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
06-22
峨眉山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10-08-04點擊次數: 757 峨眉山是我國佛教聖地,普賢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相傳,峨眉山從漢代起即有道教流傳,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稱「第七洞天」。晉代,佛教傳入峨眉山後,修建寺院,弘揚佛法,較長時間處於佛道並存的局面,梵剎宮觀交錯其間,僧人、道士競相發展。明代,佛教鼎盛,道教逐漸衰落。入清後,羽士絕蹤,全山皆為佛寺,道教在峨眉山僅存遺迹。 道觀在峨眉山演變為佛教寺院的故事流傳甚廣,仙跡遺蹤亦不少。如晉代明果大師改乾明觀為佛寺(今中峰寺);明代御史衛陽子赫瀛建呂仙行祠,原系道教宮觀,清代道士離去,由僧人住持,塑供彌勒佛像,成為佛教寺院,但純陽殿之名至今未改;仙峰寺側之九老洞中,現仍有財神殿,塑供趙公明像,而由仙峰寺僧看守殿堂;洪椿坪下猶保存了「洞天首步」木坊作為歷史文物;伏虎寺內「文革」前有財神殿,寺外原有玉皇樓、無量殿,均住僧人;明萬曆時,明光道人募建會宗堂,供楚狂陸通、普賢、廣成子牌位,取三教會宗之意,後康熙賜名報國寺,塑供佛像。這些都如實反映了道教在峨眉山的蹤跡和佛道並存,既競相發展而又和睦相處的史實。 據現有資料,佛教於漢代傳入峨眉山的,記述最早見於明末胡世安著《譯峨籟》,該書卷之六「宗鏡記」稱:「周威烈王時,有寶掌法師名千歲,始生時,手掌有印文,來禮普賢,設像供養。漢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採藥於雲窩,見一鹿,異之,追至絕項無蹤,乃見威光煥赫,紫霧騰涌,聯絡交輝成光明網。駭然嘆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徑投西來千歲法師告之。答曰『此是普賢祥瑞,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相教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汝可詣騰、法二師究之。甲子,奔洛陽,參褐二師,具告所見。師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見普賢,真善知識』」。蔣超《峨眉山志》卷二「諸經發明」一節中援引了上段文字。並在見一鹿後增加「足跡如蓮花」五字,再加上「蒲歸乃建普光殿,安願王像」。又在寺觀一章中說:「光相寺在大峨峰頂,相傳漢明帝時建,名普光殿」。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開山」說,此後相互援引,以成眾論。1934年,印光法師《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云:「舊志(指蔣志)所載,殊多訛謬。如千歲寶掌,於卷二『諸經發明』云:漢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蒲公見鹿跡如蓮花,徑投寶掌問之,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師,蒲公於甲子往洛陽謁二師。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尋佛法,至十年丁卯(67年),二師隨諸人始來洛陽,按傳燈錄本傳云:(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中國,魏晉間入蜀禮普賢。」 新《峨眉縣誌》(1991年版)宗教篇中,對峨眉山佛教流傳歷史稱:「現有關於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記載則是起於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載,晉代慧持法師於晉隆安三年(399年)上峨眉山,擇地建庵(址在今萬年寺),塑供普賢之像,取名普賢寺。是為山上笫一座比較正規的寺院」。《峨眉伽藍記》白水寺條稱:「萬年寺傳為晉時普賢寺,唐慧通禪師更名白水寺,宋時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時更名聖壽萬年寺」。蔣志、印志均稱:「萬年寺創自晉時」,印光《峨眉山志》卷五,歷代高僧:「晉釋慧持者,遠公之弟,與兄共事道安法師,及安在襄陽,遠公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後適廬山,皆隨遠共止。持欲觀瞻峨眉,振錫山民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到蜀止龍淵精舍,四方慕德,所至成侶。有升持堂者,號登龍門。慧持留蜀12年,義熙八年卒於龍淵」。又據南宋時釋普濟撰《五燈會元》(白話全譯)「宋徽宗皇帝」條記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嘉州道旁一古樹被風吹折,裡邊有一禪定法師,徽宗命人抬入京城,讓西天總持三藏法師用磐使其從禪定中脫出,自稱「我乃是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弟弟,名叫慧持。由於游峨眉山,到樹中入定」。慧持在樹中禪定幾百年固不可信,但也說明,南宋時即有慧持上峨眉山的記述。新《峨眉縣誌》說慧持入蜀後上峨眉山建普賢寺弘揚佛法是可信的,符合他「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的心愿。且慧持入蜀後,四方慕德,所至成侶,到峨眉山建一寺院亦非難事。《四川省志·宗教志》稱,佛教傳入蜀地的明確記載為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中國佛教寺院大觀》(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經貿世界雜誌社編)稱:「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於東晉隆安年間,凈土宗創始人之一慧持法師前來傳播,創建了全山第一座寺院普賢寺(今萬年寺)」,「萬年寺始建於東晉,初名普賢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院」。當然,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到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已歷四百年之久,特別是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僧法和入蜀和稍後的曇翼來蜀,所以,慧持之前峨眉山已有人信仰佛教也是可能的,現無可靠史料記載,留待後人考證。 晉代,資州人明果法師剃髮龍游山,回蜀後來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觀道士迎請住持,改觀為寺,即今之中峰寺。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法師這時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後面山峰(後名寶掌峰)結茅住錫,為寶掌庵。稍後,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到此禮峨眉,觀山水環合,頗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場。因山高無瓦,且易凍裂,故用木皮蓋殿,稱「木皮殿」(後改名大乘寺)。這時,淡然大師亦來峨眉山,駐錫中峰寺,弘傳佛法。 東晉、南北朝時期,一些高僧到峨眉山結茅修住,講經佈道,對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唐代,有的帝王支持佛教,許多鎮蜀官吏也信佛,在朝廷和官府的影響下,四川民間崇信佛教較為普遍,促進了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這一時期,外地僧人西禪法師、白水法師、澄照法師、正性法師、靈龕法師等相繼到峨眉山結茅、建寺,傳教弘法,牛心寺、華嚴寺、光相寺、西坡寺、靈岩寺、華藏寺等,就是這段時間建成。僖宗時(874—888年),慧通法師入蜀,見峨眉山山巒起伏,地域寬廣,是弘揚佛法的好場所,他四處募化,並得朝廷資助,重興六寺。且以山相屬火,多遭回祿,遂改華嚴寺為歸雲閣,改中峰寺為集雲寺,改牛心寺為卧雲寺,改普賢寺為白水寺,改華藏寺為黑水寺。以三雲二水壓抑火星。經過慧通禪師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經營,為佛教名山之形成創造了條件。 宋代,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均支持佛教。乾德二年(964年),繼業三藏大師奉詔入天竺求舍利及貝多葉書(佛經),至開寶九年始歸,復命後,帝聽其選擇名山修習,大師到峨眉山重建牛心寺以終老。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太宗詔令白水寺住持茂真法師入朝,賜詩嘉譽,並賜黃金三千兩,遣大夫張仁贊協理,鑄造普賢坐象銅佛像,通高7.2米,凈重62噸,供於白水寺內,改名白水普賢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虎寺、牛心院(今廣福寺)、雷洞祠、新殿(今接引殿)等,均建於宋代。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對白水普賢寺敕賜頗多。中峰寺密印安民法師、別峰法師,靈岩寺慧遠法師等均為一代高僧,孝宗曾賜號慧遠為「佛海禪師」。同時,峨眉山僧人開始在峨眉縣境內鄉村修建寺院,如普興場之普賢寺,龍池之中山寺,雙福之撥雲山庵(今磁佛寺),城南之聖積寺等即是。 唐宋時期,佛教在峨眉山發展較快,寺院增多,高僧輩出,影響很大。帝王亦時有敕賜。名人學士前往遊覽觀光者眾多,與名僧常有唱和,釋氏藝文及唐宋詩詞中皆有記載。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普賢寺僧廣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北宋哲宗時,黃庭堅曾到中峰寺習靜,作有《對青竹賦》,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書《七佛偈》,現刻木屏懸掛於報國寺之七佛殿。南宋詩人范成大於淳熙四年(1177年)游峨眉山,沿途多有吟詠,並著有《峨眉山行紀》流傳,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峨眉山遊記。陸遊與中峰寺別峰法師相交甚厚。師入京後,孝宗優禮有加,淳熙十年,命為御制《圓覺經注》作序。別峰圓寂後,陸遊為之作塔銘。 明太祖朱元璋微時曾為皇覺寺僧,對佛教本有好感,曾敕封寶曇法師為國師,洪武初遣師到峨眉山,重建鐵瓦殿。留蜀10年,道化大行。圓寂後,太祖賜詩二首,以昭其德。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毀於火,住持了鑒法師募化,蜀王朱懷園捐資重修,經三年始成。 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別傳法師到峨眉,於峰頂飾新鐵瓦殿,創建新殿,鑄普賢銅像l尊、銅佛65尊於金頂。鑄普賢三身銅像供奉白水寺毗盧殿。於白龍洞外按《法華經》,以字計株,廣植楠柏,名「功德林」。並鑄銅鐘三口,分置白水寺、永延寺、聖積寺。聖積寺銅鐘最大,計二萬五千斤。神宗賜號「洪濟禪師」。 隆慶二年(1568年)通天明徹法師到峨眉山禮普賢,於千佛頂結茅駐錫。萬曆癸酉(1573年)在天門石下建一海會禪林,安住眾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聲聞朝廷。丁亥,賜紫衣袈裟及《龍藏》一部,並派太監給帑金莊嚴經閣,蓋以鐵瓦,賜額「護國草庵寺」。其弟子無窮法師,秉承師志,於萬曆十六年戊子(1588年)雲遊楚蜀,募鑄高三丈六尺千手千眼觀世音銅像一尊,應請至峨眉。辛卯赴京奏請慈宮,太后賜金敕建大佛寺,安奉大士銅像。並於萬年寺側建慈聖庵,供太后像及珍藏朝廷賞賜的經卷、袈裟、法器等物。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慈聖太后賜金,遣中貴二人,在白水普賢寺修建磚殿,覆罩普賢願王銅像,經年始成。神宗朱翊鈞御題「聖壽萬年寺」額,為太后祝禧之意。白水普賢寺由此更名聖壽萬年寺。 萬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法師募化,潞安沈王捐資數干金,鑄造金頂銅殿(稱金殿),又奉慈旨,「賜尚方金錢,置葺焚修常住若干,命方僧端潔者主之。」四方檀越亦慷慨捐助,共襄勝舉。興工於萬曆壬寅(1602年)春,成於次年癸卯秋。王題額「永明華藏寺」。萬曆四十二年,神宗朱翊鈞敕賜峨眉山永延寺藏經一部。 清代,順治八年辛卯(1651年),貫之法師率弟子可聞法師等在伏虎寺舊址重建「虎溪精舍」。十八年辛丑,川省大僚捐資重建伏虎寺,歷時20餘年始成,殿宇十三重,宏敞輝煌,冠於全山。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御題「離垢園」三字懸於寺內,寓佛門聖地遠離塵垢之意。可聞徒寂玩在寺周廣植杉楠柏樹,取名「布金林」,為峨眉山三大園林之一。康熙甲子(1684年)可聞法師增修藏經樓,命門人與峨去金陵化募藏經運回置放其中。 康熙初年,川陝總督哈占及文武官員捐資,命伏虎寺可聞法師重建卧雲庵,可聞法師弟子照圓法師(號見無)總攬其事,與照瑞法師、照玉法師、照元法師同建古庵,時稱「卧雲四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欽派一等侍衛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康熙帝賜給峨眉山大批經卷及匾額、楹聯、詩文。賜降龍院「普賢願王法寶」玉印一枚和「善覺寺」額,並賜住持元亨詩一首,以示褒獎。元亨即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在院內建亭供奉玄燁像,報國主恩。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為千佛禪院(洪椿坪)御書「性海總涵功德水,福林長涌吉祥雲」聯語。 明代中晚期和清初,由於朝廷和地方官吏支持佛教,峨眉山修建寺院很多,全山無峰不寺,從報國寺到峨眉縣城,沿途也有山上各寺院修建的腳廟,如圓通寺、保寧寺、菩提庵、圓覺寺等等,這些雖是附屬小型寺院,但亦另有寺名,各為一寺。明清之際為佛教在峨眉山的鼎盛時期。明末,胡世安三次遊覽峨眉,所撰《峨眉山道里記》中,其所經、所見寺院達111座(不含當時已廢和不屬峨眉山範圍的寺院)。清代新建寺院不多,但山上現存主要寺院,很多都是清初重建。明萬曆間,明光道人創建會宗堂於伏虎寺側,清初聞達法師遷建今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賜名報國寺。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捐俸重修萬年寺、光相寺。三十八年(1699年),行能禪師改建初喜亭為洗象池。明時楚山法師開建千佛庵,清初峨雲法師重建,乾隆四十三年火焚,以後又逐次修復。仙峰寺原系小庵,明萬曆間擴建為大寺,名慈延寺,清乾隆時泰安、玉升增修,改名仙峰寺。 清代中晚期以後,峨眉山佛教逐漸衰落,居士、遊人銳減,有些寺院頹廢無力修復,僧眾亦不斷減少。許多僧人應赴外緣佛事,為施主轉咒、拜懺、放焰口、施食、送表等,從事應教活動。二十世紀初期廢寺興學,許多地方佔用寺院辦學校,峨眉山因民居甚少,對山上寺院尚影響不大。1935年1935年蔣介石辦「峨眉軍官訓練團」,也佔用報國寺、伏虎寺、萬行庄等寺院,警衛森嚴,行人止步。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大學遷峨眉,佔用了報國寺、伏虎寺、保寧寺、萬行庄等寺院為校舍達三年多時間。到解放前夕,全山只有80餘座寺院,有的破敗零落,有的已無僧人居住。 清代以前,峨眉山無佛教團體組織,大小寺院各為一家,無隸屬關係。二十世紀初期初,中華佛教總會和四川省佛教會相繼成立,1928年成立了四川省峨眉縣佛教會(按規定縣稱分部,後改分會,實際上用的名義仍是峨眉縣佛教會),1937年,以峨眉山為佛教名山,更名為峨眉山佛教會。會址設萬年寺。先後有仙峰寺方丈元義法師、磚殿當家普超法師、毗盧殿方丈果航法師、報國寺方丈果玲法師等被公推任過會長。各寺院人財物仍自主管理。各寺院捐助,籌集寺產40石,以地租收入為佛教會活動經費。全山性事務由佛教會召集各寺住持協商辦理。峨眉山行政組織,清代起先後設峨山甲、獨立甲、獨立保,相沿至民國。1935年,改稱峨山特編保。1945年,四川省政府批准設「峨山管理局」,是政府管理峨眉山的領導機構。辦公地址設報國寺,第一任局長彭伯喜,後由楊庄繼任至1949年12月峨眉縣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原佛教會停止了活動,峨山管理局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3月派新開寺僧廣德任局長。1951年撤銷管理局,改特編保為峨山特編村,直屬峨眉縣人民政府第三區(峨山區)公所領導,演哲法師任村長,協助政府管理寺院工作。 建國初,因群眾忙於參加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運動,朝山敬香和遊覽參觀的人數極少。1952年至195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撥款,成立峨山文物整修委員會,對全山寺院、文物進行整修後,居士、遊人不斷增加,僧人回寺開展正常宗教活動。1953年,撤銷特編村,召開全山佛教徒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峨眉山佛教徒愛國學習委員會。1956年正式成立峨眉山佛教協會,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統一管理全山各寺院僧人的學習、生產、生活和教務活動。此後,收入逐年增多,自給有餘,不斷維修寺院,添置殿堂陳設。 1966年春,佛協召開第三屆佛教徒代表會,選舉產生第三屆理事會。1978年,,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恢復了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徹底清退了寺院和僧人的全部查抄財物;收回了被遣送回家的勝旭法師、清融法師等7名僧人;平反了「文革」中的冤假錯案,對普超法師、傳華法師、常義法師等撤銷原判,宣告無罪;對1958年整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的寂慧法師、果航法師等16名僧人,也全部恢複名譽;對「文革」中病故的峨眉縣政協委員傳金法師,補開了追悼會,同時悼念了在「文革」期間圓寂的幾十位僧尼。 1979年12月,召開佛教徒代表會,恢復峨眉山佛教協會,選舉產生了第四屆理事會。各寺院殿堂由僧人管理,接待朝山敬香的信教群眾,宗教收入交佛協作開展宗教活動經費,用以組織僧人外出參學,接待到峨眉山禮佛的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寺院其餘房屋作旅遊公司接待站,僧眾參加接待服務工作,與公司職工同工同酬。 1983年4月9日,國務院公布,峨眉山報國寺、萬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頂華藏寺(待修復)被列入全國重點寺院。從1985年起,全山寺院由旅遊公司陸續移交僧人管理。全山僧尼節儉自律,籌集資金修復、擴建寺院,陳設殿堂,莊嚴佛像,全面開展正常宗教活動。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金頂華藏寺,1989年竣工後交佛協管理使用,1990年9月,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 1986年,佛協第五屆理事會決定,全山寺院以大型寺院為中心劃為六個片區,實行兩級管理,佛協管片區,片區管所屬寺院,寺院由當家負責,實現了全山人、財、物由佛協統一管理,統籌規劃各寺院的建設、維修。十年來,全山寺院煥然一新,各大寺院按叢林格局完善配套建設。全山架設照明電纜和通訊線路,修水池、鋪水管,解決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結束了許多寺院長期以來點煤油燈、吃屋檐水、送雞毛信的歷史。 1982年起,峨眉山佛教協會恢復了如法如儀的收徒、收皈依制度,並接納了一批過去離寺,自願返回西亞過宗教生活的僧人。1987年,佛協五屆二次會議,通過了《峨眉山佛教協會寺院管理辦法》,寺院實行叢林化管理,恢復了方丈、監院、副寺、知客、維那等宗教職稱,使宗教生活納入正常規制。 關於峨眉山僧人的宗派流傳,據1953年調查整理的《峨眉山寺院由清朝起至現在所依宗派傳承系統表》,全山寺院均為禪宗,其中臨濟宗門人居多,曹洞宗弟子次之,溈仰宗僅觀心坡一庵(現己人去寺廢),共有三宗十一房。清以前,各寺院禪燈流衍的情況已無史料可考。如萬年寺原為一個寺院,清初分為毗盧殿、磚殿、新殿、四會亭(1935年改名極樂寺)各為一寺,按子孫叢林的師徒關係傳承,應為同宗同派。但從《傳承系統表》和《峨眉文史·佛教專輯》所列「峨眉山寺院宗派體系」,新殿屬臨濟岔派,毗盧殿屬曹洞正宗,磚殿屬曹洞岔派。一個寺院分家後,竟成幾個不同的宗派,何時、如何形成?無史料可證。建國後,由於生產、工作需要,全山僧人統一安排,因人員調動,一個寺院兼有不同宗派的僧人,原有以寺院劃分的宗派關係基本解體。1995年在「宗教教職人員登記」中,按中國佛教三大語系的劃分,峨眉山僧人統稱「漢語系佛教」(漢傳佛教),以區別於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不再以門派劃分了。現在,收徒時剃度師雖仍根據自己的宗派按僧譜給弟於命名,但僧人之間的宗派關係已無實際意義了。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應化之地,為普賢菩薩道場。印光法師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指出:「菩薩證窮法界,故於十方法界,隨類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為說法。故十方法界,皆可作普賢道場。然欲眾生投誠有地,故特於峨眉山示應化焉」。又在「菩薩聖跡?應化」一節中說:「菩薩應化豈凡人所能識。於此是覘,大士度生本無方所,攀《華嚴》以證峨眉之住者,未免拘墟;而別峨眉於普賢之外者,更同夢囈也」。 峨眉山最早修建的是普賢寺,此後,所建寺院皆供奉普賢。歷代高僧大德也到峨眉山朝拜普賢菩薩。明末清初胡世安著《譯峨籟》卷六「宗鏡記」載:「唐·趙州法師禮峨眉於放光台,不登寶塔頂。僧問法師云:何不到至極處,州云:三界之高,禪定可入;四方之曠,一念而至;唯有普賢,法界無邊」。「黃檗老人禮峨眉至睹佛台,霧氣澄霽,曰:云何不見。僧問:不見什麼?檗云:不見普賢」。十方信眾朝山禮佛亦皆崇敬普賢。對山上一些什物也有以普賢命名,如普賢菌,普賢線、普賢船、普賢菜等。普賢信仰代相傳續,深入人心。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則在漫長的歲月中自然形成。 到峨眉山朝聖,其路線大約有四條,分別是: 一、從大佛禪院——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純陽殿——聖水禪院——中峰寺——經廣福寺——清音閣——洪椿坪——上仙峰寺——遇仙寺——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金頂華藏寺。此條線路為全部步行。 二、大佛禪院——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純陽殿——聖水禪院——中峰寺——廣福寺——清音閣——萬年寺——息心所——初殿——華嚴頂——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金頂華藏寺。此條線路全為步行,比第一條略近30公里。 三、大佛禪院——報國寺乘車到清音閣——白龍洞——萬年寺——息心所——初殿——華嚴頂——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金頂華藏寺。此條線路以步行為主,僅有少量路程乘車。 四、從大佛禪院起,乘車到萬年寺,又乘車上雷洞坪,再從接引殿乘索道到金頂華藏寺。此條線路比較適合年紀較大、體力較差或時間緊張的朝聖者。 至於走哪一條線路,主要根據信眾的體力、時間而定,只要潛心禮佛,朝聖就能圓滿。 峨眉山朝聖的時間安排大約是: 第一條線路約需5——10天時間。 第二條線路約需4——8天時間。 第三條線路約需3——6天時間。 第四條線路約需1——3天時間 當今主持:永壽法師,1963出生在四川省富順縣。1982年高中畢業後,在峨眉山的萬年寺依滿明法師剃度出家,法號華福。1985年4月在寶光寺受具足戒後,依止遍能法師學修。先後擔任了萬年寺監院,報國寺監院、峨眉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等教職。1999年被公選為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連任至今。2005年由唯賢法師代我國著名佛教教育專家遍能法師傳法永壽法師,並成為峨眉山曹洞宗鑿井堂門下報國寺近幾十年來的首任方丈。永壽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 (轉自:佛教在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游峨眉,先訪峨眉山下兩大寺,報國寺、伏虎寺
※峨眉猴已經成為慵懶的投機者
※《峨眉山月歌》賞析
※【峨眉山】金頂&美食攻略
※披文入情,緣波討源——以《峨眉山月歌》為例來看理解詩意的三大步驟
TAG:峨眉山 |