力的作用下,使全身的血液循環改善,促使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調節體內脂肪,蛋白質、糖、水和鹽的代謝平衡,從而改善人體新陳代謝,促進機體健康。 8、解除緊張和憂慮 一個人感到煩躁不安,情緒憂鬱時,若採用足浴療法,頭腦就會清醒,情緒平靜,解除緊張和憂慮。 9、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由於足浴療法可以促進全身血液的循環,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放鬆全身肌肉 ,消除體內疲勞物質,恢復體力。
足療是近些年隨著人們健康與保健意識的增強而出現的「新詞」。 眼下,在大多數人認為: 足療就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檢查、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無創傷自然療法。足療包括兩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是人體的陰晴表,能夠很準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足療法分為以下三大類:1. 熱水足浴法 2. 足部按摩法 3. 中藥足療法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中醫歷來就非常重視足部的保健與治療。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臟腑的12 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從理療學的觀點看,熱水洗腳是一種浸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至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至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鬆的按摩雙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能防治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症。 其中小兒中藥足療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藥足療法 小兒中藥足浴法的來源及發展:小兒中藥足浴法同其它葯浴療法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行以汗」可見當時已提倡用沐浴療法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藥方》載有「嬰兒病癇方,取雷尾三果治,以豬煎膏和之。小嬰兒以水半斗,大者以水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撓以浴之。隋唐時期《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傷寒》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的浴兒、浴足十一首等等。宋代兒科醫家錢已對本療法用於兒科證治。清代吳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經驗,一生採用外治法治療疾病,成為真正的小兒中藥足浴法的鼻祖。目前國內繼承最系統的小兒中藥足療法為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從晚清到現在,經過鄭氏紅葯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使小兒中藥足療法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足療,即熱水洗腳,加之一些科學的腳部按摩。實踐證明,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和「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
足療是近些年隨著人們健康與保健意識的增強而出現的「新詞」。
眼下,在大多數人認為:
足療就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檢查、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無創傷自然療法。足療包括兩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是人體的陰晴表,能夠很準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足療法分為以下三大類:1. 熱水足浴法 2. 足部按摩法 3. 中藥足療法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中醫歷來就非常重視足部的保健與治療。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臟腑的12 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從理療學的觀點看,熱水洗腳是一種浸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至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至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鬆的按摩雙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能防治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症。
其中小兒中藥足療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藥足療法
小兒中藥足浴法的來源及發展:小兒中藥足浴法同其它葯浴療法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行以汗」可見當時已提倡用沐浴療法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藥方》載有「嬰兒病癇方,取雷尾三果治,以豬煎膏和之。小嬰兒以水半斗,大者以水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撓以浴之。隋唐時期《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傷寒》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的浴兒、浴足十一首等等。宋代兒科醫家錢已對本療法用於兒科證治。清代吳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經驗,一生採用外治法治療疾病,成為真正的小兒中藥足浴法的鼻祖。目前國內繼承最系統的小兒中藥足療法為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從晚清到現在,經過鄭氏紅葯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使小兒中藥足療法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足療,即熱水洗腳,加之一些科學的腳部按摩。實踐證明,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和「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
足療歌決
中醫觀點整體論,
人身一體足為根;
人到晚年先老腳,
樹到老來根先竭;
人體器官與臟腑,
足部均有反射處;
診病防病與治療,
按摩足部見功效;
術前中藥先泡腳,
促進循環增療效;
術後飲水一兩杯,
增進排毒很重要;
選穴一定要準確,
柔和滲透用力均;
心臟宜輕不宜重,
細心檢查做診病;
腎上腺處是重點,
調節分泌又止喘;
足拇趾處代表頭,
每個部分仔細揉;
神經衰弱療效好,
頭痛眩暈不用愁;
失眠多夢難入睡,
思慮過度也無憂;
胃脘不適食慾差,
肝膽脾胃調消化;
腹痛腹瀉加便秘,
腳掌心處找問題;
腰酸背緊肩頸痛,
足掌內側揉足弓;
腹腔盆腔加胸腺,
退燒祛熱又消炎;
祛斑美容煥容顏,
調節也在分泌腺;
降糖降壓怎麼辦,
足療按摩有經驗;
堅持足療做按摩,
延年益壽好處多。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 「 同根生 」 之療法 。
古代黃帝內經 「 足心篇 」 之 「 觀趾法 」 ( 一種診療方法 ) ;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 「 意守足 」 ( 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 ) ;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 「 足心道 」 ( 意即足底的學問 ) ,司馬遷《史記》之 「 俞跗用足治病 」(「 俞 」 通 「 愈 」 ,跗指足背 ) ;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 「 其效不甚覺, 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 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 ( 包括足部按摩 ) 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 …… 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 「 政策 」 、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 「 銷聲匿跡 」 ,幾乎失傳。
……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印古哈姆《足的故事》專門介紹了 「 足部按摩療法 」 。 一九七五年,瑞士瑪魯卡多《足反射療法》,從學術上總結了人類關於足部反射區的自然療法。 — 九八五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 「 現代醫學健康法 」 ,明確了更高的醫學地位。 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召開了 「 足反射療法大會 」
…… 直至二十世紀末, 足療又在國內 「 重現江湖 」 ,並以更高的水準流行起來。一九九一年, 「 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 」 於北京正式掛牌成立。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 因此 ,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 人有腳,猶如樹有根。 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腳對人體起著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
…… 專家認為,足部按摩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血液循環理論。腳在人體最底部,血液中的尿酸晶等有害物質沉積在腳底,不利健康。通過足底按摩,分解沉積在腳底的有害物質,可使其通過汗液、尿液排出體外。二是反射原理。 「 腳是人的第二心臟 」 ,人的臟腑器官與足底穴位是一一對應的。足部按摩通過反射區促使大腦傳導信號,改善人體內分泌和血液循環,調節生理環境。三是全息論原理。中醫以局部觀全體,把腳看作是人體的全息胚,上面充滿了五臟六腑的信息,對腳的按摩就是對全身的按摩。四是中醫經絡學原理,亦即中醫三陰、三陽學說。足部按摩通過對腳的按摩能刺激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
……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係。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繫。 因此, 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藥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 , 提高免疫系統功能 , 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促進血液循環
……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血液循環系統流動 , 輸送營養 , 排出廢物。促進血液循環對機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健康人都有一雙腳,但您有沒有想過腳承受著多大的壓力 ? 每走一步,一個 68 千克重的人其足部將承受 260 千克的壓力。平均每一天,您的雙足要承受 260 萬千克的壓力。這一數字大約相當於 4 萬個人在你鞋上踩一下所產生的壓力。
…… 腳在人體中距心臟最遠,如果腳部末梢循環產生障礙,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新陳代謝不暢、全身組織器官功能下降。進行足部按摩,可使足部的血液循環順暢,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機體新陳代謝、補充營養,使您的機體健康、正常地運轉。
調節神經系統
…… 神經系統是機體內起主導作用的調節機構,神經組織遍布人體各個部位,在控制和調節機體活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組織重要而複雜的生理功能都是通過反射活動來完成的,完成這種活動的基礎就是神經元。
神經元通過反射活動,保證了機體內部的統一,使各器官的功能活動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足部分布著非常豐富的神經組織,通過有效刺激足底反射區,可使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調節,使正常的更強壯,不正常的得以改善和恢復。
疏通經絡氣血
…… 經絡具有聯繫臟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骨皮肉等組織器官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使機體協調統一。
……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人體十二經脈中有六條經脈到達足部即足三陰經 (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 、足三陽經 (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 。通過足部刮痧按摩治療,可以疏通經絡,解除病痛,調節和恢復人體臟腑功能,使失調、病變的臟腑功能得以重新修復和調整,進而達到康復。
適應範圍廣泛
足部反射區按摩療法適用於多種疾病,也可單獨用於日常保健。
1 .內科疾病
(1) 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2) 循環系統疾病:如高 / 低血壓、冠心病、心臟病、貧血、心絞痛、下肢靜脈曲張等。
(3) 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痔瘡等。
(4) 泌尿系統疾病 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泌尿繫結石等。
(5) 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如糖尿病、肥胖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
(6) 神經系統疾病 如腦動脈硬化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癲癇、焦慮症等。
2 .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 / 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病、盆腔炎、更年期綜合症、不孕症、性冷淡症等。
3 .皮膚科疾病:如痤瘡、黃褐斑、脂溢性脫髮、白髮、濕疹、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斑禿、帶狀皰疹等。
4 .傷科疾病:如肩周炎、頸椎病、慢性腰肌勞損、退行性脊柱 / 膝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5 .眼科疾病:如老年性白內障、開角型青光眼、近視眼、迎風落淚、老花眼等。
6 .耳鼻咽喉口腔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炎、口瘡、耳鳴、中耳炎、牙痛等。
7 .腫瘤科疾病:如乳腺癌、腫瘤放療與化療反應等。
8 .男性疾病:遺精、陽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睾丸炎、附睾炎、男子不孕症等。
9 . 兒科疾病:小兒厭食症、小兒遺尿、小兒驚風、小兒營養不良等。
10. 老年疾病:冠狀動脈硬化、帕金森症、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等。
…… 現代社會隨著工作壓力不斷增大,人們的身體健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人們對健康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期來得都要迫切。同時,人們要求獲得健康要以不影響工作及生活為前提。然而,一般的醫療方法要麼花費大量金錢,要麼耗費大量時間,且病人要遭受一定的痛苦,這是惜時如金的現代人所不能接受的。
…… 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人體經絡學說、全息理論和現代反射區體系,結合世人的生理、心理特徵,揚長避短,厚古薄今,經過長期而系統的探索實踐 。
足浴保健與人體健康
人體健康與腳密切關聯。人有腳,就好像樹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腳對人體的養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視和研究。其中「足浴」更以其簡便靈驗的特點,盛行千載而不衰。古書《瑣碎錄》中稱:「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文壇巨匠蘇東坡、陸遊等留有「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的詩句。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的養生之道。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六十多個穴位。如果經常用熱水浴腳,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強血脈運行,調理臟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我國民間歌謠云:「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是頗有道理的。
人們的腳掌上密布了許多血管,故國外醫學專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臟」。腳掌上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相連,腳掌上還有通往全身的穴位,腳心上有個湧泉穴,按摩這個穴位,具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所以按摩腳心能活躍經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利於健康長壽。老年人經常按摩腳心,可防止腿腳麻木,行動無力,腳心涼冷等現象。
足浴時,水的溫度一般保持在40℃左右,水量以能淹過腳踝部為好,雙腳放熱水中浸泡5至10分鐘,然後用手按摩腳心。按摩的手法要正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熱水浴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膝心歪向內側。按摩左腳心時用右手,按摩右腳時用左手,交替按摩,直到局部發紅髮熱為止。動作要緩和、連貫,輕重要合適。剛開始速度要慢,時間要短,等適應後再逐漸加快按摩速度。在按摩腳心的同時,還要多動動腳趾。祖國醫學認為,大拇趾是肝、脾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拇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慾,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按摩之可防便秘、肋骨痛;小趾屬膀胱經,能糾正婦女子宮體位。所以,足浴後按摩腳底、腳趾具有重要的保健醫療作用。尤其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失眠、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痛經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足浴時,在熱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可防治腳癬、腳乾裂、腳臭、腳汗過多、足跟痛、凍瘡、下肢浮腫麻木、四肢不溫、行動無力、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及夜尿頻症。
- 編輯本段原理
1、循環學說:由於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常或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於足部是處於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採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2、反射學說:人體各個系統能彼此保持密切的聯繫、合作與協調,是依靠複雜的體液、神經等能流系統來完成的。人體的體表和內臟到處都有豐富的感受器,當感受器接受到外界或體內環境的變化就會引起神經衝動,沿傳入神經到中樞神經,中樞神經進行分析綜合產生新的衝動,再沿傳出神經傳至器官、腺體或肌肉,使之作出相應的反應。這就是神經反射的過程。足部分布著由許多神經末梢構成的觸覺、壓覺和痛覺等感受器,它處於人體最遠離中樞神經的部位,其信息傳遞的途徑是足部——脊髓——大腦,而脊髓有與各個臟腑器官連接。因此,足部存在著人體各個部位和臟器的信息,同樣足部受到的刺激也可以傳遞到全身,是一個反應最敏感的反射地帶,所以當人體各部位臟腑器官發生異常時,足部就會出某些相關的信息。
3、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中醫的主要理論根據,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五千年前中國黃帝內經就記載足部按摩能使人健康的文獻《觀趾篇》。當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體經絡是存在的,它的結構是經絡線,角質層較薄,所以低阻抗;經絡循行線非常敏感,周圍有非常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束;經絡循行線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而且特別密集,代謝血流旺盛,所以是高紅外線輻射;經絡周圍的肥大細胞成鎖鏈狀密集排列,所以是高冷光的;經絡全程是一條非常細的結締組織束狀態的「通道」,此通道具有高振動音的特性。
經絡是一個「通道」,通道受阻人就會感到不舒服。經絡循行線是由人體各部位的穴點連接起來的,我們的雙足上有很多穴位,當我們按摩足部反射區時,就會刺激這些穴位,它同血液循環和反射原理一樣,沿經絡循行線進行傳導。這種傳導方式就像「多米諾骨牌」,從而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中醫認為「痛則不通,不通則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按摩足部反射區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4、全息胚學說:「全息」,原是物理學中的概念,運用激光拍攝下照片,其底片的一個部分仍可以複製出整體的影像。即每一個局部都包含著整體的信息,只不過局部越小,包含的整體的信息越少,複製出的整體形象越模糊而已。任何多細胞的生物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或起始細胞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而來的。因此生物體上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信息,把這樣相對獨立的部分稱為「全息胚」。例如植物的枝葉,人體的手、足耳等,這些全息胚上存在著與整體各個器官相對應的位點,而位點的排列則遵循著人體解剖圖譜。
因人的雙足與其他全息胚相比,由於面積大而包含著的信息也豐富,複製的整體形象也較清楚,容易辨認和掌握,而且操作簡單,故足部按摩作為防病、治療、保健的一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 編輯本段現代意義
如果說,「手」為我們創造了一切,那麼,「足」使這一切成為了現實與可能!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壓力的日漸增強,足療概念的提出與傳播就顯得尤其適時與重要。
健康就是財富,健康更需要一點一滴的重視與積累!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足療並不是只有到足療館才叫足療。足療本身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日常保健常識與更多的自我保健意識。足療,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相信,足療不可能包治百病,但,肯定會讓您的健康多一點!
足療注意事項
一、進行足浴時注意溫度適中(最佳溫度在40℃-45℃),最好能讓水溫按足部適應逐步變熱。
二、做足療保健的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溫度和確保規定的足浴時間,才能保證藥物效力的最大發揮。
三、飯前、飯後30分鐘內不宜進行足浴。
四、足浴足療時,有些藥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膚髮紅、瘙癢。
五、足浴所用外治藥物,劑量較大,有些藥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時,足療完畢後,應洗凈患處,拭乾。
六、在進行足浴時,由於足部及下肢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可引起頭部急性貧血,出現頭暈、目眩。
七、有出血等癥狀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臟病及身體虛弱者,洗腳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
八、按摩後30分鐘內須飲溫開水(腎臟和心臟病患者可酌量少飲一些),以利於血液循環,並有一定的排毒作用。
足浴有哪些禁忌症
足浴與洗腳不同,洗腳是清除足部皮膚表面的細菌、污垢及汗液。因此,不能用足浴代替洗腳。足浴前應該用溫熱清水洗腳,清洗掉足部的細菌、污垢及汗液後,方能進行足浴。
飯前、飯後30分鐘不宜進行足浴。由於足浴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腸及內臟血液減少,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飯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對消化不利,飯後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腸的血容量減少,影響消化。
足浴是利用藥力和熱力的協同作用而發揮效用的。藥液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稍冷即應調換藥液。浴後,應立即擦乾腳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涼感冒。
足浴的時候,由於足部血管受熱擴張,使頭部血液供應量減少,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的癥狀。這時候可以暫停足浴,讓患者平卧片刻後,癥狀就可以消失。也可給患者冷水洗腳,使足部血管收縮,以緩解癥狀。
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藥物引起了皮膚的過敏,應該立即停止足浴。必要時可以到醫院進行治療
足療按摩十個步驟
一、含苞未放:把腳擦乾,之後塗抹潤膚油。
二、金魚擺尾:雙手橫向拍打雙腳外側,起到放鬆小腿肌肉的作用。
三、隔牆有耳:雙手握住一隻腳,向內稍用力擠壓。
四、仙鶴展翅:雙手在腳背處上下搓熱整個腳部,起到循環血液的作用。
五、細水長流:點住腳心輕壓,有助於身體排泄廢物。
六、蜻蜓點水:輕刮大腳趾,能夠改善頭痛頭暈,有助睡眠。
七、火燒連營:中指、食指關節按壓腳底穴位,能夠緩解胸悶癥狀。
八、仙人指路:食指輕刮腳趾,達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九、重於泰山: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排山倒海:雙手交錯按壓腳背與腳心。
十一、足部按摩: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二、大功告成:雙手輕捏腳背穴位,能緩解頭痛頭暈等癥狀。
- 編輯本段中國足療外傳
唐宋以後,由於封建意識和風俗影響,人的腳藏而不露,裸足則被視為大不雅。足療逐漸被排斥於正統醫學之外。而醫生也大都以摸腳為恥,足療逐漸失傳,只在少數民間個人和地區流傳。清朝末期,外強入侵,大量文獻不斷外流,足療的方法也傳到了世界各地,並在一些地區流行。
20世紀初,美國醫生威廉以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反射療法的成果,於1917年出版了《區域療法》一書,逐漸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重視和接受。此後,美、英、澳、德、瑞士等國學者對足療也加以研究並有專論發表。
1938年,美國人印古哈姆(EuniceLngham)女士出版了著名的《足的故事》一書,為以後的「足反射療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此後,她廣泛地宣傳和普及應用本療法,開設講習班並推動以保健養生為目的的實踐活動。
在台灣傳教的瑞士神父吳若石,將法籍瑞士人護士瑪薩福瑞著的中國足部按摩圖譜《未來健康》譯為英文,並由李白齡女士譯成中文,於1982年由台灣光啟出版社出版,使腳部按摩風靡台灣。
此外,在日本也出版過不少此類書刊,如野祥太郎的《人的足》、星虎男的《足穴的爽快法》、五十崗康彥的《足底按摩法》、柴田和德的《足穴健康法》等等,多是科普讀物。值得提及的是柴田和通的「足心道」,也稱「柴田操法」,他較多地應用了中醫學的針灸穴位,更接近於中醫的經絡學說。
改革開放以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通過各種渠道傳回我國大陸。1990年4月,在北京舉行了首次全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討大會。1990年12月24日,衛生部批複同意成立「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並指出:「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的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對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現實作用。」此後,中華預防醫學會也成立了足部健康法專業委員會,同時全國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足療學術機構。現在,足部按摩師業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工種,並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大典》。
-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一、進行足浴時注意溫度適中(最佳溫度在40℃-45℃),最好能讓水溫按足部適應逐步變熱。
二、做足療保健的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溫度和確保規定的足浴時間,才能保證藥物效力的最大發揮。
三、飯前、飯後30分鐘內不宜進行足浴。
四、足浴足療時,有些藥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膚髮紅、瘙癢。
五、足浴所用外治藥物,劑量較大,有些藥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時,足療完畢後,應洗凈患處,拭乾。
六、在進行足浴時,由於足部及下肢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可引起頭部急性貧血,出現頭暈、目眩。
七、有出血等癥狀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臟病及身體虛弱者,洗腳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
八、按摩後30分鐘內須飲溫開水(腎臟和心臟病患者可酌量少飲一些),以利於血液循環,並有一定的排毒作用。
足浴有哪些禁忌症足浴與洗腳不同,洗腳是清除足部皮膚表面的細菌、污垢及汗液。因此,不能用足浴代替洗腳。足浴前應該用溫熱清水洗腳,清洗掉足部的細菌、污垢及汗液後,方能進行足浴。
飯前、飯後30分鐘不宜進行足浴。由於足浴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腸及內臟血液減少,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飯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對消化不利,飯後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腸的血容量減少,影響消化。
足浴是利用藥力和熱力的協同作用而發揮效用的。藥液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稍冷即應調換藥液。浴後,應立即擦乾腳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涼感冒。
足浴的時候,由於足部血管受熱擴張,使頭部血液供應量減少,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的癥狀。這時候可以暫停足浴,讓患者平卧片刻後,癥狀就可以消失。也可給患者冷水洗腳,使足部血管收縮,以緩解癥狀。
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藥物引起了皮膚的過敏,應該立即停止足浴。必要時可以到醫院進行治療
足療按摩十個步驟一、含苞未放:把腳擦乾,之後塗抹潤膚油。
二、金魚擺尾:雙手橫向拍打雙腳外側,起到放鬆小腿肌肉的作用。
三、隔牆有耳:雙手握住一隻腳,向內稍用力擠壓。
四、仙鶴展翅:雙手在腳背處上下搓熱整個腳部,起到循環血液的作用。
五、細水長流:點住腳心輕壓,有助於身體排泄廢物。
六、蜻蜓點水:輕刮大腳趾,能夠改善頭痛頭暈,有助睡眠。
七、火燒連營:中指、食指關節按壓腳底穴位,能夠緩解胸悶癥狀。
八、仙人指路:食指輕刮腳趾,達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九、重於泰山: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排山倒海:雙手交錯按壓腳背與腳心。
十一、足部按摩: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二、大功告成:雙手輕捏腳背穴位,能緩解頭痛頭暈等癥狀。
在國內足療的幾種常見形式 一、以足部反射區及若石健康法為主,手法有若石按摩手法和傳統中醫按摩手法;二、以足部穴位為主,以足部針刺手法為主;
三、足部反射區與傳統穴位結合,手法亦為上兩種手法結合。
古今中外的足療
http://www.dh0731.net/Html/?1248.html
2.長沙健康導航網
http://www.cschyy.cn/
推薦閱讀:
※足浴足療治百病【上】
※足療神經衰弱_中華失眠、抑鬱症康復網
※大連足療跟大連足浴的區別
※手把手教你做足療
TAG:足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